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日,縣試之期。
為不耽擱考試,蔡如風早在前兩天就住進了靠近考場的客棧,這天天未亮,他已經洗漱完畢,帶上內裝筆、墨、硯、食物、考牌的考籃出來客棧。
大街之上已經有不少考生,和更多的送考的親人,到處充斥著或鼓勵、或幫著放鬆精神、或希翼、或訓誡、或關心、……,各式各樣的話語。
兩個字——熱鬧!
考場設在縣學,在離縣學大門一段距離被官府戒嚴,隻許考生進入。
蔡如風進來時裏麵人頭攢動,少說有一百人,大門裏麵搭了個簡易的台子,縣令朱鳳金郝然就坐。
觀察四周,各個階段的考生都有,大多都是十來歲的少年,然後還有幾個年齡很小的,他估摸沒有十歲,縣試,或者說整個童生試考的都是基礎性的東西,稱為小考,隻要基礎牢固,以前七八歲的天才秀才又不是沒有。
令他驚訝的是裏麵居然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以這般年紀參加科舉,注定不會考中,朝廷科舉取才,可不會取一個老人。
在縣令一通說辭,完成一應固有的程序後。
黎明之前開始唱名,蔡如風原以為自己要等上一會兒,不料第十個就叫到了自己,或許這就是名聲的好處?也許是縣令的善意?也許是自己自作多情,純粹是運氣使然?
經搜檢,領了考卷,蔡如風過龍門進入了考場。
考卷上有考號,蔡如風循著考號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在第二排第五個,這個位置不在考棚邊緣,也不在最裏麵,位置剛好適中。
縣試考場按規矩不掌燈,此時天未大亮,一眼望去仍然有新模糊,坐下來後把考卷、筆、墨和硯台擺在案上,接下來便無所事事起來。
等到所有人入場,正巧天光大量,縣令朱鳳金在前麵重申考場紀律,最後帶領眾人向周公一禮。
上古時代周公著《禮》,稱周公之禮,編《樂》,乃文教聖人也。
這與蔡如風前世記憶中不同,唐朝高祖時期,文教祭祀聖人周公,孔子陪祀,可傳聞太宗因殺兄弑弟逼父之舉,尤為不喜聖人周公,一朝令下把周公請出文廟,讓孔子扶正。
更不同的還在,此一世上古的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大體不絕,孔子沒有編整的功勞,儒家子弟可沒有前世的的“霸氣”,敢把上古六經堂而皇之的據為己有,宣稱儒家六經。
尊敬的人叫一聲孔子,沒什麽感覺的稱一聲孔丘,像墨家那種懷有惡感的直接就罵“孔老二”、“婢生子”、“賤儒”。
孔子雖沒有前世的聲勢,但《論語》一書足以使其稱“子”,更何況他還為周文王的《易》作傳《十翼》,後人合稱為《易傳》,足見此書對《易》的注解何等令人推崇。
三聲梆子響,正式開始答題。
縣試考一天,黎明開始,天黑前結束,沒有例外。主考官縣令,縣學的經學博士監督,試題由主考官出,自由度較大。
小吏手執貼有試題的木牌,一邊走一邊高喊,眼睛不好的可以聽,耳朵不好的可以看,十分人性化。
一連五次,才把五項考題傳達給在場考生。
首先是帖經,即所謂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係的上下文。
之後是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注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或取一句話讓應答,或對答注疏。
接著是算數,書生就學《算經》必讀,主要出簡單的算術題。
識文認數,這三項是考生的最基本功,若連這點都答不出,算不上粗通文墨,直接被罷黜,過了的一般就能通過縣試,隻要後麵答的不是太爛,合格既成。
縣試必定隻是小考的第一關,不宜太難。
後麵考的是經義和詩賦。
經義,顧名思義,是圍繞書義理展開的議論,圍繞一個句子或一段話展開闡述和討論,自然,引經據典必不可少。
詩賦不必多言。
這兩項不像前麵的死板,答案被固定,它們有考生發揮的空間。
縣試終歸是考試,定要排除出個高低上下,前三項合格者大多會中,後兩項者則決定了名次,文采出眾者排名高,次者低,依才而定序。
把考題寫下,沒有難的,尤其前三項,對他來說太簡單了,蔡如風心底大唿:“成了!”攤開考卷,每頁十二行每行二十字,一個格寫一個字,後麵是稿紙。
不到半個時辰,蔡如風已經答完前三項,接著寫經義。
蔡如風兩世為人視野不是“土著”所能比,他繼承了原身的所有記憶,有足夠的知識打底,尤其知道各種忌諱,又沒有原身的死板,各種典故信手拈來,答起來更加輕鬆。
刷刷刷!
他一書而就,那寫字的動作堪稱“揮毫”,動作幅度很大,他自己寫的非常嗨皮,渾身舒爽的要冒泡,卻惹的旁邊和身後的人不得安寧。
這些人頻頻拿餘光關注。
“這位是哪位神人?”
“好奔放!”
“好寫意!”
“好羨慕!”
“該不會什麽都不會,假裝的吧!”這位咬著毛筆,心裏泛酸。
招來一圈人的羨慕嫉妒恨,蔡如風渾然不覺,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
朱風金等人在考場前麵台上,遠處可能瞧不大真確,但蔡如風在第二排,無論神態動作都看得一清二楚。
就見蔡如風端坐於案前,神態輕鬆至極,手上毛筆幾乎不做停歇,看著……看著……看著不像是來縣試的,反倒像在家裏抄書一般。
別人不是抓耳撓腮,就是皺眉苦思,不是一臉緊張,就是唿吸急促,哪有他這般誇張,要不是試題是自己出的,他還真要懷疑了。
當然,諾大的考場神態輕鬆的不乏其人,大都沒蔡如風如此“出眾”罷了。
最後一項作詩一首,以二月為主題。
書生都學過《對類》、《韻詩訓》、《訓蒙駢句》、《笠翁對韻》等書,原身不例外,給出時間能做出好詩來,若不然也不能才名遠近聞名。
同樣的道理,繼承了原身能力的蔡如風視野寬廣,詩才隻會更高,至少他能得“靈”和“奇”兩個特點,但是,他為什麽要那麽辛苦呢?
經義文章類他前世沒看過,隻能自由發揮,但有關二月主題的詩他腦海中一抓一大把,唐詩宋詞他可翻過,如今過目不忘,傻子才會放著不用。
頓了一下,撇見不少貧寒子弟穿著單衣,一人被凍的直發抖。
“有了!”
他眼睛一亮,當即動筆書寫。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閣下毛筆,從頭到位檢查一遍,沒有錯漏之出,蔡如風滿意的笑了笑,再看字體,他更加滿意。
要說一個多月來的最大收獲之一,便是這書法上的進步,原身從小臨摹多寶塔碑,顏勤禮碑法帖,……,勤練不綴,十年時間打磨自有根基,就差一個契機。
而蔡如風的到來就是那個契機,書法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有了“風骨”,算是入了“道”,與一般人拉開了層次,俗一點的來說,他的書法可以賣錢了,有讓別人值得學習和收藏的的價值了。
盡管距離成書法大家還差的遠。
看了看天色,距離開考才一個多時辰。
蔡如風深知做人可以低調,做官一定低調,但科考必須張揚,不能故意藏拙或低調,你越低調別人越踩你,你想藏拙扮豬,別人會真把你當成豬對待。
隻要高調,才會形成輿論,別人會認可你,不知不覺受到你的影響,尤為還是童生試這種不糊名的小考。
如果平時平庸,突然間震驚眾人,因為固有印象,別人率先不是認同而是懷疑,你以前都那麽菜,為何今日截然不同?肯定有問題。
原身聞名鄉裏,蔡如風一首詩名揚廣陽郡,現在第一個交卷,雖然會造成轟動,但問題就在這裏,它隻是轟動,不會有多大的質疑。
他原本就是天才,他的才華眾人所知,出頭一點又如何?大家就是認同,萬一縣令給他一個案首(第一),那秀才功名還不穩穩的落在了手裏。
科考上有個潛規則,縣試第一和府試第一通常會被院試取中,否則,縣令和太守的臉麵往哪放。
縣試案首?蔡如風不是不想,但幾率太小,曆來案首絕大多數都是士族出身,好在他不甚在意,隻要功名到手效果一樣。
念頭轉動,他手上不停,利索的收拾停當,考卷一拿,豁然起身,在眾人的注目下偏偏然離去。
縣試形式頗為隨意,很多考官當場閱卷,覺得可取的話會當場錄取。
朱鳳金早等不及了,他閑著也是閑著,接過卷子就看,看到字的一瞬間不禁大叫。
“好字,好書法。”
“隻看你的字我定會取中。”
聽此話,蔡如風知道,自己已經被取中了,三日後名字必在榜上。在場考生現在誰還有心思答題,都目光炯炯都看向考官和蔡如風,那目光火熱的好像都能把空氣融化掉。
因字被取中的曆來不少,傳出去必是一段佳話。前提對方的字必須好,要名不副實,那不是佳話叫笑話。
不少人真心想日後切磋,但也有很多人心裏大不服氣,暗自決定下場後定去“討教討教”,萬一……嘿嘿……
“字體筋骨具備,假以時日並成一代大家。”朱鳳金再次讚歎。
他是進士出身,小小的縣試不放在眼裏,閱卷很快,當讀到經義文章時,他情不自禁“輕咦”一聲。
“有點意思,不錯,別具一格,文氣恣意,以你此時的文章考個秀才綽綽有餘。”朱鳳金給予肯定,他的確有資格如此說。
底下人可不同了,火熱的目光頓時變成利箭,懷著各異的心思直刺蔡如風。剛才直接通過縣試已經了不得了,現在更被明府肯定必過院試,簡直了。
朱鳳金接著往下。
啪!
他猛的拍案,不自覺起身大唿:“好一個詠柳,好一個二月春風似剪刀,精妙絕倫!”這一嗓子可“嚇壞了”不少考生。
一些人都有類似“臥槽”的想法了。
“明府你到底鬧哪樣?”
“一次一次又一次,一次比一次誇張,還要不要人活了。”
“求求明府你別吵了,我想安靜的考試。”
“明府該不會跟這位有特殊關係吧,如此不要臉的追捧,黑幕,不公,我要抗議。”
“連進士都喊精妙絕倫,難道這首詩真的那麽好,二月春風似剪刀,好像……真的很好也。”
“哼哼哼,作秀!”
“這人是誰?怎麽沒見過?有此才華必定不是無名之輩,到底是誰呢?以後必要結交。”
“敢搶我風頭,得打聽清楚了。”
……
也許看到了眾人幽怨的小眼神,馬鳳金幹咳一聲,若無其事的坐下,放下考卷,拿起毛筆在上麵寫了“可”字。
“你現在不能出去,要等一會兒。”
“是!”蔡如風應了聲,悄然退到一旁靜靜的等待——其他九個人,一次十人,分批開放龍門出場,謂之放排。
馬鳳金看了看蔡如風,心底歎息,要是世家子多好,哪怕是寒門庶族都可,可惜是農家子,不能得案首,可惜!可惜!
為不耽擱考試,蔡如風早在前兩天就住進了靠近考場的客棧,這天天未亮,他已經洗漱完畢,帶上內裝筆、墨、硯、食物、考牌的考籃出來客棧。
大街之上已經有不少考生,和更多的送考的親人,到處充斥著或鼓勵、或幫著放鬆精神、或希翼、或訓誡、或關心、……,各式各樣的話語。
兩個字——熱鬧!
考場設在縣學,在離縣學大門一段距離被官府戒嚴,隻許考生進入。
蔡如風進來時裏麵人頭攢動,少說有一百人,大門裏麵搭了個簡易的台子,縣令朱鳳金郝然就坐。
觀察四周,各個階段的考生都有,大多都是十來歲的少年,然後還有幾個年齡很小的,他估摸沒有十歲,縣試,或者說整個童生試考的都是基礎性的東西,稱為小考,隻要基礎牢固,以前七八歲的天才秀才又不是沒有。
令他驚訝的是裏麵居然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以這般年紀參加科舉,注定不會考中,朝廷科舉取才,可不會取一個老人。
在縣令一通說辭,完成一應固有的程序後。
黎明之前開始唱名,蔡如風原以為自己要等上一會兒,不料第十個就叫到了自己,或許這就是名聲的好處?也許是縣令的善意?也許是自己自作多情,純粹是運氣使然?
經搜檢,領了考卷,蔡如風過龍門進入了考場。
考卷上有考號,蔡如風循著考號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在第二排第五個,這個位置不在考棚邊緣,也不在最裏麵,位置剛好適中。
縣試考場按規矩不掌燈,此時天未大亮,一眼望去仍然有新模糊,坐下來後把考卷、筆、墨和硯台擺在案上,接下來便無所事事起來。
等到所有人入場,正巧天光大量,縣令朱鳳金在前麵重申考場紀律,最後帶領眾人向周公一禮。
上古時代周公著《禮》,稱周公之禮,編《樂》,乃文教聖人也。
這與蔡如風前世記憶中不同,唐朝高祖時期,文教祭祀聖人周公,孔子陪祀,可傳聞太宗因殺兄弑弟逼父之舉,尤為不喜聖人周公,一朝令下把周公請出文廟,讓孔子扶正。
更不同的還在,此一世上古的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大體不絕,孔子沒有編整的功勞,儒家子弟可沒有前世的的“霸氣”,敢把上古六經堂而皇之的據為己有,宣稱儒家六經。
尊敬的人叫一聲孔子,沒什麽感覺的稱一聲孔丘,像墨家那種懷有惡感的直接就罵“孔老二”、“婢生子”、“賤儒”。
孔子雖沒有前世的聲勢,但《論語》一書足以使其稱“子”,更何況他還為周文王的《易》作傳《十翼》,後人合稱為《易傳》,足見此書對《易》的注解何等令人推崇。
三聲梆子響,正式開始答題。
縣試考一天,黎明開始,天黑前結束,沒有例外。主考官縣令,縣學的經學博士監督,試題由主考官出,自由度較大。
小吏手執貼有試題的木牌,一邊走一邊高喊,眼睛不好的可以聽,耳朵不好的可以看,十分人性化。
一連五次,才把五項考題傳達給在場考生。
首先是帖經,即所謂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係的上下文。
之後是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注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或取一句話讓應答,或對答注疏。
接著是算數,書生就學《算經》必讀,主要出簡單的算術題。
識文認數,這三項是考生的最基本功,若連這點都答不出,算不上粗通文墨,直接被罷黜,過了的一般就能通過縣試,隻要後麵答的不是太爛,合格既成。
縣試必定隻是小考的第一關,不宜太難。
後麵考的是經義和詩賦。
經義,顧名思義,是圍繞書義理展開的議論,圍繞一個句子或一段話展開闡述和討論,自然,引經據典必不可少。
詩賦不必多言。
這兩項不像前麵的死板,答案被固定,它們有考生發揮的空間。
縣試終歸是考試,定要排除出個高低上下,前三項合格者大多會中,後兩項者則決定了名次,文采出眾者排名高,次者低,依才而定序。
把考題寫下,沒有難的,尤其前三項,對他來說太簡單了,蔡如風心底大唿:“成了!”攤開考卷,每頁十二行每行二十字,一個格寫一個字,後麵是稿紙。
不到半個時辰,蔡如風已經答完前三項,接著寫經義。
蔡如風兩世為人視野不是“土著”所能比,他繼承了原身的所有記憶,有足夠的知識打底,尤其知道各種忌諱,又沒有原身的死板,各種典故信手拈來,答起來更加輕鬆。
刷刷刷!
他一書而就,那寫字的動作堪稱“揮毫”,動作幅度很大,他自己寫的非常嗨皮,渾身舒爽的要冒泡,卻惹的旁邊和身後的人不得安寧。
這些人頻頻拿餘光關注。
“這位是哪位神人?”
“好奔放!”
“好寫意!”
“好羨慕!”
“該不會什麽都不會,假裝的吧!”這位咬著毛筆,心裏泛酸。
招來一圈人的羨慕嫉妒恨,蔡如風渾然不覺,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
朱風金等人在考場前麵台上,遠處可能瞧不大真確,但蔡如風在第二排,無論神態動作都看得一清二楚。
就見蔡如風端坐於案前,神態輕鬆至極,手上毛筆幾乎不做停歇,看著……看著……看著不像是來縣試的,反倒像在家裏抄書一般。
別人不是抓耳撓腮,就是皺眉苦思,不是一臉緊張,就是唿吸急促,哪有他這般誇張,要不是試題是自己出的,他還真要懷疑了。
當然,諾大的考場神態輕鬆的不乏其人,大都沒蔡如風如此“出眾”罷了。
最後一項作詩一首,以二月為主題。
書生都學過《對類》、《韻詩訓》、《訓蒙駢句》、《笠翁對韻》等書,原身不例外,給出時間能做出好詩來,若不然也不能才名遠近聞名。
同樣的道理,繼承了原身能力的蔡如風視野寬廣,詩才隻會更高,至少他能得“靈”和“奇”兩個特點,但是,他為什麽要那麽辛苦呢?
經義文章類他前世沒看過,隻能自由發揮,但有關二月主題的詩他腦海中一抓一大把,唐詩宋詞他可翻過,如今過目不忘,傻子才會放著不用。
頓了一下,撇見不少貧寒子弟穿著單衣,一人被凍的直發抖。
“有了!”
他眼睛一亮,當即動筆書寫。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閣下毛筆,從頭到位檢查一遍,沒有錯漏之出,蔡如風滿意的笑了笑,再看字體,他更加滿意。
要說一個多月來的最大收獲之一,便是這書法上的進步,原身從小臨摹多寶塔碑,顏勤禮碑法帖,……,勤練不綴,十年時間打磨自有根基,就差一個契機。
而蔡如風的到來就是那個契機,書法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有了“風骨”,算是入了“道”,與一般人拉開了層次,俗一點的來說,他的書法可以賣錢了,有讓別人值得學習和收藏的的價值了。
盡管距離成書法大家還差的遠。
看了看天色,距離開考才一個多時辰。
蔡如風深知做人可以低調,做官一定低調,但科考必須張揚,不能故意藏拙或低調,你越低調別人越踩你,你想藏拙扮豬,別人會真把你當成豬對待。
隻要高調,才會形成輿論,別人會認可你,不知不覺受到你的影響,尤為還是童生試這種不糊名的小考。
如果平時平庸,突然間震驚眾人,因為固有印象,別人率先不是認同而是懷疑,你以前都那麽菜,為何今日截然不同?肯定有問題。
原身聞名鄉裏,蔡如風一首詩名揚廣陽郡,現在第一個交卷,雖然會造成轟動,但問題就在這裏,它隻是轟動,不會有多大的質疑。
他原本就是天才,他的才華眾人所知,出頭一點又如何?大家就是認同,萬一縣令給他一個案首(第一),那秀才功名還不穩穩的落在了手裏。
科考上有個潛規則,縣試第一和府試第一通常會被院試取中,否則,縣令和太守的臉麵往哪放。
縣試案首?蔡如風不是不想,但幾率太小,曆來案首絕大多數都是士族出身,好在他不甚在意,隻要功名到手效果一樣。
念頭轉動,他手上不停,利索的收拾停當,考卷一拿,豁然起身,在眾人的注目下偏偏然離去。
縣試形式頗為隨意,很多考官當場閱卷,覺得可取的話會當場錄取。
朱鳳金早等不及了,他閑著也是閑著,接過卷子就看,看到字的一瞬間不禁大叫。
“好字,好書法。”
“隻看你的字我定會取中。”
聽此話,蔡如風知道,自己已經被取中了,三日後名字必在榜上。在場考生現在誰還有心思答題,都目光炯炯都看向考官和蔡如風,那目光火熱的好像都能把空氣融化掉。
因字被取中的曆來不少,傳出去必是一段佳話。前提對方的字必須好,要名不副實,那不是佳話叫笑話。
不少人真心想日後切磋,但也有很多人心裏大不服氣,暗自決定下場後定去“討教討教”,萬一……嘿嘿……
“字體筋骨具備,假以時日並成一代大家。”朱鳳金再次讚歎。
他是進士出身,小小的縣試不放在眼裏,閱卷很快,當讀到經義文章時,他情不自禁“輕咦”一聲。
“有點意思,不錯,別具一格,文氣恣意,以你此時的文章考個秀才綽綽有餘。”朱鳳金給予肯定,他的確有資格如此說。
底下人可不同了,火熱的目光頓時變成利箭,懷著各異的心思直刺蔡如風。剛才直接通過縣試已經了不得了,現在更被明府肯定必過院試,簡直了。
朱鳳金接著往下。
啪!
他猛的拍案,不自覺起身大唿:“好一個詠柳,好一個二月春風似剪刀,精妙絕倫!”這一嗓子可“嚇壞了”不少考生。
一些人都有類似“臥槽”的想法了。
“明府你到底鬧哪樣?”
“一次一次又一次,一次比一次誇張,還要不要人活了。”
“求求明府你別吵了,我想安靜的考試。”
“明府該不會跟這位有特殊關係吧,如此不要臉的追捧,黑幕,不公,我要抗議。”
“連進士都喊精妙絕倫,難道這首詩真的那麽好,二月春風似剪刀,好像……真的很好也。”
“哼哼哼,作秀!”
“這人是誰?怎麽沒見過?有此才華必定不是無名之輩,到底是誰呢?以後必要結交。”
“敢搶我風頭,得打聽清楚了。”
……
也許看到了眾人幽怨的小眼神,馬鳳金幹咳一聲,若無其事的坐下,放下考卷,拿起毛筆在上麵寫了“可”字。
“你現在不能出去,要等一會兒。”
“是!”蔡如風應了聲,悄然退到一旁靜靜的等待——其他九個人,一次十人,分批開放龍門出場,謂之放排。
馬鳳金看了看蔡如風,心底歎息,要是世家子多好,哪怕是寒門庶族都可,可惜是農家子,不能得案首,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