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1653年11月1日,小雨。


    寬闊的“紡織路”1號羅洽紡織廠的大院內,許多運輸工人們正在把一捆捆的布料往馬車上裝。他們都是碼頭港務局下轄的工人,承擔著附近幾條街區的多家工廠原料和成品的運輸,也算是羅洽鎮這個以絲綢混紡、針織花邊、呢織品、皮革加工等輕工業為主的新興工業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羅洽港的碼頭幾經擴建,目前深水泊位眾多,可同時容納超過50艘大船,貨物年吞吐量達6萬噸,幾乎是華夏東岸共和國最重要的港口了。而且這個港口連通著有“黃金鐵路”之稱的羅梅線,這條由中央鐵路公司運營的複線鐵路年收益超過6.9萬元,溝通了東岸共和國最繁華的東部沿海地區三縣八萬五千餘人口。


    而在前陣子西北鐵路最終完工後,目前其鐵路建設大軍已經開始轉戰羅洽縣和青島縣,打算在這兩地間修建一條鐵路,將其溝通起來——至於說從梅洛鄉北上進入鴨子湖地區的鐵路,暫時還不可行,蓋因湖西丘陵地區水網密布、丘陵眾多、森林遍地、地形也較為複雜,修建起來成本極為高昂,國家鐵道總局根本承擔不起,故隻能暫時擱置了。


    對了,迴過頭來再說羅洽港。這個港口城市除了通鐵路外,還有通往各鄉各村的高等級砂土公路、煤渣公路(有些路段甚至還是造價高昂的柏油路),交通極為方便,畢竟現在民間老百姓有了點錢,梅林縣的南方車輛廠出產的各型馬車大行其道,幾乎成了民間跑運輸的個體戶的標配裝備。此外,羅洽縣沾了離首都近的光,目前已經與東方縣、梅林縣之間通了有線電報,通訊效率也大大加強。


    可以說,羅洽縣在近些年以輕工業崛起,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她的區位優勢和交通、通訊條件都相當不錯,並且徹底融入了以東方縣為首的首都經濟圈之中——這可是一個有著八萬五千人口且消費能力相當不錯的經濟圈。


    “上個月,平安縣那邊又遷了一批紡織工人過來,這已經是第三批了。”羅洽鎮政府辦公室內。一位年輕的秘書正向縣長韓綱匯報著工作進度。他剛剛提到的平安縣的紡織工人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東岸第一摟金機器:平安織造廠。這家廠其實早就籌劃著搬遷事宜了,因為他們身處最北邊的平安縣,當初出於安全的因素將工廠設在那裏,但如今時過境遷,似已無必要再將廠子設在這等偏遠的地方。因為這會平白無故地占用運力。因此本著這種思想,在由紡織工業總局報經政務院批準後,該廠在最近一年內正式開啟了搬遷事宜。


    當然了,搬遷也不是一天就能完成了,這是一個逐步和緩慢的過程,預計將在今年年內完成,總計花費十個月以上的時間。而他們搬遷的目的地自然就是羅洽港了,這裏有東岸全國唯一的大宗貨物交易中心,是棉花的最大進口港,同時在港區內還設有一家軋棉廠用來加工籽棉。是為平安織造廠的上遊企業。


    而在下遊,同樣有針織花邊、印染等近些年逐步發展起來的企業,同時最近一年內該地也吸聚了一些由私人投資的小作坊企業,生產的產品和平安織造廠成品車間的某些生產線故意錯開(主要生產機織襪、圍巾、毛巾等),以免造成慘烈的競爭。而在這些小作坊企業靠過來後,羅洽鎮的“紡織路”可就真的名副其實了,現在這條路上坐落著的十幾家大小企業囊括了上下遊,能生產包括白棉布、印花布、染色布、牛仔布、絹紡綢、絲綢、呢絨等多種基礎布料,同時也能利用這些布料再加工出小到諸如襪子、圍巾、毛巾、披風、罩袍等小件,大到被麵、窗簾、裹屍布等大件之類的形形色色的紡織品。且其中絕大部分實現了機器生產,人均效率遠超歐洲。


    平安織造廠搬遷到羅洽港後,也將改名為國營第一織造廠,使用的機器也將是經過改良後的新機器。效率比起以往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當然更重要的是機器的可靠性也大幅度提高。該廠在本月底將有最後一批工人和家屬搬遷過來,在熟悉機器後,明年(1654年)1月份開始該廠就能滿負荷生產,繼續坐穩東岸國內棉紡業頭號托拉斯企業的寶座。


    至於說東岸國內另外一家紡織企業大魚河機器織造廠(東岸公司占股65%、紡織工業總局占股35%),由於該廠生產規模不大,且主要以呢絨和混紡布為主。暫時還不打算搬遷,仍舊留在首都地區組織生產。


    “平安織造廠搬遷完成後遺留下的設備很多,嗯,都是些不怎麽樣的舊設備,很多零部件的使用壽命也快到了。技術因為是初代的,因此也算不得先進,甚至一些機器還是木頭做的呢,非常落後。”秘書繼續小聲匯報著,“紡織工業總局陶局長的意思是就地銷毀,木頭機器都劈了當柴火燒掉,鐵製零部件迴爐重煉,因為都沒啥價值。不過政務院目前還在猶豫,因為據說有人想把這批淘汰的舊設備想辦法賣到南鐵或遠東黑水地區去,以支援當地的發展。但這同時也遭到了極多人的反對,因為他們都不想看到殖民地工業的發展壯大。當然他們認為南鐵勉強可以接收這批設備,因為南鐵附屬地早晚也是我國正式國土,機器到了這裏算不得外流,但黑水地區估計多半是沒戲了……”


    “海外殖民地還折騰個屁的工業。”韓綱放下手頭的鵝毛筆,不屑地說道:“不過南鐵附屬地是介於殖民地和正式國土之間的怪胎,設備到了這裏不會在本土激起很大的反對聲音。而且南巴塔哥尼亞地區別的不行,發展畜牧業的條件是第一流的,那麽當地的綿羊毛、駱馬毛、羊駝毛的資源一定是極為豐富的,這就有了發展呢絨業的基礎。平安廠淘汰下來的設備雖然是棉紡織設備,但南鐵可以加工改造,實在不行還可以再訂購部分設備嘛,這樣發展起毛紡業也就不成問題了,大魚河機器紡織廠,勢必要出現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了啊。”


    “對了,這個月棉花進出口的數據有沒有,拿來我看看。”韓綱突然想到自己還沒看到這個月的棉花數據,因此立刻說道。別忘了,他身上還兼著羅洽大宗貿易中心主任的職務呢,而棉花顯然是這個貿易中心裏極為重要的一種進口貨物。


    數據報表很快被送到了韓綱手裏,隻見他仔細看了看,然後深深歎了口氣,說道:“以往幾乎每個月都有順著巴西洋流及側風南下的船隻,這些船滿載巴西種植園出產的棉花,在羅洽港停靠卸貨,其數量最多時一度占到了我國進口棉花總量的半壁江山。近些年其比重雖有些下降,但占比也隻是下降到了三分之一左右,依然是我國棉花極為重要的來源。但你看看這份數據,和上個月、上上個月有什麽區別,三個月內隻來了五條船,運來的還盡是陳棉花。他媽的,巴西人玩陰的,明麵上是重開了貿易,但為何來賣棉花的人這麽少?難不成都賣給英國佬和法國佬了,真是可惡至極!”


    秘書對這個問題也無法迴答,本土雖然近些年的棉花種植麵積並未縮小,但隨著需求量的不斷上升,其自給率反而從三分之一跌到了20%,令人哭笑不得。不過幸好新華夏島西部棉河流域的種植園陸陸續續出產了一批棉花,然後被迅速出口到了本土,這多多少少彌補了一部分缺口,再加上海地、佛羅裏達的穩定供應,東岸的棉花缺口雖然不小,但也沒大到可怕的程度——從某種角度來說,棉花的相對緊缺其實還刺激了東岸國內紡織部門不斷研究新技術,力圖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損耗,提高棉花的利用率,並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看來巴西人內心深處依然對我國仇怨頗深啊,從棉花這事上已經可以看得出來了,哼哼,早晚會整治他們的。”韓綱端起茶杯,喝了口清香的雪竇曲毫,然後說道:“巴西人不來就不來吧,我們現在從新華夏進、從海地進、從佛羅裏達進、從秘魯也能進,再加上自產一部分(質量不是很好),也能勉強支應下去了,就是這供應體係比較脆弱而已。”


    “看來還是得堅持多渠道進口,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一定要擴大棉花的進口來源。這數來數去,暫時還真隻有北美南部那些地方了。佛羅裏達短時間內的潛力已經被我們壓榨幹淨了,那麽其鄰近地區呢?那裏可也是傳統棉花種植區呢,應該也能收購到一些應應急吧,那樣我們的風險可就要小多了。”韓綱最後悠然說道。(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孤獨麥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孤獨麥客並收藏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