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晨為何如此關注裏見甫的事情呢?


    這是因為,馮晨自從加入組織,接觸情報工作後,對在中國活動的日本人特別敏感,馮晨始終認為,做新聞的人同搞情報的人是永遠密不可分的。


    在馮晨看來,中日全麵戰爭一觸即發,多深入了解一些,這些多年來活躍於中國大江南北的日本記者們,對掌握日本的戰略動向非常有用。


    馮晨剛剛把茶水給尾崎秀實泡好,尾崎秀實上衛生間轉了迴來。


    尾崎秀實端起茶杯子,坐到床上喝了兩口,繼續開始給馮晨講著裏見甫的事情。


    奉天的關東軍,給裏見甫在關東軍第4課裏,設了個辦公桌,讓裏見甫與另外三位同僚共同承擔起了軍中的宣傳工作。


    而此前,裏見甫當記者時,完成的那份“中國社會世論形成方式”的研究報告,也獲得了軍部高層的首肯,由此他博得了日本軍方的信任。


    裏見甫在關東軍第4課裏幹得非常賣力!


    在此期間,他不但結識了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等,眾多出身於日本舊知識分子的軍人。


    此外他還結識了第4課課長鬆井太久郎、以及該課的少佐參謀臼田寬三、矢崎勘十、平田正判、池田純久等人,4課上尉參謀橫山、井八津次等人也時常光顧他的辦公室。


    裏見甫一邊工作,一邊同這些軍人們侃侃而談,心情十分愜意。


    當時,關東軍第4課的主要任務,就是親手創建滿州國通訊社,也就是國通。


    三十年代初,“一國一社製”正成為引領世界通訊界的潮流,為此,日本陸軍省次長小磯國昭也提交了,改革日本通訊體製的議案。


    可是,官方的聯合通訊社和民辦的電報通訊社卻認為:統一之舉為時尚早,切勿冒然行事;又因兩社在組織結構及辦社立場上意見相佐,故而致使日本國內兩社統一受阻。


    九一八事變後,日方決定首先統一滿州國的通訊體製。


    為此,日本聯合通訊社的岩永裕吉建議,取滿州國的“國”字為頭、簡稱“國通”,這個建議,經時任關東軍參謀長的板垣征四郎裁決後,開始籌建“國通社”。


    一開始,這個“國通”社的社長,是準備讓高柳保太郎預備役中將擔任的。


    這位高柳保太郎是何許人?


    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那次臭名昭著的“西伯利亞出兵”時的日本派遣軍參謀長,日本陸軍大學第13期畢業生。


    這時,同裏見甫關係密切的日本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想了想,認為:“幹嗎還要另外找人呢,裏見甫不挺好嗎”。


    本莊繁知道,裏見甫有個不像日本人的毛病,散漫,坐不住,隔一陣就得挪地方,他就把裏見甫找來問道:“我讓你負責國通社,你不會突然撂挑子走人吧?”


    “司令官安排的事情,我怎麽能撂挑子走人?”


    這次裏見甫居然很爽快地答應了,於是,本莊繁就定下來讓裏見甫來幹。


    但是,裏見甫當時隻有36歲,按日本人的習慣,好像當社長太年輕了點,於是本莊繁就讓社長位置空缺著,由裏見甫擔任“國通”的“主幹事”,實際上行使的是社長的職權。


    另外,時任日本外務省情報部長的白鳥敏夫,曾經就滿洲國通社成立,與日本陸軍省軍務局中國班的班長鈴木貞一中佐進行了磋商。


    在情報部長白鳥敏夫的授意下,該部的須磨彌吉郎書記官,奉命趕赴奉天,就滿洲國通社的設置、其他通訊社的合並等,同關東軍協商。


    其實,當年在北平時期,裏見甫與須磨彌吉郎就是故友,所以在他們會麵時,彼此毫無拘束,雙方坦誠地亮出了觀點,一拍即合。


    其後,裏見甫向關東軍總部匯報了會談結果,為了順利合並其他通訊社,本莊繁司令官指示,由關東軍第4課重新擬定統一草案。


    擬定出的新的統一草案,貫徹的仍是日本軍方的意誌。


    因為關東軍第4課的任務,就是親手創建並掌控‘國通’,所以隻按軍方的命令行事,根本不采納外界的任何意見。


    也就是說,一旦該方案獲準後,全部交給關東軍去實施。


    然而,要真正實施統一這個方案,阻力非常大,關鍵問題是.這個方案要獲得日本國內聯合與電通兩大通訊社的承認。


    隻要其中的一方不予以配合,此統一方案也就無法實施。


    雖說僅在滿州實行“一國一社製”,但日本國內的聯合與電通兩社是否讚成?尤其是電通能否理解?當時都存在著很大的懸念。


    滿州事變爆發後,日本國內各個新聞社,均將重點集中到了滿州,聯合與電通兩大通訊社,也都為此逐步擴大了各自的機構及人員。


    果不其然,裏見甫製訂的草案,提交上去後,便產生了由誰來加以歸納、整理及最終定稿的一係列問題。


    當時的日本陸軍省和外務省,忙於籌建滿洲國,都無暇顧及此事。而關東軍司令部的第4課更是處於人手不足的緊張狀態。


    突然有一天,主抓“一國一社製”工作的臼田少佐突然對裏見甫說:“你也來參加這項工作吧!”


    “臼田君,我一直是記者,讓我參加這項工作不好吧。”裏見甫推脫著。


    “裏見君,你雖然是記者,在我們看來,你同國內的兩大通訊社之間素無瓜葛,很適合公正地抓這項工作。”臼田少佐堅持著自己的意見。


    “臼田君既然這樣說,那我就勉為其難吧。”裏見甫心裏想,草案既己提交了,還是順其自然吧。


    在關東軍的支持下,滿洲“國通通訊社”的創立,竟順利得意乎尋常,與此同時,裏見甫也開始在新聞界中名聲鵲起。


    不僅如此,日本國內的“聯合”與“電通”兩大通訊社,也借“國通通訊社”發展之機,展開了積極的合作。


    在1935年,“聯合”與“電通”兩大通訊社,最終合並成了“同盟通訊社”。


    從根本上來說,滿洲的“國通”隻是一個地方通訊社,國際上沒人承認“滿洲國”,按說“國通”不應該有什麽大的國際影響。


    但是,早在1933年5月“國通”和路透社簽訂了一個合作協定,一下子讓“國通”成了有國際知名度的通訊社。


    裏見甫創立“國通”之舉,更加深了日本軍方對他的賞識。


    日本軍方開始把一些隱蔽的特殊任務交給他處理,例如滿州國成立伊始,軍方讓他搞的哈爾濱大觀園的宣撫工作便是其中之一。


    當時,中共地下黨組織、馬占山的便衣隊、民黨團、朝鮮人的鴉片販賣者等,都混居在大觀園內,使得那裏的治安極度惡化,簡直變成了反滿抗日活動的根據地。


    在關東軍司令部第4課的指示下,裏見甫攜同軍方,開始對哈爾濱大觀園這條娛樂街展開了宣撫工作。


    裏見甫不僅親自坐鎮“大觀園”,而且還充當了整個行動的總指揮。


    盡管此次宣撫工作,最終並未取得輝煌成就,但裏見甫的指揮才能卻受到了軍方的高度評價,這也為後來軍方重用他奠定了基礎。


    此外“國通”成立後,裏見甫先請大矢信彥擔當了該社的首任總編局長,當“國通”走入正軌後,他又把該職位轉給了鬆方三郎。


    裏見甫本人,轉移到了天津,並在天津創辦起了華文報紙《庸報》。


    其實《庸報》也是受控於關東軍第4課,是一份麵向中國讀者的刊物,其目的是為了對抗上海的《大公報》,裏見甫在《庸報》上用的筆名為李嗚。


    也就是在天津期間,裏見甫結識了田中隆吉和川島芳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偽裝之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亞丹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亞丹並收藏偽裝之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