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府邸出來之後,諸葛亮、徐庶就與沈晨緩緩同行。
劉備今天剛剛得了荊州印牌,自然不好馬上發號施令,現在一直陪著劉琦,關心他的身體疾病,他們三則偷得浮生半日閑,出來走走瞧瞧。
三人並未乘坐馬車,隻是順著街道,不知不覺,竟是走到了一家酒樓門口。
說來湊巧,這酒樓就是鄧洪開的,之前沈晨與徐庶龐統他們第一次見麵,就是在這裏,當時還與王粲徐庶龐統他們有過辯論。
“肚子餓了,也有點累了。”
徐庶看著那酒樓,伸了個懶腰道:“曉卿,不邀請我們進去坐坐?”
沈晨詫異道:“剛才在府邸長公子設宴款待左將軍,筵席豐厚,元直兄難道沒有吃飽嗎?”
徐庶撇撇嘴:“那席上的東西味如嚼蠟,哪有你家的好吃?何況長公子忽然說出那些話,當時我也驚住了,沒敢動筷子。”
沈晨笑道:“怕不是不敢動筷子,而是那飯菜不合元直兄胃口,元直兄慣會吃,而且還隻盯著我吃。”
“那曉卿讓不讓我吃呢?”
徐庶狡黠一笑道。
“吃吃吃。”
沈晨聳聳肩:“總有一天你能吃窮我。”
“哈哈哈哈哈。”
徐庶大笑著踏步進了酒樓:“吃窮你這富家翁,縱是我兒子,我孫子,子子孫孫,吃不知道多少代都吃不窮你。”
諸葛亮微微一笑,沒有說話,跟著二人進去。
雖說沈晨跟了劉琦,和劉琮勢力立場不同,可因為鄧洪和蔡氏的關係,酒樓也沒有遭到什麽打擊,正常營業。
隻是最近畢竟不太平,生意也不怎麽好,正午時沒什麽客人,掌櫃的和夥計正百無聊賴地在那打盹。
沈晨進來之後,掌櫃的看到他,頓時驚出一身冷汗,忙不迭走過來低頭說道:“少東家來了。”
“嗯。”
沈晨點點頭,然後又扭頭看向徐庶:“吃什麽?”
“自然是”
徐庶如數家珍地點了酒樓幾個拿手好菜。
作為襄陽城最早開始做炒菜的飯店,徐庶流連忘返,逮著機會就要沈晨請他來搓一頓,菜單倒背如流。
點了菜之後,三個人就上了閣樓雅間,大門關上,諸葛亮就坐在席上,笑吟吟地盯著沈晨看,徐庶叫了他幾聲,諸葛亮都沒有做迴應。
這下徐庶也看出不對勁,沈晨被諸葛亮盯著發毛,於是問道:“兄長,我臉上有什麽東西嗎?”
“長公子今日舉動,是你謀劃的吧。”
諸葛亮問道。
沈晨笑道:“兄長不要憑空汙人清白,這是長公子自己有所感悟,知道荊州唯有玄德公才能定奪,怎麽能說是我謀劃的呢?”
諸葛亮眯起眼睛,那雙眸如狐狸般狡黠,像是有洞悉人心的本事。
徐庶看看諸葛亮,再看看沈晨,然後問道:“孔明,你說此事是曉卿謀劃,有什麽憑據?”
“那倒沒有。”
諸葛亮笑著說道:“隻是覺得裏頭有些蹊蹺,當初主公來隆中尋我,他告訴我曉卿為他謀劃,等楚王稱帝的時候,主公可得荊州。我當時就在想,楚王強盛,即便稱帝,又如何能令主公得荊州?結果短短不到兩年時候,楚王薨殂,偌大基業分崩離析,主公亂中取勝。”
徐庶撓撓頭道:“楚王年事已高,稱帝之後又連番遭遇打擊,數次兵敗,陡然薨殂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為何曉卿如此篤定楚王稱帝之日,就是主公得荊州之時呢?他又是如何得知楚王稱帝之後,會遭遇連番打擊,從而薨殂的呢?”
諸葛亮說道:“這裏麵如此多番變數,誰人都無法保證。而且不止是楚王,現在也是如此,眼看長公子奪迴荊州,我們謀取南方的籌劃即將失敗之時,公子陡然大病,不得已權歸於主公。曉卿就好像是知道楚王以及長公子什麽時候會出事一樣,令我頗為疑惑。”
“都隻是巧合罷了。”
沈晨給自己倒了一杯水以掩蓋心虛。
然而他臉上保持著鎮定神色,心中卻是無比震撼。
心道兄長果然智多近妖,居然能通過些許蛛絲馬跡,瞧出些許端倪。
由於他知道去年劉表會病死,今年劉琦會病死。
因此他給劉備出主意的時候,內容都非常粗糙,隻有一個大概方向,沒有細致規劃。
不是他偷懶,而是根本不需要規劃。
等到劉表一死,隻要聯合劉琦打敗劉琮,奪取荊州,再等劉琦病死之後,劉備得荊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可正因為規劃的很粗糙,之前話又說得太篤定,導致一切發展過於順利,幾乎劉表稱帝到現在才過去不到三年時間,劉備就真如沈晨所言得了荊州。
所以讓諸葛亮起了懷疑之心,這背後莫非有一隻無形的手在作祟?
他懷疑是沈晨。
而沈晨自然知道,他其實是準確知道劉表和劉琦的死期,於是靜靜等待機會。
隻是裏麵還有賈詡暗中搞事,他睜一隻閉一隻眼沒有作聲,僅此而已,根本就沒有幹什麽暗害劉表劉琦的事情。
因此如果諸葛亮以為是沈晨偷偷給劉表劉琦下毒什麽的,那真的是冤枉他了,他隻是知道曆史,還沒有喪心病狂到給劉表劉琦下毒的地步。
不過好在諸葛亮也隻是覺得事情過於巧合了點,試探性一問,沒有任何證據。
否則的話,他還真有可能露出什麽馬腳。
“希望如此。”
諸葛亮微微點頭,然後又看著沈晨道:“不過若說長公子能想到那些,我是不信的,背後恐有人攛掇。”
沈晨含笑道:“是我六外祖深明大義,為楚王長孫以及二公子三公子著想,力勸長公子將州事予左將軍,況且長公子身體病重不能維係,亦是無奈之舉。
“真的嗎?”
諸葛亮笑吟吟地看著他。
就連徐庶看他的眼神也充滿狐疑。
劉琦是鄧洪在背後遊說,那鄧洪背後是誰呢?
還不是你沈晨。
要是信了沈晨的話那才叫鬼來了。
“那是自然。”
沈晨自然不能承認,狡辯道:“兄長可不要懷疑是我在背後攛掇,世人皆知我受楚王恩惠,又與長公子交好,為楚王大業出生入死,我豈能有背主之意?”
諸葛亮翻了個白眼,然後說道:“如今左將軍已得荊州,但荊州內部同樣風雨飄搖,各派係互相傾軋,州府兵事荒廢,吏士心怨,財穀並乏,冗官冗兵,你們覺得應該如何?”
徐庶思索道:“恐怕要進行上下整頓,諸如裁撤兵馬,勤於耕農,積攢錢穀,打造刀兵,至少要休養生息幾年了。”
“唔。”
沈晨也點點頭道:“當年我向楚王出計,收納黃巾殘部以及關中、河南等地流民數十萬,開墾荒地,屯養民田,以至於數年間楚王府庫殷實,糧草頗多,楚王為此大肆征兵,便覺能氣吞天下,卻是頃刻間翻覆,留下諸多後患,確實要整頓一番。”
諸葛亮笑道:“說得倒是輕鬆,那你們倒是給一個切實可行的謀劃出來啊。”
徐庶和沈晨對視一眼,略有些遲疑。
這其實就是改革內政了。
沈晨諸葛亮徐庶都久居南方,都知道荊州內部的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劉備現在才剛剛掌握州府大權,要想有所作為,就不僅僅要解決外部矛盾,還要解決內部,比如百姓溫飽,兵馬強壯,糧草充沛,上下一心等等問題。
而偏偏內政問題情況極為複雜,遠非三言兩句就能說得清楚,裏麵包含有階級矛盾、土地問題、官員問題、兵馬問題以及世家豪強問題等等,導致荊州上下就像個行將就木的老人,散發著垂垂老氣。
唯一不算問題的就是襄陽府庫還有留餘,糧草比較充足,不至於出現糧食短缺。
但民間百姓還是過得很差,譬如南陽的屯田民,目前也就混個溫飽,遇到災荒或者兵亂,十室九空,其它地方的百姓也差不多,豐收年也就餓不死,更別說還想有富餘。
因此想把這些內政問題處理好,絕非簡單的事情。
必須要進行改革。
而如果要改革的話,就要有一個大魄力的人站出來,乾綱獨斷,掌控整個局麵。
比如在軍事上淘汰老弱,留取精銳,訓練士卒。
在官場上裁撤昏庸,反腐倡廉,選賢任能。
在地方上要招撫蠻夷,給予沒有土地的百姓分發土地。
同時對待世家大族要糾之以猛,削減農田,清查隱戶,解放奴隸。
還有把山裏藏匿的百姓找出來,勸他們下山,編纂戶籍,分發田產,解決貧困。
這裏麵哪一項都不好處理。
沈晨和徐庶之所以遲疑,就是因為強行改革,會動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荊州各級官吏,世家大族,必然怨恨。
譬如土地和人口改製。
世家大族擁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隱戶隱產,不納稅、不繳賦、不為州府效力,還欺壓百姓,暗藏族兵,成為內部禍患。
土地和人口改革,勢必就要從他們嘴裏虎口奪食。
就像商鞅變法一樣,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最終遭到了舊貴族的清算,五馬分屍車裂而死。
雖然他們不怕死,可麵對如此強大的舊勢力,誰都會稍微猶豫一下。
諸葛亮見他們遲疑,輕聲說道:“此事,我來做吧。”
“做不得。”
沈晨搖搖頭道:“至少現在做不得,也不應該由兄長來做。”
諸葛亮苦笑道:“若是不做的話,我們又如何強軍強州?曹操雖然大敗而歸,可主公新得荊州,兵馬不足,人心不穩,若不能改製,令州府上下煥然一新,以如今這種情況,如何能戰勝得了曹操呢?”
徐庶有些困惑地看重沈晨道:“曉卿,以往談起國家大事,你都說世間大亂因人禍與天災並始,如今孔明欲從人禍改為人治,你又為何反對呢?”
沈晨問道:“兄長打算用多久時間來治理?”
諸葛亮沉吟道:“曉卿曾言溫水煮蛙,現在荊州的情況不宜激進,若強行改製,則世家離心,民不聊生。因而我打算先從軍隊、以及官吏開始,裁撤老弱士卒,查處貪官汙吏,先令軍中有精兵強將,地方能政治清明,再來步步改善民生,也許要三五年,甚至更久。”
沈晨笑道:“兄長這是先易後難,方向是對的,不過這難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百姓生存需要良好的土地,可這些土地都被世家大族占據,若是對他們動手,兄長就要自絕於鄉人了。”
諸葛亮的眉頭一下子就緊鎖起來,徐庶亦是若有所思。
這就是最大的問題。
現在荊州剛剛平定,內部一團糟,必須要進行整頓,從而強軍強州,讓劉備有實力北伐曹操。
不然繼續這麽爛下去,就算空有二十萬大軍,也是一群烏合之眾。
就像曆史上諸葛亮在益州做內政一樣,要先把內部處理好,安定民心,充盈府庫,財政有餘,士兵也都訓練好了,才能六出祁山,複興漢室。
因此見沈晨和徐庶都拿不出什麽好主意來,諸葛亮就打算親自來改製。
他做事的方式也很聰明,知道阻力很大,怕引起強烈反彈,像王莽的很多政策那樣弄得天怒人怨,所以沒有選擇激進方式,而是打算循序漸進,先難後易,一步步處理。
但不管用什麽方式,他在益州可以搞那些內政,在荊州卻不行。
因為鄉黨問題。
漢朝鄉土氣息是極為濃厚的,同鄉在外地抱團取暖,稱之為鄉黨。在本地則會一起排擠外地人,幫親不幫理。
這種事情別說在漢朝,在後世新時代也是比比皆是。
譬如那些人販子拐賣了婦女賣去偏遠山區,被山村的人買走當老婆,警察得知消息去營救,結果全村的人都跑出來跟警察對抗。
因此在這樣一個鄉黨氣息濃厚的時代,你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往往就要遵循這種潛移默化的規則。
當然。
不遵守也可以。
學程昱。
劫掠家鄉人,把他們做成肉脯就行。
不過想學程昱也沒那麽容易。
程昱劫掠家鄉的時候,禍害的不是世家豪強,而是底層百姓。
那時候經曆了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程昱的家鄉也沒什麽世家豪強了,有能力的早跑了,隻剩下一些逃不掉的貧民。
底層百姓不算人,所以即便是程昱幹了那些事情,也沒有人會為他們伸張正義。
荊州則大不一樣。
南陽和江夏時常打仗,可南郡、章陵以及荊南地區還算穩定,世家豪強林立,裏麵的關係盤根錯節,極為複雜,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諸葛亮雖然不是荊州人,可他現在已經屬於荊州世家大族一份子。
兩個姐姐嫁給了蒯氏和龐氏,自己則娶了黃家的女兒,要想動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蛋糕,首先就得拿兩個姐夫家和自己嶽父家開刀,名聲估計一夜之間要臭大街。
熟悉曆史的朋友都知道,曆史雖然是由人民寫就,可至少史書不是。
曆史上的諸葛亮可以在益州搞內政,嚴格法律,安撫百姓,打壓世家,約束官員,賞罰有度,將益州上下弄得井井有條,沒有人會罵他。
因為他不是益州本地人,沒必要在乎這些益州世家豪強的利益,得罪了就得罪了,那些人翻不起什麽浪來。
可在荊州那麽做的話,阻力會非常大,兩個姐姐的夫家,嶽父家,各方壓力將接踵而至。
即便是強行鎮壓,也將得罪大量包括親戚朋友在內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到時候估計整個荊州士族都要罵他是吃裏扒外的白眼狼。
所以諸葛亮在荊州搞內政,壓力會非常大。
而且不隻是他。
沈晨也一樣。
他雖然沒姐姐和老婆,可有宗族。
自己的宗族也屬於既得利益者,與荊州各大世家多有牽扯。
他冠禮的時候,哪個世家沒有派人過來送禮?
一旦他來主持改革,情況也是如此。
因此諸葛亮和沈晨來辦這件事情的話,會非常麻煩,甚至會適得其反,造成難以預料的結果。
因而沈晨才勸阻諸葛亮在荊州搞內政。
可如果不進行改製,在舊有秩序下,劉備要想讓荊州富強,手中握有一批精銳士卒,可以北伐曹操,又不太現實。
即便是得到了整個南方,在人口和生產力上與整個北方比起來,還是有很大差距。
所以這是個兩難的局麵。
徐庶沉吟許久,咬牙說道:“那此事我來做吧,我非荊州人,在荊州也無宗族,想來會好一些。”
“那也不行。”
沈晨搖搖頭道:“元直兄畢竟在荊州多年,雖無宗族,卻也有親朋。你若是主持變革,別人找到我和孔明兄長,亦是難做。”
諸葛亮皺起眉頭,說道:“以往談起這些,曉卿的見解頗多。諸如階級矛盾,生產力不足,選拔人才製度有缺陷,官府腐敗無能之類。怎麽今日到了要變革的時候,曉卿反而推三阻四?”
沈晨解釋道:“我並非推三阻四,而是想說以現有的情況,即便是以溫和的手段緩慢推行,亦不免受到來自多方壓力,因而我們必須要采取別的辦法。”
“什麽辦法?”
諸葛亮和徐庶都好奇地看著他。
沈晨微微一笑,深邃的目光看向西方,輕聲說道:“借刀殺人!”
(本章完)
劉備今天剛剛得了荊州印牌,自然不好馬上發號施令,現在一直陪著劉琦,關心他的身體疾病,他們三則偷得浮生半日閑,出來走走瞧瞧。
三人並未乘坐馬車,隻是順著街道,不知不覺,竟是走到了一家酒樓門口。
說來湊巧,這酒樓就是鄧洪開的,之前沈晨與徐庶龐統他們第一次見麵,就是在這裏,當時還與王粲徐庶龐統他們有過辯論。
“肚子餓了,也有點累了。”
徐庶看著那酒樓,伸了個懶腰道:“曉卿,不邀請我們進去坐坐?”
沈晨詫異道:“剛才在府邸長公子設宴款待左將軍,筵席豐厚,元直兄難道沒有吃飽嗎?”
徐庶撇撇嘴:“那席上的東西味如嚼蠟,哪有你家的好吃?何況長公子忽然說出那些話,當時我也驚住了,沒敢動筷子。”
沈晨笑道:“怕不是不敢動筷子,而是那飯菜不合元直兄胃口,元直兄慣會吃,而且還隻盯著我吃。”
“那曉卿讓不讓我吃呢?”
徐庶狡黠一笑道。
“吃吃吃。”
沈晨聳聳肩:“總有一天你能吃窮我。”
“哈哈哈哈哈。”
徐庶大笑著踏步進了酒樓:“吃窮你這富家翁,縱是我兒子,我孫子,子子孫孫,吃不知道多少代都吃不窮你。”
諸葛亮微微一笑,沒有說話,跟著二人進去。
雖說沈晨跟了劉琦,和劉琮勢力立場不同,可因為鄧洪和蔡氏的關係,酒樓也沒有遭到什麽打擊,正常營業。
隻是最近畢竟不太平,生意也不怎麽好,正午時沒什麽客人,掌櫃的和夥計正百無聊賴地在那打盹。
沈晨進來之後,掌櫃的看到他,頓時驚出一身冷汗,忙不迭走過來低頭說道:“少東家來了。”
“嗯。”
沈晨點點頭,然後又扭頭看向徐庶:“吃什麽?”
“自然是”
徐庶如數家珍地點了酒樓幾個拿手好菜。
作為襄陽城最早開始做炒菜的飯店,徐庶流連忘返,逮著機會就要沈晨請他來搓一頓,菜單倒背如流。
點了菜之後,三個人就上了閣樓雅間,大門關上,諸葛亮就坐在席上,笑吟吟地盯著沈晨看,徐庶叫了他幾聲,諸葛亮都沒有做迴應。
這下徐庶也看出不對勁,沈晨被諸葛亮盯著發毛,於是問道:“兄長,我臉上有什麽東西嗎?”
“長公子今日舉動,是你謀劃的吧。”
諸葛亮問道。
沈晨笑道:“兄長不要憑空汙人清白,這是長公子自己有所感悟,知道荊州唯有玄德公才能定奪,怎麽能說是我謀劃的呢?”
諸葛亮眯起眼睛,那雙眸如狐狸般狡黠,像是有洞悉人心的本事。
徐庶看看諸葛亮,再看看沈晨,然後問道:“孔明,你說此事是曉卿謀劃,有什麽憑據?”
“那倒沒有。”
諸葛亮笑著說道:“隻是覺得裏頭有些蹊蹺,當初主公來隆中尋我,他告訴我曉卿為他謀劃,等楚王稱帝的時候,主公可得荊州。我當時就在想,楚王強盛,即便稱帝,又如何能令主公得荊州?結果短短不到兩年時候,楚王薨殂,偌大基業分崩離析,主公亂中取勝。”
徐庶撓撓頭道:“楚王年事已高,稱帝之後又連番遭遇打擊,數次兵敗,陡然薨殂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為何曉卿如此篤定楚王稱帝之日,就是主公得荊州之時呢?他又是如何得知楚王稱帝之後,會遭遇連番打擊,從而薨殂的呢?”
諸葛亮說道:“這裏麵如此多番變數,誰人都無法保證。而且不止是楚王,現在也是如此,眼看長公子奪迴荊州,我們謀取南方的籌劃即將失敗之時,公子陡然大病,不得已權歸於主公。曉卿就好像是知道楚王以及長公子什麽時候會出事一樣,令我頗為疑惑。”
“都隻是巧合罷了。”
沈晨給自己倒了一杯水以掩蓋心虛。
然而他臉上保持著鎮定神色,心中卻是無比震撼。
心道兄長果然智多近妖,居然能通過些許蛛絲馬跡,瞧出些許端倪。
由於他知道去年劉表會病死,今年劉琦會病死。
因此他給劉備出主意的時候,內容都非常粗糙,隻有一個大概方向,沒有細致規劃。
不是他偷懶,而是根本不需要規劃。
等到劉表一死,隻要聯合劉琦打敗劉琮,奪取荊州,再等劉琦病死之後,劉備得荊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可正因為規劃的很粗糙,之前話又說得太篤定,導致一切發展過於順利,幾乎劉表稱帝到現在才過去不到三年時間,劉備就真如沈晨所言得了荊州。
所以讓諸葛亮起了懷疑之心,這背後莫非有一隻無形的手在作祟?
他懷疑是沈晨。
而沈晨自然知道,他其實是準確知道劉表和劉琦的死期,於是靜靜等待機會。
隻是裏麵還有賈詡暗中搞事,他睜一隻閉一隻眼沒有作聲,僅此而已,根本就沒有幹什麽暗害劉表劉琦的事情。
因此如果諸葛亮以為是沈晨偷偷給劉表劉琦下毒什麽的,那真的是冤枉他了,他隻是知道曆史,還沒有喪心病狂到給劉表劉琦下毒的地步。
不過好在諸葛亮也隻是覺得事情過於巧合了點,試探性一問,沒有任何證據。
否則的話,他還真有可能露出什麽馬腳。
“希望如此。”
諸葛亮微微點頭,然後又看著沈晨道:“不過若說長公子能想到那些,我是不信的,背後恐有人攛掇。”
沈晨含笑道:“是我六外祖深明大義,為楚王長孫以及二公子三公子著想,力勸長公子將州事予左將軍,況且長公子身體病重不能維係,亦是無奈之舉。
“真的嗎?”
諸葛亮笑吟吟地看著他。
就連徐庶看他的眼神也充滿狐疑。
劉琦是鄧洪在背後遊說,那鄧洪背後是誰呢?
還不是你沈晨。
要是信了沈晨的話那才叫鬼來了。
“那是自然。”
沈晨自然不能承認,狡辯道:“兄長可不要懷疑是我在背後攛掇,世人皆知我受楚王恩惠,又與長公子交好,為楚王大業出生入死,我豈能有背主之意?”
諸葛亮翻了個白眼,然後說道:“如今左將軍已得荊州,但荊州內部同樣風雨飄搖,各派係互相傾軋,州府兵事荒廢,吏士心怨,財穀並乏,冗官冗兵,你們覺得應該如何?”
徐庶思索道:“恐怕要進行上下整頓,諸如裁撤兵馬,勤於耕農,積攢錢穀,打造刀兵,至少要休養生息幾年了。”
“唔。”
沈晨也點點頭道:“當年我向楚王出計,收納黃巾殘部以及關中、河南等地流民數十萬,開墾荒地,屯養民田,以至於數年間楚王府庫殷實,糧草頗多,楚王為此大肆征兵,便覺能氣吞天下,卻是頃刻間翻覆,留下諸多後患,確實要整頓一番。”
諸葛亮笑道:“說得倒是輕鬆,那你們倒是給一個切實可行的謀劃出來啊。”
徐庶和沈晨對視一眼,略有些遲疑。
這其實就是改革內政了。
沈晨諸葛亮徐庶都久居南方,都知道荊州內部的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劉備現在才剛剛掌握州府大權,要想有所作為,就不僅僅要解決外部矛盾,還要解決內部,比如百姓溫飽,兵馬強壯,糧草充沛,上下一心等等問題。
而偏偏內政問題情況極為複雜,遠非三言兩句就能說得清楚,裏麵包含有階級矛盾、土地問題、官員問題、兵馬問題以及世家豪強問題等等,導致荊州上下就像個行將就木的老人,散發著垂垂老氣。
唯一不算問題的就是襄陽府庫還有留餘,糧草比較充足,不至於出現糧食短缺。
但民間百姓還是過得很差,譬如南陽的屯田民,目前也就混個溫飽,遇到災荒或者兵亂,十室九空,其它地方的百姓也差不多,豐收年也就餓不死,更別說還想有富餘。
因此想把這些內政問題處理好,絕非簡單的事情。
必須要進行改革。
而如果要改革的話,就要有一個大魄力的人站出來,乾綱獨斷,掌控整個局麵。
比如在軍事上淘汰老弱,留取精銳,訓練士卒。
在官場上裁撤昏庸,反腐倡廉,選賢任能。
在地方上要招撫蠻夷,給予沒有土地的百姓分發土地。
同時對待世家大族要糾之以猛,削減農田,清查隱戶,解放奴隸。
還有把山裏藏匿的百姓找出來,勸他們下山,編纂戶籍,分發田產,解決貧困。
這裏麵哪一項都不好處理。
沈晨和徐庶之所以遲疑,就是因為強行改革,會動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蛋糕,荊州各級官吏,世家大族,必然怨恨。
譬如土地和人口改製。
世家大族擁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隱戶隱產,不納稅、不繳賦、不為州府效力,還欺壓百姓,暗藏族兵,成為內部禍患。
土地和人口改革,勢必就要從他們嘴裏虎口奪食。
就像商鞅變法一樣,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最終遭到了舊貴族的清算,五馬分屍車裂而死。
雖然他們不怕死,可麵對如此強大的舊勢力,誰都會稍微猶豫一下。
諸葛亮見他們遲疑,輕聲說道:“此事,我來做吧。”
“做不得。”
沈晨搖搖頭道:“至少現在做不得,也不應該由兄長來做。”
諸葛亮苦笑道:“若是不做的話,我們又如何強軍強州?曹操雖然大敗而歸,可主公新得荊州,兵馬不足,人心不穩,若不能改製,令州府上下煥然一新,以如今這種情況,如何能戰勝得了曹操呢?”
徐庶有些困惑地看重沈晨道:“曉卿,以往談起國家大事,你都說世間大亂因人禍與天災並始,如今孔明欲從人禍改為人治,你又為何反對呢?”
沈晨問道:“兄長打算用多久時間來治理?”
諸葛亮沉吟道:“曉卿曾言溫水煮蛙,現在荊州的情況不宜激進,若強行改製,則世家離心,民不聊生。因而我打算先從軍隊、以及官吏開始,裁撤老弱士卒,查處貪官汙吏,先令軍中有精兵強將,地方能政治清明,再來步步改善民生,也許要三五年,甚至更久。”
沈晨笑道:“兄長這是先易後難,方向是對的,不過這難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百姓生存需要良好的土地,可這些土地都被世家大族占據,若是對他們動手,兄長就要自絕於鄉人了。”
諸葛亮的眉頭一下子就緊鎖起來,徐庶亦是若有所思。
這就是最大的問題。
現在荊州剛剛平定,內部一團糟,必須要進行整頓,從而強軍強州,讓劉備有實力北伐曹操。
不然繼續這麽爛下去,就算空有二十萬大軍,也是一群烏合之眾。
就像曆史上諸葛亮在益州做內政一樣,要先把內部處理好,安定民心,充盈府庫,財政有餘,士兵也都訓練好了,才能六出祁山,複興漢室。
因此見沈晨和徐庶都拿不出什麽好主意來,諸葛亮就打算親自來改製。
他做事的方式也很聰明,知道阻力很大,怕引起強烈反彈,像王莽的很多政策那樣弄得天怒人怨,所以沒有選擇激進方式,而是打算循序漸進,先難後易,一步步處理。
但不管用什麽方式,他在益州可以搞那些內政,在荊州卻不行。
因為鄉黨問題。
漢朝鄉土氣息是極為濃厚的,同鄉在外地抱團取暖,稱之為鄉黨。在本地則會一起排擠外地人,幫親不幫理。
這種事情別說在漢朝,在後世新時代也是比比皆是。
譬如那些人販子拐賣了婦女賣去偏遠山區,被山村的人買走當老婆,警察得知消息去營救,結果全村的人都跑出來跟警察對抗。
因此在這樣一個鄉黨氣息濃厚的時代,你作為其中的一份子,往往就要遵循這種潛移默化的規則。
當然。
不遵守也可以。
學程昱。
劫掠家鄉人,把他們做成肉脯就行。
不過想學程昱也沒那麽容易。
程昱劫掠家鄉的時候,禍害的不是世家豪強,而是底層百姓。
那時候經曆了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程昱的家鄉也沒什麽世家豪強了,有能力的早跑了,隻剩下一些逃不掉的貧民。
底層百姓不算人,所以即便是程昱幹了那些事情,也沒有人會為他們伸張正義。
荊州則大不一樣。
南陽和江夏時常打仗,可南郡、章陵以及荊南地區還算穩定,世家豪強林立,裏麵的關係盤根錯節,極為複雜,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諸葛亮雖然不是荊州人,可他現在已經屬於荊州世家大族一份子。
兩個姐姐嫁給了蒯氏和龐氏,自己則娶了黃家的女兒,要想動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蛋糕,首先就得拿兩個姐夫家和自己嶽父家開刀,名聲估計一夜之間要臭大街。
熟悉曆史的朋友都知道,曆史雖然是由人民寫就,可至少史書不是。
曆史上的諸葛亮可以在益州搞內政,嚴格法律,安撫百姓,打壓世家,約束官員,賞罰有度,將益州上下弄得井井有條,沒有人會罵他。
因為他不是益州本地人,沒必要在乎這些益州世家豪強的利益,得罪了就得罪了,那些人翻不起什麽浪來。
可在荊州那麽做的話,阻力會非常大,兩個姐姐的夫家,嶽父家,各方壓力將接踵而至。
即便是強行鎮壓,也將得罪大量包括親戚朋友在內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到時候估計整個荊州士族都要罵他是吃裏扒外的白眼狼。
所以諸葛亮在荊州搞內政,壓力會非常大。
而且不隻是他。
沈晨也一樣。
他雖然沒姐姐和老婆,可有宗族。
自己的宗族也屬於既得利益者,與荊州各大世家多有牽扯。
他冠禮的時候,哪個世家沒有派人過來送禮?
一旦他來主持改革,情況也是如此。
因此諸葛亮和沈晨來辦這件事情的話,會非常麻煩,甚至會適得其反,造成難以預料的結果。
因而沈晨才勸阻諸葛亮在荊州搞內政。
可如果不進行改製,在舊有秩序下,劉備要想讓荊州富強,手中握有一批精銳士卒,可以北伐曹操,又不太現實。
即便是得到了整個南方,在人口和生產力上與整個北方比起來,還是有很大差距。
所以這是個兩難的局麵。
徐庶沉吟許久,咬牙說道:“那此事我來做吧,我非荊州人,在荊州也無宗族,想來會好一些。”
“那也不行。”
沈晨搖搖頭道:“元直兄畢竟在荊州多年,雖無宗族,卻也有親朋。你若是主持變革,別人找到我和孔明兄長,亦是難做。”
諸葛亮皺起眉頭,說道:“以往談起這些,曉卿的見解頗多。諸如階級矛盾,生產力不足,選拔人才製度有缺陷,官府腐敗無能之類。怎麽今日到了要變革的時候,曉卿反而推三阻四?”
沈晨解釋道:“我並非推三阻四,而是想說以現有的情況,即便是以溫和的手段緩慢推行,亦不免受到來自多方壓力,因而我們必須要采取別的辦法。”
“什麽辦法?”
諸葛亮和徐庶都好奇地看著他。
沈晨微微一笑,深邃的目光看向西方,輕聲說道:“借刀殺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