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兄弟的兵法共同的來源是家傳,也就是由老子魏延言傳身教,而教材則是《吳子兵法》。魏延本人不怎麽喜歡讀書,兵法以外的書涉獵有限,而他本人也不是一個好老師,更習慣去做,通常不解釋,能領悟多少,全看你的悟性。
他就像郭大俠一樣,是個高手,卻不是一個好老師。
而魏風顯然也不是一個能舉一反三的好學生,所以他的兵法大部分還停留在練兵的基礎上,兵帶得還不錯,但用兵的思路則比較簡單。
魏霸兩世為人,前世有工業化大生產的經驗,但更多的時候是隨波逐流,並不突出,這一世幡然醒悟,痛下決心,日三省吾身,在思想境界上比前世高超了不止一籌。最大的改變就是他主動性增強了,不再隨遇而安,而是抓住一切機會學習。
人的主動性一旦被發掘出來,能發揮出讓自己都為之驚歎的能量。在南鄭的時候,魏霸用心學習家傳的《吳子兵法》,當時除了實際經驗不足之外,在文本上,他甚至比老爹魏延還要精熟,後來做丞相參軍,又向諸葛亮請教練兵之法,和馬謖互相探討。拜趙雲為師是他最大的收獲,趙雲不僅經驗豐富,而且是個優秀的老師,他從趙雲那裏吸引了豐富的營養。
也正因為,他一旦獨自領兵,就創造出了讓人歎為觀止的輝煌。
當然,也因為他超出常人的努力,也就沒有人懷疑他的成功裏麵有前世記憶的作用,都以為他這就是浪子迴頭,苦學成才的典範。
魏家成年的三兄弟中,魏霸的體能也許是最差的,但是用兵能力卻無疑是最強的,在這一點,就連他們的父親魏延此刻也隻能說一句後生可畏。
比魏延更強的是,魏霸更善於引導。
第一次在房陵的時候,他就成功的引導過趙廣、糜威進行戰術推演;第二次在房陵的時候,他的身邊更是聚集起了關興、張紹這樣的年輕人;在荊州和交州,他更是一個優秀的講師,能把兵法講解得通俗易懂,連那些字都不識的蠻子都聽得連連點頭。
現在,魏風和傅興成了他引導的對象。
正如魏霸自己說的,這一次出師北伐,他根本就沒打算立功。他立的功已經夠多了,離老爹隻差一步之遙。再立功,恐怕不僅是兄長魏風眼紅,就連老爹都會覺得沒麵子。一路狂奔並不一定就好,有時候還要緩一緩,夯實基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個道理他懂。
不立功,不等於不作為,所以他把趙統推上前線,他把陳到拉攏到身邊,他和兄長魏風、好兄弟傅興同行,還不打自己的旗號,就是想扶持魏風和傅興上位。如果一切順利,他這次的收獲不比他個人立功小。
魏霸攤開地圖,引導魏風和傅興去開動思路,尋找攻克順陽和南鄉的辦法。在敦武這個活地圖在旁,經過分析地理條件,雙方的兵力強弱,戰力優劣等各種客觀因素,幫魏風一步步的梳理思路,慢慢的把智取二字由指導思想變成了具體的戰術方案。
目前,毋丘儉駐順陽,有兵三千,倚山而營,防守得非常嚴密,要以他們這一萬人去強攻,損失必然驚人。一旦損失過大,他們就算攻下了順陽,也無力再發動對南鄉的進攻。而更大的可能性是他們損失折將,卻攻不下順陽。
南鄉由燕王曹宇鎮守,兵力大約和毋丘儉差不多。南鄉縣城在丹水南岸,背靠丹崖山,同樣易守難攻,甚至比起順陽來還要難,因為這一帶是秦嶺東麓,地勢西高東氏,順著丹水向西,高山峻嶺更多。
大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毋丘儉守順陽,而讓曹宇守更安全的南鄉。
毋丘儉的安排沒什麽問題,如果一定要說有,那就是他疏忽了一點。與魏軍更擅長平原作戰不同,蜀漢軍更擅長山地戰,而魏風對這裏的地形也要比他熟悉。因此,在毋丘儉看來南鄉更安全,對於魏風來說卻不盡然。
一旦魏風放棄了不切實際的強攻思路,南鄉雖然還沒有大門洞開,卻已經露出了一條門縫。
魏霸隨即安排了作戰部署,他和傅興正麵迎敵,做好強攻的準備,吸引毋丘儉的注意力,而魏風則帶著本部人馬輕裝簡從,繞道攻擊南鄉。為了增強他的戰鬥力,魏霸讓丁奉、敦武率一千親衛營助陣。
魏風隨即出發。
傅興隨即將戰船逼近順陽城,一直開到霹靂車和強弩的射程之外才停了下來,離順陽城不到三百步,雙方都能看到對方的旗幟,甚至能看到人影。
毋丘儉非常謹慎,他在附近三十裏都安排了斥候,所以魏霸他們一進入偵察範圍,他就知道了。有一支大概五六千人的隊伍離開丹水,他也一清二楚。因此,他對蜀漢軍的分兵並不擔心,反而有些鄙視。
蜀漢軍的兵力本來就不足,現在又一分為二,威脅更小。不論是順陽還是南鄉,就算是萬人圍城也未必能奏全功,更何況是隻剩下一半。
毋丘儉鬆了一口氣,看來這個魏風雖然和魏霸一樣,也是魏延的兒子,可是他和魏霸相比差得太遠了。難怪魏霸做了鎮南將軍,他還隻是一個蕩寇將軍,據說還是因為諸葛亮為了壓製魏霸才超擢他的。就以他現在的用兵思路,這倒是一點也不冤枉他。
毋丘儉雖然放鬆了一些,卻沒有掉以輕心,他派人給曹宇送去了消息:蜀漢軍已經到了,其中一半人已經分兵,有可能去了南鄉,請燕王做好準備,不要被敵人鑽了空子。
毋丘儉的謹慎沒有錯,很快他就感受到了壓力。
壓力來自於兩方麵。
分兵之後,蜀漢軍雖然隻剩下了一半人,可是攻勢卻不容小覷。大小戰船冒著魏軍的箭雨,一直逼到城牆之下。樓船的護甲打開了一個個窗口,一枝枝利箭,一顆顆石彈從窗口裏飛射出來,飛向城牆,打得城牆上的魏軍士卒叫苦不迭。
即使是作為敵人,毋丘儉對蜀漢水師的樓船也是豔羨不已。有裝甲已經讓人吃驚了,蜀漢將士在裝甲下麵,全憑望樓裏的士卒口令指揮,調整射程和方向,也能打得這麽準,實在令人佩服。難道襄陽水師與漢中水師的兩次較量都全軍覆沒,雙方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兩艘樓船,十餘艘中型戰船,硬是和城牆上的兩千多弓箭手拚了個旗鼓相當,殺傷力甚至還有過之。更讓毋丘儉吃驚的是,蜀漢軍的霹靂車打得又快又準,而且還能隨時調整方向,僅僅是一天時間,他趕製的幾十架霹靂車就被毀掉了一半,那些被他當成寶貝的連弩車也損失不小,cāo作連弩車的士卒更是損失慘重。
相比之下,蜀漢水師的損失卻非常有限,隻有兩艘中型戰船被霹靂車直接打沉,其他的隻是受了程度不同的損傷而已,並沒有沉沒,隻要經過修補,完全可以再戰。
剛剛一接戰,雙方在軍械上的差距就表露無遺。
這隻是實打實的壓力,還有看不見的壓力。
送迴蜀漢軍分兵的消息之後,毋丘儉安排在城外的斥候報迴來的消息急劇減少。很快,他就知道了原因,蜀漢軍派出了超乎尋常的精銳,漫山遍野的追殺魏軍斥候。這些人熟悉地形,翻山越嶺如履平地,而且武技高強,心狠手辣,對山地間的戰鬥非常精通,魏軍斥候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死傷慘重。更有甚者,一些斥候被追得無路可逃,直接投降了。
魏軍的斥候由兩類人組成。一類是由毋丘儉帶來的州軍斥候,這些人以南陽一帶的士卒為主,他們的個人能力沒話說,但是他們不熟悉南鄉的地理,也不適應這種多山的地形。另一類是以南鄉本地人為主,他們熟悉地理,也適應地形,但是忠誠堪憂。這是交界處百姓的通病,也許隻要翻過一道山,跨過一道河,他們就成了敵人,誰會給你賣命?
為了能完成任務,毋丘儉把這兩類斥候混雜在一起使用,互相取長補短。他們之間當然不可能親密無間,相反,他們之間有不少分歧,南陽來的覺得本地人個個都像是叛徒,本地人覺得南陽人都是自以為是的笨蛋,連走路都走不好,還偏偏喜歡發號司令。在軍令的強行壓製下,他們合作得還算順利,可是一旦有了更大的外界壓力,軍令的壓製作用被嚴重削弱之後,這兩類人就像水和油一樣分了開來。
毋丘儉突然之間覺得自己盲了。他甚至不知道分出去的那些蜀漢軍究竟是去了南鄉,還是就在他身邊潛伏著,等他露出破綻。
毋丘儉感到了極大的壓力,他不得不收起了輕視之心,重新審視對手,拿出更強大的意誌來麵對這場比他想象的要艱苦得多的戰事。他就像一個第一次走上決鬥場的新丁,一心盼望著一場痛快淋漓的勝利,不料一交手,卻發現對手並不是自己以為的那麽差,而自己也沒有想象的那麽強,一時間不免有些手忙腳亂……(未完待續。)
他就像郭大俠一樣,是個高手,卻不是一個好老師。
而魏風顯然也不是一個能舉一反三的好學生,所以他的兵法大部分還停留在練兵的基礎上,兵帶得還不錯,但用兵的思路則比較簡單。
魏霸兩世為人,前世有工業化大生產的經驗,但更多的時候是隨波逐流,並不突出,這一世幡然醒悟,痛下決心,日三省吾身,在思想境界上比前世高超了不止一籌。最大的改變就是他主動性增強了,不再隨遇而安,而是抓住一切機會學習。
人的主動性一旦被發掘出來,能發揮出讓自己都為之驚歎的能量。在南鄭的時候,魏霸用心學習家傳的《吳子兵法》,當時除了實際經驗不足之外,在文本上,他甚至比老爹魏延還要精熟,後來做丞相參軍,又向諸葛亮請教練兵之法,和馬謖互相探討。拜趙雲為師是他最大的收獲,趙雲不僅經驗豐富,而且是個優秀的老師,他從趙雲那裏吸引了豐富的營養。
也正因為,他一旦獨自領兵,就創造出了讓人歎為觀止的輝煌。
當然,也因為他超出常人的努力,也就沒有人懷疑他的成功裏麵有前世記憶的作用,都以為他這就是浪子迴頭,苦學成才的典範。
魏家成年的三兄弟中,魏霸的體能也許是最差的,但是用兵能力卻無疑是最強的,在這一點,就連他們的父親魏延此刻也隻能說一句後生可畏。
比魏延更強的是,魏霸更善於引導。
第一次在房陵的時候,他就成功的引導過趙廣、糜威進行戰術推演;第二次在房陵的時候,他的身邊更是聚集起了關興、張紹這樣的年輕人;在荊州和交州,他更是一個優秀的講師,能把兵法講解得通俗易懂,連那些字都不識的蠻子都聽得連連點頭。
現在,魏風和傅興成了他引導的對象。
正如魏霸自己說的,這一次出師北伐,他根本就沒打算立功。他立的功已經夠多了,離老爹隻差一步之遙。再立功,恐怕不僅是兄長魏風眼紅,就連老爹都會覺得沒麵子。一路狂奔並不一定就好,有時候還要緩一緩,夯實基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個道理他懂。
不立功,不等於不作為,所以他把趙統推上前線,他把陳到拉攏到身邊,他和兄長魏風、好兄弟傅興同行,還不打自己的旗號,就是想扶持魏風和傅興上位。如果一切順利,他這次的收獲不比他個人立功小。
魏霸攤開地圖,引導魏風和傅興去開動思路,尋找攻克順陽和南鄉的辦法。在敦武這個活地圖在旁,經過分析地理條件,雙方的兵力強弱,戰力優劣等各種客觀因素,幫魏風一步步的梳理思路,慢慢的把智取二字由指導思想變成了具體的戰術方案。
目前,毋丘儉駐順陽,有兵三千,倚山而營,防守得非常嚴密,要以他們這一萬人去強攻,損失必然驚人。一旦損失過大,他們就算攻下了順陽,也無力再發動對南鄉的進攻。而更大的可能性是他們損失折將,卻攻不下順陽。
南鄉由燕王曹宇鎮守,兵力大約和毋丘儉差不多。南鄉縣城在丹水南岸,背靠丹崖山,同樣易守難攻,甚至比起順陽來還要難,因為這一帶是秦嶺東麓,地勢西高東氏,順著丹水向西,高山峻嶺更多。
大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毋丘儉守順陽,而讓曹宇守更安全的南鄉。
毋丘儉的安排沒什麽問題,如果一定要說有,那就是他疏忽了一點。與魏軍更擅長平原作戰不同,蜀漢軍更擅長山地戰,而魏風對這裏的地形也要比他熟悉。因此,在毋丘儉看來南鄉更安全,對於魏風來說卻不盡然。
一旦魏風放棄了不切實際的強攻思路,南鄉雖然還沒有大門洞開,卻已經露出了一條門縫。
魏霸隨即安排了作戰部署,他和傅興正麵迎敵,做好強攻的準備,吸引毋丘儉的注意力,而魏風則帶著本部人馬輕裝簡從,繞道攻擊南鄉。為了增強他的戰鬥力,魏霸讓丁奉、敦武率一千親衛營助陣。
魏風隨即出發。
傅興隨即將戰船逼近順陽城,一直開到霹靂車和強弩的射程之外才停了下來,離順陽城不到三百步,雙方都能看到對方的旗幟,甚至能看到人影。
毋丘儉非常謹慎,他在附近三十裏都安排了斥候,所以魏霸他們一進入偵察範圍,他就知道了。有一支大概五六千人的隊伍離開丹水,他也一清二楚。因此,他對蜀漢軍的分兵並不擔心,反而有些鄙視。
蜀漢軍的兵力本來就不足,現在又一分為二,威脅更小。不論是順陽還是南鄉,就算是萬人圍城也未必能奏全功,更何況是隻剩下一半。
毋丘儉鬆了一口氣,看來這個魏風雖然和魏霸一樣,也是魏延的兒子,可是他和魏霸相比差得太遠了。難怪魏霸做了鎮南將軍,他還隻是一個蕩寇將軍,據說還是因為諸葛亮為了壓製魏霸才超擢他的。就以他現在的用兵思路,這倒是一點也不冤枉他。
毋丘儉雖然放鬆了一些,卻沒有掉以輕心,他派人給曹宇送去了消息:蜀漢軍已經到了,其中一半人已經分兵,有可能去了南鄉,請燕王做好準備,不要被敵人鑽了空子。
毋丘儉的謹慎沒有錯,很快他就感受到了壓力。
壓力來自於兩方麵。
分兵之後,蜀漢軍雖然隻剩下了一半人,可是攻勢卻不容小覷。大小戰船冒著魏軍的箭雨,一直逼到城牆之下。樓船的護甲打開了一個個窗口,一枝枝利箭,一顆顆石彈從窗口裏飛射出來,飛向城牆,打得城牆上的魏軍士卒叫苦不迭。
即使是作為敵人,毋丘儉對蜀漢水師的樓船也是豔羨不已。有裝甲已經讓人吃驚了,蜀漢將士在裝甲下麵,全憑望樓裏的士卒口令指揮,調整射程和方向,也能打得這麽準,實在令人佩服。難道襄陽水師與漢中水師的兩次較量都全軍覆沒,雙方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兩艘樓船,十餘艘中型戰船,硬是和城牆上的兩千多弓箭手拚了個旗鼓相當,殺傷力甚至還有過之。更讓毋丘儉吃驚的是,蜀漢軍的霹靂車打得又快又準,而且還能隨時調整方向,僅僅是一天時間,他趕製的幾十架霹靂車就被毀掉了一半,那些被他當成寶貝的連弩車也損失不小,cāo作連弩車的士卒更是損失慘重。
相比之下,蜀漢水師的損失卻非常有限,隻有兩艘中型戰船被霹靂車直接打沉,其他的隻是受了程度不同的損傷而已,並沒有沉沒,隻要經過修補,完全可以再戰。
剛剛一接戰,雙方在軍械上的差距就表露無遺。
這隻是實打實的壓力,還有看不見的壓力。
送迴蜀漢軍分兵的消息之後,毋丘儉安排在城外的斥候報迴來的消息急劇減少。很快,他就知道了原因,蜀漢軍派出了超乎尋常的精銳,漫山遍野的追殺魏軍斥候。這些人熟悉地形,翻山越嶺如履平地,而且武技高強,心狠手辣,對山地間的戰鬥非常精通,魏軍斥候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死傷慘重。更有甚者,一些斥候被追得無路可逃,直接投降了。
魏軍的斥候由兩類人組成。一類是由毋丘儉帶來的州軍斥候,這些人以南陽一帶的士卒為主,他們的個人能力沒話說,但是他們不熟悉南鄉的地理,也不適應這種多山的地形。另一類是以南鄉本地人為主,他們熟悉地理,也適應地形,但是忠誠堪憂。這是交界處百姓的通病,也許隻要翻過一道山,跨過一道河,他們就成了敵人,誰會給你賣命?
為了能完成任務,毋丘儉把這兩類斥候混雜在一起使用,互相取長補短。他們之間當然不可能親密無間,相反,他們之間有不少分歧,南陽來的覺得本地人個個都像是叛徒,本地人覺得南陽人都是自以為是的笨蛋,連走路都走不好,還偏偏喜歡發號司令。在軍令的強行壓製下,他們合作得還算順利,可是一旦有了更大的外界壓力,軍令的壓製作用被嚴重削弱之後,這兩類人就像水和油一樣分了開來。
毋丘儉突然之間覺得自己盲了。他甚至不知道分出去的那些蜀漢軍究竟是去了南鄉,還是就在他身邊潛伏著,等他露出破綻。
毋丘儉感到了極大的壓力,他不得不收起了輕視之心,重新審視對手,拿出更強大的意誌來麵對這場比他想象的要艱苦得多的戰事。他就像一個第一次走上決鬥場的新丁,一心盼望著一場痛快淋漓的勝利,不料一交手,卻發現對手並不是自己以為的那麽差,而自己也沒有想象的那麽強,一時間不免有些手忙腳亂……(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