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秋,我隨父親去太行山西部寫生,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村子,在農民的院裏屋裏,和他們聊過日子的瑣事。一些婦女見父親帶著相機,便請求父親為她們拍照。父親為她們照相,還答應照片印出後寄給她們。父親在這方麵從不食言,盡管他可能終生不會再與她們見麵。有個下午我們走進了一個整潔的小院,我像往常那樣先打聲招唿:「家裏有人嗎?」一個利索、和善的中年婦女應聲從屋裏出來站在門口,她笑著對我說:「吃桃兒吧。」我這才發現我正站在一棵桃樹下。抬頭看看,桃子尚青,小孩拳頭大。我說謝謝您我不吃。婦女向我走來說:「來,吃個,誰讓你走到了桃樹底下呢。」她伸手摘下幾個桃子,放在衣襟上擦淨,遞給我。我吃著略生澀的桃子,心想也許她就要請求我父親為她拍照了。但是沒有,這個婦女,她僅僅是願意讓一個走到她桃樹底下的生人嚐嚐桃子。於是我又想,這樣的婦女若有一根父親喜歡的擀麵杖,她定會毫不猶豫地送給父親的。我們進了屋,父親並沒有看中她家的擀麵杖。
第二天上午,父親在另外一家發現了他中意的擀麵杖。照我當時的看法,這根擀麵杖其貌不揚,木質也一般。但也許正是它那種不太圓潤的樣子吸引了父親,他小聲對陪同我們前來的鎮長(年輕的鎮長是父親的朋友)說了買擀麵杖的企圖。鎮長說這也叫個事兒?這也用買?先拿走,迴頭我讓人上供銷社給她們送根新的來!這個上午,這家隻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婦女,她告訴我們,她丈夫上山割山韭菜去了,大閨女正在地裏侍弄大棚菜。當她得知我們要買她的擀麵杖時,顯然覺得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她明確表示了她的不情願,她說其實那不是地道的擀麵杖,那年她當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時候,他們家沒分上擀麵杖,他當家的在院裏撿了根樹棍,好歹打磨了幾下權作了擀麵杖,其實這擀麵杖不過是個普通的樹棍子。這位婦女想以這擀麵杖的不地道打消父親想要它的念頭,我卻接上她的話說:「既是這樣,就不如讓我買一根真正的擀麵杖送給您吧。」哪知婦女聽了我的話,立刻又調轉話頭,說起這擀麵杖是多麽好使,說再不地道也是用了多少年的傢夥了,稱手啊,換個別的怕還使不慣哩……這時鎮長不由分說一把將擀麵杖抓在手裏,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說這擀麵杖歸他了,他讓婦女到鎮供銷社拿根新的,帳記在他的身上。婦女仍顯猶豫,卻終未敵過鎮長的意願。我們自是一番千謝萬謝。一出她的院門,鎮長便將擀麵杖交與父親。父親富有經驗地說,應該盡快離開這個村子,以防主人一會兒翻悔。
我們隨鎮長來到鎮政府,在他的辦公室,鎮長對我講起了他的一些宏偉計劃。比如他要拓寬門前這條公路,然後在公路兩旁蓋起清一色二層樓商店,便利了交通,也讓這個山區小鎮更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此他正同林業部門交涉,因為現在公路兩旁長著參天的楊樹。拓寬公路便要刨樹,刨樹就須林業部門的批準。而林業部門卻遲遲不批。鎮長說就門前這幾棵樹啊,讓他頭痛。後來我們的聊天被一陣高聲叫嚷打斷,原來是剛才那家的閨女(那個侍弄大棚菜的閨女)前來討要擀麵杖了。
這是一個二十大幾歲的女性,她滿頭熱汗,一臉憤怒,站在鎮長的門口,很響地拍著巴掌,她叫著:「把我那擀麵杖還給我!把我那祖傳的(明顯與其母說法不符)擀麵杖還給我!」鎮長上前想要製止她的大叫,說我們又不是白要,不是讓你娘去供銷社拿新的麽。但這女性顯然不吃鎮長那一套,她哼了一聲冷笑道:「別說是新的,給根金的也不換!快點兒,快把擀麵杖拿出來,正等著擀麵呢(也不一定),莫非連飯也不叫俺們吃啦……」她的音量仍未降低,四周無人是她的對手。我和父親隻感到很慚愧,畢竟這其貌不揚的擀麵杖是一戶人家用慣的家什。用慣了的家什,確能成為這家庭的一員。那麽,我們不是在「掠奪」人家家中的一員麽。我父親不等這女性再多說什麽,趕緊從屋裏拿出擀麵杖交給她,並再三說著對不起,我也在一旁表示著歉意。誰知這女性接了擀麵杖,表情一下子茫然起來,有點像一個卯足了勁揮拳打向頑敵的人突然發現打中的是棉花;又仿佛她並不滿意這痛快簡便的結局。她是想索要更高的價碼,還是對我們生出了歉意?又愣了一會兒,她才攥著擀麵杖騎車出了鎮政府。
過後父親對我說,這沒什麽,比這艱難的場麵他也碰見過。我知道他要說起一個名叫走馬驛的山村,兩年前他就在那兒看上了一根擀麵杖,卻未能得手。兩年之間他又去過幾次走馬驛,並且間接地託了朋友,每次都是敗興而歸。但父親在概念裏早已把那擀麵杖算成了他的,有時候他會說:「走馬驛還有我一根擀麵杖呢。」
我經常把父親心愛的擀麵杖排列起來欣賞,棗木的,梨木的,菜木的,杜木的,檳子木的……還有罕見的鐵木。它們長短參差著被我排滿一麵牆,管風琴一般。它們的身上沾著不同年代的麵粉,有的已深深滋進木紋;它們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懇和女人絞盡腦汁對食物的琢磨;它們是北方婦女祖祖輩輩賴以維持生計的可靠工具。正如同父親收藏的那些鐵匠打製出的笨鎖和魚刀,那些造型自由簡樸的民窯粗瓷,在它們身上同樣有勞動著的男人的智慧和匠心。每一根擀麵杖,每一把鐵鎖,都有一個與生計依依相關的故事。在「信息高速公路」時代,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正是這些凡俗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它們能使我的精神沉著、專注,也使我能夠找到離人心離自然、離大智慧更近的路。
父親有雄心要創辦一個由他的藏品構成的小型民俗博物館,這使我也不斷地生出些雄心,我願意助父親實現他這個美夢,夢想迴到將來。
這便是我寫作之外的一些生活,這生活同文學不曾發生直接的關聯,但是屬於我的寫作卻從來沒有將它們排斥在外。 導語:由國家承認的全國性文學獎項早已規範化。目前,全國性短篇小說獎隻有一種,即魯迅文學獎全國短篇小說獎,每兩年評選一次(少數民族文學獎,青年文學獎等獎項中的短篇小說不計其列)。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原可評出10餘篇作品,結果隻評出6篇作品,蓋因「寧缺勿濫」——反過來說,競爭還不是十分激烈。要獲獎先要讀人家獲獎的作品,從中學到眼光、學到標準。此文作者崔道怡先生是著名短篇小說專家、資深編輯,先後參加了9屆全國短篇小說評獎。由他來「夕拾朝花」,迴顧和介紹以往的短篇小說精品,是再合適不過了。
1、為什麽首選《香雪》?
1982年5月,《青年文學》雜誌推出鐵凝的新作短篇小說《哦,香雪》。
《香雪》問世之初,不太引人矚目。因為,那時人們更關注的是反映重大社會課題作品。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的深入,文學創作逐漸迴復到它自身的軌道。但長期以來形成的觀念,總把思想內容列為衡量作品的首要標準。其實,那種所謂的思想內容,主要乃是一種單純的、直接的、具體的政治說教,跟真正的文學所需要的思想內涵,完全不是同一概念。
積習已久的思維方式,嚴重影響著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判斷。當時,政治說教雖遭鄙棄,作品的社會性含量仍然被奉為第一。因此,那個時期受到廣泛推崇的短篇小說是:蔣子龍的《拜年》,梁曉聲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孫少山的《八百米深處》,航鷹的《明姑娘》,金河的《不僅僅是留戀》等。這五篇小說,大都是佳作。而它們之所以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則在於題材厚重、思想新穎。
鐵凝開始寫作的時候,並不是一名社會型的作者。那時她隻有十六歲,是個中學生,眼裏的社會,主要就是和她同齡的女孩子。她第一次投稿,雖沒有被選中,卻得到了編輯部的熱情迴信。我想這表明:她是很有才華的,但所寫內容在當時看來卻還不夠所需要的分量。1975年,她十八歲,發表了處女作兒童文學短篇小說《會飛的鐮刀》。1980年,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夜路》。此後,她的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引起了較大的反響。雖然如此,《香雪》剛發表時,相對說來社會反響則比較平淡。
而老作家孫犁,看過《香雪》之後,給鐵凝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今晚安靜,在燈下一口氣讀完了你的小說《哦,香雪》,心裏有說不出的愉快。這篇小說,從頭到尾都是詩,它是一瀉千裏的,始終如一的。這是一首純淨的詩,是清泉。它所經過的地方,也都是純淨的境界。
讀完以後,我就退到一個角落,以便有更多的時間,享受一次閱讀的愉快……我想:過去,讀過什麽作品以後,有這種純淨的感覺呢,我第一個想到的,竟是蘇東坡的《赤壁賦》。
孫犁的這封信,後來被報紙披露了。顯然,老作家的聲望,他對《香雪》這樣的高度讚賞,立即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一些人開始尋找並閱讀這部作品,已經讀過的人則重新審視這篇小說。1983年1月,為推薦佳作參與評獎而創辦的《小說選刊》,選載了《香雪》。隨後,又轉載了孫犁的這封信。其時,1982年度的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獎活動正進行中。第一批提供評委參考的備選篇目,已於1982年12月17日由《人民文學》評選工作組,按獲得讀者推薦票數多少為序確定,共有蔣子龍的《拜年》等13篇,沒有《香雪》。
1983年1月24日,由於《小說選刊》選載《香雪》已為讀者和評委得知,提供第二批16篇備選作品時,《香雪》被列其間。但1月29日進行的第一次評委會,沒有提到《香雪》。2月26日進行的第二次評委會,《香雪》雖被提到,但大都是放在發言的最後。起先,沙汀發言最後特意表明:「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哦,香雪》。」接著,馮牧、唐、王蒙等一些評委,相繼都在發言最後表明:「個人偏愛《香雪》。」唐還在第二次會議結束時再次發言,特別說明:「我個人偏愛《香雪》,原先不敢講,既然有人講了,我就提出來把它的名次往前排吧。」王蒙則明確提出,將這一篇提到前五名——按照慣例,前五名實際上也就是一等獎。
1983年2月28日,評選結果揭曉,《拜年》名列第一,《香雪》名列第五。我在1999年發表的《春花秋月係相思》第四部分《春蘭秋ju留秀色,雪月風花照眼明》中,曾經寫道:「盡管如此,在我看來,仍不足以顯示它應有的地位和實際的價值。《香雪》之美能被感知,感知之後敢於表達,存在一個暫短過程。這個過程表明,在評價作品文學性和社會性的含量與交融上,有些人還有些被動與波動。當社會強調對文學的政治需求時,社會性更受重視;當形勢寬鬆了對文學的製約時,藝術的美感才得更好地煥發其魅力。……雖然,1982年獲獎作品的第一名,是蔣子龍的《年》;但是,代表短篇小說創作成就與特色的,是《哦,香雪》。多年之後,時過境遷,《拜年》或許會被忘記,而《哦,香雪》則將以其純淨的詩情,雋永的意境,常被憶及,不會忘記。」
</br>
第二天上午,父親在另外一家發現了他中意的擀麵杖。照我當時的看法,這根擀麵杖其貌不揚,木質也一般。但也許正是它那種不太圓潤的樣子吸引了父親,他小聲對陪同我們前來的鎮長(年輕的鎮長是父親的朋友)說了買擀麵杖的企圖。鎮長說這也叫個事兒?這也用買?先拿走,迴頭我讓人上供銷社給她們送根新的來!這個上午,這家隻有一位年近五十的婦女,她告訴我們,她丈夫上山割山韭菜去了,大閨女正在地裏侍弄大棚菜。當她得知我們要買她的擀麵杖時,顯然覺得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她明確表示了她的不情願,她說其實那不是地道的擀麵杖,那年她當家的和兄弟分家的時候,他們家沒分上擀麵杖,他當家的在院裏撿了根樹棍,好歹打磨了幾下權作了擀麵杖,其實這擀麵杖不過是個普通的樹棍子。這位婦女想以這擀麵杖的不地道打消父親想要它的念頭,我卻接上她的話說:「既是這樣,就不如讓我買一根真正的擀麵杖送給您吧。」哪知婦女聽了我的話,立刻又調轉話頭,說起這擀麵杖是多麽好使,說再不地道也是用了多少年的傢夥了,稱手啊,換個別的怕還使不慣哩……這時鎮長不由分說一把將擀麵杖抓在手裏,半是玩笑半是命令地說這擀麵杖歸他了,他讓婦女到鎮供銷社拿根新的,帳記在他的身上。婦女仍顯猶豫,卻終未敵過鎮長的意願。我們自是一番千謝萬謝。一出她的院門,鎮長便將擀麵杖交與父親。父親富有經驗地說,應該盡快離開這個村子,以防主人一會兒翻悔。
我們隨鎮長來到鎮政府,在他的辦公室,鎮長對我講起了他的一些宏偉計劃。比如他要拓寬門前這條公路,然後在公路兩旁蓋起清一色二層樓商店,便利了交通,也讓這個山區小鎮更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為此他正同林業部門交涉,因為現在公路兩旁長著參天的楊樹。拓寬公路便要刨樹,刨樹就須林業部門的批準。而林業部門卻遲遲不批。鎮長說就門前這幾棵樹啊,讓他頭痛。後來我們的聊天被一陣高聲叫嚷打斷,原來是剛才那家的閨女(那個侍弄大棚菜的閨女)前來討要擀麵杖了。
這是一個二十大幾歲的女性,她滿頭熱汗,一臉憤怒,站在鎮長的門口,很響地拍著巴掌,她叫著:「把我那擀麵杖還給我!把我那祖傳的(明顯與其母說法不符)擀麵杖還給我!」鎮長上前想要製止她的大叫,說我們又不是白要,不是讓你娘去供銷社拿新的麽。但這女性顯然不吃鎮長那一套,她哼了一聲冷笑道:「別說是新的,給根金的也不換!快點兒,快把擀麵杖拿出來,正等著擀麵呢(也不一定),莫非連飯也不叫俺們吃啦……」她的音量仍未降低,四周無人是她的對手。我和父親隻感到很慚愧,畢竟這其貌不揚的擀麵杖是一戶人家用慣的家什。用慣了的家什,確能成為這家庭的一員。那麽,我們不是在「掠奪」人家家中的一員麽。我父親不等這女性再多說什麽,趕緊從屋裏拿出擀麵杖交給她,並再三說著對不起,我也在一旁表示著歉意。誰知這女性接了擀麵杖,表情一下子茫然起來,有點像一個卯足了勁揮拳打向頑敵的人突然發現打中的是棉花;又仿佛她並不滿意這痛快簡便的結局。她是想索要更高的價碼,還是對我們生出了歉意?又愣了一會兒,她才攥著擀麵杖騎車出了鎮政府。
過後父親對我說,這沒什麽,比這艱難的場麵他也碰見過。我知道他要說起一個名叫走馬驛的山村,兩年前他就在那兒看上了一根擀麵杖,卻未能得手。兩年之間他又去過幾次走馬驛,並且間接地託了朋友,每次都是敗興而歸。但父親在概念裏早已把那擀麵杖算成了他的,有時候他會說:「走馬驛還有我一根擀麵杖呢。」
我經常把父親心愛的擀麵杖排列起來欣賞,棗木的,梨木的,菜木的,杜木的,檳子木的……還有罕見的鐵木。它們長短參差著被我排滿一麵牆,管風琴一般。它們的身上沾著不同年代的麵粉,有的已深深滋進木紋;它們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懇和女人絞盡腦汁對食物的琢磨;它們是北方婦女祖祖輩輩賴以維持生計的可靠工具。正如同父親收藏的那些鐵匠打製出的笨鎖和魚刀,那些造型自由簡樸的民窯粗瓷,在它們身上同樣有勞動著的男人的智慧和匠心。每一根擀麵杖,每一把鐵鎖,都有一個與生計依依相關的故事。在「信息高速公路」時代,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正是這些凡俗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它們能使我的精神沉著、專注,也使我能夠找到離人心離自然、離大智慧更近的路。
父親有雄心要創辦一個由他的藏品構成的小型民俗博物館,這使我也不斷地生出些雄心,我願意助父親實現他這個美夢,夢想迴到將來。
這便是我寫作之外的一些生活,這生活同文學不曾發生直接的關聯,但是屬於我的寫作卻從來沒有將它們排斥在外。 導語:由國家承認的全國性文學獎項早已規範化。目前,全國性短篇小說獎隻有一種,即魯迅文學獎全國短篇小說獎,每兩年評選一次(少數民族文學獎,青年文學獎等獎項中的短篇小說不計其列)。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原可評出10餘篇作品,結果隻評出6篇作品,蓋因「寧缺勿濫」——反過來說,競爭還不是十分激烈。要獲獎先要讀人家獲獎的作品,從中學到眼光、學到標準。此文作者崔道怡先生是著名短篇小說專家、資深編輯,先後參加了9屆全國短篇小說評獎。由他來「夕拾朝花」,迴顧和介紹以往的短篇小說精品,是再合適不過了。
1、為什麽首選《香雪》?
1982年5月,《青年文學》雜誌推出鐵凝的新作短篇小說《哦,香雪》。
《香雪》問世之初,不太引人矚目。因為,那時人們更關注的是反映重大社會課題作品。隨著思想解放運動的深入,文學創作逐漸迴復到它自身的軌道。但長期以來形成的觀念,總把思想內容列為衡量作品的首要標準。其實,那種所謂的思想內容,主要乃是一種單純的、直接的、具體的政治說教,跟真正的文學所需要的思想內涵,完全不是同一概念。
積習已久的思維方式,嚴重影響著對文學作品的價值判斷。當時,政治說教雖遭鄙棄,作品的社會性含量仍然被奉為第一。因此,那個時期受到廣泛推崇的短篇小說是:蔣子龍的《拜年》,梁曉聲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孫少山的《八百米深處》,航鷹的《明姑娘》,金河的《不僅僅是留戀》等。這五篇小說,大都是佳作。而它們之所以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則在於題材厚重、思想新穎。
鐵凝開始寫作的時候,並不是一名社會型的作者。那時她隻有十六歲,是個中學生,眼裏的社會,主要就是和她同齡的女孩子。她第一次投稿,雖沒有被選中,卻得到了編輯部的熱情迴信。我想這表明:她是很有才華的,但所寫內容在當時看來卻還不夠所需要的分量。1975年,她十八歲,發表了處女作兒童文學短篇小說《會飛的鐮刀》。1980年,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夜路》。此後,她的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引起了較大的反響。雖然如此,《香雪》剛發表時,相對說來社會反響則比較平淡。
而老作家孫犁,看過《香雪》之後,給鐵凝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今晚安靜,在燈下一口氣讀完了你的小說《哦,香雪》,心裏有說不出的愉快。這篇小說,從頭到尾都是詩,它是一瀉千裏的,始終如一的。這是一首純淨的詩,是清泉。它所經過的地方,也都是純淨的境界。
讀完以後,我就退到一個角落,以便有更多的時間,享受一次閱讀的愉快……我想:過去,讀過什麽作品以後,有這種純淨的感覺呢,我第一個想到的,竟是蘇東坡的《赤壁賦》。
孫犁的這封信,後來被報紙披露了。顯然,老作家的聲望,他對《香雪》這樣的高度讚賞,立即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一些人開始尋找並閱讀這部作品,已經讀過的人則重新審視這篇小說。1983年1月,為推薦佳作參與評獎而創辦的《小說選刊》,選載了《香雪》。隨後,又轉載了孫犁的這封信。其時,1982年度的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獎活動正進行中。第一批提供評委參考的備選篇目,已於1982年12月17日由《人民文學》評選工作組,按獲得讀者推薦票數多少為序確定,共有蔣子龍的《拜年》等13篇,沒有《香雪》。
1983年1月24日,由於《小說選刊》選載《香雪》已為讀者和評委得知,提供第二批16篇備選作品時,《香雪》被列其間。但1月29日進行的第一次評委會,沒有提到《香雪》。2月26日進行的第二次評委會,《香雪》雖被提到,但大都是放在發言的最後。起先,沙汀發言最後特意表明:「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哦,香雪》。」接著,馮牧、唐、王蒙等一些評委,相繼都在發言最後表明:「個人偏愛《香雪》。」唐還在第二次會議結束時再次發言,特別說明:「我個人偏愛《香雪》,原先不敢講,既然有人講了,我就提出來把它的名次往前排吧。」王蒙則明確提出,將這一篇提到前五名——按照慣例,前五名實際上也就是一等獎。
1983年2月28日,評選結果揭曉,《拜年》名列第一,《香雪》名列第五。我在1999年發表的《春花秋月係相思》第四部分《春蘭秋ju留秀色,雪月風花照眼明》中,曾經寫道:「盡管如此,在我看來,仍不足以顯示它應有的地位和實際的價值。《香雪》之美能被感知,感知之後敢於表達,存在一個暫短過程。這個過程表明,在評價作品文學性和社會性的含量與交融上,有些人還有些被動與波動。當社會強調對文學的政治需求時,社會性更受重視;當形勢寬鬆了對文學的製約時,藝術的美感才得更好地煥發其魅力。……雖然,1982年獲獎作品的第一名,是蔣子龍的《年》;但是,代表短篇小說創作成就與特色的,是《哦,香雪》。多年之後,時過境遷,《拜年》或許會被忘記,而《哦,香雪》則將以其純淨的詩情,雋永的意境,常被憶及,不會忘記。」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