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昭帝改革


    自王朝初期以來,朝廷習慣於對個人賜給某些名譽官銜(如侍中)。這些人沒有特定的職責或官俸,不過是榮譽或受寵的標誌,接受官銜的人數也沒有正式限製。他們能隨意進入皇宮,個人可以伴隨皇帝,從皇帝那裏分得一部分權力,漸漸地形成一個勢力集團。這個集團就是曆史上所說的內廷,而被正式任命和有官俸的文官組成的勢力,就被稱做外廷。


    如果一名侍中,得到皇帝的任命,去領導少府的一個下屬官署尚書,他就有條件可以不顧正式職官的指責和權限而行使其權力。久而久之,皇宮大內最有權力的人物,不是丞相,不是將軍,而是尚書令,因為他能直接覲見皇帝,能由此獲得對他的行動的必要的認可。而在這一群人中,以大司馬的名譽頭銜最高,因此所獲的權力,也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此刻的霍光,便是出於內廷之中的官員,能夠直接和皇帝接觸,也就掌握著甚至比長公主和燕王劉旦還可怕的權力。


    恰逢此時,霍光有感於蘇武的誌氣,將被匈奴扣留十九年之久的他召還京都長安,任為典屬國。燕王著手布置誅除霍光的事宜,知曉霍光竟然做出如此舉動,遂心中大喜,忙向皇帝上書,誣告霍光意欲借助匈奴兵力,同時暗自調動京城兵力,封鎖都城,目的就是為推翻昭帝,自立為帝。燕王劉旦繼而請求皇帝準許自己帶兵入宮,旨在為了防止霍光,拱衛皇帝和京師。上官桀企圖等到霍光不在朝堂時,將這封奏章送到昭帝手中,而後再由他按照奏章內容來宣布霍光的“罪狀”,由桑弘羊組織朝臣共同脅迫霍光退位,進而廢掉漢昭帝。這封信很順利的遞到了昭帝的書桌上,然而他們卻沒有料到,昭帝雖然貌不驚人,平時也沒有什麽很明智的舉動,但實際上卻聰明得很。所以揭發信到了昭帝手中,他沒有做出任何表示,一方麵,他不相信燕王所說;另一方麵,他也想順勢看看,霍光對於自己的忠誠度到底有多高。霍光很快就知曉了這件事情,於是,到了第二天他便故意不上朝,而是站在先帝所贈“周公背成王圖”的圖畫麵前,以示清白,同時也要昭帝表明自己的態度。果然,昭帝見霍光竟然沒有上朝,遂當朝問道:“霍卿家何以會不來上朝?”上官桀乘機說道:“這正證明了霍光的心虛,他定然是知曉了燕王劉旦的告密信,由此可見,其情報網絡的嚴密,陛下危矣,請責罰於他。”哪知昭帝竟然一點也不為所動,他詔來霍光,淡然笑道:“我知道那封書信是在造謠誹謗,你是沒有罪的。如果你要調動所屬兵力,時間用不了十天,燕王劉旦遠在外地,怎麽能夠知道呢!況且,你如果真要推翻我,那也無須如此大動幹戈!”


    上官桀想不到,己方幾個人苦心經營的計謀,竟然叫這個年方十四歲的小子給一語揭穿,不禁對昭帝心生恐懼。朝臣見皇帝如此聰明果決,心生讚歎之餘,也不禁生出了死心塌地跟隨皇帝的心思。


    一計不成,自然又生二計。上官桀等人的陰謀,在昭帝的火眼金睛之下,自然不攻自破。於是,上官桀等人遂決定鋌而走險,用最後的武裝手段解決問題。上官桀給燕王獻計,要長公主配合自己,先麻痹霍光,讓他降低防範之心,繼而宴請於他,在宴會上殺了他。如此,則昭帝就成為沒有翅膀的鳥,隻能任由他們宰割。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上官桀等人萬萬沒有料到,事情會出在長公主門下一名管理稻田租稅的官員身上,可謂百密一疏。那人聽聞上官桀的計謀,遂將上官桀等人的陰謀向大司農楊敞(司馬遷之婿)告發,楊敞為人正直,忠於朝廷,但是為了明哲保身,遂將此事轉告了諫大夫杜延年。此人專門行別人不敢行的事情,他毫無顧忌地將此事告訴了昭帝和霍光。於是,事情敗露,霍光和皇帝決定,在這一政變未發動之前,就先發製人。昭帝連夜下令,將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謀政變的大臣統統逮捕,上官桀還沒有明白疏漏出在哪裏,就落得個殞命滅族的下場,而長公主、燕王劉旦也自知不得赦免,遂自殺身亡。


    這場由上官桀發動的政變,還沒有開始實施,就被霍光粉碎了。上官皇後因為年紀幼小,又是霍光的外孫女,所以未被廢黜。縱觀全局,其實上官桀等人能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一者,他們手中沒有實際的權力;二者,燕王雖然是武帝子嗣,但由他繼承皇位則名不正言不順,因為天下都知曉,武帝遺詔,是立劉弗陵為帝;第三,則是禦下不嚴,發動政變可是誅滅九族的大罪,他們卻布置得一點也不嚴謹,到了事發之後,還不知道疏漏出在哪,而且沒有任何可以抵擋一時的措施。


    從此,霍光獨大,權力的膨脹也刺激了野心的生長,霍光漸漸從一個“忠臣”轉變為一個“權臣”。


    從性質上說,霍光與上官桀、燕王旦等人的鬥爭,乃是封建官僚集團以及宗室內部爭奪統治權的鬥爭,也是宗室內部爭權奪利和官僚集團長期互相傾軋的總爆發。霍光等人,在武帝時期雖可以長期出入宮禁,但仍屬朝廷中默默無聞的官吏,無論是實際的權力還是財富都難以和許多名門望族相提並論,他所代表著的,正是當時社會上中小地主的利益。因此,他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受到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壓製,以上官桀、長公主和燕王旦等人為代表的勢力集團,對於霍光輔佐的昭帝的不滿,就顯示了這種情況。從雙方鬥爭的結果來看,上官桀、長公主和燕王旦的政變在無形之中被粉碎,也就使漢朝中後期大地主、大商人階層整體利益受到一次沉重打擊,從曆史唯物主義角度出發,這就有利於抑製落後腐朽的勢力的發展,從而推動社會前進。


    此後,霍光權傾朝野,同時還努力培植自己的勢力,讓其弟弟、兒子、女婿等人也紛紛擔任要職,霍氏一門的勢力達到高峰。此時此刻,昭帝才隻有十四歲,後人評價說:“漢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書之詐,誅桑弘羊、上官桀。高祖、文、景俱不如也。”


    眼見昭帝如此大才,霍光心中也暗自想到,這昭帝將來如果不出意外,必然能夠成為一代明君。


    因此,霍光決意,一心輔佐昭帝,在他的輔佐下,昭帝主要進行了以下改革。一者,霍光看到,武帝末年因對外戰爭、四處封禪,造成了國力的嚴重損耗,農民負擔沉重,大量破產,使得國內矛盾不斷激化。於是,霍光建議昭帝,多次下令減輕人民負擔,裁汰冗員,減輕賦稅,與民休息。二者,則是對匈奴的戰和關係,昭帝繼位之前,霍光就對武帝窮兵黷武的做法心懷不滿,隻是那時候霍光實力太小,不敢表露心跡。如今,霍光大權獨攬,遂和昭帝商議,一改過去武帝時對匈奴長期作戰的政策,一方麵重新與匈奴和親,以改善雙方的關係;另一方麵加強北方戍防,多次擊敗進犯的匈奴、烏桓等,從而使得武帝時期的大規模戰爭停止下來,有助於國內的經濟恢複與發展,也有助於皇朝內部政治體係的穩定和專製權力的鞏固。三者,則是主要在經濟方麵進行了改革,在上官桀等人未被誅除之前,霍光與他們便存在著巨大的政治分歧,那就是關於鹽鐵是否進行專賣。武帝時期,就實行鹽鐵專賣,引起天下議論,所以到了昭帝繼位不久,霍光便於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召開“鹽鐵會議”,對武帝時各方麵政策進行討論。桓寬所編著的《鹽鐵論》一書對於此次關乎漢朝經濟政策的討論,有著比較詳細的記載。其實漢武帝的鹽鐵官營、酒榷均輸等經濟政策的推行有著複雜的社會背景,當時武帝正全力反擊匈奴,國家財政陷於空虛之境,此等政策乃廣開財源、增加賦稅收入的臨時政策。但是武帝沒有預料到,官營鹽鐵、酒榷、均輸等政策的實行,隨著國家體係的延伸和戰爭的遷延,政策施行的結果逐漸違背了武帝的初衷,中小地主的利益深受損害,大部分財富集中於大官僚、大地主及大商人之手。於是出現了官吏“行奸賣平”,而“農民重苦,女紅再稅”的狀況,以及“豪吏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的局麵,大官僚大地主財富愈積愈多,中小地主和一般百姓卻日趨貧困。


    因此,早在昭帝即位之初,霍光就依此要求改變鹽鐵官營、酒榷、均輸等經濟政策。為了給鹽鐵會議的召開做準備,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閏十二月,霍光就派遣當時的廷尉王平等五人出行郡國,察舉賢良,訪問民間疾苦,搜集事關鹽鐵政策的材料證據。經過爭論,昭帝下詔依然保留鹽鐵專賣,但取消了酒的專賣。後來又逐步廢除了鹽鐵官營、均輸等政策,從根本上抑製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整了階級關係,最終使漢朝的經濟走上了恢複發展的道路。總體而言,這三項措施的嚴格施行,使得武帝後期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三個大的方麵所遺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製,西漢王朝衰退趨勢得以扭轉,國力得到增強,史稱“百姓充實,四夷賓服”。班固在《漢書》中也評價道:“武帝之末,海內虛耗,戶口減半,霍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至是匈奴和親,百姓充實,稍愎文、景之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代王朝更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加鹽大伯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加鹽大伯伯並收藏曆代王朝更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