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加上上黨軍和趙括的軍隊,被秦軍俘虜的趙軍,總數達到40萬。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勝利的一方自然耀武揚威,秦軍從統帥到小兵,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當中,以喝酒吃肉來慶賀這場偉大的勝利。為了這場得之不易的勝利,秦軍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前後數十萬人馬喪身黃泉。
失敗的一方在哀歎失敗的同時,也在心中暗暗慶幸自己能夠在這場絞肉機式的戰爭中存活下來。秦王和白起都在軍營中飲酒,對這一切不禁唏噓感歎。昔日二人都立下了天下之誌,眼看如今大事可期,二人卻都已經是兩鬢斑白。時不我與,不知道這二人還能不能等到天下一統的那一天。
白起在這期間,已經向秦王說了自己一統天下的戰略規劃,如今趙國已經被秦軍徹底地打敗,天下之大,莫能與之敵者。秦國的當務之急,就是首先滅掉趙國,與此同時,快速恢複秦國的國力,繼而展開一係列滅國大戰。首先鎖定的自然是韓國和魏國,三晉之地一旦平定,則定鼎天下便是輕而易舉。最後把其餘三個國家分開,並各個擊破:穩住齊國後,先攻燕國,再除楚國,最後攻打齊國,如此一來,則天下定矣。
武安君將自己的計劃一說出,秦王拍案叫絕,這正和他與範雎所商量的戰略不謀而合。想當年,自己還隻能以質子的身份寄人籬下,如今山河倒轉,自己竟然有實力君臨天下,世事變化之無常,實在是讓人感歎。
秦昭襄王知道,自己這一生能取得如此成就,多虧了三個人,一個是宣太後,將自己扶上了秦王的位置,並為秦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個是範雎,沒有他和他“遠交近攻”的戰略,秦國不可能在列國舞台上如此遊刃有餘;最後一個人自然就是白起,沒有他,秦軍何以無敵於天下,何以打敗強大的趙軍
趙軍慘敗,留下了40餘萬的俘虜,如何安置這些俘虜,成了擺在秦國麵前的一道難題。
白起知道,眼下的趙軍的40萬俘虜,每日消耗的軍糧就讓秦國力不從心了。長平之戰幾乎掏空了秦國的存糧,到如今秦軍自己的糧草供給都已經十分緊張,很快就會有缺糧的危險。除此之外,趙國軍卒還是個未知的隱患,是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留在軍營裏麵肯定行不通,遷到秦國土地充斥其民,很可能會導致相互仇殺和戰亂,甚至還有可能會有人暗自和趙國私通。如果放迴趙國,隻要趙王振臂一唿,他們必定能夠被重新招募起來,三年長平大戰秦軍死傷過半,足以窺見趙軍戰力之強悍,如果他們再次被招募起來,必定知恥而後勇,成為秦軍的心腹之患。
事情考慮到這裏,眾人心裏明白,隻有一種方法,才能夠使秦國永絕後患,那就是——殺。
秦昭襄王雖然殺伐果斷,但是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屠殺40萬手無寸鐵的俘虜。這種事情一旦做下,雖然能夠極大地震懾敵人,但也無疑會留下千古罵名。於是,秦昭襄王沒有知會白起,便迴到秦國了。行前還留下口諭,讓白起便宜行事,全權處理長平的戰俘問題。
王齕茫然了,王翦也迷茫了,司馬梗也心悸了。他們知道秦國的選擇,就是殺掉戰俘;也知道,秦王是不願意背負這個罵名的。既然這場戰爭是白起最先開始的,那麽這個結束,也讓白起來完成吧。反正經過多年的大戰,白起已經雙手血腥,殺一個人是殺,殺一萬人還是殺,白起不在乎,隻要有利於秦國的事情,他就是背負千古罵名,也在所不惜了。
當時的人對於殺害投降俘虜的事情,都很忌諱。秦王本人更是不能背負這個壞名聲而引起天下人的公憤,司馬梗、王齕、王翦都是有血性的男子,都想著能夠幫助白起分擔罪責,但是白起不需要,因為他是統帥,是秦軍之中誰也無法逾越的人。
其實,下決心殺害40萬趙軍已然艱難無比,但是還有更加艱難的事情擺在後麵,那就是如何動手。要知道,那可是整整40萬人馬,就是一個個站在那裏任秦軍砍殺,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夠殺完。若是在動手之前被他們察覺而有所防備並奮起反抗,秦軍大營必定會亂作一團。
於是,白起下令,趁著趙軍還沒有絲毫防備,將他們驅趕到陽穀方向。而在此之前,秦軍還從這些俘虜當中,找出240個不滿14歲的人。他們是幸運的,因為白起決定不殺他們,但是他們也是不幸的,白起為了震懾趙國,決定讓他們觀看秦軍屠殺趙國俘虜的全部過程。
於是,秦軍將40萬趙國俘虜分為10個大營,讓10個將領分別統領,同時還調撥了20萬秦軍負責維持治安。白起為了不引起俘虜的懷疑,還下達了一份假的詔令,讓他們準備好明日接受秦軍的選拔,凡是合格的人,都會被充到秦軍的軍營當中,不合格的人,都會給予路費,遣返迴到趙國。趙軍俘虜深以為然,以為白起是大仁大義之人,卻不知這份假的詔令背後隱藏了巨大的殺機,他們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將是地底無盡的黑夜。
這夜,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夜,山風唿號,如同地獄的召喚;野地浮動,恰似生命的傳說。秦軍將10個大營的俘虜集中驅趕到了一個山穀,繼而分兵堵住穀口,再將無數的山石和點燃的木柴從兩側的山崖上一股腦地砸將下來,直到這時候,趙軍俘虜還以為今晚可以美餐一頓,然後美美地睡上一覺。可惜,等待他們的卻是如暴雨般砸來的山石和火種。此時,趙軍餓得一點力氣都沒有,根本無力反抗,大部分要麽被柴火燒成焦屍,要麽被山石砸破腦袋,甚至被巨石整個兒地從身上碾過去,變成一攤肉餅,偶爾有幾個強壯些掙紮著爬到山上的趙卒,也迅速被山頂的秦軍殺死,並扔迴山穀之中。
整整一個晚上,秦軍數十萬大軍都如同瘋子一般殺紅了眼,黑夜見證了人性的醜惡。第二天,天空忽然飄下了瓢潑大雨,似乎是對數十萬亡靈的沉痛哀悼。但願死者安息,但願那一切鮮血和罪惡,能夠被衝洗,能夠被原諒。
漢代揚雄就長平之戰的坑殺事件,就發出如此感慨:“長平之戰,四十萬人死,原野猒人之肉,川穀流人之血,蚩尤之亂,不過於此矣。”
雨後的青山像淚水洗過的良心,白起冷峻的外表下,是顆冰冷的心。似乎他已經感覺到,自己的使命已然完成。不管是罵名還是功名,都留給別人去評說。此時秦軍每一個士卒,都將發紅的眼睛期待地看向了白起。那40萬人頭,便是他們夢寐以求的軍功爵位。白起看著那些充滿期待的眼神,點了點頭,算是答應了。不知是誰第一個衝向了屍山血海,盡情享受著“豐收”的喜悅,白起還戲謔地稱那些頭顱堆起來的山為“白起台”。
40萬無頭的殘屍,沒有人去掩埋。此後方圓百裏之內,無論人畜都不敢有絲毫逾越和靠近,那裏,常常聽見有人哭泣,或許是那些孤魂野鬼為無家可歸而傷感,或許是那些春閨夢裏人在絕望之後的哀嚎。
直到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李隆基巡幸至此,還能夠看見漫山遍野白骨森森的景象。為了安撫他們的亡魂,唐玄宗親自致祭,命高僧設水陸法事七晝夜,超度坑卒亡魂,並將該穀命名為“省冤穀”。
除此以外,唐玄宗還為他們收骨、築墳,並在該地修建了一座骷髏王廟,“擇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髏大王”,以祭奠那40萬悲淒的孤魂野鬼。此後長平之地便流傳著一個傳統——當地的官吏,無論是哪朝哪代,哪種級別,每年春秋時節,都會代天子到此致祭。一直到今天,還殘存著一座廟宇,裏麵供奉著趙括夫婦的塑像。
加上上黨軍和趙括的軍隊,被秦軍俘虜的趙軍,總數達到40萬。
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勝利的一方自然耀武揚威,秦軍從統帥到小兵,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當中,以喝酒吃肉來慶賀這場偉大的勝利。為了這場得之不易的勝利,秦軍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前後數十萬人馬喪身黃泉。
失敗的一方在哀歎失敗的同時,也在心中暗暗慶幸自己能夠在這場絞肉機式的戰爭中存活下來。秦王和白起都在軍營中飲酒,對這一切不禁唏噓感歎。昔日二人都立下了天下之誌,眼看如今大事可期,二人卻都已經是兩鬢斑白。時不我與,不知道這二人還能不能等到天下一統的那一天。
白起在這期間,已經向秦王說了自己一統天下的戰略規劃,如今趙國已經被秦軍徹底地打敗,天下之大,莫能與之敵者。秦國的當務之急,就是首先滅掉趙國,與此同時,快速恢複秦國的國力,繼而展開一係列滅國大戰。首先鎖定的自然是韓國和魏國,三晉之地一旦平定,則定鼎天下便是輕而易舉。最後把其餘三個國家分開,並各個擊破:穩住齊國後,先攻燕國,再除楚國,最後攻打齊國,如此一來,則天下定矣。
武安君將自己的計劃一說出,秦王拍案叫絕,這正和他與範雎所商量的戰略不謀而合。想當年,自己還隻能以質子的身份寄人籬下,如今山河倒轉,自己竟然有實力君臨天下,世事變化之無常,實在是讓人感歎。
秦昭襄王知道,自己這一生能取得如此成就,多虧了三個人,一個是宣太後,將自己扶上了秦王的位置,並為秦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個是範雎,沒有他和他“遠交近攻”的戰略,秦國不可能在列國舞台上如此遊刃有餘;最後一個人自然就是白起,沒有他,秦軍何以無敵於天下,何以打敗強大的趙軍
趙軍慘敗,留下了40餘萬的俘虜,如何安置這些俘虜,成了擺在秦國麵前的一道難題。
白起知道,眼下的趙軍的40萬俘虜,每日消耗的軍糧就讓秦國力不從心了。長平之戰幾乎掏空了秦國的存糧,到如今秦軍自己的糧草供給都已經十分緊張,很快就會有缺糧的危險。除此之外,趙國軍卒還是個未知的隱患,是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炸彈。留在軍營裏麵肯定行不通,遷到秦國土地充斥其民,很可能會導致相互仇殺和戰亂,甚至還有可能會有人暗自和趙國私通。如果放迴趙國,隻要趙王振臂一唿,他們必定能夠被重新招募起來,三年長平大戰秦軍死傷過半,足以窺見趙軍戰力之強悍,如果他們再次被招募起來,必定知恥而後勇,成為秦軍的心腹之患。
事情考慮到這裏,眾人心裏明白,隻有一種方法,才能夠使秦國永絕後患,那就是——殺。
秦昭襄王雖然殺伐果斷,但是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屠殺40萬手無寸鐵的俘虜。這種事情一旦做下,雖然能夠極大地震懾敵人,但也無疑會留下千古罵名。於是,秦昭襄王沒有知會白起,便迴到秦國了。行前還留下口諭,讓白起便宜行事,全權處理長平的戰俘問題。
王齕茫然了,王翦也迷茫了,司馬梗也心悸了。他們知道秦國的選擇,就是殺掉戰俘;也知道,秦王是不願意背負這個罵名的。既然這場戰爭是白起最先開始的,那麽這個結束,也讓白起來完成吧。反正經過多年的大戰,白起已經雙手血腥,殺一個人是殺,殺一萬人還是殺,白起不在乎,隻要有利於秦國的事情,他就是背負千古罵名,也在所不惜了。
當時的人對於殺害投降俘虜的事情,都很忌諱。秦王本人更是不能背負這個壞名聲而引起天下人的公憤,司馬梗、王齕、王翦都是有血性的男子,都想著能夠幫助白起分擔罪責,但是白起不需要,因為他是統帥,是秦軍之中誰也無法逾越的人。
其實,下決心殺害40萬趙軍已然艱難無比,但是還有更加艱難的事情擺在後麵,那就是如何動手。要知道,那可是整整40萬人馬,就是一個個站在那裏任秦軍砍殺,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夠殺完。若是在動手之前被他們察覺而有所防備並奮起反抗,秦軍大營必定會亂作一團。
於是,白起下令,趁著趙軍還沒有絲毫防備,將他們驅趕到陽穀方向。而在此之前,秦軍還從這些俘虜當中,找出240個不滿14歲的人。他們是幸運的,因為白起決定不殺他們,但是他們也是不幸的,白起為了震懾趙國,決定讓他們觀看秦軍屠殺趙國俘虜的全部過程。
於是,秦軍將40萬趙國俘虜分為10個大營,讓10個將領分別統領,同時還調撥了20萬秦軍負責維持治安。白起為了不引起俘虜的懷疑,還下達了一份假的詔令,讓他們準備好明日接受秦軍的選拔,凡是合格的人,都會被充到秦軍的軍營當中,不合格的人,都會給予路費,遣返迴到趙國。趙軍俘虜深以為然,以為白起是大仁大義之人,卻不知這份假的詔令背後隱藏了巨大的殺機,他們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將是地底無盡的黑夜。
這夜,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夜,山風唿號,如同地獄的召喚;野地浮動,恰似生命的傳說。秦軍將10個大營的俘虜集中驅趕到了一個山穀,繼而分兵堵住穀口,再將無數的山石和點燃的木柴從兩側的山崖上一股腦地砸將下來,直到這時候,趙軍俘虜還以為今晚可以美餐一頓,然後美美地睡上一覺。可惜,等待他們的卻是如暴雨般砸來的山石和火種。此時,趙軍餓得一點力氣都沒有,根本無力反抗,大部分要麽被柴火燒成焦屍,要麽被山石砸破腦袋,甚至被巨石整個兒地從身上碾過去,變成一攤肉餅,偶爾有幾個強壯些掙紮著爬到山上的趙卒,也迅速被山頂的秦軍殺死,並扔迴山穀之中。
整整一個晚上,秦軍數十萬大軍都如同瘋子一般殺紅了眼,黑夜見證了人性的醜惡。第二天,天空忽然飄下了瓢潑大雨,似乎是對數十萬亡靈的沉痛哀悼。但願死者安息,但願那一切鮮血和罪惡,能夠被衝洗,能夠被原諒。
漢代揚雄就長平之戰的坑殺事件,就發出如此感慨:“長平之戰,四十萬人死,原野猒人之肉,川穀流人之血,蚩尤之亂,不過於此矣。”
雨後的青山像淚水洗過的良心,白起冷峻的外表下,是顆冰冷的心。似乎他已經感覺到,自己的使命已然完成。不管是罵名還是功名,都留給別人去評說。此時秦軍每一個士卒,都將發紅的眼睛期待地看向了白起。那40萬人頭,便是他們夢寐以求的軍功爵位。白起看著那些充滿期待的眼神,點了點頭,算是答應了。不知是誰第一個衝向了屍山血海,盡情享受著“豐收”的喜悅,白起還戲謔地稱那些頭顱堆起來的山為“白起台”。
40萬無頭的殘屍,沒有人去掩埋。此後方圓百裏之內,無論人畜都不敢有絲毫逾越和靠近,那裏,常常聽見有人哭泣,或許是那些孤魂野鬼為無家可歸而傷感,或許是那些春閨夢裏人在絕望之後的哀嚎。
直到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李隆基巡幸至此,還能夠看見漫山遍野白骨森森的景象。為了安撫他們的亡魂,唐玄宗親自致祭,命高僧設水陸法事七晝夜,超度坑卒亡魂,並將該穀命名為“省冤穀”。
除此以外,唐玄宗還為他們收骨、築墳,並在該地修建了一座骷髏王廟,“擇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髏大王”,以祭奠那40萬悲淒的孤魂野鬼。此後長平之地便流傳著一個傳統——當地的官吏,無論是哪朝哪代,哪種級別,每年春秋時節,都會代天子到此致祭。一直到今天,還殘存著一座廟宇,裏麵供奉著趙括夫婦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