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蠱之禍是發生在武帝晚年的一個重大事件。它持續的時間長達數年,為此而死的人多達數萬,其中包括了皇後、太子、公主等皇室貴族,也包括了丞相、禦史大夫等朝廷重臣,既有地痞無賴,也有死刑囚犯,即使巫蠱之禍結束,其“傷口”也遠遠未曾愈合,甚至影響到“後巫蠱時代”武帝的內政與外交。
“巫蠱”的“蠱”古音通“鬼”,又通“詛”,是一種詛咒之術。其具體方法,是在桐木製作的小偶人上刻寫被詛咒者的名字和生辰八字,通過一定的儀式施以魔法和詛咒,然後把它埋在被詛咒者的住處或經常去的地方。人們相信,行巫蠱可以控製和攝取被詛咒者的靈魂。
漢代濃烈的巫風,可說是巫蠱之禍發生的一個社會文化背景。
不論是因嫉恨而行巫蠱,還是因為恐懼而搜巫蠱,源頭都不在巫蠱,而是在嫉恨和恐懼。可是一旦嫉恨和恐懼借著“巫蠱”這種“公共文化”的形式表達和展開,就往往超過個人的控製範圍,造成一種恐懼和猜疑的社會氣氛,引起瘋狂的運動,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
更糟的是,如果巫蠱發生在權力中心的皇宮裏,為“有心人”所利用,則往往掀起血雨腥風,造成人間慘劇。
前麵講過,武帝的第一個皇後陳阿嬌,因為妒忌衛子夫而行巫蠱詛咒她。事發後,武帝大怒,誅殺了三百多人,又廢了陳阿嬌的皇後位,把她打入冷宮。
此後,陳阿嬌的母親、扶助武帝登基的關鍵人物、長公主劉嫖也心灰意冷,退而尋歡作樂,再不能像以前那樣發揮其在朝野上下的巨大影響力了。這件事真相到底怎樣,現在已經很難說清。
巧合的是,因巫蠱而“掃清道路”、被封皇後的衛子夫也因巫蠱而自縊身亡,可謂成也巫蠱敗巫也蠱。不光是她,巫蠱之禍中,原來權傾天下的衛氏家族也跟著集體敗亡。所以說,巫術隻能算所巫蠱事件的一個“起點”或者借口,事件的背後,是各方勢力的博弈和榮辱沉浮。
太子劉據是武帝二十九歲才得的長子,也是唯一的嫡子,曾一度受到武帝的寵愛。劉據甫一出生,武帝就命人為他寫《皇太子賦》一文,欣喜之情溢於言表。七歲時,劉據被立為太子,武帝又建了“博望苑”——“博望”即博聞的意思,出使西域的張騫就曾被封為“博望侯”——讓他在裏麵與賓客往來,又找來天下的名儒向他傳授《公羊春秋》和《穀梁春秋》。
武帝興儒學的理論靠山、一代大儒董仲舒就是《公羊春秋》派的傳人。所以,武帝讓太子學《公羊春秋》,是為了太子將來治國做準備。
一切都很好,迎接劉據的將是一個金光燦燦的寶座和一片雄壯的河山。隻可惜時間是世上最強的毒藥,在它的腐蝕下,任何東西都要麵目全非,所以古人有滄海桑田之歎。
等到劉據長大成人,越發地公瑾仁恕,這本是好事,可是武帝是一個大有為的雄主,溫良的劉據實在不對他的胃口。衛子夫老了,武帝再不能像以前那樣對她感興趣了,而新受寵的王夫人和李夫人都為武帝生了男孩。於是衛子夫母子兩個漸漸失寵,心中生出了不安之意。
武帝察覺了他們的心思,就對衛青說:“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製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太子敦重好靜,比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於太子乎?聞皇後與太子有不安之意,豈有之邪?可以意曉之。”衛青聽了叩首拜謝。衛子夫聽說這件事,也向武帝脫簪謝罪。
武帝在乎太子怎麽想,而且還不直接告訴他,而是通過軍功赫赫的衛青來安撫他,足見武帝這時候還非常地愛護劉據。
太子是將來的皇帝,他的身邊自然會聚集一批人。《資治通鑒》上說,“群臣寬厚長者皆附太子”。
武帝周圍的人卻不同,他所用的人中,有很多文法吏,這些人與漢初軍功集團裏的那些貴族很不一樣,他們多是出身底層。這樣的人,如果要出人頭地、光耀門楣,就隻有立功。功從何來?不立殺賊之功便不是英雄,而賊不是時時處處都有的,沒有的時候隻好自己把他“造出來”,於是該收監的就判殺頭,該殺頭的就嚴刑逼供,誘他把別人也牽進來,於是一殺殺一片。當皇帝看到這些文法吏呈上來的密密麻麻的工作報告時,當然會驚歎這人怎麽如此地能幹,於是大加褒獎,加其官晉其爵。
當然,武帝的嚴刑峻法,根本上是因為他的性格和一係列政策。武帝骨子裏是一個極端專製的人,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權力被別人瓜分,所以扶植底層出身的文法吏,讓他們以法令繩墨貴族,乃是要打擊他們,把權力從貴族私門收歸自己手上——朝上文法吏的數量和比例不斷增多,文法吏不像貴族那樣有家族依靠,所以武帝把生殺予奪的大權握得更緊了。而武帝的政策,如打擊豪強,以及為了充實國庫強行征財產稅(算緡,告緡)都須以強力推行,否則根本進行不下去。文法吏正好滿足了武帝的這種需要。
武帝嚴苛,太子卻寬厚,他是反對武帝的嚴刑峻法的,於是每有判獄,太子多為其平反——這是堵住了文法吏立功的門路啊,所以太子雖得到了百姓的愛戴,卻得罪了這些文法酷吏。衛子夫這時已可算飽經滄桑,他怕久而久之,太子會因此獲罪,所以勸他不要總是堅持己見,而應該與武帝的步調保持一致。
武帝聽說這件事,反應很奇怪,他讚揚了劉據,批評了衛子夫。可是,既然如此,他為什麽不聽從太子的輕徭薄賦,不事征伐的勸諫呢,還說:“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不聽也就罷了,他繼續任用文法吏,但沒有加強對劉據的保護。等到衛青這個衛氏家族最大的支柱倒了之後,文法吏的春天來了,他們肆無忌憚地公開詆毀太子。
這時候的武帝已經老了,身體一天比一天差了,人也越來越多疑,他長期躲在甘泉宮裏不出來,皇後和太子難得見他一麵,這就給這些人在父子倆之間製造裂痕和對抗留下了空間。
武帝晚年寵愛的一個宦官叫做蘇文,他也是“深酷用法者”的一黨。有一次太子入宮探望皇後,半天時光才從宮裏轉出來。蘇文就向武帝“告密”說:“太子在皇後宮中調戲宮女。”武帝於是將太子宮裏的宮女增加到二百人。衛皇後聽說這件事,就讓劉據向武帝稟明實情,請求誅殺蘇文。劉據說:“清者自清,我何必怕這種小人的汙蔑?更何況父皇英明,不會相信這些讒言,母後無須憂慮。”
常融是蘇文手下的小太監。有一次武帝病了,派他去召見太子。常融迴來報告說,太子聽了皇上身體違和,麵有喜色。武帝冷笑,沒有說話。等到太子來了,武帝發現太子臉上掛有淚痕,可是當著武帝的麵仍然強顏歡笑。武帝這才發覺常融的挑撥,於是將他處死。
由此可見,“深酷用法者”的毒計手段是一波接著一波的。而劉據對武帝的信心也太過了,所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若連皇帝的麵都見不到,長此以往,即使他對武帝有信心,武帝對他也沒信心了。
“巫蠱”的“蠱”古音通“鬼”,又通“詛”,是一種詛咒之術。其具體方法,是在桐木製作的小偶人上刻寫被詛咒者的名字和生辰八字,通過一定的儀式施以魔法和詛咒,然後把它埋在被詛咒者的住處或經常去的地方。人們相信,行巫蠱可以控製和攝取被詛咒者的靈魂。
漢代濃烈的巫風,可說是巫蠱之禍發生的一個社會文化背景。
不論是因嫉恨而行巫蠱,還是因為恐懼而搜巫蠱,源頭都不在巫蠱,而是在嫉恨和恐懼。可是一旦嫉恨和恐懼借著“巫蠱”這種“公共文化”的形式表達和展開,就往往超過個人的控製範圍,造成一種恐懼和猜疑的社會氣氛,引起瘋狂的運動,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
更糟的是,如果巫蠱發生在權力中心的皇宮裏,為“有心人”所利用,則往往掀起血雨腥風,造成人間慘劇。
前麵講過,武帝的第一個皇後陳阿嬌,因為妒忌衛子夫而行巫蠱詛咒她。事發後,武帝大怒,誅殺了三百多人,又廢了陳阿嬌的皇後位,把她打入冷宮。
此後,陳阿嬌的母親、扶助武帝登基的關鍵人物、長公主劉嫖也心灰意冷,退而尋歡作樂,再不能像以前那樣發揮其在朝野上下的巨大影響力了。這件事真相到底怎樣,現在已經很難說清。
巧合的是,因巫蠱而“掃清道路”、被封皇後的衛子夫也因巫蠱而自縊身亡,可謂成也巫蠱敗巫也蠱。不光是她,巫蠱之禍中,原來權傾天下的衛氏家族也跟著集體敗亡。所以說,巫術隻能算所巫蠱事件的一個“起點”或者借口,事件的背後,是各方勢力的博弈和榮辱沉浮。
太子劉據是武帝二十九歲才得的長子,也是唯一的嫡子,曾一度受到武帝的寵愛。劉據甫一出生,武帝就命人為他寫《皇太子賦》一文,欣喜之情溢於言表。七歲時,劉據被立為太子,武帝又建了“博望苑”——“博望”即博聞的意思,出使西域的張騫就曾被封為“博望侯”——讓他在裏麵與賓客往來,又找來天下的名儒向他傳授《公羊春秋》和《穀梁春秋》。
武帝興儒學的理論靠山、一代大儒董仲舒就是《公羊春秋》派的傳人。所以,武帝讓太子學《公羊春秋》,是為了太子將來治國做準備。
一切都很好,迎接劉據的將是一個金光燦燦的寶座和一片雄壯的河山。隻可惜時間是世上最強的毒藥,在它的腐蝕下,任何東西都要麵目全非,所以古人有滄海桑田之歎。
等到劉據長大成人,越發地公瑾仁恕,這本是好事,可是武帝是一個大有為的雄主,溫良的劉據實在不對他的胃口。衛子夫老了,武帝再不能像以前那樣對她感興趣了,而新受寵的王夫人和李夫人都為武帝生了男孩。於是衛子夫母子兩個漸漸失寵,心中生出了不安之意。
武帝察覺了他們的心思,就對衛青說:“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製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太子敦重好靜,比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於太子乎?聞皇後與太子有不安之意,豈有之邪?可以意曉之。”衛青聽了叩首拜謝。衛子夫聽說這件事,也向武帝脫簪謝罪。
武帝在乎太子怎麽想,而且還不直接告訴他,而是通過軍功赫赫的衛青來安撫他,足見武帝這時候還非常地愛護劉據。
太子是將來的皇帝,他的身邊自然會聚集一批人。《資治通鑒》上說,“群臣寬厚長者皆附太子”。
武帝周圍的人卻不同,他所用的人中,有很多文法吏,這些人與漢初軍功集團裏的那些貴族很不一樣,他們多是出身底層。這樣的人,如果要出人頭地、光耀門楣,就隻有立功。功從何來?不立殺賊之功便不是英雄,而賊不是時時處處都有的,沒有的時候隻好自己把他“造出來”,於是該收監的就判殺頭,該殺頭的就嚴刑逼供,誘他把別人也牽進來,於是一殺殺一片。當皇帝看到這些文法吏呈上來的密密麻麻的工作報告時,當然會驚歎這人怎麽如此地能幹,於是大加褒獎,加其官晉其爵。
當然,武帝的嚴刑峻法,根本上是因為他的性格和一係列政策。武帝骨子裏是一個極端專製的人,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權力被別人瓜分,所以扶植底層出身的文法吏,讓他們以法令繩墨貴族,乃是要打擊他們,把權力從貴族私門收歸自己手上——朝上文法吏的數量和比例不斷增多,文法吏不像貴族那樣有家族依靠,所以武帝把生殺予奪的大權握得更緊了。而武帝的政策,如打擊豪強,以及為了充實國庫強行征財產稅(算緡,告緡)都須以強力推行,否則根本進行不下去。文法吏正好滿足了武帝的這種需要。
武帝嚴苛,太子卻寬厚,他是反對武帝的嚴刑峻法的,於是每有判獄,太子多為其平反——這是堵住了文法吏立功的門路啊,所以太子雖得到了百姓的愛戴,卻得罪了這些文法酷吏。衛子夫這時已可算飽經滄桑,他怕久而久之,太子會因此獲罪,所以勸他不要總是堅持己見,而應該與武帝的步調保持一致。
武帝聽說這件事,反應很奇怪,他讚揚了劉據,批評了衛子夫。可是,既然如此,他為什麽不聽從太子的輕徭薄賦,不事征伐的勸諫呢,還說:“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不聽也就罷了,他繼續任用文法吏,但沒有加強對劉據的保護。等到衛青這個衛氏家族最大的支柱倒了之後,文法吏的春天來了,他們肆無忌憚地公開詆毀太子。
這時候的武帝已經老了,身體一天比一天差了,人也越來越多疑,他長期躲在甘泉宮裏不出來,皇後和太子難得見他一麵,這就給這些人在父子倆之間製造裂痕和對抗留下了空間。
武帝晚年寵愛的一個宦官叫做蘇文,他也是“深酷用法者”的一黨。有一次太子入宮探望皇後,半天時光才從宮裏轉出來。蘇文就向武帝“告密”說:“太子在皇後宮中調戲宮女。”武帝於是將太子宮裏的宮女增加到二百人。衛皇後聽說這件事,就讓劉據向武帝稟明實情,請求誅殺蘇文。劉據說:“清者自清,我何必怕這種小人的汙蔑?更何況父皇英明,不會相信這些讒言,母後無須憂慮。”
常融是蘇文手下的小太監。有一次武帝病了,派他去召見太子。常融迴來報告說,太子聽了皇上身體違和,麵有喜色。武帝冷笑,沒有說話。等到太子來了,武帝發現太子臉上掛有淚痕,可是當著武帝的麵仍然強顏歡笑。武帝這才發覺常融的挑撥,於是將他處死。
由此可見,“深酷用法者”的毒計手段是一波接著一波的。而劉據對武帝的信心也太過了,所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若連皇帝的麵都見不到,長此以往,即使他對武帝有信心,武帝對他也沒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