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年3月5日,中雨。


    鎮海造船廠的舊船塢內,刺耳的機床鋸木聲此起彼伏地響起,船塢兩邊的加工車間內,幾十台木工機床一字排開,不斷地將上頭運過來的船材加工成各種尺寸的標準件。加工完的標準件再通過馬拉貨車拉到船塢內,由造船工人們進行裝配。


    此時船台上一字排開了五條大船,六百多名工人正在進行著緊張的奮戰。他們在去年12月份時與大魚河廠分享了奧斯曼帝國訂購的十艘笛型船訂單,每家廠五艘。鎮海廠造的這五艘船再有一兩個月水差不多就可以下水了,到時候還將進行一番海試——從鎮海港往布蘭卡港運輸一批物資。海試完畢沒有問題後,這幾艘船就將等到下半年七八月份,和海軍護航船隊一起出發前往地中海,去的時候還能順便多拉點東西。


    五艘笛型船的訂單,讓鎮海廠從半停工的窘境一下子又進入了滿負荷運轉的狀態之中。拿了足足半年基本工資的工人們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熱情,他們也不用工頭、組長、班長、車間主任什麽的強調勞動紀律了,一個個幹得極其認真,沒有絲毫偷懶的地方,而且手下的活也非常精細,這有力保障了這批船的質量。


    他們實在是被沒有訂單的日子折磨怕了!自從造完幾艘海軍的補給船後,東岸共和國的三大造船企業就集體陷入了大蕭條之中。國內人力緊張、很多水手被征調到了海軍補給船上服役,因此南海運輸公司也調整了投資計劃——事實上交通部也沒錢往下撥——從1646年10月起除了下了三艘笛型運輸船的訂單外,便再無任何新船建造計劃。


    南海運輸公司沒訂單。海軍也沒有任何新艦計劃。除了在46年下了一批補給船、醫療船什麽的訂單外。整個47年都沒有新造任何一條船。按理說東岸正處於與西班牙戰爭期間。海軍應當加大造船力度的,但無奈國內人力緊缺,有經驗的水手更是緊缺,再加上一些財政方麵的現實困難,因此海軍在47年竟然也無任何新艦計劃,所培養或招募到的一些水手都緊急補充了海戰戰損,因此即便新造了戰艦出來,也無足夠的水手去駕馭。那還不如不造呢!


    三大船廠在默默完成了手頭的訂單後,將南海運輸公司的三條船一分,便再無任何事情可做了。其間也許還接了一點船舶修理、蒸汽化改造之類的小活,但改變不了大勢。到了47年2月底、3月初,完成了手頭訂單的三大船廠已經陷入到了徹底停工的狀態!


    其中,現代特種船舶廠的日子可能還好過一些。因為他們手頭的捕鯨船、挖泥船、燈塔船、魷釣船、移民專用船等都是專業性較強的船隻,建造周期長、利潤率高,因此短時間內還能撐一撐。而且他們的廠長韋華也比較有本事,竟然利用自己的關係從巴西搶來了兩條風帆動力捕鯨船的訂單,這讓其他兩家廠的管理層幾乎瞪爆了眼珠子。


    現代廠的日子還能混一混。但鎮海廠、大魚河廠的廠區內可就門可羅雀了。所有工人都垂頭喪氣,因為大家明白。沒有訂單就隻能領基本工資:每個月五元——這還是在政務院上調了國有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後的收入呢,以前更是隻有可憐巴巴的四元錢——在這個因為戰爭而貨幣超發、物價飛漲的年代,五元錢能幹毛?


    兩家船廠的管理層也比較著急,廠裏花十多年時間逐漸培養出來的大批產業工人每個月的收入直線下降,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搞得他們連在廠裏大聲說話的底氣都有些不足。他們一邊前往巴西,上門推銷自己的船隻,一邊要麽組織工人植樹造林(都是櫟樹之類的船材)、要麽組織工人們去修修碼頭和公路,多多少少讓大夥賺一些辛苦錢補貼家用。


    隻是花費大代價培養出來的工人卻去修路植樹,這總讓人心裏不是滋味。而且這些大船廠陷入了蕭條之中,給他們做配套的小廠更是經受了滅頂之災。由國家投資的錨鏈廠、機器帆布廠、木材烘幹廠還好說,畢竟他們家大業大,而且他們錨鏈、帆布、木材之類的產品也不光光是造船上麵要用到,其他一些行業也會不時使用這些玩意兒,因此這兩家廠雖然也開工不足,但還能勉強支撐下去。


    不過那些私人投資的製桶作坊、製繩作坊、皮革作坊、鐵匠作坊甚至一些船隻內設裝潢作坊就很困難了,他們完全沒有任何收入來源。員工收入大減,企業主陷入巨額虧損之中,他們這些小企業在整條造船產業鏈中資金實力最差、抗風險能力最弱,因此很多作坊在大蕭條之中都引入了新的投資者或者幹脆就是換了主人。原本的作坊式企業也在這場危機之中進行了兼並重組,企業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成本也降低了不少。不過在沒有新增訂單的日子裏,他們也隻有依靠交通部下發的一些微薄的補貼苦熬日子罷了,真要實現全行業的複蘇,還是需要三大船廠自己先接到生產任務再說。


    就這樣苦熬了整整一年後,47年下半年,從歐洲返迴的貿易船隊帶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奧斯曼帝國政府訂購了十艘600噸級的笛型運輸船,每條船合同造價4萬元!這個消息如同一針強心劑注入了每一個造船工人的心裏,大家立刻扔掉手頭的修路植樹工作,然後興高采烈地返迴了廠裏,準備開工建造新船。


    東方不亮西方亮,就該這樣嘛!國內因為水手數量嚴重匱乏以及財政困難而停造了新船(現代廠的移民船還在繼續建造),那麽給外國人造船就成了大夥的唯一出路了!這筆大單子,來的真是時候!


    木材烘幹廠內的煙囪裏冒出了久違的濃煙,大批從新華夏運來的大葉紫檀、紅檀木被送進了窯內進行烘幹;機器帆布廠也開始吭哧吭哧地編製細密厚實的帆布,織出來的帆布極為沉重、且帆麵上用染色布織了一些奧斯曼人指定的圖案;錨鏈廠內此時更是叮當作響,五大三粗的工人們正就著通紅的鐵水鑄造錨鏈。至於那些小配套廠的企業主們,更是一躍而起,將迴家幫家人務農或打零工的工人們又喊了迴來,通知大夥立刻開工,準備給鎮海廠和大魚河廠做配套設備。


    鎮海廠內,已經整合為七個船台的老船塢內立刻人滿為患,大夥摩拳擦掌,誓要保質保量地完成這幾艘船!笛型運輸船是東岸共和國的經典遠洋貨船,大夥這些年來也造了幾十條了,經驗異常豐富,可以說閉著眼睛都能整出來。


    此番七大船台上五個都鋪設起了龍骨(另外兩個船台給其他船做修理或者蒸汽化技改),木材加工車間內機器轟鳴,因為切割的都是新華夏運來的硬木,因此一下午便廢了很多高碳鋼的刀頭,但大家毫不在乎,因為沒什麽比在廠區裏聽著機器轟鳴聲更令人感到安心的事情了——這意味著大家的收入開始大幅度上漲。


    這五艘船造完後,還有五艘奧斯曼帝國民間運輸商人的訂單,這都是那些專跑黑海運輸的商人們訂造的船隻,他們實在受夠了以前那種技術落後、運量小且又極其不安全的伊薩克船隻了。他們現在需要一些高效安全的大船,如果東岸人建造的這五艘船隻能夠讓他們滿意的話,那麽很可能接下來還將有第二批、第三批的訂單,這對於華夏東岸共和國的造船業來說,無疑是極為重要的,因為他們現在的內需嚴重不足。


    不過無論如何,來自海外的大訂單終於將因為戰爭因素而陷入泥潭中的東岸造船業重獲生機,他們維持住了這幾家船廠的技術隊伍和一千多名熟練的產業工人,這對於有誌進行工業化的東岸人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鎮海造船廠、大魚河海軍造船廠在經曆了一年時間可怕的大蕭條後走上了複蘇的道路,而這其實也是華夏東岸共和國一些外向型產業的縮影。在經曆了生產規模高速擴張的階段後,突如其來的戰爭以及國外市場的風吹草動都使得他們陷入了困境之中,比如紡織業就一直開工不足、皮具產業的需求也在不斷下降,總而言之,東岸的外向型產業現在是到了調整生產結構、優化產品質量的時候了。


    接下來隨著歐洲戰事的逐漸平息,英格蘭、葡萄牙、荷蘭、瑞典、德意誌地區的工農業生產秩序也將得以恢複,並進入高速發展期。到了那時候,盛行重商主義的歐陸國家中隨便什麽關稅壁壘、貿易摩擦、行業保護都將使得東岸產品的銷售變得困難重重,到時候如何調整工業生產結構並與歐洲人持續展開競爭,以讓東岸的工業化不胎死腹中,其實是非常考驗執政者智慧的事情。


    產業逐漸複蘇,而更深遠的危機卻也接踵而至!(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孤獨麥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孤獨麥客並收藏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