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南方戰區(三)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作者:孤獨麥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http://..org/
定海縣城南,天高雲淡。
乘坐“加的斯岩石”號機帆戰艦抵達寧波府的魏博秋已經在此逗留快一個星期了。在這一個星期內,他走遍了慈溪、定海、鄞縣三縣沿海各鹽場,好好考察了一下此地的海鹽生產情況。總的來說,情況很不好,不但製鹽技法落後(仍是煎煮法),鹽場的產量因為戰亂也連年下降。等到東岸人控製這裏後,由於局勢持續動蕩,產量更是下降到了曆史最低,工人也大量逃散。
就魏博秋走訪慈溪縣鳴鶴鹽課司;定海縣清泉鹽課司、長山場鹽課司、穿山場鹽課司、龍頭場鹽課司;鄞縣大嵩場鹽課司等地情況來看,慈溪、鄞縣兩地的鹽場基本上是廢掉了,產量因為各種原因低得可憐,要想恢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來看,就定海縣的鹽場還在頑強堅持著,尤其是其產量最高的清泉鹽課司和穿山場鹽課司,鹽的年產量加起來%無%錯%3..大概仍有五千引零左右,大概是以前的一半。
肩負邵樹德振興經濟囑托的魏博秋,在考察了三縣沿海各鹽場一圈後,心裏基本已經有了譜,那就是放棄慈溪、鄞縣兩地的鹽場生產,將未逃走的鹽工全部都集中到定海縣沿海的兩個鹽場,先恢複了這兩個鹽場再說。同時還將往此地引入成本較低的板曬或灘曬製鹽技術,取代落後的柴薪煎煮之法,提高食鹽產量的同時也大幅度降低成本。
如今東岸人對食鹽的需求量之大,是一般人所很難理解的。隨著大馬哈魚、秋刀魚、遠東擬沙丁魚三種主要漁獲捕撈量的日益擴大,生產鹹魚罐頭的大泊罐頭食品廠的產量也日益擴大。這就造成了對食鹽的巨量需求。目前東岸人的食鹽補充部分來自剛剛恢複生產的登州鹽場。部分來自庫頁島煮鹽。說實話還是很緊張的。而一旦控製了寧波府的鹽場並恢複正常生產,那麽東岸人的食鹽需求將完全得到滿足,鹹魚生產的規模也可以繼續擴大。
考察完了鹽場,魏博秋便在隨從的簇擁之下返迴了定海縣城,很默契地不去黃儀坐鎮的鄞縣府城。而剛剛迴到縣衙後,駐紮城內的軍夫隊(隨魏博秋一同南下,共兩千人)朝鮮籍軍夫頭頭便來報告:鄞縣方向發來棉花五船,目前已在鄞江碼頭卸貨;剛打發完這人。又有軍夫頭頭前來報告:有餘姚織戶及家屬千餘人乘船抵達鄞江碼頭,連同他們一起來的還有織機若幹。
聽著連續兩人報告,魏博秋這才省起甬道另一頭的紹興府餘姚縣是浙江著名的棉花種植地區,集棉花種植、采摘、加工、紡紗、織布於一體,所產棉布行銷周邊地區。雖然清軍南下後局勢動蕩,這些產業受到衝擊,但大量織戶仍在頑強組織著生產,以供應周邊地區。
此番東岸大軍西征,一戰擊破了清寧波總兵張傑所部兩三千人,占領餘姚縣。初戰告捷後。劉海洋留下少數人馬鎮壓地方兼搜羅手工業者,所搜集到的物資和人員立刻順著姚江-慈溪水係往後方運。這些棉花、織機和織戶便是成果之一。
反正自從清軍下江南以後,中國的對外貿易就銳減,無論是生絲、瓷器、茶葉、棉布、糖還是別的什麽,幾乎都銳減了七成以上,很多東西如生絲、瓷器、茶葉、棉布貿易更是銳減九成以上——生絲的出口更是幾乎斷絕,一直到1750年之前,中國廣州口岸每年對外出口的生絲數量一直沒能突破1000擔(1擔約100公斤)——這個數字甚至隻有當時波斯年出口量的幾分之一。…
因此,既然對外貿易斷絕,那麽將一些衣食無著的手工業者(繅絲工人、織戶、染工等)搜羅到東岸人的控製區,然後組織他們進行恢複性生產,商品就近出口至黑水地區,甚至就連與東岸保持著商貿聯係的朝鮮王國也是一個很好的銷售對象——這個國家雖然窮,但對布匹、絲綢、茶葉什麽的消費品還是有一定需求的,足夠養活一個規模不大的產業了。
現在的黑水(庫頁島、阿穆爾河四寨、濟州島、煙台以及釧路港)地區已經有了十餘萬人口——當然其中有消費能力的定居人口並不多,大部分是待運移民,屬於無產階級——這些人的日常消費品這些年來一直處於一個緊張的供應狀態。實行軍管、戰爭不斷的黑水地區也實在無力發展民生,因此急需一個能夠提供大量消費品的生產基地。特別是絲綢、棉布、食鹽、糖、穀物甚至南方水果之類的消費品,這些年來的需求一直相當旺盛,如果寧波地區能夠承擔起這個生產任務的話,那麽對雙方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當然這種事情本土不一定會樂意見到,因此還需要與本土反複進行溝通。魏博秋雖然對遠東局勢的走向有一番不可告人的謀劃,但他也不敢公然在寧波設廠生產棉布這種與本土競爭性極大的商品——這一關邵樹德那裏首先就過不去——搞搞繅絲廠倒是可以的,絲綢織布作坊就很危險了,多半批不下來。不過即便如此,寧波這邊依然能做很多事情了,與北邊的黑水經濟完全是互補狀態,互惠互利。
而正當魏博秋思考著寧波府棉花、生絲諸產業的時候,門外又是一名軍夫頭頭跑了進來,滿臉喜色地向他報告:鄞江上遊又發了兩船生絲、一船布帛和一船茶葉瓷器什麽的雜貨。這個時候,隨著下麵人的報告,“茶葉”兩個字又使得魏博秋的思緒發散了開來。
可不是麽,寧波府不但產絲麻棉花,也是茶葉的重要產地啊!四明山脈和天台山脈在此交匯,眾多的丘陵以及適宜的氣候為茶葉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後世的寧波市藉此年產茶葉兩萬噸,規模可謂驚人。而在此時的整個寧波府範圍內,被山地和丘陵包圍的奉化縣又是茶葉的主要產地,白岩山茶、雪竇曲豪(宋朝時是貢品)、安岩僧茶等曆史名茶就發源於此。即便是在戰亂不休的明末清初,此時茶葉的生產規模也並未減少太多,隻要有合適的銷路,這裏的製茶產業很快又能恢複起來。
除了寧波府之外,與之緊鄰的紹興府餘姚縣是曆史名茶“瀑布仙茗”的產地,台州府寧海縣的“望海茶”也是後世名茶之一。尤其是這個寧海縣,三麵環山、一麵朝海,僅與奉化縣之間有數條山間穀道連通,但其茶產量無論是此時還是後世,都要超過奉化縣一頭。而在寧海縣隔壁,寧波府在此還有兩塊飛地,分別是象山縣和昌國衛,這兩地也是茶葉的重要產地,產能不可小視。
餘姚縣先不去談它,這奉化縣、寧海縣、象山縣、昌國衛等地與外界之間的聯係被崇山峻嶺所隔絕,除了海路以外其他交通方式都很不便。隻要在關鍵孔道位置修寨駐軍,清軍想打過來還真是不容易,以東岸人如今的態勢,基本可以穩穩拿在手中。
而這幾個產茶大縣一旦控製下來,那麽魏博秋便可以組織人手恢複生產了,每年出產個上萬擔茶葉完全不是問題,產值當在接近一百萬元的樣子(如果都能銷售給歐洲人的話),這又是好大一筆財源。隻可惜如今西方世界尚未形成大規模飲茶的風氣,茶葉消費僅在部分地區和一些商業城市內流行,這就大大製約了其消費總量。…
其實真要嚴格算起來,在如今的歐洲和新大陸諸多國家之中,人均茶葉消費量最大的國家無疑就是華夏東岸共和國了。這得益於這個國家上層人物對茶葉這種飲料的偏愛,而他們的這種嗜好漸漸傳導到了下層,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之前東岸人喝的茶多是黑水開拓隊搶掠而來,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差強人意,不得已之下,他們隻能轉而向荷蘭人、葡萄牙人購買昂貴到令人難以承受的茶葉——武夷茶,最初每斤18-20元,後來逐年下降,但也維持在七八元的樣子。可要知道荷蘭人在東南沿海購買的武夷茶價格不過是每磅2-3荷蘭盾(約合東岸銀元0.7-1元),這其間的利潤豈止十倍!
今後決不能再被荷蘭人這麽坑下去了!得到軍夫報告的魏博秋在一瞬間做出了決定,徹底控製奉化、象山、寧海、昌國衛等地並不需要耗費什麽兵力,這些地方的地形決定了東岸人能輕易占領這裏。而控製這些茶葉產地後,黑水開拓隊政府相當於控製了一個大財源在手裏,隨著本土人口逐漸增多以及市場的逐步擴大,相信茶葉消費量會從目前每年不到500擔(這裏1擔約50公斤)逐步攀升。
更何況,隨著茶葉價格的下跌,消費量上升的幅度可能會更加驚人,再加上西方世界對茶葉接受程度的逐漸提高(目前歐洲市場的總消費量每年大概在1000-1500擔之間,主要集中在荷蘭及其周邊),茶葉市場未來的前景相當廣闊。
1650年4月21日,經與留守鄞縣的黃儀協商,魏、黃二人共同決定,由孫守正帶五百兵南下,去奉化縣建立由東岸人控製的維穩會,並開始搜集當地茶葉生產的各種信息。(未完待續……)
第七十六章南方戰區(三)。
第七十六章南方戰區(三),:
</iv>
定海縣城南,天高雲淡。
乘坐“加的斯岩石”號機帆戰艦抵達寧波府的魏博秋已經在此逗留快一個星期了。在這一個星期內,他走遍了慈溪、定海、鄞縣三縣沿海各鹽場,好好考察了一下此地的海鹽生產情況。總的來說,情況很不好,不但製鹽技法落後(仍是煎煮法),鹽場的產量因為戰亂也連年下降。等到東岸人控製這裏後,由於局勢持續動蕩,產量更是下降到了曆史最低,工人也大量逃散。
就魏博秋走訪慈溪縣鳴鶴鹽課司;定海縣清泉鹽課司、長山場鹽課司、穿山場鹽課司、龍頭場鹽課司;鄞縣大嵩場鹽課司等地情況來看,慈溪、鄞縣兩地的鹽場基本上是廢掉了,產量因為各種原因低得可憐,要想恢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來看,就定海縣的鹽場還在頑強堅持著,尤其是其產量最高的清泉鹽課司和穿山場鹽課司,鹽的年產量加起來%無%錯%3..大概仍有五千引零左右,大概是以前的一半。
肩負邵樹德振興經濟囑托的魏博秋,在考察了三縣沿海各鹽場一圈後,心裏基本已經有了譜,那就是放棄慈溪、鄞縣兩地的鹽場生產,將未逃走的鹽工全部都集中到定海縣沿海的兩個鹽場,先恢複了這兩個鹽場再說。同時還將往此地引入成本較低的板曬或灘曬製鹽技術,取代落後的柴薪煎煮之法,提高食鹽產量的同時也大幅度降低成本。
如今東岸人對食鹽的需求量之大,是一般人所很難理解的。隨著大馬哈魚、秋刀魚、遠東擬沙丁魚三種主要漁獲捕撈量的日益擴大,生產鹹魚罐頭的大泊罐頭食品廠的產量也日益擴大。這就造成了對食鹽的巨量需求。目前東岸人的食鹽補充部分來自剛剛恢複生產的登州鹽場。部分來自庫頁島煮鹽。說實話還是很緊張的。而一旦控製了寧波府的鹽場並恢複正常生產,那麽東岸人的食鹽需求將完全得到滿足,鹹魚生產的規模也可以繼續擴大。
考察完了鹽場,魏博秋便在隨從的簇擁之下返迴了定海縣城,很默契地不去黃儀坐鎮的鄞縣府城。而剛剛迴到縣衙後,駐紮城內的軍夫隊(隨魏博秋一同南下,共兩千人)朝鮮籍軍夫頭頭便來報告:鄞縣方向發來棉花五船,目前已在鄞江碼頭卸貨;剛打發完這人。又有軍夫頭頭前來報告:有餘姚織戶及家屬千餘人乘船抵達鄞江碼頭,連同他們一起來的還有織機若幹。
聽著連續兩人報告,魏博秋這才省起甬道另一頭的紹興府餘姚縣是浙江著名的棉花種植地區,集棉花種植、采摘、加工、紡紗、織布於一體,所產棉布行銷周邊地區。雖然清軍南下後局勢動蕩,這些產業受到衝擊,但大量織戶仍在頑強組織著生產,以供應周邊地區。
此番東岸大軍西征,一戰擊破了清寧波總兵張傑所部兩三千人,占領餘姚縣。初戰告捷後。劉海洋留下少數人馬鎮壓地方兼搜羅手工業者,所搜集到的物資和人員立刻順著姚江-慈溪水係往後方運。這些棉花、織機和織戶便是成果之一。
反正自從清軍下江南以後,中國的對外貿易就銳減,無論是生絲、瓷器、茶葉、棉布、糖還是別的什麽,幾乎都銳減了七成以上,很多東西如生絲、瓷器、茶葉、棉布貿易更是銳減九成以上——生絲的出口更是幾乎斷絕,一直到1750年之前,中國廣州口岸每年對外出口的生絲數量一直沒能突破1000擔(1擔約100公斤)——這個數字甚至隻有當時波斯年出口量的幾分之一。…
因此,既然對外貿易斷絕,那麽將一些衣食無著的手工業者(繅絲工人、織戶、染工等)搜羅到東岸人的控製區,然後組織他們進行恢複性生產,商品就近出口至黑水地區,甚至就連與東岸保持著商貿聯係的朝鮮王國也是一個很好的銷售對象——這個國家雖然窮,但對布匹、絲綢、茶葉什麽的消費品還是有一定需求的,足夠養活一個規模不大的產業了。
現在的黑水(庫頁島、阿穆爾河四寨、濟州島、煙台以及釧路港)地區已經有了十餘萬人口——當然其中有消費能力的定居人口並不多,大部分是待運移民,屬於無產階級——這些人的日常消費品這些年來一直處於一個緊張的供應狀態。實行軍管、戰爭不斷的黑水地區也實在無力發展民生,因此急需一個能夠提供大量消費品的生產基地。特別是絲綢、棉布、食鹽、糖、穀物甚至南方水果之類的消費品,這些年來的需求一直相當旺盛,如果寧波地區能夠承擔起這個生產任務的話,那麽對雙方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當然這種事情本土不一定會樂意見到,因此還需要與本土反複進行溝通。魏博秋雖然對遠東局勢的走向有一番不可告人的謀劃,但他也不敢公然在寧波設廠生產棉布這種與本土競爭性極大的商品——這一關邵樹德那裏首先就過不去——搞搞繅絲廠倒是可以的,絲綢織布作坊就很危險了,多半批不下來。不過即便如此,寧波這邊依然能做很多事情了,與北邊的黑水經濟完全是互補狀態,互惠互利。
而正當魏博秋思考著寧波府棉花、生絲諸產業的時候,門外又是一名軍夫頭頭跑了進來,滿臉喜色地向他報告:鄞江上遊又發了兩船生絲、一船布帛和一船茶葉瓷器什麽的雜貨。這個時候,隨著下麵人的報告,“茶葉”兩個字又使得魏博秋的思緒發散了開來。
可不是麽,寧波府不但產絲麻棉花,也是茶葉的重要產地啊!四明山脈和天台山脈在此交匯,眾多的丘陵以及適宜的氣候為茶葉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後世的寧波市藉此年產茶葉兩萬噸,規模可謂驚人。而在此時的整個寧波府範圍內,被山地和丘陵包圍的奉化縣又是茶葉的主要產地,白岩山茶、雪竇曲豪(宋朝時是貢品)、安岩僧茶等曆史名茶就發源於此。即便是在戰亂不休的明末清初,此時茶葉的生產規模也並未減少太多,隻要有合適的銷路,這裏的製茶產業很快又能恢複起來。
除了寧波府之外,與之緊鄰的紹興府餘姚縣是曆史名茶“瀑布仙茗”的產地,台州府寧海縣的“望海茶”也是後世名茶之一。尤其是這個寧海縣,三麵環山、一麵朝海,僅與奉化縣之間有數條山間穀道連通,但其茶產量無論是此時還是後世,都要超過奉化縣一頭。而在寧海縣隔壁,寧波府在此還有兩塊飛地,分別是象山縣和昌國衛,這兩地也是茶葉的重要產地,產能不可小視。
餘姚縣先不去談它,這奉化縣、寧海縣、象山縣、昌國衛等地與外界之間的聯係被崇山峻嶺所隔絕,除了海路以外其他交通方式都很不便。隻要在關鍵孔道位置修寨駐軍,清軍想打過來還真是不容易,以東岸人如今的態勢,基本可以穩穩拿在手中。
而這幾個產茶大縣一旦控製下來,那麽魏博秋便可以組織人手恢複生產了,每年出產個上萬擔茶葉完全不是問題,產值當在接近一百萬元的樣子(如果都能銷售給歐洲人的話),這又是好大一筆財源。隻可惜如今西方世界尚未形成大規模飲茶的風氣,茶葉消費僅在部分地區和一些商業城市內流行,這就大大製約了其消費總量。…
其實真要嚴格算起來,在如今的歐洲和新大陸諸多國家之中,人均茶葉消費量最大的國家無疑就是華夏東岸共和國了。這得益於這個國家上層人物對茶葉這種飲料的偏愛,而他們的這種嗜好漸漸傳導到了下層,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之前東岸人喝的茶多是黑水開拓隊搶掠而來,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差強人意,不得已之下,他們隻能轉而向荷蘭人、葡萄牙人購買昂貴到令人難以承受的茶葉——武夷茶,最初每斤18-20元,後來逐年下降,但也維持在七八元的樣子。可要知道荷蘭人在東南沿海購買的武夷茶價格不過是每磅2-3荷蘭盾(約合東岸銀元0.7-1元),這其間的利潤豈止十倍!
今後決不能再被荷蘭人這麽坑下去了!得到軍夫報告的魏博秋在一瞬間做出了決定,徹底控製奉化、象山、寧海、昌國衛等地並不需要耗費什麽兵力,這些地方的地形決定了東岸人能輕易占領這裏。而控製這些茶葉產地後,黑水開拓隊政府相當於控製了一個大財源在手裏,隨著本土人口逐漸增多以及市場的逐步擴大,相信茶葉消費量會從目前每年不到500擔(這裏1擔約50公斤)逐步攀升。
更何況,隨著茶葉價格的下跌,消費量上升的幅度可能會更加驚人,再加上西方世界對茶葉接受程度的逐漸提高(目前歐洲市場的總消費量每年大概在1000-1500擔之間,主要集中在荷蘭及其周邊),茶葉市場未來的前景相當廣闊。
1650年4月21日,經與留守鄞縣的黃儀協商,魏、黃二人共同決定,由孫守正帶五百兵南下,去奉化縣建立由東岸人控製的維穩會,並開始搜集當地茶葉生產的各種信息。(未完待續……)
第七十六章南方戰區(三)。
第七十六章南方戰區(三),: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