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霸站在上洛的城頭,看著遠處熱鬧的魏軍陣地,卻有些走神。


    司馬懿用了六天的時間,從武關趕到了上洛,平均每天行程五十餘裏。這隻比標準的行軍速度快上那麽一點點。魏霸相信,這不過是做給皇帝看的,在行軍的前幾天,他一直是按標準行程——日行四十裏進軍。


    這和房陵之戰時的司馬懿大相徑庭,卻不是司馬懿怯敵,而是司馬懿的一種戰術。


    武關到上洛二百八十裏,趕得再急,也就是搶先一兩天的時間。司馬懿寧願用這一兩天的時間來穩步推進,以一種泰山壓頂的姿態,不緊不慢的來到魏霸麵前,就是要表現出一種強者的從容。重劍無鋒,大巧若拙,手握強大的實力,我根本不需要趕時間,也不差這一兩天,我可是按部就班的打敗你。


    這是一種心理上的較量。正如司馬懿在武關城外不急著攻城,而是用了十天時間來打造攻城器械,做攻城前的準備一樣。


    在上洛城外,司馬懿同樣有條不紊的做著準備工作。


    魏霸從武關撤到上洛,他自己打造的守城器械無法運來,所以隻能一把火燒了。司馬懿同樣也不可能帶著沉重的霹靂車、攻城車等大型器械趕路,所以他也隻能到了上洛之後再現場製作。


    這個過程,同樣又是一個互相比較心理的過程。


    看著數不清的敵軍就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伐木、析木,製造,調試,想著那些器械一旦打造好,就會推上戰場,展開血腥的廝殺,這種一天天積累,一天天放大的精神壓力,沒有親自經曆過的人是無法體會的。就像將一個死刑犯綁在那裏,不殺他,卻先讓他看劊子手做準備工作一樣,當那一件件帶著血腥味的工具擺在他的麵前,很多人都會在肉體受到創作之前精神崩潰。


    擅長揣測人心的司馬懿很顯然明於此道。


    魏霸雖然初經戰場,對這些卻也不陌生,不管是師父趙雲還是老爹魏延,都對他講過這些道理。僅憑他們講過的,魏霸還不足以應對這樣的場麵,畢竟聽說是一迴事,親自經曆又是一迴事。他真正能夠平靜麵對的原因是,在這方麵,他比司馬懿更有底氣。


    上洛的城牆不如武關堅固,可是他在上洛的準備卻比武關更充分。霹靂車、連弩車更多,石彈、箭矢堆積如山,長安的作坊還在夜以繼日的加工,源源不斷的運來,他的戰略儲備遠遠不是司馬懿所能比擬的。司馬懿準備的時間越長,對他越有利。


    這就是他為什麽要火燒武關城的原因。不是為了燒人,而是為了掩蓋自己的優勢。


    擺在明麵上的優勢,遠不如藏在暗中的優勢殺傷力更大。


    所以當司馬懿企圖給他施加精神壓力的時候,他顯得很輕鬆,輕鬆得近乎散漫。在別人的眼裏,這就是大將風度,是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的自信從容。


    經過撤退路的反擊戰,魏霸的將士們心中的威望與日俱增,鄧芝雖然也用戰績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可是與魏霸比起來,他還是略遜一籌,隻能無奈的被魏霸奪去了大部分的光芒。


    與魏霸並肩作戰既幸運,也不幸。幸運的是魏霸能給他很大的幫助,不幸的是他隻能淪為陪襯。


    “子玉,在想什麽?”鄧芝慢慢的走到魏霸身邊,背著手,看著遠處的魏軍,輕聲問道。


    “我在想……隴右的戰事。”魏霸轉過身,微微欠身。不管在將士們的心目中他是如何的少年英雄,在鄧芝麵前,他就是晚輩,這點禮節還是必須的。


    “隴右……可真讓人擔心啊。”鄧芝長歎了一聲,眉心微蹙。“子玉,你覺得丞相能……取勝嗎?”


    “勝負各半吧。”魏霸說道:“從雙方的情況來分析,都有優勢,也都有劣勢,就看誰能發揮自己的優勢,遏製對方的優勢了。”


    “其實,丞相如果退守隴山,優勢就會大大的增加。”鄧芝偏過頭,看著魏霸:“你以為呢?”


    魏霸沒有立刻迴答他。鄧芝的意思很明顯,不是猜諸葛亮會不會退守隴山,進入關中,而是問他歡迎不歡迎諸葛亮進入關中。他把趙廣安排到隴山去,意思很明顯,看似擋住魏軍的退路,其實也是擋諸葛亮的退路。


    不過,這隻具有象征意義,就像門沒有鎖,隻用一根樹枝別住,擋君子,不擋小人。諸葛亮如果想進入隴山,趙廣肯定會放行,就算他想擋,他也擋不住。


    “我想,丞相不會退入關中。”魏霸也話裏有話的說道。


    鄧芝又歎了一口氣,沒有再說什麽。他已經知道了魏霸的意思,不歡迎你來,可是你真要來,我也不會撕破臉,把你拒之門外。可是他用了另外一個說法:諸葛亮自己不會願意來。


    這裏麵的微妙意思,鄧芝也明白。魏家父子包括趙雲在內,本來是個疑兵,是個牽製魏軍主力的誘餌,諸葛亮在隴右的大軍才是真正的主力。如果隴右丟了,本來當作棄子的關中就成了他此次北伐的最大收獲,那將來論功,該如何處置?魏家父子是荊襄係的不穩定因素,趙雲是元從係的代表,而支持他們的又是漢中大族為主的部曲和關中的天師道信眾,這些都不是諸葛亮願意看到的異己力量。


    在這種情況下,既然有一半的勝機,諸葛亮就不會輕易退入關中,他勢必會選擇與張合一戰,擊敗張合,進而奪取整個隴右,獲得屬於他自己的勝利。


    再說了,在諸葛亮自己的心中,恐怕他的勝率還不止五五之數。


    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鄧芝也是這樣認為的。張合的騎兵突入隴右,看來很可怕,其實細想起來,也不見得有多可怕。千裏奔襲,風險極大,糧草不可能太多,士卒的體力也會非常差,戰力會大大受損,心理上的震懾作用更大於實際的作用。隻要諸葛亮自己不亂了陣腳,頂住張合的壓力,他完全有可能抓住這個機會,化不利為有利。而諸葛亮的心性之堅忍,鄧芝又是再清楚不過的。從建安十三年追隨劉備開始,到章武三年劉備去世,諸葛亮真正的獨攬大權,他整整忍了十五年。


    與其說這是個危機,不如說是個挑戰,更是個打破僵局的機遇。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就看諸葛亮和張合誰更聰明。


    這不僅是他們兩人之間的較量,更是蜀漢與曹魏之間的較量,甚至能決定以後幾年、幾十年內兩國的國運。


    鄧芝沉默良久,最後說了一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該我們做的,我們都做了,接下來就看天意如何,看上蒼是不是保佑我大漢了。”


    魏霸不語。他不信老天,老天太忙,管不了這麽多閑事。而曆史上,漢這個國號雖然現在還沒有亡,卻也拖不了太久了。如果真有老天,隻怕已經拋棄了大漢。能決定勝負的最後還是人。諸葛亮和張合各有優劣長短,就看他們誰能把握戰機,誰能取得這場勝利。


    從曆史來看,諸葛亮不是張合的對手,可是現在曆史變了,他們之間的力量對比也不同於曆史,似乎諸葛亮還要略占一些優勢,結果會不會因此而改變?


    與諸葛亮與張合之間的對決相比,魏霸更擔心關中的安全。隴右丟了沒關係,守住關中,這次北伐就不能算是失敗。隴右孤懸千裏,曹魏鞭長莫及,將來還有機會去奪。守住關中,才是根本。


    然而,他現在卻騰不出手去支援趙廣,一方麵他麵對著司馬懿和曹真的十多萬大軍,麵對著整個魏國的反擊,能支撐住已經是奇跡,根本不可能有餘力再去支援諸葛亮。另一方麵,現在的時機也非常不好,此時去,是支援諸葛亮還是坐山觀虎鬥?


    與鄧芝不同,魏霸對隴右的戰局沒什麽信心,說是勝負各半,不過是安慰人心。在他看來,諸葛亮是正,張合是奇,硬實力相差無幾,可是論軟實力,顯然還是張合這樣的宿將占上風。戰場之上,指揮官的臨機應變非常重要,而這一點正是張合之長,諸葛亮之短。


    張合沒有後勤,利於速戰速決,諸葛亮就耐久戰嗎?恐怕也未必。如果他想以守代攻,退守隴山顯然是最好的做法。如果他沒有退,那雙方在這一點上就不分伯仲,誰也沒有多大的優勢。


    鹿死誰手?魏霸更傾向於張合勝,雖然他並不希望看到這個結果。畢竟他與諸葛亮的矛盾是內部矛盾,與曹魏之間的矛盾卻是敵我矛盾。一旦隴右失守,關中將三麵受敵,他肩上的壓力更難以想象。


    僅憑這兩萬正規軍,三四萬剛剛征召的新兵,麵對曹魏的十幾萬大軍的三麵包圍,他實在沒什麽底氣。


    唉,說到最後還是那句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事情到了這一步,後悔、猶豫等任何負麵情緒都與事無補,他能做的就是開動腦筋,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資源,守住關中,哪怕是多撐一天也是好的。


    因為他知道,現在不光是他撐得辛苦,曹魏同樣也撐得辛苦。蜀魏鷸蚌相爭,旁邊還一個孫權等著做漁翁呢。大家拚的不僅是實力,還有堅忍,誰能撐得更久一點,誰就有可能看到最後的勝利。


    人與人之間有陰謀,國與國之間更多的是權謀,實力都是明擺著的,計謀可以一時搶占先機,卻不可能一直掌握先機,最後較量的還是硬實力和雙方處理危機的智慧。


    ——————


    繼續求保底月票,求推薦票。嗯,今天開始還債了,哈哈哈……(未完待續。請搜索,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霸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莊不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莊不周並收藏霸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