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本名黃歇,年輕之時,黃歇四處遊學,拜師學藝,在行萬裏路的同時,也極大地增長了見識,提升了自己的謀略。尤其是他的辯才,更是深受楚頃襄王的欣賞。


    也正是在楚頃襄王還是太子之時,黃歇便作為質子留在秦國,對於秦國的了解很深厚。後來迴到楚國,楚懷王已死,楚頃襄王遂開始重用黃歇。


    公元前272年,秦國白起打敗了魏國和韓國的聯合軍隊,韓、魏兩國遂聽命於秦國,準備大舉進攻楚國。楚頃襄王無奈,隻能派遣辯才出眾的黃歇出使秦國。黃歇遂對秦昭襄王上書,言及當前的國際形勢,認為秦國和楚國勢均力敵,一旦步入不死不休的境地,則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韓國、趙國、魏國和齊國則從中漁利。與其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倒不如和楚國一道,攻打其他國家。這種事情對於秦國,自然有百利而無一害,秦王就答應了黃歇的提議,和楚國結盟。


    為了表示楚國的誠意,楚頃襄王遂派遣黃歇和太子熊完前去秦國做人質,此次一去便是十年時間。


    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熊橫一病不起,眼看就要一命嗚唿,遂遣人來到秦國,請求秦王準許太子熊完和春申君迴到自己的國家,讓太子能夠繼承楚國國君的大位。


    然而,秦國卻認為,如果楚王駕崩,楚國太子不能迴到自己的國家,國內必定變亂叢生,更加有利於秦國,所以秦國說什麽也不讓太子熊完迴去。


    黃歇認為,如果這時候去直接找秦王,對其言說楚國太子迴國的要求,不但不會有什麽效果,搞不好還會弄巧成拙。這時候,範雎還在位,而且最得秦昭襄王的信任。於是,黃歇決定去說服範雎。


    黃歇一見到範雎,便對其陳述了利弊所在。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黃歇直言秦國和楚國目前的形勢,認為眼下秦國之所以不讓楚國太子迴國,無非是為了能夠借以要挾楚國或者讓楚國在群龍無首之下生出禍端。殊不知,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看似楚國會遭受重創,實際上,楚頃襄王早就做好了準備,縱使太子不能夠迴到楚國,楚國也能很容易就從眾多王子當中找出最合適的人繼承大位。那個人雖然不是名正言順,事急從權,其才智一定不會低於當今的太子。不僅秦國和楚國的友好關係會就此破裂,太子熊完雖然身在秦國,卻會因為無法返迴楚國而失去了價值。


    秦國最需要的就是一個友好的楚國和為秦國馬首是瞻的楚王,除了太子熊完之外,黃歇認為其他人都很難辦到。隻要秦國能夠放歸太子,則太子即位之後,必定感念秦王的恩德,對秦楚之間的友好關係必定百般嗬護。由此可見,放迴熊完則雙方都有利,反之則必定不利於秦國。


    其實在此之前,範雎就已經對放歸太子熊完與否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也認識到了其利弊所在,隻是如果不給予楚國一點難處,楚王就不會感恩。範雎要做的,就是將一件事情的利益最大化。


    黃歇既然代替楚國太子表了態,範雎也樂於向秦昭襄王傳遞其意圖。秦昭襄王何等聰明,自然很容易就明白了黃歇所言的道理。隻是秦昭襄王更擔心,如果此時的楚頃襄王並沒有病,卻故意裝病。如果是這樣,到時候不僅楚國的把柄不在,楚國得以安定。連春申君黃歇這樣的人才也得以迴到楚國,對於秦國而言,無疑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要知道,此刻秦國正和趙國在長平對峙,戰爭的天平隨時會傾向於一方,隻要那一方的籌碼稍微有所加大。秦國自然不會放任楚國倒向趙國一邊。


    於是,秦昭襄王下令,讓熊完的師傅迴去探望一下楚頃襄王的病情,實際上,這隻是一個緩兵之計。


    黃歇也認識到,雖然自己說的頭頭是道,但秦國實際上並沒有下定決心放了太子熊完。黃歇也清楚地知曉楚頃襄王以前身體就不好,加上國家日益衰弱,經常沉溺酒色,此番來報病情加重,一定不是虛言。


    此時此刻,楚國的國政都把持在王室宗親陽文君的手中,一旦大王駕鶴西去,則他必定扶持自己的兒子成為新任太子,其他王子自然不會服氣,隻有熊完才是名正言順的王位繼承人,他迴不去,楚國就會在一場王位爭奪中陷入混亂,本來就江河日下的國勢,必然會就此一蹶不振。


    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就是盡快送太子熊完迴國。


    既然秦國遷延不進,拖延時間。黃歇也就不再抱有希望。於是,在黃歇的心中,便產生了一條妙計:自己依然留在太子行宮之內,而太子熊完則換上從楚國而來的使臣的馬夫的衣服,和楚國使團一起,走出鹹陽,走出秦國的關卡。


    果然,在黃歇以身犯險的情況下,楚太子有驚無險地走出了秦國,迴到了自己的國家。而黃歇在這一段時間內,則向外宣稱,太子熊完臥病在床,一律不會賓客。


    早不生病,晚不生病,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生了病。這讓秦昭襄王心中,逐漸地生出了疑慮。黃歇也不說什麽,在秦昭襄王派遣人來查探之時,便讓和熊完身材體型相似的屬下,扮作熊完的模樣。如此,才得以蒙混過關。


    可是黃歇知道,紙是包不住火的。太子即位時,這件事情便會東窗事發,到時候秦王必定會治自己一個欺君之罪。於是,數日之後,黃歇便向秦昭襄王主動說出了實情,隻可惜此時秦國要追,已經來不及了。秦昭襄王自然大怒不已,遂對黃歇動了殺機。


    幸好此前黃歇便打點好了一切,料敵於先地向範雎進言,說自己一旦被楚王重用,則必定勸諫楚王繼續親善秦國。範雎一聽,覺得還是很有道理。於是,在秦王執意要殺了黃歇之時,範雎便向秦王勸諫,如今殺了黃歇也無濟於事,反而會和楚國結下冤仇,於秦國的長遠利益不利。為今之計,隻有讓黃歇迴到楚國,秦楚之間的關係才能夠得到保持和鞏固。一旦秦國安定了其他地方,不愁報不了此仇。


    秦昭襄王也不過是出於一時氣憤,氣順了,道理也就明晰了,最終,秦昭襄王聽從了範雎的建議,派遣秦軍護送黃歇,安全迴到了楚國。


    黃歇迴到楚國之後,的確沒有跟秦國為難,首先是因為此時的楚國已經沒有了和秦國一較高下的實力,其次則是春申君要忙著和其他一些國家進行外交活動,以擴大自己的聲威,增強楚國的實力。


    三個月之後,楚頃襄王便去世,熊完繼承王位,就是後來的楚考烈王。同年,黃歇也終於飛黃騰達,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抱負,被楚考烈王封為楚國令尹,封為春申君,同時還賜了淮北十二縣作為春申君黃歇的封地。當時,淮北之地經常有戰事發生,主要交戰國家就是齊國和楚國,於是春申君向楚王請求交換封地,於是,在楚王的授意下,春申君將淮北十二縣封地換到了江東。


    長平之戰後,秦國趁機攻打趙國邯鄲,趙國平原君遂前來向楚國求援,這時候,楚考烈王和春申君都想到了昔日被困鹹陽的困頓,隻是秦國在此之前就已經放出話來,誰敢救援趙國,秦國在擊垮趙軍之後,必定首先攻擊它,所以二人都有一些猶疑不決。


    最終在毛遂的一番唇槍舌劍下,楚考烈王同意出兵,和魏國軍隊一起,擊敗了秦軍。而且在信陵君的率領下,五國聯軍還一度打到秦國的函穀關一帶,秦軍損兵折將達30萬人。此次合縱,致使秦國一統天下的計劃得以推遲,春申君也功不可沒。


    公元前256年,在楚考烈王的率領下,春申君向北征討魯國,第二年便將之滅掉,在此期間,荀況因為聲望很高,春申君遂讓他做了蘭陵(今山東蒼山)令。


    援救趙國、滅掉魯國,不僅讓春申君神威大顯,也在客觀上促進了楚國的複興。綜合看來,春申君對外則主要采取窮兵黷武的政策,對內則與齊國孟嚐君、趙國平原君以及魏國信陵君一樣,積極招攬有才之士,不管三教九流、莽夫謀士,春申君都積極地和他們交往。禮遇加厚待,自然應者雲集,一度門客達到3000人,在數量上甚至還一度躍居戰國四公子之首。


    可是在質量上,就讓人難以評價了。黃歇的那些門客之中,大多數人喜歡好勇鬥狠,爭強好勝,奢侈浮華。


    據傳,春申君的好朋友平原君,有一次派遣了門客前來拜訪春申君。春申君是個好客之人,對於門客的前來,也感到很高興,遂將之安排在上等的賓館入住。


    可是這些門客卻不識抬舉,比什麽不好竟然想著去向楚國誇耀趙國的財富。當然,這本也算是他們愛楚國的表現,他們卻將這種誇耀變成了對自己身價的展示。於是,這些門客特意在頭上插上玳瑁簪子,亮出裝飾著珍珠寶玉的劍鞘,不可一世地前去拜見春申君,豈料一見到春申君的上等門客們,他們竟然都感到自慚形穢。要知道,這些人竟然都穿著寶珠做的鞋子!這就叫做辱人者恆辱之。從另一個層麵上看來,春申君對於門客,可謂用盡心機、散盡家財。


    然而,春申君通過這件事情,也漸漸生出了比較之心。當年的信陵君是何等的英雄氣概!揮手間便令萬眾臣服,談笑間便讓秦軍流血漂櫓。


    不僅楚考烈王豔羨不已,就連春申君也是又忌又妒,遂蠱惑周赧王振臂一唿,重組合縱聯盟。隻可惜最終由於各種原因,不僅合縱失敗,連西周國也被秦國滅掉,周赧王也淪為秦國的屬民。


    眼看秦國坐大,春申君雖然有心滅秦,卻無力迴天。為國謀者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代王朝更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湯加鹽大伯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湯加鹽大伯伯並收藏曆代王朝更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