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眼前的銅管,李憲為工匠的執著精神而震撼,因為他們在現有條件下做到了最好。


    但是不得不承認,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其自然規律,根本沒有捷徑可走。


    來到這個時空之後,李憲對自己最有把握的地方,就是確定自己能夠配出最科學的黑火藥。


    正因為如此,他留給銅鐵總監薑琦的圖紙,其目的是想檢驗鑄造槍管、炮管的可能性。


    現在結果出來了,李憲也隻能屈從於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律,逆天而行是完全行不通的。


    人類兵器發展的固有曆史,是先有炮,後有槍。也就是先有大家夥,然後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工具的不斷先進,最後才能做出小的、精細化的東西。


    先有大座鍾,後有小手表;先有大火炮,後有步手槍。先有打火機,然後才出現火柴。


    這是人類技術的發展規律,李憲兩世為人,現在終於明白“人力有時窮”是什麽意思。


    後世的槍管炮管,是車床用鋼錠車出來的,而不是澆鑄出來的。


    這年月沒有車床和銑床,隻能現場澆鑄,精細化是絕對沒有希望的。


    比如說李憲看見一根最細的銅管:內孔直徑三厘米左右,但是壁厚也有三厘米,所以一米長的銅管就非常重。


    這根銅管采用內芯和外筒組成“套模”澆鑄出來的,也是李憲離開飛狐縣之前,協助冶煉場完善製模的成果。


    李憲明白腳踏縫紉機的“曲軸”工作原理,也能夠想辦法鍛造出全鋼鑽花,但那隻能把銅管的內孔擴大,卻不能縮小。


    按照後世的分級,內孔直徑超過兩厘米就屬於機關炮,而不是槍。況且現在已經超過了三厘米的口徑,那就是火炮了。


    “浪費數年時間弄出一根合格的槍管,隻能說明可以做到,但是對於大規模軍隊來說毫無意義。先發明工具,然後才能發明實用物品,這個規律就是鐵律,老子也沒有能力打破。而且做大家夥比做小東西簡單,這也是沒有疑問的。”


    李憲腦海裏像開鍋一樣高速運轉,結果發現想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似乎每一件都迫在眉睫。


    他知道自己的各種資源有限,尤其是技術型人力資源有限。如果不能分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沒有一個周密計劃,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結果,最後必定一事無成。


    看見李憲盯著銅管發呆,女兵連副連長梁豔有些擔心:“公子,你怎麽啦?”


    “就是想到一些事情,其它的沒什麽。”李憲從沉思中清醒過來:“麻煩你到隔壁把陳老幺給我叫來。”


    好高騖遠毫無用處,李憲還是決定貫徹自己的初衷,按部就班搞定人工做蜂窩煤的工具,然後把製作小火爐的技術工藝傳授下去,讓戰士們行軍打仗過程中能吃上熱飯才是第一個大問題。


    “這半年來,繡春刀鍛造了多少把?城防弩床做了多少?”


    陳老幺少年老成,十幾歲就像飽經風霜的中年人:“繡春刀工藝複雜,成品率很低。經過一百多鐵匠半年趕工,目前打造兩千六百多把。木匠人手足夠,但是弓匠嚴重不足,一共完成了四百八十張新式弩床。”


    “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和縣城、白雲山莊已經調走一百七十張,還剩三百來張。目前是應急使用,銅製弩箭每張配了一百支,可以發射十次。當初不知道公子會有如此之大的規模,看來還需要出去找人才行。”


    李憲突然想起一個設計到未來計劃的大問題:“陳老幺,從今天開始,銅製弩箭全部停下,庫存的弩箭也不要發出去。今後一律鑄造生鐵弩箭,不能再耗費大量的銅!”


    陳老幺皺了皺眉頭:“公子,請恕我直言,生鐵弩箭可是容易折斷啊。”


    “沒事。”李憲突然拿定了主意:“我有另外的想法,弩床今後隻能作為側翼防禦工具,給敵人致命殺傷另外有大威力兵器代替。未來可能需要更多的銅,現在不能輕易浪費。”


    陳老幺點點頭:“既然如此,公子,你應該派出一批人到各市鎮和民間,高價收購劣質銅鏡、銅壺,這樣有助於提高我們的銅庫存。”


    “這個主意不錯,我馬上讓鄒吉的飛狐鏢局著手辦理。”李憲從身上摸出四張紙來:“你親自動手,按照這張圖紙給我弄出兩件樣品。要求:這兩個圓筒尺寸不能走樣,裏麵的十二根鐵釺必須是直的。不要很精致,但動作要快。”


    陳老幺接過圖紙看了半天也沒明白:“這是什麽東西?既不像兵器,也不像農具,公子用來作甚?”


    其實,李憲的這四張圖包括一把製作蜂窩煤的工具,另外還有小煤爐的內外膽和頂蓋。


    “現在還說不好,等你弄出來了我要進行試驗。如果成功了,嘿嘿,你就會覺得是個好東西。另外,你想辦法讓木匠給我弄一把橫路鋸、一把直路鋸、一把斧頭、一把锛子、一把圓鑿、一把刨子。這是我自己用的,別整那些廢品給我。”


    工匠都想弄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兒,加上李憲似乎想改行當木匠,陳老幺雖然不知道有何用途,但還是充滿好奇轉身離去。


    李憲似乎胸有成竹:“三郎,命令護旗連四排的兄弟帶上斧頭和鋸子上山,給我砍兩根直徑兩尺,樹幹筆直的大榆樹迴來。告訴他們,別把樹幹給老子弄裂了,否則就加罰十根。”


    給手下的人都安排了事情,李憲自己也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畫圖,大量的結構圖紙。


    等到李憲畫出第一幅結構圖,準備標注各種尺寸的時候,頓時傻眼了。


    “1、2、3”這些阿拉伯數字,華夏大地上還沒出現。“m、cm、mm”這些單位符號,自然就更沒有出現。


    要想批量生產一件東西,就必須有一個標準尺寸。要想掌握標準尺寸,就必須有一套標準檢測工具。要想有一個標準檢測工具,那就必須有一套標準量具。


    李憲畫出的第一張結構圖,實際上就是後世炮彈的示意圖,隻不過把安裝彈頭的部位延長到一米二。


    他這並不是要做炮彈,而是要製作一個模具,準備澆鑄炮身。這根炮身分為前端炮管、末端彈倉兩部分。


    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偵察兵,李憲對於各種炮彈再熟悉不過,畫幾張圖紙並不難。困難的是如何標注尺寸,而且今後能夠按照統一尺寸生產出標準件。


    這年月可沒有流水線生產,全部都是單個人完成整件加工。如何才能控製誤差,李憲一瞬間進入石化狀態。


    “老祖宗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出來的,各種東西完全是憑空想象,當然極端困難。可是老子來自二十一世紀,利用一千年的優勢發明人類曆史上的第一門火炮,肯定要比固有曆史先進才行。”


    李憲很清楚,人類曆史上第一門實戰火炮,元末明初才會出現。而且因為沒有發明炮彈,所以都是前裝火藥和球形彈丸。


    因為密封性不好,點火發射之前,還要用黏土封住炮口才行。這樣一來,每一次開火之後,就一定要清理炮管,否則就不能打出第二炮。


    這樣一來一去,一分鍾能不能打出兩發炮彈,還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實際上在戰鬥過程中,剛開始的火炮都隻有開火一次的機會,敵人的騎兵就已經衝上來了。


    在這一時期,隻能說人類已經認識到了火炮的巨大威力,實際上沒有什麽實用性。


    正因為如此,火炮發明數百年之後,大明朝竟然被滿清韃子的騎兵打得落花流水。


    至於到了腐朽的滿清,火炮鑄造技術不進反退,從而把華夏民族送進了萬劫不複的屈辱深淵。


    李憲具有先知先覺的神通,當然不可能走老祖宗失敗的道路。他既然決定發明第一門火炮,那就必須是具有實戰威力的真正的火炮。


    雖然沒有發射藥,也沒有擊發裝置,但這並不是主要的障礙,點火發射也完全能夠實現大威力的連續發射。


    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李憲認為自己就白穿越一迴。


    不管李憲有多麽美妙的“偉大構想”,鑄造火炮肯定需要別人來做,控製質量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拿出標準度量衡。


    “老子的火炮鑄造精度,最起碼也要達到毫米級。不然的話,今後就沒有辦法批量生產炮彈。不能使用批量炮彈發射,笨重的火炮還是廢物。”


    想想就泄氣,李憲把已經畫出來的圖紙揉成一團扔到地上。


    “老子隻能從零開始!”李憲嘟囔一聲,又開始埋頭畫圖。


    這一次非常簡單,因為他就畫了一個細長細長的長方形——這是李憲“發明”的厘米尺,總長度就是標準的一米。一共一百厘米,每一厘米分割成十毫米。


    畫圖並不難的,鑄造一把銅尺,並且刻上刻度也不困難。


    可是李憲把圖畫出來了,又麵臨兩個巨大的困難:如何才能確定一毫米究竟是多長?具體的標準是什麽?


    “宋朝的長度單位,最大的是丈,一丈等於十尺,總長312厘米,每一尺等於31.2厘米。一米等於三尺,合計93.6厘米,這比後世的標準短很多,中間相差6.4厘米。”


    失之毫厘,謬以千裏,老祖宗幾千年前就說過了。


    一米相差6.4厘米,這不是一般的麻煩,而是一個可以讓神仙喪命的誤差。


    為了有利於今後長遠發展,李憲決定另起爐灶,徹底推翻宋朝的長度單位。


    要想推翻一套舊體係,首先就必須徹底搞清楚舊體係的內涵,然後才能發揚光大。


    但是李憲很清楚,這個年代的度量衡之間也存在極大誤差,所以他隻能采用最笨拙的辦法——利用統計學原理,在比對中求取平均值,這是最接近真理的辦法。


    想到這裏,李憲衝外麵叫道:“梁豔,你馬上到匠做營去一趟,讓陳老幺把他們使用的營造尺收集三套,趕緊給我送過來,有急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建北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苕麵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苕麵窩並收藏重建北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