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正躺在床上,秋意濃濃,涼風習習,他躺在榻上想著心事,左思右想,一會兒恍惚看見魏忠賢,高坐在九千歲府的正堂上,蒼老陰鬱而目光炯炯的神情,一會兒想想柳青青,仿佛正明媚的微笑著看著自己,一會兒腦子裏又冒出來崇國公戰戰兢兢而又雍容華貴的神情,一會兒又看見信王爺朱由檢,冷峻陰鷙而又惴惴不安……
忽然看見了太白金星揚著拂塵,衝自己笑盈盈走了過來,正待上前攀談,忽然耳畔傳來周成的聲音:大人!大人!該起了,我們還要往寧遠星夜兼程呢!
王之正揉了揉惺忪的睡眼,酒勁兒還沒有過去。他看見周成胖乎乎的臉在自己視線裏,充滿了喜慶。
王之正一下子坐了起來:什麽時辰了?他問道。
周成笑道:“寅時初刻(約淩晨三點鍾)了大人!您讓我寅時三刻集結部隊出!”
王之正坐起來:“服侍爺洗漱。”周成趕緊端臉盆。
洗漱完畢,王之正走出遼東經略府衙,守門的兵丁看見王之正,整齊的低頭行禮。王之正對他們點點頭,大步流星走出府衙,跨上烏騅馬,帶著周成就往駐紮部隊的行營而去。
周功已經把部隊集結好,看到王之正,周功笑道:“大人,百名鐵騎已然集結完畢,請大人下令出吧。”
王之正冷著臉對他點點頭:“王經略的貢品送過來了嗎?”
周功說:“昨日傍晚,王經略準備的貢品就送到了軍營,我已經安排好了,我們的鐵騎攜帶者貢品呢。為了行軍方便,還是到了錦州再裝箱吧。”
王之正點點頭,用馬鞭指著一望無垠的黑夜:“幹的不錯。出!”
王之正帶著百十名鐵騎出城而去,因為是提前告知過經略王之臣,今晨寅時三刻出,所以此時城門已然洞開,一百名鐵騎向著寧遠的方向電閃雷鳴般開拔。從後邊看,隻看見星星點點的火把猶如點點繁星。
中秋季節,塞外已經是天寒地凍,王之正看看滿天星鬥和那一鉤下弦月,逼人的冷氣讓他打了個寒戰。這關在的淒涼與京城的錦繡繁華仿佛不在一個世界,中原的達官貴人,哪裏會知道這塞北的衝天狼煙!
寧遠距離山海關二百裏地,是“關寧錦防線”的中間環節。路上除了大小的軍屯,就是三三兩兩的村落,除了部隊和空曠的原野,基本上是人跡罕至。
到了第二天午時,王之正下令部隊停下來用餐。
大家的行軍口糧都在懷中藏著,王之正也沒有搞特殊,大家一起坐在馬背上啃了幹糧,掏出水袋喝了半袋水,然後原地休整半個時辰,接著望寧遠城絕塵而去!
夜幕降臨之前,王之正一行百騎準時到達寧遠城。
寧遠城看起來還彌漫著硝煙的味道,半年之前,也就是今年二月,後金汗王努爾哈赤帶著八旗攻打寧遠城,遼東巡撫袁崇煥把從荷蘭進口的紅衣大炮架在城頭,用炮兵對付後金的騎兵,後金八旗兵死傷枕藉,流彈飛到努爾哈赤的行在,炮火炸開的碎石頭,擊中了努爾哈赤的後背,六十八歲的老汗王背上被豁開了一道長長的傷口,血流不止。
八旗軍看到汗王負傷,急忙撤軍。快七十歲的努爾哈赤,受此重傷,一蹶不振,身體每況愈下,終於在八月十一日病逝。
王之正看看那十門紅衣大炮依舊虎視眈眈的對準城外,看起來威風凜凜,令人不寒而栗。城頭的大旗迎風招展,寫著碩大無朋的“袁”字。守城的明軍鎧甲鮮明,威風凜凜的站在城頭,看起來如同鐵鑄一般。
王之正心想:難怪馳騁疆場一生,鮮有敗績的後金老汗王努爾哈赤會在這裏兵敗而歸,一命歸天,這袁崇煥確實治軍嚴明,看起來真有大國風範!
城頭看見了城下百餘明大明鐵騎整整齊齊,守衛的參將大聲喝問:來者何人?
王之正沉聲說:“我是奉旨出使建州的兵部左侍郎王之正,請開城門!”
參將抱拳:“王大人請稍等!”然後派了一名哨兵去告知袁崇煥了。
大約一刻鍾,隻見一位儒官白衣飄飄,優雅的站在城樓:“可是王之正王侍郎?”
王之正正色道:“正是在下!”
儒官一揮手,城門吊橋緩緩放下,王之正一揮手,帶著人馬就進了城。
進城之後,隻見那明儒官向他走來。王之正躬身等候。
儒官走過來急忙抱拳:“嗬嗬嗬,王侍郎辛苦了!在下是遼東巡撫,兵部右侍郎袁崇煥。”
王之正仔細打量著眼前這個風度翩翩的中年人:中等身高,身材單薄,瓜子臉,皮膚白皙,細眉長眼,八字胡須,看起來溫文爾雅,氣度非凡。大約三十七八歲的年紀。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煥!
王之正急忙行禮:“久仰袁大人威名,今日終於有幸一見!幸會!幸會!”
王之正原以為傳說中的袁崇煥,一定是身長九尺,渾身健碩的肌肉,國字臉,滿臉蓬亂的胡須,說話聲如洪鍾,力能扛鼎!沒想到居然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儒生。所以很是驚詫!
袁崇煥扶著王之正和藹可親的說:“王大人不必行禮,您是兵部左侍郎,袁某是兵部右侍郎,我二人都是兵部侍郎,正三品,所以不必行禮。”
王之正肅然說:“雖是平級,可是袁大人聲名遠播,威震遼東。王某卻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京官,所以王某理應給袁大人見禮!”
袁崇煥招招手,一名英俊筆挺,十七八歲的少年副將馬上走來,威風凜凜的侍立在袁崇煥身後,袁崇煥很隨意的說:“三桂,你去帶著從京城來的兄弟們到夥上用餐,記住,一定要招待好,這些都是在京師護衛皇上安全的好兒郎!”那明叫三桂的少年副將急忙施禮,朗聲道:“是,大人!”
王之正看著那位英氣逼人的少年將領,讚歎道:“袁大人帳下真是英才濟濟,這位少年將官看起來威風凜凜,英氣逼人!”
袁崇煥撫須微笑道:“他是平遼指揮使吳襄的長子吳三桂!今年才十六歲,卻已經是戰功赫赫,連金國老將阿敏都被他擊敗過!”袁崇煥提起手下的這名小將,語氣中充滿欣賞與自豪。
說著,袁崇煥就把王之正延請到遼東巡撫衙門。
巡撫本是文官,可是遼東是大明王朝的前線,所以巡撫成為遼東地區的軍事最高長官。
袁崇煥地巡撫衙門,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帥府!門口是鎧甲鮮明的衛戍部隊,衙門裏邊沒有一個女人,全是穿著鎧甲的將官和士兵。
袁崇煥喊過來一名校尉:“快吩咐後廚,備酒菜,今天本官親自為王大人接風洗塵。”
校尉領命而去。
王之正羨慕的對袁崇煥說:“袁大人,王某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可以成為戍衛國門的一方將領。可惜因為環境所限,一直沒有實現這個夢想。今天看到袁大人的軍營和武備,不禁羨煞羨煞!”
袁崇煥請他坐下,然後吩咐仆人倒茶。他端著茶,一邊品,一邊崇拜的看著袁崇煥。
袁崇煥笑道:“袁某本是進士出身,任一方知縣,後看到國家邊患四起,所以單槍匹馬赴關在考察形勢,然後毛遂自薦,請求為皇上守遼東。到今天為止,已經四年了。”
王之正聽聞袁崇煥的經曆,自己的所作所為與袁崇煥居然有幾分相似。不禁動容道:“之正聽到大人的戎馬生涯,不禁頗為震撼!我大明朝有袁大人這樣的人才,何愁建州不能鏟平!”
袁崇煥聽罷,哈哈大笑:“我聽說在朝堂上,說出使建州,居然文武百官無人敢應,王大人卻毛遂自薦!聽聞此事,袁某也是覺得王大人很對脾氣呀!”
王之正看看沒有外人,嗬嗬一笑:“在山海關,諸文武官僚,都不敢跟我說太多話,生怕傳出去說他們跟我這個閹黨套近乎。袁大人難道就不怕影響聲明?”
袁崇煥廳王之正說的實在,搖搖手說:“實話說吧,我也為魏忠賢建造生祠,一半是大勢如此,一半卻是出自真心實意啊!你想想,魏忠賢雖然有功有過,可是他獨具慧眼,可以看到遼東形勢,而且可以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放到遼東,所以遼事有所進展,魏忠賢功不可沒!相比較來說,我就不看好東林黨!東林黨一切用人、用將都有門戶成見,是自己的人,就用,不是自己人,就排擠,往往局勢都是被東林黨人所壞!”
袁崇煥這一番言論,讓王之正頓時有知音之感,他抿了一口茶,感慨道:“袁大人一心為公,沒有任何成見,這一點真讓人敬佩!”
忽然看見了太白金星揚著拂塵,衝自己笑盈盈走了過來,正待上前攀談,忽然耳畔傳來周成的聲音:大人!大人!該起了,我們還要往寧遠星夜兼程呢!
王之正揉了揉惺忪的睡眼,酒勁兒還沒有過去。他看見周成胖乎乎的臉在自己視線裏,充滿了喜慶。
王之正一下子坐了起來:什麽時辰了?他問道。
周成笑道:“寅時初刻(約淩晨三點鍾)了大人!您讓我寅時三刻集結部隊出!”
王之正坐起來:“服侍爺洗漱。”周成趕緊端臉盆。
洗漱完畢,王之正走出遼東經略府衙,守門的兵丁看見王之正,整齊的低頭行禮。王之正對他們點點頭,大步流星走出府衙,跨上烏騅馬,帶著周成就往駐紮部隊的行營而去。
周功已經把部隊集結好,看到王之正,周功笑道:“大人,百名鐵騎已然集結完畢,請大人下令出吧。”
王之正冷著臉對他點點頭:“王經略的貢品送過來了嗎?”
周功說:“昨日傍晚,王經略準備的貢品就送到了軍營,我已經安排好了,我們的鐵騎攜帶者貢品呢。為了行軍方便,還是到了錦州再裝箱吧。”
王之正點點頭,用馬鞭指著一望無垠的黑夜:“幹的不錯。出!”
王之正帶著百十名鐵騎出城而去,因為是提前告知過經略王之臣,今晨寅時三刻出,所以此時城門已然洞開,一百名鐵騎向著寧遠的方向電閃雷鳴般開拔。從後邊看,隻看見星星點點的火把猶如點點繁星。
中秋季節,塞外已經是天寒地凍,王之正看看滿天星鬥和那一鉤下弦月,逼人的冷氣讓他打了個寒戰。這關在的淒涼與京城的錦繡繁華仿佛不在一個世界,中原的達官貴人,哪裏會知道這塞北的衝天狼煙!
寧遠距離山海關二百裏地,是“關寧錦防線”的中間環節。路上除了大小的軍屯,就是三三兩兩的村落,除了部隊和空曠的原野,基本上是人跡罕至。
到了第二天午時,王之正下令部隊停下來用餐。
大家的行軍口糧都在懷中藏著,王之正也沒有搞特殊,大家一起坐在馬背上啃了幹糧,掏出水袋喝了半袋水,然後原地休整半個時辰,接著望寧遠城絕塵而去!
夜幕降臨之前,王之正一行百騎準時到達寧遠城。
寧遠城看起來還彌漫著硝煙的味道,半年之前,也就是今年二月,後金汗王努爾哈赤帶著八旗攻打寧遠城,遼東巡撫袁崇煥把從荷蘭進口的紅衣大炮架在城頭,用炮兵對付後金的騎兵,後金八旗兵死傷枕藉,流彈飛到努爾哈赤的行在,炮火炸開的碎石頭,擊中了努爾哈赤的後背,六十八歲的老汗王背上被豁開了一道長長的傷口,血流不止。
八旗軍看到汗王負傷,急忙撤軍。快七十歲的努爾哈赤,受此重傷,一蹶不振,身體每況愈下,終於在八月十一日病逝。
王之正看看那十門紅衣大炮依舊虎視眈眈的對準城外,看起來威風凜凜,令人不寒而栗。城頭的大旗迎風招展,寫著碩大無朋的“袁”字。守城的明軍鎧甲鮮明,威風凜凜的站在城頭,看起來如同鐵鑄一般。
王之正心想:難怪馳騁疆場一生,鮮有敗績的後金老汗王努爾哈赤會在這裏兵敗而歸,一命歸天,這袁崇煥確實治軍嚴明,看起來真有大國風範!
城頭看見了城下百餘明大明鐵騎整整齊齊,守衛的參將大聲喝問:來者何人?
王之正沉聲說:“我是奉旨出使建州的兵部左侍郎王之正,請開城門!”
參將抱拳:“王大人請稍等!”然後派了一名哨兵去告知袁崇煥了。
大約一刻鍾,隻見一位儒官白衣飄飄,優雅的站在城樓:“可是王之正王侍郎?”
王之正正色道:“正是在下!”
儒官一揮手,城門吊橋緩緩放下,王之正一揮手,帶著人馬就進了城。
進城之後,隻見那明儒官向他走來。王之正躬身等候。
儒官走過來急忙抱拳:“嗬嗬嗬,王侍郎辛苦了!在下是遼東巡撫,兵部右侍郎袁崇煥。”
王之正仔細打量著眼前這個風度翩翩的中年人:中等身高,身材單薄,瓜子臉,皮膚白皙,細眉長眼,八字胡須,看起來溫文爾雅,氣度非凡。大約三十七八歲的年紀。這就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煥!
王之正急忙行禮:“久仰袁大人威名,今日終於有幸一見!幸會!幸會!”
王之正原以為傳說中的袁崇煥,一定是身長九尺,渾身健碩的肌肉,國字臉,滿臉蓬亂的胡須,說話聲如洪鍾,力能扛鼎!沒想到居然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儒生。所以很是驚詫!
袁崇煥扶著王之正和藹可親的說:“王大人不必行禮,您是兵部左侍郎,袁某是兵部右侍郎,我二人都是兵部侍郎,正三品,所以不必行禮。”
王之正肅然說:“雖是平級,可是袁大人聲名遠播,威震遼東。王某卻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京官,所以王某理應給袁大人見禮!”
袁崇煥招招手,一名英俊筆挺,十七八歲的少年副將馬上走來,威風凜凜的侍立在袁崇煥身後,袁崇煥很隨意的說:“三桂,你去帶著從京城來的兄弟們到夥上用餐,記住,一定要招待好,這些都是在京師護衛皇上安全的好兒郎!”那明叫三桂的少年副將急忙施禮,朗聲道:“是,大人!”
王之正看著那位英氣逼人的少年將領,讚歎道:“袁大人帳下真是英才濟濟,這位少年將官看起來威風凜凜,英氣逼人!”
袁崇煥撫須微笑道:“他是平遼指揮使吳襄的長子吳三桂!今年才十六歲,卻已經是戰功赫赫,連金國老將阿敏都被他擊敗過!”袁崇煥提起手下的這名小將,語氣中充滿欣賞與自豪。
說著,袁崇煥就把王之正延請到遼東巡撫衙門。
巡撫本是文官,可是遼東是大明王朝的前線,所以巡撫成為遼東地區的軍事最高長官。
袁崇煥地巡撫衙門,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帥府!門口是鎧甲鮮明的衛戍部隊,衙門裏邊沒有一個女人,全是穿著鎧甲的將官和士兵。
袁崇煥喊過來一名校尉:“快吩咐後廚,備酒菜,今天本官親自為王大人接風洗塵。”
校尉領命而去。
王之正羨慕的對袁崇煥說:“袁大人,王某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可以成為戍衛國門的一方將領。可惜因為環境所限,一直沒有實現這個夢想。今天看到袁大人的軍營和武備,不禁羨煞羨煞!”
袁崇煥請他坐下,然後吩咐仆人倒茶。他端著茶,一邊品,一邊崇拜的看著袁崇煥。
袁崇煥笑道:“袁某本是進士出身,任一方知縣,後看到國家邊患四起,所以單槍匹馬赴關在考察形勢,然後毛遂自薦,請求為皇上守遼東。到今天為止,已經四年了。”
王之正聽聞袁崇煥的經曆,自己的所作所為與袁崇煥居然有幾分相似。不禁動容道:“之正聽到大人的戎馬生涯,不禁頗為震撼!我大明朝有袁大人這樣的人才,何愁建州不能鏟平!”
袁崇煥聽罷,哈哈大笑:“我聽說在朝堂上,說出使建州,居然文武百官無人敢應,王大人卻毛遂自薦!聽聞此事,袁某也是覺得王大人很對脾氣呀!”
王之正看看沒有外人,嗬嗬一笑:“在山海關,諸文武官僚,都不敢跟我說太多話,生怕傳出去說他們跟我這個閹黨套近乎。袁大人難道就不怕影響聲明?”
袁崇煥廳王之正說的實在,搖搖手說:“實話說吧,我也為魏忠賢建造生祠,一半是大勢如此,一半卻是出自真心實意啊!你想想,魏忠賢雖然有功有過,可是他獨具慧眼,可以看到遼東形勢,而且可以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放到遼東,所以遼事有所進展,魏忠賢功不可沒!相比較來說,我就不看好東林黨!東林黨一切用人、用將都有門戶成見,是自己的人,就用,不是自己人,就排擠,往往局勢都是被東林黨人所壞!”
袁崇煥這一番言論,讓王之正頓時有知音之感,他抿了一口茶,感慨道:“袁大人一心為公,沒有任何成見,這一點真讓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