就這麽僵持住了,趙率教四下看著,卻沒有見到任何的旗幟,也沒有一個軍官。
正打算再開口的時候,有一個年齡足有七十歲的,衣著單薄的老者頂著寒風走了過來。衝著趙率教的馬頭跪下了,就跪在了雪地裏。
趙率教沒有動,這不是無情,而是他有著保護領地的責任,不敢有絲毫的閃失。
“將軍,請給我們一條活路。”
聽老者這麽說一說,趙率教示意身邊的人過去。兩位親兵下馬扶著老者來到近前,趙率教這才問道:“老人家,不要急慢慢說。”旁邊的親兵用隨身帶的保溫瓶給老者倒了一杯羊奶,老者要再跪,這次被趙率教扶住了。
“將軍,我們沒活路了。年關呀!去年打仗,整年不安穩。田裏就打了那麽一點糧食,這年關上,借一鬥要還三鬥三,實在還不起。去年十月,聽老遼人講,去了鐵嶺借一鬥糧食,年底隻須還一鬥一,租了嶽大將軍的田地,一年隻須交三成。求給一條活路……”
老者這次又跪下了,而他身後,幾萬人在雪地裏跪成一片。
“去問!”趙率教衝著身邊的人喊了一句,除了十個親衛之外,其餘的人分散著出去,查問其餘人是怎麽一迴事。
劉澈那邊很快就得到了答複。
劉澈、馬林、李克泰聚在一起,這事情或許就是劉澈所說的有大事發生。
“現在,匯總的情況還沒有出來,但年關討債、欠餉無糧、作工沒發工錢等等情況,總之就一句話,百姓們是來討活路了。那麽是收,還是不收。我想收,但收的話不是怕這些人當中有奸細,而是人數太多了。”
劉澈先開口,說明了情況,也說出了自己的擔心。
張慎言接口說道:“按趙將軍上報的人數,估計已經占到了沈陽周邊三十裏一半的人,這要收了,怕是王化貞不會和我們好談。”
“更嚴重,如果我們收下,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那麽沈陽城就可能會是一座空城。”劉澈又補充了一句。
“收,連沈陽一起收了。”馬林把腰刀抽了出來,就插在麵前的地上。
這個動作看似隻是馬林發泄自己心情的一種表現,可在周邊將士們眼中,卻是不同。這是一種宣戰的態度。
界河那裏發生的事情,劉澈沒有讓保密。
“這樣吧,讓百姓們來決定。”劉澈又提出了一個想法。無論是文武官員其實都想要沈陽,因為占了沈陽,就代表著未來控製整個遼東的路打開了。但卻不能明著說,因為這代表著劉澈從此開始與大明為敵。
劉澈走到了城牆前,拿起了話筒:“各位鄉親父老,現在沈陽與咱們界河裏出了一些事情,我劉澈現在講給大夥聽。”
劉澈把界河的事情講了一遍,根本不需要詳細的描述。在場的人十個有十個都親自經曆過界河那邊那些人經曆過的事情,年關逼債、軍隊無餉,黑心的工坊主年底找出無數的理由與借口,克扣少發工錢。
“我需要你們的意見。一邊是受苦沒活路的百姓,一邊是收留他們可能會引起遼東經略的不高興,甚至於引發戰爭。所以,我劉澈需要你們的意見,時間很緊,請宿老們議事!”劉澈借這個機會,引動了大明頭一個百姓議事會的雛形。
很快,不到二十分鍾,三個老者作為代表上了城牆。
他們都是年齡超過六十歲,在各屯辦學教書,也深受各屯百姓尊重的人。
“大司馬,老朽鬥膽問一句。在您的眼中,鐵嶺內外無論是作工的,還是務農的。眼下,過得好嗎?”
老書匠這一句話,也是對著話筒問的,事實上他代表的就是民心。他想告訴劉澈,百姓們為什麽會聚集在這裏,要與劉澈一起過除夕呢,因為現在的日子是他們以前作夢也不敢想的,他們的日子過得好了,也希望劉澈可以讓更多人過得好。
可劉澈卻是對著百姓一躬到底。
“說到過得好,我劉澈慚愧。鐵嶺物資匱乏,正糧的數量並不足以讓每個人吃飽。人的最低要求是什麽,就是溫飽。可現在每十天,能吃到主糧的隻有三天,其餘的七天是用雜糧來頂的,隻有一天能吃到葷。”
劉澈一開口,所有人都愣住了。
因為就是張慎言都能夠聽得出,這位老書匠是來告訴劉澈,你大司馬有多了不起,你給了這麽多百姓多大的希望,多大的期待,多大的滿足感呀。
城下安靜的隻有風聲了。
劉澈說的是真心話,不是作給人看的。接過話筒後,劉澈繼續說道:“軍隊之中,就是主力軍也沒有天天主糧,什麽叫主糧。米、麵為主糧,玉米為次糧,而紅薯為輔糧。土豆隻能算是半糧半菜吧,溫飽……”
劉澈停下了,深吸一口氣:“溫飽是今年的目標,至少五天主糧,四天次糧。過年的時候,至少有一件新衣,家有還有些餘糧。”
“別跪!”劉澈最後補充這了一句,讓無數人熱淚盈眶。
“大司馬,讓他們來吧,讓天下人看看,咱們是怎麽過年的。”三位老書匠齊齊的跪下了,這一次劉澈沒有去扶,拿起話筒大聲的說道:“那麽,今天是除夕夜,我們過年。但,規矩不能壞,新來的人自然是要守咱們的規矩,你們懂。”
“懂!”十數萬人的齊聲迴應,何其壯觀。
劉澈又一次高喊著:“那麽,既然願意來投靠我們,今個除夕,我也送大夥一件禮物。”
“謝大司馬!”又是十萬數人的齊聲迴應。
劉澈寫了一個條子,叫人給劉軍拿過去,這才又走到自己原先站的位置:“我們迴去吧,晚上的時候再出來轉一圈。說是與百姓同樂,但現在大明也沒個什麽樂子。”
“好!”媺兒應了一句,輕輕一搭劉澈的手,原本是想著讓劉澈扶自己,可轉念一想又過去挽上於文秀的手:“文秀姐,咱們走。”
正打算再開口的時候,有一個年齡足有七十歲的,衣著單薄的老者頂著寒風走了過來。衝著趙率教的馬頭跪下了,就跪在了雪地裏。
趙率教沒有動,這不是無情,而是他有著保護領地的責任,不敢有絲毫的閃失。
“將軍,請給我們一條活路。”
聽老者這麽說一說,趙率教示意身邊的人過去。兩位親兵下馬扶著老者來到近前,趙率教這才問道:“老人家,不要急慢慢說。”旁邊的親兵用隨身帶的保溫瓶給老者倒了一杯羊奶,老者要再跪,這次被趙率教扶住了。
“將軍,我們沒活路了。年關呀!去年打仗,整年不安穩。田裏就打了那麽一點糧食,這年關上,借一鬥要還三鬥三,實在還不起。去年十月,聽老遼人講,去了鐵嶺借一鬥糧食,年底隻須還一鬥一,租了嶽大將軍的田地,一年隻須交三成。求給一條活路……”
老者這次又跪下了,而他身後,幾萬人在雪地裏跪成一片。
“去問!”趙率教衝著身邊的人喊了一句,除了十個親衛之外,其餘的人分散著出去,查問其餘人是怎麽一迴事。
劉澈那邊很快就得到了答複。
劉澈、馬林、李克泰聚在一起,這事情或許就是劉澈所說的有大事發生。
“現在,匯總的情況還沒有出來,但年關討債、欠餉無糧、作工沒發工錢等等情況,總之就一句話,百姓們是來討活路了。那麽是收,還是不收。我想收,但收的話不是怕這些人當中有奸細,而是人數太多了。”
劉澈先開口,說明了情況,也說出了自己的擔心。
張慎言接口說道:“按趙將軍上報的人數,估計已經占到了沈陽周邊三十裏一半的人,這要收了,怕是王化貞不會和我們好談。”
“更嚴重,如果我們收下,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那麽沈陽城就可能會是一座空城。”劉澈又補充了一句。
“收,連沈陽一起收了。”馬林把腰刀抽了出來,就插在麵前的地上。
這個動作看似隻是馬林發泄自己心情的一種表現,可在周邊將士們眼中,卻是不同。這是一種宣戰的態度。
界河那裏發生的事情,劉澈沒有讓保密。
“這樣吧,讓百姓們來決定。”劉澈又提出了一個想法。無論是文武官員其實都想要沈陽,因為占了沈陽,就代表著未來控製整個遼東的路打開了。但卻不能明著說,因為這代表著劉澈從此開始與大明為敵。
劉澈走到了城牆前,拿起了話筒:“各位鄉親父老,現在沈陽與咱們界河裏出了一些事情,我劉澈現在講給大夥聽。”
劉澈把界河的事情講了一遍,根本不需要詳細的描述。在場的人十個有十個都親自經曆過界河那邊那些人經曆過的事情,年關逼債、軍隊無餉,黑心的工坊主年底找出無數的理由與借口,克扣少發工錢。
“我需要你們的意見。一邊是受苦沒活路的百姓,一邊是收留他們可能會引起遼東經略的不高興,甚至於引發戰爭。所以,我劉澈需要你們的意見,時間很緊,請宿老們議事!”劉澈借這個機會,引動了大明頭一個百姓議事會的雛形。
很快,不到二十分鍾,三個老者作為代表上了城牆。
他們都是年齡超過六十歲,在各屯辦學教書,也深受各屯百姓尊重的人。
“大司馬,老朽鬥膽問一句。在您的眼中,鐵嶺內外無論是作工的,還是務農的。眼下,過得好嗎?”
老書匠這一句話,也是對著話筒問的,事實上他代表的就是民心。他想告訴劉澈,百姓們為什麽會聚集在這裏,要與劉澈一起過除夕呢,因為現在的日子是他們以前作夢也不敢想的,他們的日子過得好了,也希望劉澈可以讓更多人過得好。
可劉澈卻是對著百姓一躬到底。
“說到過得好,我劉澈慚愧。鐵嶺物資匱乏,正糧的數量並不足以讓每個人吃飽。人的最低要求是什麽,就是溫飽。可現在每十天,能吃到主糧的隻有三天,其餘的七天是用雜糧來頂的,隻有一天能吃到葷。”
劉澈一開口,所有人都愣住了。
因為就是張慎言都能夠聽得出,這位老書匠是來告訴劉澈,你大司馬有多了不起,你給了這麽多百姓多大的希望,多大的期待,多大的滿足感呀。
城下安靜的隻有風聲了。
劉澈說的是真心話,不是作給人看的。接過話筒後,劉澈繼續說道:“軍隊之中,就是主力軍也沒有天天主糧,什麽叫主糧。米、麵為主糧,玉米為次糧,而紅薯為輔糧。土豆隻能算是半糧半菜吧,溫飽……”
劉澈停下了,深吸一口氣:“溫飽是今年的目標,至少五天主糧,四天次糧。過年的時候,至少有一件新衣,家有還有些餘糧。”
“別跪!”劉澈最後補充這了一句,讓無數人熱淚盈眶。
“大司馬,讓他們來吧,讓天下人看看,咱們是怎麽過年的。”三位老書匠齊齊的跪下了,這一次劉澈沒有去扶,拿起話筒大聲的說道:“那麽,今天是除夕夜,我們過年。但,規矩不能壞,新來的人自然是要守咱們的規矩,你們懂。”
“懂!”十數萬人的齊聲迴應,何其壯觀。
劉澈又一次高喊著:“那麽,既然願意來投靠我們,今個除夕,我也送大夥一件禮物。”
“謝大司馬!”又是十萬數人的齊聲迴應。
劉澈寫了一個條子,叫人給劉軍拿過去,這才又走到自己原先站的位置:“我們迴去吧,晚上的時候再出來轉一圈。說是與百姓同樂,但現在大明也沒個什麽樂子。”
“好!”媺兒應了一句,輕輕一搭劉澈的手,原本是想著讓劉澈扶自己,可轉念一想又過去挽上於文秀的手:“文秀姐,咱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