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鹿台解密
嶽飛再世,武穆稱雄躍飛 作者:人一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宋徽宗崇寧四年二月十五,嶽飛兩周歲的當天,申時正四刻刻,現代時下午四點五十九分。
眾人看著眼前的三排戰車,每一排不多不少正好二百輛,總數多大六百輛,規模太龐大了。
因為宋朝的時候已經基本上沒有戰車上戰場較量,所以沒有人看到真實的戰車長什麽樣子。
即使嶽飛,他看到的是汽車包括坦克一類,也沒有這種雖然簡陋卻氣勢磅礴的東西。
商周時期戰車的形製,在《考工記》中有較詳細的記述,但是那裏麵的記載的東西,是不是和今天他們見到的戰車一樣,還真是很難說清,很可能這裏的戰車製造的時候,還沒有這本書。
嶽飛夥同幾個人走進前排第一輛戰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些器具還有馬骨,可知當時人死的時候這戰車是套著拉車的馬的,正在準備出發。
又看到車內外分布著八套兵器,可見是為八個甲士準備的。
還有一個甲士並沒有武器,手中卻持著一個長長的木杆,杆頭有一根繩子似的物事,顯然是趕馬的鞭子。
另一個負責手中拿著四個控馭繩索,不同的調度手法可以指揮拉車的四匹馬直行或者拐彎。
在車的兩邊,則各有一堆穿著銅甲的甲士,雖然有些已經腐朽,卻能依稀辨別出一邊有五個人,每車的標準配備是十個人,其中二人是駕馭戰車的人,一個負責控馬,一個人負責掌握車行的方向。
另外八個人都是甲士,是負責戰鬥的。
從戰車的形狀上,可以看到當時戰車的製式。
至少在這裏戰車的格式都是一樣,也許是便於指揮,隻有同樣製式才能進入這個特殊的精銳戰車大隊。
每輛車上都有一根獨轅,顯然這是戰車的中樞裝置,沒有它戰車就不是車,就散了架,沒有任何用處了。
每輛車不可缺少的還有兩個車輪一邊一個,不但負責行走而且負責支撐車的重量以及車載甲士的重量。
然後還有一個長轂,這是處於兩隻車輪中間的車軸,否則兩隻車輪就會各行其是分崩離析,這種車軸是根據車的行走路線決定的,一般來說,行澤者欲短轂,行山者欲長轂,短轂則利,長轂則安。就是說,在泥濘的路上行走車軸應該短小,在山地行走長軸比較好,短軸方便行走快捷,而長軸則是安全第一。
嶽飛當然不完全讚同這種說法,如果他需要製造戰車的話,他會考慮自動調整的車軸,什麽地方都適應。
車軸的部分是一輛功能是否良好的關鍵,所以嶽飛特別留意了一下,然後得出結論,這些車的功能因為它們古板的格式會大受影響,比如離開了開闊而平坦的平原,這些戰車等於自行報廢。
所以他們選擇在牧野會戰,也是不得不為之舉,如果換一個崎嶇不平的山地,這些號稱絕對強大的主力就隻好蝸居,出不了門了。
嶽飛洞悉了這個缺陷以後,對把戰車重新興起的熱衷消失了不少。
看來用來當作大型機動兵力作戰不太現實了,因為它們行動起來太受限製。
不過,嶽飛可不會一棵樹上吊死人。
至少如果不用運動的戰鬥可以使用他們嗎,比如用來守城,可以當臨時防禦工事,比那些固定的工事就靈活了很多,嶽飛決定先方向這個思考方向,繼續觀察那些戰車。
然後嶽飛就看向那個橫寬豎短的長方形車廂,那個時候還叫輿的東西,嶽飛知道那個東西就是戰車上甲士的護欄,竟然也是青銅打造,可以攔截箭矢的攢射,也可以減緩槍刺刀砍,等於為甲士增加了一層護甲。
可是缺陷也很明顯,如果對方用拋射技術,箭矢從上下墜而來,那個車廂的防禦就沒有用了。
嶽飛也端詳了一下車廂的大小,看它寬度大約一米五左右,高度大約一米,寬度大約也是一米二三。
車廂上有個門戶可以出入,它的門開在後方,可知按照設計那些甲士隻能從後麵上車和下車。
嶽飛看到車轅後端壓置在車廂與車軸之間,轅尾稍露出車廂之後,可以保證戰車的平衡和行走平穩。
車轅的前端橫置著一個叫作“車衡”的東西,衡上縛兩軛用以駕馬。
嶽飛也觀看了車輪的直徑大小,其實這也決定了車行的速度,一看之下,嶽飛就確定這些戰車的輪徑都比較大,約在一米五左右,上麵有輻條二十多根。
大家還注意到,戰車上還有一些裝飾,而且這些裝飾並非隨心所欲,而是統一標準。
其中的一個裝飾,就是長型軎飾,其長度為17厘米左右。
嶽飛專門審視了一下這個名叫軎的東西,發現就是一個戴在車軸兩端車輪外麵的護帽,兩端各有一個。
它的主要功能不是為了好看,而是限製車輪老實呆在車軸上,形式它承載和運行的使命,不要跑掉。
沒有這個護帽的限製,估計稍微受到一些壓力,那個車軸就首先逃跑了。
這個護帽就是後世汽車車軸兩端車輪外麵的緊箍帽,是保證車輛安全必不可少的東西。
而這個軎如果沒有,正在戰鬥中的車輪滾跑了,安全也同樣受到重大影響,車倒下,當場摔死可能性不大,摔傷可能難免。
但是你的對麵還有敵人隨時都想殺了你,你的車出了問題,對方不正好乘火打劫?
由此可知,那也是一個更加嚴重的安全問題。
也就是說,戰車一旦倒下,戰車上的甲士必死無疑。
仔細觀察以後,嶽飛終於發現這些古人還是非常聰明的,那些軎的功能,不僅僅是用於保護和裝飾車軸的兩個軸頭,而且那些軎也是具有攻擊性能的裝置。
因為車軸是戰車馳騁時急劇轉動的關鍵部件,那個軎向外伸展的一頭,被做成尖矛形狀,在戰車行進旋轉過程中,可以將靠近的敵人紮傷甚至紮死。
觀察車軸的同時,嶽飛還看到了其中另有貓膩。
原來那些戰車為防損壞,那些匠人在車軸和車輪之間還裝置了一層鐵鐧,以減少車軸和車輪二者的摩擦,造成快速磨損,對車軸和車輪都會有重大影響。
嶽飛仔細觀察,這些保護車軸車輪的鐵鐧為半筒形瓦狀,每個輪子上都有四塊塊,均以鐵釘固定在軸杆上,正好插在車軸和車輪的中間。
還有一種東西就叫枒飾,就是上端分叉的一種物事,是一種包在車輪輞上的銅片,縱斷麵呈凹形,固定在輪輞上的接縫處。
輪輞的構造則是雙層結構,每層均由兩個半圓形木圈拚成,裏外兩麵的接縫錯開,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輪輞有四個接縫處,用四個枒飾加以緊固。
這種戰車的驅動力是每車駕四匹馬,其中中間兩匹馬稱“兩服”,用縛在“車衡”上的軛駕在車轅兩側。左右的兩匹稱“兩驂”,以皮條係在車前,拉車時一同用力,配合中間的兩服驅動戰車前行,當然這是前驅方式,拉著戰車向前跑,當然對敵戰鬥時也是首當其衝。
戰馬雖然寶貴,比人還是差了一些,它們必須頭前阻擋敵人的攻擊。
一共四匹馬加一起,合稱為“駟”,這種大型戰車加上十個甲士,即使司馬同時拉車,也非常繁重。
因此戰車不能長途奔襲,不然拉車的戰馬首先頂不住了,還如何對戰。
那些馬具中間,有銅製的馬銜和馬籠嘴,這是禦馬的關鍵用具,那個禦馬的專業人員對這些東西要非常熟悉,才能如臂使指,讓那些戰馬按照主人的需要行動,否則不用敵人打,自己就亂了套,自取滅亡。
馬的身上也裝飾主要是銅飾,比如馬鑣、當廬、馬冠、月題、馬脊背飾、馬鞍飾、馬環、響鈴等。
其中馬鑣,在那些倒閉戰馬的屍骨上嶽飛當然看到了那個叫做馬鑣的東西,大約隻有二寸半長,寬也是二寸半,外形呈方形,純粹的一塊青銅,沒有任何花紋雕飾。
而這塊馬鑣表麵的兩側有兩個截麵為橢圓形的管狀孔,另有一圓孔位於鑣孔中間,馬鑣的另一側,則有一長方形孔,這個是連捷馬韁繩的,以便牽拽。
嶽飛知道這個馬鑣雖然形狀不大,作用卻十分關鍵,它處於馬嘴的兩端,將馬銜連在一起,馬銜就是真正的馬嚼子,因為隻有它是橫在馬嘴裏麵的東西,而馬鑣則是處於馬嘴之外,裏麵連接馬嚼子外麵連接馬韁繩,沒有馬鑣,就無從控製馬,所以它的作用非常關鍵。
它的用途,就是將馬加以控製,這個要看馬鑣和馬銜加在一起的俗名就是馬嚼子。
而馬嚼子是放在馬嘴裏,可以勒住馬,讓馬聽從指揮,指哪打哪。
因為馬嘴特別敏感,不用很大力氣,就能讓馬知道駕馭者的指令。
因為馬銜和馬鑣必須放在一起使用,所以任何一部分都可以被稱為馬嚼子。
不過,無論何時在應用的時候,都是馬銜和馬鑣別緒放在一起,缺一不可。
這個控馬方法一直沒有變化,可見在商朝的時候就已經掌握,而且普遍用在戰車上,這點嶽飛不能佩服。
而當廬就不是重要的控馬工具而純粹是一個件飾品了,它被固定係於馬頭部額頭中間偏上部,也就是馬的頭部絡頭也就是俗稱馬籠頭上的馬鼻革與額革部位交接處,也是一件青銅製造品。
其它諸如馬冠、月題、馬脊背飾、馬鞍飾、馬環、響鈴等,都是裝飾品,尤美有都無關緊要,嶽飛掃了一眼,就不予理會了。
然後嶽飛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甲士所用的兵器上,因為這種戰車每車載甲士八名,按前後左右排列四個方向每個方向各兩個人排列。
雖然他們的人沒有在戰車上就位,可是每個人的位置都有一個護欄,保證他們可以站穩,即使戰車奔馳的時候也不影響他們殺敵。
這些甲士,前方的兩名持弓主射,稱“甲首”,因為他率先認定敵人目標,第一時間大開殺戒。
左右兩麵的四名甲士全都執戈,主擊刺,並有為戰車排除障礙之責,稱“參乘”,他們隨時可以一分為二,支援前方的弓箭手,尤其當敵人進入短距離交鋒的時候。
後麵的兩個人則持劍,主要任務是防止有敵人從後方發動攻擊,甚至攀上戰車進入車廂。這二人如果後方無事,可以支援左右兩側的甲士。
嶽飛同時發現,除了上述屬於甲士個人使用的兵器以外,車上還備有若幹有柄格鬥兵器,就是戈、殳、戟、酋矛、夷矛,合稱“車之五兵”,這些兵器插放在戰車輿側,供甲士在作戰中根據需要使用。
當然如果自己的兵器在戰鬥中被毀壞,也可以從這些備用兵器中得到替換。
嶽飛等人查看所過之處,大部分都是同一款戰車,隻有走到大約中間部位的時候,才發現一輛於眾不同的戰車,據歐冶子說,這是一輛特別的戰車,供國君或者統帥乘坐,被成為戎車。
雖然基本構造和其它兵車大致相同,卻更加高大,竟然使用了不少黃金配飾,看起來黃澄澄的有些刺眼。
嶽飛等人還在戎車附近的車上看到旗鼓鐸鐃,可以肯定它們是用以保證軍隊的通信聯絡和戰鬥指揮。
有過了一會兒,大家粗略了將這些戰車查看一邊,得出結論,這些戰車基本完好,稍作檢修便可投入使用,關鍵問題是如何使用,在哪裏使用才能物盡其用。
既然這個問題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得到解決,嶽飛就提議暫時放下。
然後,嶽飛提出去古鹿台繼續探幽,四大師父當即讚同,實際上除了歐冶子對那裏略知一二,其他人都很陌生,此事的緣由,還是不久前歐冶子提過一嘴,說紂王之死大有蹊蹺。
說他當時是不是死了,如果死了到底是怎麽死的,都和曆史記載不同。
還有,如果不是周武王薑尚等人存心要他死,即使鹿台上麵摘星樓大火燃燒,也可以救他出來吧。
這種陳年舊事,別人一聽而過,嶽飛卻牢記在心。
眾人看著眼前的三排戰車,每一排不多不少正好二百輛,總數多大六百輛,規模太龐大了。
因為宋朝的時候已經基本上沒有戰車上戰場較量,所以沒有人看到真實的戰車長什麽樣子。
即使嶽飛,他看到的是汽車包括坦克一類,也沒有這種雖然簡陋卻氣勢磅礴的東西。
商周時期戰車的形製,在《考工記》中有較詳細的記述,但是那裏麵的記載的東西,是不是和今天他們見到的戰車一樣,還真是很難說清,很可能這裏的戰車製造的時候,還沒有這本書。
嶽飛夥同幾個人走進前排第一輛戰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些器具還有馬骨,可知當時人死的時候這戰車是套著拉車的馬的,正在準備出發。
又看到車內外分布著八套兵器,可見是為八個甲士準備的。
還有一個甲士並沒有武器,手中卻持著一個長長的木杆,杆頭有一根繩子似的物事,顯然是趕馬的鞭子。
另一個負責手中拿著四個控馭繩索,不同的調度手法可以指揮拉車的四匹馬直行或者拐彎。
在車的兩邊,則各有一堆穿著銅甲的甲士,雖然有些已經腐朽,卻能依稀辨別出一邊有五個人,每車的標準配備是十個人,其中二人是駕馭戰車的人,一個負責控馬,一個人負責掌握車行的方向。
另外八個人都是甲士,是負責戰鬥的。
從戰車的形狀上,可以看到當時戰車的製式。
至少在這裏戰車的格式都是一樣,也許是便於指揮,隻有同樣製式才能進入這個特殊的精銳戰車大隊。
每輛車上都有一根獨轅,顯然這是戰車的中樞裝置,沒有它戰車就不是車,就散了架,沒有任何用處了。
每輛車不可缺少的還有兩個車輪一邊一個,不但負責行走而且負責支撐車的重量以及車載甲士的重量。
然後還有一個長轂,這是處於兩隻車輪中間的車軸,否則兩隻車輪就會各行其是分崩離析,這種車軸是根據車的行走路線決定的,一般來說,行澤者欲短轂,行山者欲長轂,短轂則利,長轂則安。就是說,在泥濘的路上行走車軸應該短小,在山地行走長軸比較好,短軸方便行走快捷,而長軸則是安全第一。
嶽飛當然不完全讚同這種說法,如果他需要製造戰車的話,他會考慮自動調整的車軸,什麽地方都適應。
車軸的部分是一輛功能是否良好的關鍵,所以嶽飛特別留意了一下,然後得出結論,這些車的功能因為它們古板的格式會大受影響,比如離開了開闊而平坦的平原,這些戰車等於自行報廢。
所以他們選擇在牧野會戰,也是不得不為之舉,如果換一個崎嶇不平的山地,這些號稱絕對強大的主力就隻好蝸居,出不了門了。
嶽飛洞悉了這個缺陷以後,對把戰車重新興起的熱衷消失了不少。
看來用來當作大型機動兵力作戰不太現實了,因為它們行動起來太受限製。
不過,嶽飛可不會一棵樹上吊死人。
至少如果不用運動的戰鬥可以使用他們嗎,比如用來守城,可以當臨時防禦工事,比那些固定的工事就靈活了很多,嶽飛決定先方向這個思考方向,繼續觀察那些戰車。
然後嶽飛就看向那個橫寬豎短的長方形車廂,那個時候還叫輿的東西,嶽飛知道那個東西就是戰車上甲士的護欄,竟然也是青銅打造,可以攔截箭矢的攢射,也可以減緩槍刺刀砍,等於為甲士增加了一層護甲。
可是缺陷也很明顯,如果對方用拋射技術,箭矢從上下墜而來,那個車廂的防禦就沒有用了。
嶽飛也端詳了一下車廂的大小,看它寬度大約一米五左右,高度大約一米,寬度大約也是一米二三。
車廂上有個門戶可以出入,它的門開在後方,可知按照設計那些甲士隻能從後麵上車和下車。
嶽飛看到車轅後端壓置在車廂與車軸之間,轅尾稍露出車廂之後,可以保證戰車的平衡和行走平穩。
車轅的前端橫置著一個叫作“車衡”的東西,衡上縛兩軛用以駕馬。
嶽飛也觀看了車輪的直徑大小,其實這也決定了車行的速度,一看之下,嶽飛就確定這些戰車的輪徑都比較大,約在一米五左右,上麵有輻條二十多根。
大家還注意到,戰車上還有一些裝飾,而且這些裝飾並非隨心所欲,而是統一標準。
其中的一個裝飾,就是長型軎飾,其長度為17厘米左右。
嶽飛專門審視了一下這個名叫軎的東西,發現就是一個戴在車軸兩端車輪外麵的護帽,兩端各有一個。
它的主要功能不是為了好看,而是限製車輪老實呆在車軸上,形式它承載和運行的使命,不要跑掉。
沒有這個護帽的限製,估計稍微受到一些壓力,那個車軸就首先逃跑了。
這個護帽就是後世汽車車軸兩端車輪外麵的緊箍帽,是保證車輛安全必不可少的東西。
而這個軎如果沒有,正在戰鬥中的車輪滾跑了,安全也同樣受到重大影響,車倒下,當場摔死可能性不大,摔傷可能難免。
但是你的對麵還有敵人隨時都想殺了你,你的車出了問題,對方不正好乘火打劫?
由此可知,那也是一個更加嚴重的安全問題。
也就是說,戰車一旦倒下,戰車上的甲士必死無疑。
仔細觀察以後,嶽飛終於發現這些古人還是非常聰明的,那些軎的功能,不僅僅是用於保護和裝飾車軸的兩個軸頭,而且那些軎也是具有攻擊性能的裝置。
因為車軸是戰車馳騁時急劇轉動的關鍵部件,那個軎向外伸展的一頭,被做成尖矛形狀,在戰車行進旋轉過程中,可以將靠近的敵人紮傷甚至紮死。
觀察車軸的同時,嶽飛還看到了其中另有貓膩。
原來那些戰車為防損壞,那些匠人在車軸和車輪之間還裝置了一層鐵鐧,以減少車軸和車輪二者的摩擦,造成快速磨損,對車軸和車輪都會有重大影響。
嶽飛仔細觀察,這些保護車軸車輪的鐵鐧為半筒形瓦狀,每個輪子上都有四塊塊,均以鐵釘固定在軸杆上,正好插在車軸和車輪的中間。
還有一種東西就叫枒飾,就是上端分叉的一種物事,是一種包在車輪輞上的銅片,縱斷麵呈凹形,固定在輪輞上的接縫處。
輪輞的構造則是雙層結構,每層均由兩個半圓形木圈拚成,裏外兩麵的接縫錯開,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輪輞有四個接縫處,用四個枒飾加以緊固。
這種戰車的驅動力是每車駕四匹馬,其中中間兩匹馬稱“兩服”,用縛在“車衡”上的軛駕在車轅兩側。左右的兩匹稱“兩驂”,以皮條係在車前,拉車時一同用力,配合中間的兩服驅動戰車前行,當然這是前驅方式,拉著戰車向前跑,當然對敵戰鬥時也是首當其衝。
戰馬雖然寶貴,比人還是差了一些,它們必須頭前阻擋敵人的攻擊。
一共四匹馬加一起,合稱為“駟”,這種大型戰車加上十個甲士,即使司馬同時拉車,也非常繁重。
因此戰車不能長途奔襲,不然拉車的戰馬首先頂不住了,還如何對戰。
那些馬具中間,有銅製的馬銜和馬籠嘴,這是禦馬的關鍵用具,那個禦馬的專業人員對這些東西要非常熟悉,才能如臂使指,讓那些戰馬按照主人的需要行動,否則不用敵人打,自己就亂了套,自取滅亡。
馬的身上也裝飾主要是銅飾,比如馬鑣、當廬、馬冠、月題、馬脊背飾、馬鞍飾、馬環、響鈴等。
其中馬鑣,在那些倒閉戰馬的屍骨上嶽飛當然看到了那個叫做馬鑣的東西,大約隻有二寸半長,寬也是二寸半,外形呈方形,純粹的一塊青銅,沒有任何花紋雕飾。
而這塊馬鑣表麵的兩側有兩個截麵為橢圓形的管狀孔,另有一圓孔位於鑣孔中間,馬鑣的另一側,則有一長方形孔,這個是連捷馬韁繩的,以便牽拽。
嶽飛知道這個馬鑣雖然形狀不大,作用卻十分關鍵,它處於馬嘴的兩端,將馬銜連在一起,馬銜就是真正的馬嚼子,因為隻有它是橫在馬嘴裏麵的東西,而馬鑣則是處於馬嘴之外,裏麵連接馬嚼子外麵連接馬韁繩,沒有馬鑣,就無從控製馬,所以它的作用非常關鍵。
它的用途,就是將馬加以控製,這個要看馬鑣和馬銜加在一起的俗名就是馬嚼子。
而馬嚼子是放在馬嘴裏,可以勒住馬,讓馬聽從指揮,指哪打哪。
因為馬嘴特別敏感,不用很大力氣,就能讓馬知道駕馭者的指令。
因為馬銜和馬鑣必須放在一起使用,所以任何一部分都可以被稱為馬嚼子。
不過,無論何時在應用的時候,都是馬銜和馬鑣別緒放在一起,缺一不可。
這個控馬方法一直沒有變化,可見在商朝的時候就已經掌握,而且普遍用在戰車上,這點嶽飛不能佩服。
而當廬就不是重要的控馬工具而純粹是一個件飾品了,它被固定係於馬頭部額頭中間偏上部,也就是馬的頭部絡頭也就是俗稱馬籠頭上的馬鼻革與額革部位交接處,也是一件青銅製造品。
其它諸如馬冠、月題、馬脊背飾、馬鞍飾、馬環、響鈴等,都是裝飾品,尤美有都無關緊要,嶽飛掃了一眼,就不予理會了。
然後嶽飛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甲士所用的兵器上,因為這種戰車每車載甲士八名,按前後左右排列四個方向每個方向各兩個人排列。
雖然他們的人沒有在戰車上就位,可是每個人的位置都有一個護欄,保證他們可以站穩,即使戰車奔馳的時候也不影響他們殺敵。
這些甲士,前方的兩名持弓主射,稱“甲首”,因為他率先認定敵人目標,第一時間大開殺戒。
左右兩麵的四名甲士全都執戈,主擊刺,並有為戰車排除障礙之責,稱“參乘”,他們隨時可以一分為二,支援前方的弓箭手,尤其當敵人進入短距離交鋒的時候。
後麵的兩個人則持劍,主要任務是防止有敵人從後方發動攻擊,甚至攀上戰車進入車廂。這二人如果後方無事,可以支援左右兩側的甲士。
嶽飛同時發現,除了上述屬於甲士個人使用的兵器以外,車上還備有若幹有柄格鬥兵器,就是戈、殳、戟、酋矛、夷矛,合稱“車之五兵”,這些兵器插放在戰車輿側,供甲士在作戰中根據需要使用。
當然如果自己的兵器在戰鬥中被毀壞,也可以從這些備用兵器中得到替換。
嶽飛等人查看所過之處,大部分都是同一款戰車,隻有走到大約中間部位的時候,才發現一輛於眾不同的戰車,據歐冶子說,這是一輛特別的戰車,供國君或者統帥乘坐,被成為戎車。
雖然基本構造和其它兵車大致相同,卻更加高大,竟然使用了不少黃金配飾,看起來黃澄澄的有些刺眼。
嶽飛等人還在戎車附近的車上看到旗鼓鐸鐃,可以肯定它們是用以保證軍隊的通信聯絡和戰鬥指揮。
有過了一會兒,大家粗略了將這些戰車查看一邊,得出結論,這些戰車基本完好,稍作檢修便可投入使用,關鍵問題是如何使用,在哪裏使用才能物盡其用。
既然這個問題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得到解決,嶽飛就提議暫時放下。
然後,嶽飛提出去古鹿台繼續探幽,四大師父當即讚同,實際上除了歐冶子對那裏略知一二,其他人都很陌生,此事的緣由,還是不久前歐冶子提過一嘴,說紂王之死大有蹊蹺。
說他當時是不是死了,如果死了到底是怎麽死的,都和曆史記載不同。
還有,如果不是周武王薑尚等人存心要他死,即使鹿台上麵摘星樓大火燃燒,也可以救他出來吧。
這種陳年舊事,別人一聽而過,嶽飛卻牢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