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後,乾隆將魚竿扔給王進保,吩咐道:“將這條鯉魚寄養到朕的禦書房,每日派專人加以照料。”接著又道:“傳各部大學士及軍機大臣馬上到禦書房議事,朕有要事相商。”
“奴才這就下去傳旨。”
交代完,乾隆就迫不及待的起駕迴了禦書房,隻剩下太監王進保跟一個小太監留在原地。
等乾隆走遠後,王進保令小太監收起魚竿,然後將其喚到了僻靜處,陰****小春子,這放魚到湖裏的事兒,除了你沒別人知道吧!”
那名喚作小春子的太監則恭敬迴稟道:“老祖宗,這事兒除了您知我知沒有第三個人知道,您就放心吧!”
拍了拍小太監的肩膀,王進保滿意的點點頭道:“嗯,這事兒要爛到肚裏,決不能對外人提起,不然,以主子的脾氣你我都很清楚後果是什麽。”接著,王進保又微笑說道:“以後隻要你認真替老祖宗我辦事,加官進爵撈銀子,少不了你的好處。”
小太監一聽,欣喜的連忙對王進保跪下磕頭:“老祖宗請放心,小春子我能有今天做這頭號傳旨太監,全仰仗著老祖宗您的護佑,隻要您一句話,小的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否則天打五雷轟,不得好死!”
看見小春子在自己麵前畢恭畢敬的模樣,王進保顯然很滿意,扶起小春子又撫慰了幾句好話,便打發小春子下去傳旨去了,然後又屁顛屁顛的去追趕乾隆的鑾駕。
走在鄉間的小道上,範清一邊感受著200多年前的新鮮空氣,一邊迴憶起劉家灣的情形來,劉家灣雖然名字叫劉家灣,可村裏劉姓人可卻不多,至於為什麽叫這個名字,村裏人自己也不太清楚。
劉家灣低處穀城縣城西六十多裏的青龍山中,東依北河連通漢江,多年前曾有雲遊道人到此,稱此地必出大貴之人,不過村裏人多譏諷老道士胡說八道,這窮山溝裏還能跳出個金鳳凰?日子久了,村裏人多淡忘此事,李克清也對這事兒嗤之以鼻,出貴人?出窮光蛋還差不多。
穀城縣隸屬襄陽府,南依荊山,西偎武當,東臨漢水,縣內多山,劉家灣便是處於群山環抱之中,這裏土壤瘠薄,氣候惡劣,村裏人多地少,人稱七分山二分水一分田,加上近些年不斷有外來饑民遷居山中,人地矛盾更是緊張,還多次發生本地人與外來戶的械鬥事件,還好青龍山中多礦產、木材、石料,隻是這些資源基本上都掌握在少數地主劣紳手中,本地鄉民和流民除搭棚佃耕土地外,還需受雇於木廂廠、鐵廠、紙廠,獲取微薄工錢,方能生存。他們不僅受地主、廠主的剝削,還要受差役、訟棍的勒索,生活極為艱難,災年月賣兒賣女數不勝數。
想到這些,李克清微微搖頭,還想著推翻滿清,可眼下自己連溫飽都還沒解決,要錢沒錢要人沒人,也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
“清哥兒,身子可好些了?”田邊一個人忽然叫住了正在發牢騷的李克清,轉頭看去,是個40多歲的中年漢子,生的黑黑的臉,一臉老實巴交的模樣。
楊德財,一個名字浮出心間,是莊裏的種地能手,租種著財主吳老爺的六七畝旱田,跟吳老爺五五分成後,每年還可以分得七八石苞米。
“已經不礙事了,多謝楊叔關心”李克清隨口迴應,忽然瞧見地裏的作物藤葉有些似曾相識,便疑惑道:“楊叔可是在種白薯?”
楊德財奮力的揮著鋤頭說道:“嗯!這幾年不是大旱就是水澇,種點白薯穩妥些,若是災年興許還能活命。”
“那楊叔先忙著,俺去前麵自家田地裏轉轉。”向楊德財點點頭,李克清便轉身離開。
“不虧是李先生的兒子,讀過書,知書達理的,模樣也挺俊,若不是因為那檔子事,把秀娘許給他也挺不錯的。”楊德財搖了搖腦袋,繼續奮力揮著鋤頭。
村民口中的白薯也就是後世的紅薯,是一種高產的作物,薯塊中含有大量的澱粉和多種維生素,適應性強,抗旱,耐堿,抗逆性強,可以在水稻、小麥不能種植的山地耕種,從而把原來大片不可耕種的土地變成可耕種的土地,是一種易於保收的作物。番薯原產於中美洲,後傳至呂宋(今菲律賓)。明朝萬曆年間,番薯由福建商人帶迴中國,同時進入中國的還有土豆、玉米等作物。
這些高產抗災作物的推廣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有助於老百姓度過荒年,清代人口的增加和前期近百年的所謂“康乾盛世”正是建立在這些高產作物的廣泛種植的基礎上。
見到楊德財種植番薯,李克清自然聯想到後世看到過的一些關於美洲高產作物對中國‘康乾盛世’影響的文章,心中對韃子的‘番薯盛世’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走了大概半個小時,終於快到自家的田地,李克清抹了抹頭上的汗,看見不遠處的山上有不少梯田一層層盤繞在山腰上,自家的田地就在山腰上麵,李克清不由的有些愁眉苦臉,自己的身體還沒完全恢複,才半個鍾頭的功夫,就有些氣喘籲籲。
索性咬咬牙,李克清奮力繼續向半山腰上進發,爬了大約一刻鍾的山路,終於到達了自家田地。
李家的田地沒多少,也就三四畝地,前些年為了繳官府的稅銀,全都賣給吳老爺家,當時吳老爺見李家急於賣田繳稅,便強行壓低田價,最後以遠低於市場價的三十兩一畝的價格把李家的田地全給買了,而且簽的是白契,並沒有簽官契,官府甲冊上登記的自家仍然有三畝多田地,也就是說李家除了向吳老爺繳納田租,還得向官府再繳一次田稅,當初大哥李克元也不是沒有向吳老爺爭取過再去簽一次官契,把田產正式過戶給吳老爺,可吳老爺卻說如果簽官契,就不買田了,因為過戶之後,這田稅就歸吳老爺繳納了,李克元隻好妥協,先應付了眼前官府的催科再說。
所以李家現在隻有租種權,繳了田租和官府的田稅,一年到頭也落不下幾粒糧食,還得靠農閑時候打些零工才能勉強溫飽。
剛走到自家田埂上,就碰到三妹和大哥從溝渠下麵爬上來,三妹也發現了李克清,手裏提著魚簍,雀躍的跑到了李克清麵前:“二哥,你咋到地裏來了咧!你身子好些了嗎?”
對於自己多了這麽一個可愛懂事小妹妹,李克清也打心底的喜歡,摸了摸李夏荷的小腦袋,微笑道:“你二哥我身子骨好著呢,早就沒事兒了,大嫂讓我來叫你跟大哥迴去吃飯。”
看到自己的二哥身子恢複了健康,李夏荷歡喜的將手中的魚簍打開給李克清看,隻見魚簍裏麵有幾條小魚活蹦亂跳,還有不少鱔魚、泥鰍等,“二哥,你看,這可都是我跟大哥忙活了一上午才抓到的,待會兒迴去讓嫂子燉湯給你補補身子。”
“嗯!”看到大哥和三妹為了自己忙活了一上午,李克清內心湧出一股暖意,微笑著說道:“待會兒迴去咱們兄妹三人一塊兒吃。”
“嗯!”
兩兄妹正說著,大哥李克元從後麵跟了過來,廋廋高高的個子,四方的臉龐,由於長年在地裏幹活,臉上的皮膚顯得很粗糙,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大上不少,兩隻褲腿高高卷起,小腿上滿是黃泥,根本看不出來李克元曾經是個讀書人,倒是像極了後世黃土高原上的老農民,隻是那雙眼睛倒是是神采奕奕的模樣。
李克元雖然是李克清的大哥,可在李克清的印象中,因為年長李克清十多歲,給李克清感受確更多的是類似於父親一樣的形象,平日裏對李克清的管教非常嚴格,跟村裏的別戶人家大相徑庭。
看見自己大哥為了抓魚弄得滿身泥水,早飯也沒來得及吃,李克清關切道:“大哥,捉魚累壞了吧!嫂子吩咐我來喚你跟三妹迴去吃飯。”
“沒事兒。”李克元搖了搖頭,淡淡的問道:“清兒,你的身子可好些了。”
李克清頷首道:“嗯,已經不礙事兒了。”
“嗯,那就好。”李克元點點頭,說道:“時候不早了,別讓你嫂子等久了,咱們也早些迴去吧!”
說罷,兄妹三人便往家裏趕,一路上大哥李克元遠遠的走在前麵,不知道在想些什麽,李克清自己則提著魚簍走在最後,而三妹李夏荷則一邊走一邊不時的摘著路邊的野花,捉捉蝴蝶,一副天真爛漫的樣子,使得來到乾隆時代的李克清體驗到了些許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人溫情。
迴到家,大嫂劉陳氏已經在廚屋裏生火做飯,李克清便和三妹一道把魚洗殺幹淨交給大嫂燉湯,不一會兒飯就做好了,桌子上除了一鍋燉魚湯,就是幾碗米糠稀湯和一盤不知名的綠色植物,李克清盯著碗裏的米糠稀湯,兩眼發懵,遲遲不動筷子,後世的李克清哪餐不是大魚大肉的,哪裏吃過米糠,看見三妹和大哥大嫂喝的津津有味,李克清隻好勉強喝了幾口,可剛吃幾口就差點噴了出來。
“靠!真是太難吃了,這玩意兒根本不是人吃的。”李克清內心滿腹牢騷,強忍著喝下一碗米糠,就迫不及待的撈了幾條魚吃了起來,喝完一碗魚湯,讓肚子裏缺少油水的李克清舒坦了不少,正準備再喝一碗,卻發現大哥、大嫂和三妹都沒動鍋裏的魚,隻是三妹李夏荷的一雙晶亮的眼眸一直在鍋裏的魚湯上蹭來蹭去,想吃不敢吃的樣子。
內心不解的李克清皺了皺眉毛,放下碗筷,疑惑問道:“大哥、大嫂、三妹,你們怎麽都不吃魚,這鍋裏魚還有不少,你們也吃點吧!”
李克元咽下一口米糠,然後擺首說道:“我跟你嫂子吃米糠吃慣了,不愛吃魚,再說你的身子剛好,多吃點魚補補身子要緊。”
李夏荷也眨巴著眼睛跟著附和道:“是啊!二哥你要多吃點魚補補身子,你在煤場幹的是力氣活,理應多吃些魚。”
聽到大哥跟三妹關切的言語,李克清心裏卻是五味陳雜,一股濃濃的親情在心間蔓延,李克清不由的眼圈發紅,差點哽咽出聲,望著身邊既熟悉似又陌生的家人,內心第一次真正把自己融入到這個時代的家中,融入這個‘李克清’的身體裏,同時和後世的自己道別,心中暗自發誓:“大哥大嫂還有三妹,我李克清一定要帶你們過上好日子,不在受苦受窮。”
最後,在李克清的強烈要求下,三妹李夏荷也喝下了一大碗魚湯,隻是大哥大嫂卻推諉堅決不吃,一大鍋魚湯就這樣被李克清和李夏荷兄妹倆消滅幹淨,連湯汁兒都不剩,李克清看著三妹吃飽飯後幸福滿足的模樣兒,李克清也不清楚自己心裏到底是個什麽滋味。
“奴才這就下去傳旨。”
交代完,乾隆就迫不及待的起駕迴了禦書房,隻剩下太監王進保跟一個小太監留在原地。
等乾隆走遠後,王進保令小太監收起魚竿,然後將其喚到了僻靜處,陰****小春子,這放魚到湖裏的事兒,除了你沒別人知道吧!”
那名喚作小春子的太監則恭敬迴稟道:“老祖宗,這事兒除了您知我知沒有第三個人知道,您就放心吧!”
拍了拍小太監的肩膀,王進保滿意的點點頭道:“嗯,這事兒要爛到肚裏,決不能對外人提起,不然,以主子的脾氣你我都很清楚後果是什麽。”接著,王進保又微笑說道:“以後隻要你認真替老祖宗我辦事,加官進爵撈銀子,少不了你的好處。”
小太監一聽,欣喜的連忙對王進保跪下磕頭:“老祖宗請放心,小春子我能有今天做這頭號傳旨太監,全仰仗著老祖宗您的護佑,隻要您一句話,小的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否則天打五雷轟,不得好死!”
看見小春子在自己麵前畢恭畢敬的模樣,王進保顯然很滿意,扶起小春子又撫慰了幾句好話,便打發小春子下去傳旨去了,然後又屁顛屁顛的去追趕乾隆的鑾駕。
走在鄉間的小道上,範清一邊感受著200多年前的新鮮空氣,一邊迴憶起劉家灣的情形來,劉家灣雖然名字叫劉家灣,可村裏劉姓人可卻不多,至於為什麽叫這個名字,村裏人自己也不太清楚。
劉家灣低處穀城縣城西六十多裏的青龍山中,東依北河連通漢江,多年前曾有雲遊道人到此,稱此地必出大貴之人,不過村裏人多譏諷老道士胡說八道,這窮山溝裏還能跳出個金鳳凰?日子久了,村裏人多淡忘此事,李克清也對這事兒嗤之以鼻,出貴人?出窮光蛋還差不多。
穀城縣隸屬襄陽府,南依荊山,西偎武當,東臨漢水,縣內多山,劉家灣便是處於群山環抱之中,這裏土壤瘠薄,氣候惡劣,村裏人多地少,人稱七分山二分水一分田,加上近些年不斷有外來饑民遷居山中,人地矛盾更是緊張,還多次發生本地人與外來戶的械鬥事件,還好青龍山中多礦產、木材、石料,隻是這些資源基本上都掌握在少數地主劣紳手中,本地鄉民和流民除搭棚佃耕土地外,還需受雇於木廂廠、鐵廠、紙廠,獲取微薄工錢,方能生存。他們不僅受地主、廠主的剝削,還要受差役、訟棍的勒索,生活極為艱難,災年月賣兒賣女數不勝數。
想到這些,李克清微微搖頭,還想著推翻滿清,可眼下自己連溫飽都還沒解決,要錢沒錢要人沒人,也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
“清哥兒,身子可好些了?”田邊一個人忽然叫住了正在發牢騷的李克清,轉頭看去,是個40多歲的中年漢子,生的黑黑的臉,一臉老實巴交的模樣。
楊德財,一個名字浮出心間,是莊裏的種地能手,租種著財主吳老爺的六七畝旱田,跟吳老爺五五分成後,每年還可以分得七八石苞米。
“已經不礙事了,多謝楊叔關心”李克清隨口迴應,忽然瞧見地裏的作物藤葉有些似曾相識,便疑惑道:“楊叔可是在種白薯?”
楊德財奮力的揮著鋤頭說道:“嗯!這幾年不是大旱就是水澇,種點白薯穩妥些,若是災年興許還能活命。”
“那楊叔先忙著,俺去前麵自家田地裏轉轉。”向楊德財點點頭,李克清便轉身離開。
“不虧是李先生的兒子,讀過書,知書達理的,模樣也挺俊,若不是因為那檔子事,把秀娘許給他也挺不錯的。”楊德財搖了搖腦袋,繼續奮力揮著鋤頭。
村民口中的白薯也就是後世的紅薯,是一種高產的作物,薯塊中含有大量的澱粉和多種維生素,適應性強,抗旱,耐堿,抗逆性強,可以在水稻、小麥不能種植的山地耕種,從而把原來大片不可耕種的土地變成可耕種的土地,是一種易於保收的作物。番薯原產於中美洲,後傳至呂宋(今菲律賓)。明朝萬曆年間,番薯由福建商人帶迴中國,同時進入中國的還有土豆、玉米等作物。
這些高產抗災作物的推廣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有助於老百姓度過荒年,清代人口的增加和前期近百年的所謂“康乾盛世”正是建立在這些高產作物的廣泛種植的基礎上。
見到楊德財種植番薯,李克清自然聯想到後世看到過的一些關於美洲高產作物對中國‘康乾盛世’影響的文章,心中對韃子的‘番薯盛世’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走了大概半個小時,終於快到自家的田地,李克清抹了抹頭上的汗,看見不遠處的山上有不少梯田一層層盤繞在山腰上,自家的田地就在山腰上麵,李克清不由的有些愁眉苦臉,自己的身體還沒完全恢複,才半個鍾頭的功夫,就有些氣喘籲籲。
索性咬咬牙,李克清奮力繼續向半山腰上進發,爬了大約一刻鍾的山路,終於到達了自家田地。
李家的田地沒多少,也就三四畝地,前些年為了繳官府的稅銀,全都賣給吳老爺家,當時吳老爺見李家急於賣田繳稅,便強行壓低田價,最後以遠低於市場價的三十兩一畝的價格把李家的田地全給買了,而且簽的是白契,並沒有簽官契,官府甲冊上登記的自家仍然有三畝多田地,也就是說李家除了向吳老爺繳納田租,還得向官府再繳一次田稅,當初大哥李克元也不是沒有向吳老爺爭取過再去簽一次官契,把田產正式過戶給吳老爺,可吳老爺卻說如果簽官契,就不買田了,因為過戶之後,這田稅就歸吳老爺繳納了,李克元隻好妥協,先應付了眼前官府的催科再說。
所以李家現在隻有租種權,繳了田租和官府的田稅,一年到頭也落不下幾粒糧食,還得靠農閑時候打些零工才能勉強溫飽。
剛走到自家田埂上,就碰到三妹和大哥從溝渠下麵爬上來,三妹也發現了李克清,手裏提著魚簍,雀躍的跑到了李克清麵前:“二哥,你咋到地裏來了咧!你身子好些了嗎?”
對於自己多了這麽一個可愛懂事小妹妹,李克清也打心底的喜歡,摸了摸李夏荷的小腦袋,微笑道:“你二哥我身子骨好著呢,早就沒事兒了,大嫂讓我來叫你跟大哥迴去吃飯。”
看到自己的二哥身子恢複了健康,李夏荷歡喜的將手中的魚簍打開給李克清看,隻見魚簍裏麵有幾條小魚活蹦亂跳,還有不少鱔魚、泥鰍等,“二哥,你看,這可都是我跟大哥忙活了一上午才抓到的,待會兒迴去讓嫂子燉湯給你補補身子。”
“嗯!”看到大哥和三妹為了自己忙活了一上午,李克清內心湧出一股暖意,微笑著說道:“待會兒迴去咱們兄妹三人一塊兒吃。”
“嗯!”
兩兄妹正說著,大哥李克元從後麵跟了過來,廋廋高高的個子,四方的臉龐,由於長年在地裏幹活,臉上的皮膚顯得很粗糙,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大上不少,兩隻褲腿高高卷起,小腿上滿是黃泥,根本看不出來李克元曾經是個讀書人,倒是像極了後世黃土高原上的老農民,隻是那雙眼睛倒是是神采奕奕的模樣。
李克元雖然是李克清的大哥,可在李克清的印象中,因為年長李克清十多歲,給李克清感受確更多的是類似於父親一樣的形象,平日裏對李克清的管教非常嚴格,跟村裏的別戶人家大相徑庭。
看見自己大哥為了抓魚弄得滿身泥水,早飯也沒來得及吃,李克清關切道:“大哥,捉魚累壞了吧!嫂子吩咐我來喚你跟三妹迴去吃飯。”
“沒事兒。”李克元搖了搖頭,淡淡的問道:“清兒,你的身子可好些了。”
李克清頷首道:“嗯,已經不礙事兒了。”
“嗯,那就好。”李克元點點頭,說道:“時候不早了,別讓你嫂子等久了,咱們也早些迴去吧!”
說罷,兄妹三人便往家裏趕,一路上大哥李克元遠遠的走在前麵,不知道在想些什麽,李克清自己則提著魚簍走在最後,而三妹李夏荷則一邊走一邊不時的摘著路邊的野花,捉捉蝴蝶,一副天真爛漫的樣子,使得來到乾隆時代的李克清體驗到了些許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人溫情。
迴到家,大嫂劉陳氏已經在廚屋裏生火做飯,李克清便和三妹一道把魚洗殺幹淨交給大嫂燉湯,不一會兒飯就做好了,桌子上除了一鍋燉魚湯,就是幾碗米糠稀湯和一盤不知名的綠色植物,李克清盯著碗裏的米糠稀湯,兩眼發懵,遲遲不動筷子,後世的李克清哪餐不是大魚大肉的,哪裏吃過米糠,看見三妹和大哥大嫂喝的津津有味,李克清隻好勉強喝了幾口,可剛吃幾口就差點噴了出來。
“靠!真是太難吃了,這玩意兒根本不是人吃的。”李克清內心滿腹牢騷,強忍著喝下一碗米糠,就迫不及待的撈了幾條魚吃了起來,喝完一碗魚湯,讓肚子裏缺少油水的李克清舒坦了不少,正準備再喝一碗,卻發現大哥、大嫂和三妹都沒動鍋裏的魚,隻是三妹李夏荷的一雙晶亮的眼眸一直在鍋裏的魚湯上蹭來蹭去,想吃不敢吃的樣子。
內心不解的李克清皺了皺眉毛,放下碗筷,疑惑問道:“大哥、大嫂、三妹,你們怎麽都不吃魚,這鍋裏魚還有不少,你們也吃點吧!”
李克元咽下一口米糠,然後擺首說道:“我跟你嫂子吃米糠吃慣了,不愛吃魚,再說你的身子剛好,多吃點魚補補身子要緊。”
李夏荷也眨巴著眼睛跟著附和道:“是啊!二哥你要多吃點魚補補身子,你在煤場幹的是力氣活,理應多吃些魚。”
聽到大哥跟三妹關切的言語,李克清心裏卻是五味陳雜,一股濃濃的親情在心間蔓延,李克清不由的眼圈發紅,差點哽咽出聲,望著身邊既熟悉似又陌生的家人,內心第一次真正把自己融入到這個時代的家中,融入這個‘李克清’的身體裏,同時和後世的自己道別,心中暗自發誓:“大哥大嫂還有三妹,我李克清一定要帶你們過上好日子,不在受苦受窮。”
最後,在李克清的強烈要求下,三妹李夏荷也喝下了一大碗魚湯,隻是大哥大嫂卻推諉堅決不吃,一大鍋魚湯就這樣被李克清和李夏荷兄妹倆消滅幹淨,連湯汁兒都不剩,李克清看著三妹吃飽飯後幸福滿足的模樣兒,李克清也不清楚自己心裏到底是個什麽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