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嘛,也是極為不錯的了,不過統領五十萬大軍可能還不夠格,但能夠被朱元璋看重,能力還是有的。”


    王晨看著李景隆也是滿意的點了點頭,別的方麵不說,這李景隆弓馬嫻熟,一身武力還是非常不錯的。


    饒是比不上藍玉那些猛人,但也足以排在他們之後了。


    ……


    “係統使用清朝專屬召喚卡吧!”王晨開口說道,清朝召喚的人才還是很少的,至少九成的人才都還沒有召喚出來呢。


    【叮咚,消耗清朝專屬召喚卡進行召喚,召喚中……恭喜宿主召喚出清朝名臣劉墉!


    植入身份為:劉伯溫之子,目前正在擔任吏部官員!】


    【叮咚,掃描完畢!


    劉墉


    武力值:35點


    統帥值:55點


    智力值:103點


    政治值:105點


    文學值:105點


    書法值:109點


    技能一清潔正直:劉墉在為官時,智力值提升5點,政治值提升5點,劉墉在到地方為官時,智力值額外提升5點,政治值額外提升5點。


    技能二濃墨宰相:劉墉在寫字時,智力值提升5點,書法值提升7點,劉墉在為君主寫字時,智力值額外提升5點,書法值額外提升7點。


    技能三奉公守法:劉墉在處理政務時,智力值提升5點,政治值提升5點,劉墉在負責查案時,智力值額外提升5點,政治值額外提升5點。】


    劉墉(1719年-1805年,又作1720年-1805年),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岩、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人稱“劉羅鍋”,山東諸城人。


    清代乾隆時期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史學家,軍機大臣劉統勳之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後任廣東鄉試正考官。


    乾隆二十年(1755年),因父辦事失宜,被一同革職提交刑部,次年調任江蘇學政。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升任太原知府,後因下屬侵吞國庫銀兩一事,判斬監候。


    次年被乾隆帝赦免迴京。其父病故後,迴山東老家守製。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委任為江南鄉試正考官,出任江蘇學政。


    嘉慶二年(1797年),授體仁閣大學士,奉命前往山東審理案件。


    嘉慶五年(1800年),加太子少保銜,奉旨協辦和珅及其黨羽營私舞弊、貪汙、擅權案。


    嘉慶六年(1801年),任會典館總裁官。


    嘉慶九年(1804年)病故,享年85歲。


    劉墉以為官清廉著稱,任江寧知府時獲讚譽“少時知江寧府,頗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內,婦人女子無不服其品誼,至以包孝肅(包拯)比之”。


    劉墉廉潔正直的作風與當時極端腐敗的社會政治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贏得了老百姓的衷心愛戴,被後世以各種方式歌頌他的有關事跡。


    劉墉精通儒學,喜愛文學,尤以書法重於時,為乾隆朝四大書法家之一。


    其書法用墨飽滿,墨濃字肥,渾厚端莊,雄厚勁遒,時人有“濃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美譽。


    其詩的體裁和內容都很廣泛,語言樸實清新,頗有可讀性。著有《石庵詩集》。


    王晨暗道:“劉墉一生為官五十餘載,宦海沉浮,幾經起落,官至體仁閣大學士,總體而言清正廉潔,享有清名,繼承了父親劉統勳的衣缽,成為乾隆、嘉慶朝的重要大臣。”


    這劉墉還是非常之不錯的,各方麵都是很全能的啊,王晨是非常滿意的。


    ……


    劉墉在地方為官期間,主導了兩件文字獄大案:《俁俁集》案與《一柱樓詩》案。


    其中,《俁俁集》發生於乾隆二十六年,本為閻大鏞逃糧拒差案,因閻大鏞為監生,上報江蘇學政劉墉,經劉墉查辦,變為文字獄案 。


    起初,劉墉將案件和相關文稿上奏乾隆皇帝,乾隆也不重視,“不過愚賤無知尚無悖逆之語”,“先置本案為輕罪”,等到劉墉進一步挖掘,查到《俁俁集》案並上奏,乾隆指示“如此可惡,當引呂留良之例嚴辦矣。”


    劉墉受到嘉獎,次年升任太原知府 。


    《一柱樓詩》案原為蔡嘉樹強買徐述夔之孫徐食田地產糾紛,後蔡嘉樹思謀報複徐食田,首告徐家藏有禁書,《一柱樓詩》有“非常悖逆之詞”。


    徐食田為自證清白,主動上交該書,各級均認為無違禁之語,蔡不服,上告江蘇布政使,江蘇布政使陶易也不以為然,他認為蔡嘉樹告徐食田,完全是出於“挾嫌傾陷”的不良動機”。


    乾隆四十三年八月,蔡嘉樹唆使如皋縣民童誌璘向江蘇學政劉墉告發,遂成文字獄案,此案牽連較廣,株連甚多,成為著名的《一柱樓詩》案 。


    乾隆嘉獎劉墉,“徐述夔所作逆詞,若非劉墉據實陳奏,幾至漏網。”


    升任遷戶部右侍郎,後又調吏部右侍郎,乾隆四十五年春任湖南巡撫。


    ……


    劉墉不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書法家,是帖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餘三人為成親王、翁方綱、鐵保)。


    劉墉是一位善學前賢而又富有創造性的書法家,師古而不拘泥。


    他對黃庭堅書法深有研究,劉墉行書《評黃山穀經伏波神祠詩軸》雲:黃文節公書劉賓客(禹錫)《伏波神祠》詩,雄偉絕倫,真得折釵屋漏之妙。


    公嚐自言黃龍山中,忽悟草書三昧,又雲自喜中年字書稍進,此書後雲持到淮南示, 故舊何如。此真跡現在亦不免坡公所識。


    劉墉書法的特點是用墨厚重,體豐骨勁,渾厚敦實,別具麵目。


    劉墉之書尤善小楷,後人稱讚其小楷不僅有鍾繇、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風致。


    劉墉還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辨,工書善文,名盛一時。


    ……


    劉墉嗜好藏書,家中藏書既廣且博,除經史子集四部之外,對於佛、道、類書、碑帖、字畫、戲曲、小說、彈詞、曲譜、平話之類無不收藏,此外收藏奇石、硯台、毛筆、古琴等也均稱名一時。


    ……


    《清史稿》:“墉工書,有名於時。”


    《湖南通誌》:政簡刑清,吏民畏服。


    《清史列傳》在劉墉傳中評價他的湖南巡撫政績時說“在任年餘,盤查倉庫,勘修城垣,革除坐省家人陋習,撫恤武岡等州縣災民,至籌辦倉穀,開采銅硝,俱察例奏請,奉旨允行”。


    《諸城縣誌》:砥礪風節,正身率屬,自為學政知府時,即謝絕饋賄,一介不取,遇事敢為,無所顧忌,所至官吏望風畏之。


    ……


    清朝徐珂稱讚劉墉書法:文清書法,論者譬之以黃鍾大呂之音,清廟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


    蓋以其融會曆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


    所謂金聲玉振,集群聖之大成也。其自入詞館以迄登台閣,體格屢變,神妙莫測。


    其少年時為趙體,珠圓玉潤,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後筆力雄健,局勢堂皇;迨入台閣,則絢爛歸於平淡,而臻爐火純青之境矣。


    世之論書法者,輒謂其肉多骨少,不知其書法之佳妙,正在精華蘊蓄,勁氣內斂,殆如渾然太極,包羅萬有,人莫測其高深耳。


    張維屏:劉文清書,初從趙鬆雪入,中年後乃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寵攏,超然獨出。(《鬆軒隨筆》)


    袁枚:初聞(劉墉)領丹陽,官吏齊短脰。光風吹一年,歡風極老幼。先聲將人奪,苦誌將人救。抗上聳強肩,覆下紆緩袖。(《送劉石庵觀察之江右》)


    蕭一山:“以劉石庵墉、王惺園傑之純謹,洪亮吉則譏為當場鮑老指劉,剛愎自用指王,餘可知矣。嘉慶初年,劉以名相之子,繼正揆席,王以先朝殊眷,恩寵有加,足與二人鼎立者,朱珪而已。”


    ……


    “羅鍋”傳說


    劉墉與紀昀、和珅並稱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傳其人聰明絕頂、為官剛正,在民間有著“劉羅鍋”的稱唿。


    然而曆史上的劉墉是否真是個羅鍋,又是否曾中狀元,並無確鑿史據可考。


    據一些雜文筆記記載,劉墉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相傳當年殿試前十名卷冊被遞到乾隆皇帝麵前,劉墉卷本來列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劉墉由於出身相門而被降格,與狀元失之交臂。


    此後民間有傳言劉墉個子很高,常年躬身讀書寫字,背看上去有點駝,因此產生了“劉羅鍋”的說法。


    也有史料指出,嘉慶皇帝曾稱劉墉為“劉駝子”而成為“劉羅鍋”說法的出處。


    不過劉墉當時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有些駝背彎腰本在情理之中,並不能成為劉墉是“羅鍋”的證據


    ……


    驢市胡同


    劉墉的故居在驢市胡同(今禮士胡同)西頭129號,現已部分成為私人住房。


    其街南牆上曾有一橫石,上刻“劉石庵先生故居”,石庵是劉墉的號,但這塊橫石現已不存。


    據清朝末年震鈞所著《天咫偶聞》記述:“劉文清公故地在驢市胡同西頭,南北皆是。”


    即劉家府邸位於禮士胡同西邊最頭處,占地麵積比較大,南北院落均是。


    而根據清朝禮親王昭梿所著《嘯亭雜錄》記述,清朝原規定內城為八旗轄區,漢官住在外城,但皇帝會特批一些受寵信的官員在內城居住,並賞賜宅院,稱為“賜第”。


    劉統勳、劉墉父子的住宅就是典型“賜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亂世第一梟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白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白狐並收藏三國:亂世第一梟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