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王翦出現了,他並不是對政治一竅不通的武人。一個個事實證明,如果不諳政治,不懂外交,不僅在戰爭中難以明白大局,國內也會受到某些人的猜忌,從而處處受製。為將者,自然希望自己製人而不願意受製於人。
當時秦趙之間的戰事存在著一個很明顯的現實:李牧是秦軍最大的敵人,隻要這個人存在一天,秦軍就很難在戰事上有所推進。多年以來,李牧皆未嚐一敗,這讓趙軍士氣大盛,而秦軍則心生畏懼。
於是,王翦和秦王政商議,既然明招無用,那麽就隻能用陰謀了。
當初尉繚得到李斯的舉薦來到秦王跟前,為秦王製定了兼並立國的策略,同時還向秦王陳述了統一山東六國的順序。尉繚認為,韓國、趙國、魏國、楚國、齊國、燕國中,韓國的實力是最弱小的,也是最容易攻取的。而要想要一統天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得到三晉的臣服,隻要趙國和魏國一滅,則秦國定鼎天下的大業就算完成了七分。到時候,燕國、楚國和齊國要想有所作為,就是螳臂當車了。
然而,秦王政還是擔心,就這樣毫無道理地前去攻打趙國會引起局勢的緊張,說不定會再次引發一次合縱。當此秦國統一天下的關鍵時刻,萬萬不能出現一點差錯。
於是,尉繚再次向秦王獻計,可以讓自己的學生王敖前去趙國,收買前番對廉頗下毒手的郭開,隻要這個人能夠為秦國所用,可以勝過秦國的十萬精銳之師。另外則要大將王翦率領十萬雄兵,聲言要去攻打魏國,如此,就可以為王敖的外交活動提供堅實的後盾。
秦王同意了尉繚的要求,王敖遂在尉繚的交代下,首先來到了魏國,向魏王大肆挑撥韓、趙、魏三家的關係。並且向魏王陳述當下的形勢:韓國早就唯秦國馬首是瞻,而趙國也和秦國關係良好,如果秦兵前來攻伐三晉,必定首先攻打魏國,魏國該怎麽抵擋呢
魏王一聽,魏國麵臨的局勢如此不利,於是向王敖問計。
王敖建議道,魏國大可以把鄴城獻給趙國,這樣,趙軍必定要分兵把守,如此一來,秦國如果去攻擊鄴城,就不是攻擊魏國而是趙國了,趙國就成了魏國的替罪羊。
魏王被王敖三言兩語就說動了,於是把鄴城的地圖和割讓鄴城的國書給了王敖,並且讓他代替魏國前去趙國,說服趙王出兵守備鄴城。
王敖到邯鄲後,並沒有直接前去找趙王,而是找到了郭開。王敖帶著秦國豐厚的財富,且出手闊綽,讓郭開不得不動心。郭開拿了王敖所帶來的三千金,收了三座城池,再從頭到尾明白了王敖要他做的事情後,接著馬不停蹄地趕到宮殿,向趙王進諫。趙王身邊並沒有明智賢達之人,所以郭開一開口,這件事情很輕鬆便辦成了。
如此,秦趙兩國又重開了戰事。
秦軍在戰場上屢次敗於李牧之手。秦國千裏跋涉前來遠征趙國,自然不會甘心就這樣白白地撤兵,也不可能和趙軍長期對峙,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給趙軍來一個釜底抽薪。這時候,郭開又被秦國重用了一次。
當然,要成功實行這個反間計,首先要給予郭開重金,同時也讓他感覺到自己沒有了後顧之憂,如此,他才會毫不保留地、全心全意地幫助秦國。
一切按照計劃進行,秦軍王翦到了前線,沒有發動一次攻擊就派遣了一名使者前去同趙軍講和。李牧哪裏知道,在此之前,王敖已經奉秦王和尉繚的命令,來到了秦國軍隊的大營,要求他們和趙軍講和;不久之後,王敖又去了趙國邯鄲賄賂郭開,讓他向趙王說當前李牧和秦軍王翦對峙,之所以這麽久的時間還沒有發動攻擊,是因為李牧得到了秦國的無上好處,隻要邯鄲一破,秦王就可以封李牧高官。
而另一邊的李牧,在不明就裏的情況下便迴到了邯鄲,向趙王報告了秦軍求和的情況。趙王尚搞不清秦國的意圖,一時之間也沒有答應李牧。然而,李牧前腳剛剛走出宮殿,郭開後腳便進來向大王報告了李牧受賄,欲要謀害趙國的消息。
趙王大驚失色,這李牧也太大膽了些,竟然隻告訴自己秦軍要和趙軍講和,而他擅自主張對趙王封官以及自己得好處的事情,卻是隻字未提。
於是,趙王決定派遣使者前去探個究竟,這使者也害怕進入趙軍大營,一個不慎就被李牧殺了。再一看,秦國使者竟然大張旗鼓地進出趙營,看來所言非虛。於是,這個使者將情況如實報告了趙王。
郭開遂向趙王建議,以相國的位子為誘餌,召李牧迴來,同時用趙蔥代替李牧,切不可讓秦軍和李牧達成共識,占了先機。
此時的趙王已經是六神無主了,郭開是自己的親信,又說得頭頭是道,所以對於郭開的建議,趙王皆毫不猶豫地采納。趙王馬上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此關鍵時刻,換將勢必會有損士氣。長平一戰血的教訓還曆曆在目,為將者要麵對千變萬化的戰場形勢,最重要的就是獨立的行事權力。為了趙國的江山和百姓,李牧隻能暫時不接受趙王的調令。
其實李牧也知道當初的廉頗是何等結局,當初的樂毅是何等的悲涼。趙國名將輩出,英雄遍地,奈何奸人當道賢人危,趙王又昏聵無能,自己一個人又怎麽能夠改變這種現狀呢也許這一次,自己不但難以保全邯鄲,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不能夠保全。
趙王見李牧不為自己的調令所動,就和郭開商議暗中布下全套,將李牧捕獲並斬殺了他。司馬尚也受到了牽連,被趙王棄而不用。如此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趙國斬殺大將,實為國家不幸。奸臣當道,主上昏庸,是自取滅亡。
就在李牧被殺的三個月之後,趙軍便在王翦的猛攻下大敗,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台地區)被秦軍占領,主將趙蔥戰死沙場,副將顏聚則逃亡邯鄲。公元前227年,邯鄲被秦軍攻克,諸侯不能救,趙王和顏聚都被俘虜。
但此時趙國並沒有徹底滅亡,公子嘉有幸逃往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然而,代地十分弱小,公子嘉又沒有什麽作為,根本無法阻擋秦軍一統天下的步伐。在秦軍的攻擊下,代很快便滅亡了,從此趙國從名義上和實際上都消失了。這一年,是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距離秦國一統天下,誅滅六國還剩下一年的時間。
一代大將李牧就這麽死了,和他生前戰死沙場的願望差得太遠,趙國用人不信,自毀長城,從而加速了自身的敗亡。
當然,曆史記載可能在李牧致死的具體原因上有所差別。《戰國策秦策四》中說,秦謀士頓弱北遊燕國,趙國殺李牧;《戰國策秦策五》則說,趙國的另一位奸臣韓倉受到了秦國的賄賂,最終成為了謀害李牧的真兇;《列女傳》中則提到,趙王的母後和趙平都侯春平君相通,受到了秦國的賄賂而讓趙王殺害了李牧;還有一種說法,從司馬遷而來,認為趙王的母後是個歌女,因為受寵遂使其子僭越成為太子,公子嘉則被廢除了太子之位。公子遷(趙王)昏庸,品行惡劣,重用奸臣,打壓賢達,最終殺害了李牧。
無論如何,可以看出,李牧是秦國統一大道上的絆腳石,秦國不除不快;同時趙國內部已經嚴重腐化,成了一個扶不起的阿鬥。李牧能夠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屢屢取勝,不愧為戰國名將之一。此外,李牧前期對匈奴作戰時,更是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而另一邊,奸臣郭開在趙國滅亡了之後去到秦國。他也有自知之明,認為以秦王政雄才大略,他這種宵小之輩定不會得到重用,於是主動告假迴家。
郭開迴到了家中,取出了暗藏的無數黃金,裝上了十幾輛大車,一路喜氣洋洋地前往秦國。豈料就在半路上,殺出了一股盜匪,被殺人越貨。
也許是秦王的有意安排,也許是李牧的舊部所為,可是一切都不重要了,奸臣郭開得到了他應該得到的結果。
當時秦趙之間的戰事存在著一個很明顯的現實:李牧是秦軍最大的敵人,隻要這個人存在一天,秦軍就很難在戰事上有所推進。多年以來,李牧皆未嚐一敗,這讓趙軍士氣大盛,而秦軍則心生畏懼。
於是,王翦和秦王政商議,既然明招無用,那麽就隻能用陰謀了。
當初尉繚得到李斯的舉薦來到秦王跟前,為秦王製定了兼並立國的策略,同時還向秦王陳述了統一山東六國的順序。尉繚認為,韓國、趙國、魏國、楚國、齊國、燕國中,韓國的實力是最弱小的,也是最容易攻取的。而要想要一統天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得到三晉的臣服,隻要趙國和魏國一滅,則秦國定鼎天下的大業就算完成了七分。到時候,燕國、楚國和齊國要想有所作為,就是螳臂當車了。
然而,秦王政還是擔心,就這樣毫無道理地前去攻打趙國會引起局勢的緊張,說不定會再次引發一次合縱。當此秦國統一天下的關鍵時刻,萬萬不能出現一點差錯。
於是,尉繚再次向秦王獻計,可以讓自己的學生王敖前去趙國,收買前番對廉頗下毒手的郭開,隻要這個人能夠為秦國所用,可以勝過秦國的十萬精銳之師。另外則要大將王翦率領十萬雄兵,聲言要去攻打魏國,如此,就可以為王敖的外交活動提供堅實的後盾。
秦王同意了尉繚的要求,王敖遂在尉繚的交代下,首先來到了魏國,向魏王大肆挑撥韓、趙、魏三家的關係。並且向魏王陳述當下的形勢:韓國早就唯秦國馬首是瞻,而趙國也和秦國關係良好,如果秦兵前來攻伐三晉,必定首先攻打魏國,魏國該怎麽抵擋呢
魏王一聽,魏國麵臨的局勢如此不利,於是向王敖問計。
王敖建議道,魏國大可以把鄴城獻給趙國,這樣,趙軍必定要分兵把守,如此一來,秦國如果去攻擊鄴城,就不是攻擊魏國而是趙國了,趙國就成了魏國的替罪羊。
魏王被王敖三言兩語就說動了,於是把鄴城的地圖和割讓鄴城的國書給了王敖,並且讓他代替魏國前去趙國,說服趙王出兵守備鄴城。
王敖到邯鄲後,並沒有直接前去找趙王,而是找到了郭開。王敖帶著秦國豐厚的財富,且出手闊綽,讓郭開不得不動心。郭開拿了王敖所帶來的三千金,收了三座城池,再從頭到尾明白了王敖要他做的事情後,接著馬不停蹄地趕到宮殿,向趙王進諫。趙王身邊並沒有明智賢達之人,所以郭開一開口,這件事情很輕鬆便辦成了。
如此,秦趙兩國又重開了戰事。
秦軍在戰場上屢次敗於李牧之手。秦國千裏跋涉前來遠征趙國,自然不會甘心就這樣白白地撤兵,也不可能和趙軍長期對峙,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給趙軍來一個釜底抽薪。這時候,郭開又被秦國重用了一次。
當然,要成功實行這個反間計,首先要給予郭開重金,同時也讓他感覺到自己沒有了後顧之憂,如此,他才會毫不保留地、全心全意地幫助秦國。
一切按照計劃進行,秦軍王翦到了前線,沒有發動一次攻擊就派遣了一名使者前去同趙軍講和。李牧哪裏知道,在此之前,王敖已經奉秦王和尉繚的命令,來到了秦國軍隊的大營,要求他們和趙軍講和;不久之後,王敖又去了趙國邯鄲賄賂郭開,讓他向趙王說當前李牧和秦軍王翦對峙,之所以這麽久的時間還沒有發動攻擊,是因為李牧得到了秦國的無上好處,隻要邯鄲一破,秦王就可以封李牧高官。
而另一邊的李牧,在不明就裏的情況下便迴到了邯鄲,向趙王報告了秦軍求和的情況。趙王尚搞不清秦國的意圖,一時之間也沒有答應李牧。然而,李牧前腳剛剛走出宮殿,郭開後腳便進來向大王報告了李牧受賄,欲要謀害趙國的消息。
趙王大驚失色,這李牧也太大膽了些,竟然隻告訴自己秦軍要和趙軍講和,而他擅自主張對趙王封官以及自己得好處的事情,卻是隻字未提。
於是,趙王決定派遣使者前去探個究竟,這使者也害怕進入趙軍大營,一個不慎就被李牧殺了。再一看,秦國使者竟然大張旗鼓地進出趙營,看來所言非虛。於是,這個使者將情況如實報告了趙王。
郭開遂向趙王建議,以相國的位子為誘餌,召李牧迴來,同時用趙蔥代替李牧,切不可讓秦軍和李牧達成共識,占了先機。
此時的趙王已經是六神無主了,郭開是自己的親信,又說得頭頭是道,所以對於郭開的建議,趙王皆毫不猶豫地采納。趙王馬上委派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顏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此關鍵時刻,換將勢必會有損士氣。長平一戰血的教訓還曆曆在目,為將者要麵對千變萬化的戰場形勢,最重要的就是獨立的行事權力。為了趙國的江山和百姓,李牧隻能暫時不接受趙王的調令。
其實李牧也知道當初的廉頗是何等結局,當初的樂毅是何等的悲涼。趙國名將輩出,英雄遍地,奈何奸人當道賢人危,趙王又昏聵無能,自己一個人又怎麽能夠改變這種現狀呢也許這一次,自己不但難以保全邯鄲,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不能夠保全。
趙王見李牧不為自己的調令所動,就和郭開商議暗中布下全套,將李牧捕獲並斬殺了他。司馬尚也受到了牽連,被趙王棄而不用。如此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趙國斬殺大將,實為國家不幸。奸臣當道,主上昏庸,是自取滅亡。
就在李牧被殺的三個月之後,趙軍便在王翦的猛攻下大敗,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台地區)被秦軍占領,主將趙蔥戰死沙場,副將顏聚則逃亡邯鄲。公元前227年,邯鄲被秦軍攻克,諸侯不能救,趙王和顏聚都被俘虜。
但此時趙國並沒有徹底滅亡,公子嘉有幸逃往代地(今河北蔚縣東北)稱王。然而,代地十分弱小,公子嘉又沒有什麽作為,根本無法阻擋秦軍一統天下的步伐。在秦軍的攻擊下,代很快便滅亡了,從此趙國從名義上和實際上都消失了。這一年,是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距離秦國一統天下,誅滅六國還剩下一年的時間。
一代大將李牧就這麽死了,和他生前戰死沙場的願望差得太遠,趙國用人不信,自毀長城,從而加速了自身的敗亡。
當然,曆史記載可能在李牧致死的具體原因上有所差別。《戰國策秦策四》中說,秦謀士頓弱北遊燕國,趙國殺李牧;《戰國策秦策五》則說,趙國的另一位奸臣韓倉受到了秦國的賄賂,最終成為了謀害李牧的真兇;《列女傳》中則提到,趙王的母後和趙平都侯春平君相通,受到了秦國的賄賂而讓趙王殺害了李牧;還有一種說法,從司馬遷而來,認為趙王的母後是個歌女,因為受寵遂使其子僭越成為太子,公子嘉則被廢除了太子之位。公子遷(趙王)昏庸,品行惡劣,重用奸臣,打壓賢達,最終殺害了李牧。
無論如何,可以看出,李牧是秦國統一大道上的絆腳石,秦國不除不快;同時趙國內部已經嚴重腐化,成了一個扶不起的阿鬥。李牧能夠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屢屢取勝,不愧為戰國名將之一。此外,李牧前期對匈奴作戰時,更是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而另一邊,奸臣郭開在趙國滅亡了之後去到秦國。他也有自知之明,認為以秦王政雄才大略,他這種宵小之輩定不會得到重用,於是主動告假迴家。
郭開迴到了家中,取出了暗藏的無數黃金,裝上了十幾輛大車,一路喜氣洋洋地前往秦國。豈料就在半路上,殺出了一股盜匪,被殺人越貨。
也許是秦王的有意安排,也許是李牧的舊部所為,可是一切都不重要了,奸臣郭開得到了他應該得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