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國柱不可思議的搖搖頭,親切的盯著良義歎道:“侯氏一門忠烈,隻留下這一株幼苗,侯爺,如蒙不棄,把良義交給我撫養吧?”
左國柱話音甫落,妹妹左雲卿就麵露不悅之色,但是畢竟是親哥哥,要收養良義也是出於報答侯啟救命之恩,也不好說什麽,居然一時不知如何迴答是好
沒想到,八歲的小良義用稚嫩的童音肅然答道:“舅舅好意,甥兒心領,隻是上不可辜負生父母生養之恩,下不可有愧養父母庭訓之德,還請能夠承歡養父母膝下。”
小良義得體的對答,極有修養的神態,讓王之正和柳青青這對養父母心中大為寬慰。
王之正哈哈大笑著拍了拍良義的小腦袋瓜對左國柱說道:“這孩子,從小跟著我和雲卿,習慣了,嗬嗬,左兄的美意,我替侯啟兄弟領下了。”
左國柱微微一笑說道:“嗯,既是孩子的選擇,愚兄自不會勉強。”
左雲卿緩緩抬起頭看著哥哥,問出來她最怕問得話題:“祖父大人還好?叔父們都還在世?”
左國柱歎息一聲說道:“祖父大人已然於一年前仙逝了。”
左雲卿聽到此言,心頭微微一疼:“那,祖父大人是否知道,父親和大伯平反的事情?”
左國柱抿了口茶,微微點點頭:“去年,父親和大伯的昭雪詔書送到了桐城,追封咱們父親為太子太傅,祖父大人病骨支離,在六叔攙扶之下聽了皇上的聖旨,聖旨領罷,祖父端坐太師椅而死!”
王之正聽罷,歎了口氣說道:“左氏一門,家風忠烈,真讓我等慚愧!”
王之正背著手端著茶盞在書房裏踱了幾步,說道:“現在東林黨執掌朝政,皇上是個明察秋毫,以後這樣的黑暗時代,不會再來了。”
沒想到,左國柱冷冷一笑,把茶盞放在桌岸上冷冰冰的說道:“誰又能擔保呢,不管是東林黨也好,閹黨也罷,不就是朱家天子手裏的一枚棋子罷了……”
話音剛落,王之正心裏就明白了,這個左國柱經曆了這一番悲劇,已然看透了不少世態炎涼,並不像他父親那樣總是積極向上的。
王之正不想接著他的話題說下去,而是嗬嗬笑著說道:“複社的張溥,今明兩天就到桐城了祭拜左閣老了,屆時我們一起好好飲宴一番,去一去心中的鬱氣。”
聽聞張溥要來,左國柱眉毛一挑:“喔?張乾度(張溥字乾度)要來桐城?”
王之正微笑著點點頭。
拜辭左國柱,王之正和左雲卿迴了阮府。
剛進了門,阮府的管家阮貴笑嘻嘻走了進來說道:“姑爺,方才來了幾名貴客,老爺和三爺正在書房接待,本想尋你來著,不成想您就迴來了。”
“貴客?”王之正眉毛一挑,然後跟著阮貴朝著阮府的書房走去。
剛走到門口,就聽見裏邊言談歡笑之聲。
王之正站在門口恭恭敬敬的說道:“王之正求見嶽父大人。”
裏邊傳來一聲:“哈哈哈,之正兄!”
王之正急忙抬起頭一看:一個三十歲上下,白衣飄飄的青年男子,麵如冠玉,手持折扇,兩撇八字小胡須,看起來英俊灑脫。
王之正興奮的喊道:“張溥先生?!”
張溥微微一笑,恭恭敬敬的躬身說道:“狂生張溥,參見王大侯爺!”
王之正哈哈大笑著扶著張溥說道:“哎喲,我的張先生呀,你這腳步走的可真夠快的!我收到書信才幾天,你就到了,我估算你大概是後天才能到呢!”
張溥微笑著指了指王之正:“來見侯爺您,我怎麽敢拖延時間,鄙人從蘇州走水路,逆流朔江而上,經廬州府,到桐城比走陸路快多了!”
王之正嘿嘿笑道:“從小在北方長大,對於江南的河道陸路並不熟悉,張先生見笑了。”
王之正與張溥並肩走進室內,隻見阮大英和阮大铖兄弟二人坐在主座,客席站起來六個讀書人。
王之正一眼就看見了,其中一人正是黃宗羲,領著他的兩個弱冠之年的弟弟黃宗炎、黃宗會。
王之正衝他們微笑點頭。
張溥哈哈笑著指著另外三名不相識的文士說道:“黃氏三兄弟你比我還熟,我就不介紹了,我給侯爺介紹一下這三位先生。”
王之正微微一笑,看了看那三名青年文士。
張溥指著其中一名身長矯健,英氣勃勃,看起來三十出頭的青年文士說道:“這位,是鬆江夏允彝。”
夏允彝恭恭敬敬給王之正作揖:“在下夏允彝拜見侯爺!”
王之正拱手還禮道:“幾社(文人團體)夏允彝,如雷貫耳!”
夏允彝謙遜的說到:“侯爺見笑了。”
張溥點點頭,指了指中間一位也是三十多歲的瘦弱青年說道:“這位是我的同鄉,太倉張采,現任臨川知縣,崇禎元年進士。”
張采也是恭敬地行禮道:“在下太倉張采,拜見侯爺!”
王之正笑嘻嘻還禮道:“合社(臨川文人團體)張采,你的授業恩師,是現任禮部尚書周延儒,我聽周老說過你。”
張采彬彬有禮的笑道:“能夠見到王太傅,也是張采的榮幸!”
王之正急忙擺擺手說道:“什麽太傅不太傅,我現在是一介平民,包括你們喊的侯爺,我也早就請皇上削去了,我不過是崇國府的世子而已,我們彼此稱兄道弟可也!”
王之正的形象,在他們心中都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官僚,如今看起來這麽謙卑有禮,讓他們都不禁有些動容。
張溥接著指了指最下首那名剛剛加冠的英俊青年:“這位是鬆江陳子龍,前工部尚書陳所聞的長子。”
陳子龍躬身說道:“在下鬆江陳子龍參見侯爺!”
聽到陳所聞,王之正愣怔了一下,旋即長歎一聲道:“陳先生,你父親陳尚書,因魏忠賢排擠而死難,是個忠臣義士,當年貶黜的詔書,是經我之手簽發,至今心下猶自引以為憾!”
陳子龍急忙恭敬地說道:“侯爺切莫作如是想,家父如果泉下有知,您為了清除閹黨隱忍多年,一舉拔出這隻橫行朝野多年的閹黨集團也會含笑瞑目了的”
王之正點點頭說道:“三位先生都是吳中青年俊彥,大家快快請坐!”
左國柱話音甫落,妹妹左雲卿就麵露不悅之色,但是畢竟是親哥哥,要收養良義也是出於報答侯啟救命之恩,也不好說什麽,居然一時不知如何迴答是好
沒想到,八歲的小良義用稚嫩的童音肅然答道:“舅舅好意,甥兒心領,隻是上不可辜負生父母生養之恩,下不可有愧養父母庭訓之德,還請能夠承歡養父母膝下。”
小良義得體的對答,極有修養的神態,讓王之正和柳青青這對養父母心中大為寬慰。
王之正哈哈大笑著拍了拍良義的小腦袋瓜對左國柱說道:“這孩子,從小跟著我和雲卿,習慣了,嗬嗬,左兄的美意,我替侯啟兄弟領下了。”
左國柱微微一笑說道:“嗯,既是孩子的選擇,愚兄自不會勉強。”
左雲卿緩緩抬起頭看著哥哥,問出來她最怕問得話題:“祖父大人還好?叔父們都還在世?”
左國柱歎息一聲說道:“祖父大人已然於一年前仙逝了。”
左雲卿聽到此言,心頭微微一疼:“那,祖父大人是否知道,父親和大伯平反的事情?”
左國柱抿了口茶,微微點點頭:“去年,父親和大伯的昭雪詔書送到了桐城,追封咱們父親為太子太傅,祖父大人病骨支離,在六叔攙扶之下聽了皇上的聖旨,聖旨領罷,祖父端坐太師椅而死!”
王之正聽罷,歎了口氣說道:“左氏一門,家風忠烈,真讓我等慚愧!”
王之正背著手端著茶盞在書房裏踱了幾步,說道:“現在東林黨執掌朝政,皇上是個明察秋毫,以後這樣的黑暗時代,不會再來了。”
沒想到,左國柱冷冷一笑,把茶盞放在桌岸上冷冰冰的說道:“誰又能擔保呢,不管是東林黨也好,閹黨也罷,不就是朱家天子手裏的一枚棋子罷了……”
話音剛落,王之正心裏就明白了,這個左國柱經曆了這一番悲劇,已然看透了不少世態炎涼,並不像他父親那樣總是積極向上的。
王之正不想接著他的話題說下去,而是嗬嗬笑著說道:“複社的張溥,今明兩天就到桐城了祭拜左閣老了,屆時我們一起好好飲宴一番,去一去心中的鬱氣。”
聽聞張溥要來,左國柱眉毛一挑:“喔?張乾度(張溥字乾度)要來桐城?”
王之正微笑著點點頭。
拜辭左國柱,王之正和左雲卿迴了阮府。
剛進了門,阮府的管家阮貴笑嘻嘻走了進來說道:“姑爺,方才來了幾名貴客,老爺和三爺正在書房接待,本想尋你來著,不成想您就迴來了。”
“貴客?”王之正眉毛一挑,然後跟著阮貴朝著阮府的書房走去。
剛走到門口,就聽見裏邊言談歡笑之聲。
王之正站在門口恭恭敬敬的說道:“王之正求見嶽父大人。”
裏邊傳來一聲:“哈哈哈,之正兄!”
王之正急忙抬起頭一看:一個三十歲上下,白衣飄飄的青年男子,麵如冠玉,手持折扇,兩撇八字小胡須,看起來英俊灑脫。
王之正興奮的喊道:“張溥先生?!”
張溥微微一笑,恭恭敬敬的躬身說道:“狂生張溥,參見王大侯爺!”
王之正哈哈大笑著扶著張溥說道:“哎喲,我的張先生呀,你這腳步走的可真夠快的!我收到書信才幾天,你就到了,我估算你大概是後天才能到呢!”
張溥微笑著指了指王之正:“來見侯爺您,我怎麽敢拖延時間,鄙人從蘇州走水路,逆流朔江而上,經廬州府,到桐城比走陸路快多了!”
王之正嘿嘿笑道:“從小在北方長大,對於江南的河道陸路並不熟悉,張先生見笑了。”
王之正與張溥並肩走進室內,隻見阮大英和阮大铖兄弟二人坐在主座,客席站起來六個讀書人。
王之正一眼就看見了,其中一人正是黃宗羲,領著他的兩個弱冠之年的弟弟黃宗炎、黃宗會。
王之正衝他們微笑點頭。
張溥哈哈笑著指著另外三名不相識的文士說道:“黃氏三兄弟你比我還熟,我就不介紹了,我給侯爺介紹一下這三位先生。”
王之正微微一笑,看了看那三名青年文士。
張溥指著其中一名身長矯健,英氣勃勃,看起來三十出頭的青年文士說道:“這位,是鬆江夏允彝。”
夏允彝恭恭敬敬給王之正作揖:“在下夏允彝拜見侯爺!”
王之正拱手還禮道:“幾社(文人團體)夏允彝,如雷貫耳!”
夏允彝謙遜的說到:“侯爺見笑了。”
張溥點點頭,指了指中間一位也是三十多歲的瘦弱青年說道:“這位是我的同鄉,太倉張采,現任臨川知縣,崇禎元年進士。”
張采也是恭敬地行禮道:“在下太倉張采,拜見侯爺!”
王之正笑嘻嘻還禮道:“合社(臨川文人團體)張采,你的授業恩師,是現任禮部尚書周延儒,我聽周老說過你。”
張采彬彬有禮的笑道:“能夠見到王太傅,也是張采的榮幸!”
王之正急忙擺擺手說道:“什麽太傅不太傅,我現在是一介平民,包括你們喊的侯爺,我也早就請皇上削去了,我不過是崇國府的世子而已,我們彼此稱兄道弟可也!”
王之正的形象,在他們心中都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官僚,如今看起來這麽謙卑有禮,讓他們都不禁有些動容。
張溥接著指了指最下首那名剛剛加冠的英俊青年:“這位是鬆江陳子龍,前工部尚書陳所聞的長子。”
陳子龍躬身說道:“在下鬆江陳子龍參見侯爺!”
聽到陳所聞,王之正愣怔了一下,旋即長歎一聲道:“陳先生,你父親陳尚書,因魏忠賢排擠而死難,是個忠臣義士,當年貶黜的詔書,是經我之手簽發,至今心下猶自引以為憾!”
陳子龍急忙恭敬地說道:“侯爺切莫作如是想,家父如果泉下有知,您為了清除閹黨隱忍多年,一舉拔出這隻橫行朝野多年的閹黨集團也會含笑瞑目了的”
王之正點點頭說道:“三位先生都是吳中青年俊彥,大家快快請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