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烤火桌、楓葉
逃荒被棄,我進深山吃喝不愁 作者:江久久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老頭聽著江意綿的話整個人都怔了怔,有些意外,好一會才不敢置信地道:“你說大飛媳婦和小飛父子一起跑了?”
雖然不至於猜測兩人之間有什麽關係,但劉大飛一死,兩人就趕緊下山離開,實在是不讓人多想都難。
眾人一時都沉默了。
還是趙杏兒沒好氣的聲音打破了這份安靜,“他們愛咋樣咋樣,走了才好,省得整日在山上惹事生非,鬧得我們都不得安寧。”
她向來不喜歡那兩兄弟,如今走了正合她意。
至於劉大飛是怎麽死的,跟他們也沒太大關係。
劉大勇也是一樣的想法,自從那兩兄弟帶著流民來搶糧,他就不把那兩人當親人了。
那兩人怎麽樣都和他們無關,他們隻要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
劉老頭也是這樣想得,隻問了劉大飛的屍體是怎麽處理的,得知王柱子把人埋了,這才沒再開口。
*
小窪地裏這幾日又開始了新的忙碌,因著要入冬,眾人怕山裏寒冷,已經開始在屋子裏砌火爐了。
劉老頭一邊聽著江意綿的話,一邊點頭,眼裏都是驚喜,“這種爐子好啊,冬日裏不僅可以烤火,還能煮鍋子吃,吃飯的時候一家人圍在一起,別提多暖和了。”
而且,他們是在山裏,也不用擔心柴火不夠用。
這些日子再多砍些樹,劈好、曬幹後,冬季裏就不缺柴火了。
趙大樹也滿眼都是喜色。
他原本隻是想砌個小火爐,等到冬日裏柴火一燒起來,整個屋子都是暖烘烘的,沒曾想還能順便多一個烤火桌。
江意綿隻笑了笑。
原本還打算砌炕的,後來又覺得這裏的冬季應該不至於那麽冷,再加上她一個南方人實在是沒用過炕,不知道習不習慣,於是就想到了現代的烤火桌。
四四方方的桌子上蓋著一層毛茸茸的毯子,坐在桌子旁整個人都是暖和的。
至於睡覺的屋子可以在靠窗的地方砌個小火爐,煙囪留在屋外,等火一燒起來,整個屋內都是暖和的、還沒有煙。
眾人對於烤火桌一事都很讚成,不僅覺得新奇也覺得很有用,就是其他季節用不著烤火,那小方桌也是可以用來烘烤衣服、燒燒熱水的。
眾人一時間都忙碌起來,在濕黃泥裏混入草莖、剁碎的秸稈,再把混好的黃泥放在用幾塊木板做成的模具裏,壓製成磚塊的形狀,曬幹後就能砌烤火桌了。
杏花村裏除卻草棚、最多的就是黃泥磚塊砌成的屋子,板磚這一道工序劉老頭父子很熟悉。
若不是當初時間急、板黃泥磚實在是費勁,當初他們應該也是住著土牆房子的。
不過,小木屋也很好,除了用火要格外當心以外,住著也很舒服。
好在砌的烤火桌和火爐都不算大,短短幾日下來,需要的黃泥磚已經曬幹,眾人也開始砌爐子和烤火桌了。
有了趙大樹三人的幫忙,烤火桌和爐子不過短短兩日就已經完成。
眼看著每間屋子裏都有了取暖的東西,眾人別提有多高興了。
以前在村裏也就是家裏寬裕一些的人才會砌上火爐,畢竟一個火爐需要點燃的柴火可不少,家裏除卻自己用的柴火,其他的幹柴是能拿去鎮上換錢的,一捆柴能有一文錢呢!
他們舍不得那樣糟蹋,隻是實在冷得受不了了才會去山上撿點濕柴點燃暖和暖和,每次都被那煙熏得眼淚汪汪,難受得緊。
可現在,他們不僅有了新襖,還每個屋子裏都砌了小火爐,完全不用顧慮柴火不夠燒,比以前在村裏的日子都好上太多太多了。
爐子砌好,劉老頭又試了試排煙的情況,確定燃燒的煙子能從竹節裏排到屋外,才笑著道:“這下好了,這個冬天咱們也是有火爐的人了。”
大晉的冬日雖不至於冰冷刺骨,但還是夠得上寒冷兩字的,再一下雪,大家都窩在家裏,不敢出去,生怕被那寒風吹病。
家裏雖然也冷,但有屋子遮風擋雪還是好一些的。
劉大勇也笑著點頭,“對啊,這烤火桌真不錯,洞裏的火一燃,整個桌子都暖唿唿的,手放在上麵自然就暖和了,冬日裏吃飯也不用擔心菜冷得快。”
幾個孩子也開心得不行,新奇地瞧著屋裏的烤火桌和爐子。
江意綿則是去看了看那個受傷的男人。
見對方依舊昏迷著,江意綿隻好又給他換了藥,囑咐趙大樹把熬好的藥給人喂下去,才背著背簍出了小窪地。
這幾日忙著做爐子的事,一直沒出去,她得去問問王柱子鎮上的情況如何了。
一出山洞,映入眼簾的就是枯枝敗葉,原本青綠茂盛的葉子已經枯萎,差不多都落在了地上。
隻有些稀稀拉拉的楓樹上還留著滿樹的葉子,紅色和黃色交織,在秋日的枯枝敗葉裏格外顯眼。
夏季時楓樹掩蓋在林子深處,被綠色枝葉阻擋,直到這金秋時節,楓樹才從茂密的林子裏露了頭。
江意綿這還是第一次在林子裏瞧見楓樹。
楓樹有很大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裏這樣記載:“楓樹枝弱善搖,故字從風,俗唿香楓。
其脂為白膠香,癮疹風癢浮腫,煮水浴之。
又主齒痛,一切癰(yong)疽(ju)瘡(chuāng)疥(jiē),金瘡吐衄(nu)咯血,活血生肌,止痛解毒。
燒過揩牙,永無牙疾。
至於楓樹的樹皮,可治療水腫,止霍亂,其根莖也可祛風止痛、改善胃腸道功能。(來源於網絡)
江意綿看了眼那幾棵楓樹,估摸著過不了幾日葉子也要落了,就連忙去摘了些楓樹葉子。
裝了滿滿一背簍她才作罷。
好在葉子輕,就是裝滿一背簍,也沒什麽重量。
江意綿快步走了一個多時辰終於到了山外圍。
眼前的景象卻讓她怔了怔。
原本五六十個人的山頭上少了一大半人,擁擠的草棚裏也顯得空空蕩蕩的。
眼下瞧著隻有二十幾個人稀稀拉拉在山頭上收拾著東西,瞧著似乎也要離開。
雖然不至於猜測兩人之間有什麽關係,但劉大飛一死,兩人就趕緊下山離開,實在是不讓人多想都難。
眾人一時都沉默了。
還是趙杏兒沒好氣的聲音打破了這份安靜,“他們愛咋樣咋樣,走了才好,省得整日在山上惹事生非,鬧得我們都不得安寧。”
她向來不喜歡那兩兄弟,如今走了正合她意。
至於劉大飛是怎麽死的,跟他們也沒太大關係。
劉大勇也是一樣的想法,自從那兩兄弟帶著流民來搶糧,他就不把那兩人當親人了。
那兩人怎麽樣都和他們無關,他們隻要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
劉老頭也是這樣想得,隻問了劉大飛的屍體是怎麽處理的,得知王柱子把人埋了,這才沒再開口。
*
小窪地裏這幾日又開始了新的忙碌,因著要入冬,眾人怕山裏寒冷,已經開始在屋子裏砌火爐了。
劉老頭一邊聽著江意綿的話,一邊點頭,眼裏都是驚喜,“這種爐子好啊,冬日裏不僅可以烤火,還能煮鍋子吃,吃飯的時候一家人圍在一起,別提多暖和了。”
而且,他們是在山裏,也不用擔心柴火不夠用。
這些日子再多砍些樹,劈好、曬幹後,冬季裏就不缺柴火了。
趙大樹也滿眼都是喜色。
他原本隻是想砌個小火爐,等到冬日裏柴火一燒起來,整個屋子都是暖烘烘的,沒曾想還能順便多一個烤火桌。
江意綿隻笑了笑。
原本還打算砌炕的,後來又覺得這裏的冬季應該不至於那麽冷,再加上她一個南方人實在是沒用過炕,不知道習不習慣,於是就想到了現代的烤火桌。
四四方方的桌子上蓋著一層毛茸茸的毯子,坐在桌子旁整個人都是暖和的。
至於睡覺的屋子可以在靠窗的地方砌個小火爐,煙囪留在屋外,等火一燒起來,整個屋內都是暖和的、還沒有煙。
眾人對於烤火桌一事都很讚成,不僅覺得新奇也覺得很有用,就是其他季節用不著烤火,那小方桌也是可以用來烘烤衣服、燒燒熱水的。
眾人一時間都忙碌起來,在濕黃泥裏混入草莖、剁碎的秸稈,再把混好的黃泥放在用幾塊木板做成的模具裏,壓製成磚塊的形狀,曬幹後就能砌烤火桌了。
杏花村裏除卻草棚、最多的就是黃泥磚塊砌成的屋子,板磚這一道工序劉老頭父子很熟悉。
若不是當初時間急、板黃泥磚實在是費勁,當初他們應該也是住著土牆房子的。
不過,小木屋也很好,除了用火要格外當心以外,住著也很舒服。
好在砌的烤火桌和火爐都不算大,短短幾日下來,需要的黃泥磚已經曬幹,眾人也開始砌爐子和烤火桌了。
有了趙大樹三人的幫忙,烤火桌和爐子不過短短兩日就已經完成。
眼看著每間屋子裏都有了取暖的東西,眾人別提有多高興了。
以前在村裏也就是家裏寬裕一些的人才會砌上火爐,畢竟一個火爐需要點燃的柴火可不少,家裏除卻自己用的柴火,其他的幹柴是能拿去鎮上換錢的,一捆柴能有一文錢呢!
他們舍不得那樣糟蹋,隻是實在冷得受不了了才會去山上撿點濕柴點燃暖和暖和,每次都被那煙熏得眼淚汪汪,難受得緊。
可現在,他們不僅有了新襖,還每個屋子裏都砌了小火爐,完全不用顧慮柴火不夠燒,比以前在村裏的日子都好上太多太多了。
爐子砌好,劉老頭又試了試排煙的情況,確定燃燒的煙子能從竹節裏排到屋外,才笑著道:“這下好了,這個冬天咱們也是有火爐的人了。”
大晉的冬日雖不至於冰冷刺骨,但還是夠得上寒冷兩字的,再一下雪,大家都窩在家裏,不敢出去,生怕被那寒風吹病。
家裏雖然也冷,但有屋子遮風擋雪還是好一些的。
劉大勇也笑著點頭,“對啊,這烤火桌真不錯,洞裏的火一燃,整個桌子都暖唿唿的,手放在上麵自然就暖和了,冬日裏吃飯也不用擔心菜冷得快。”
幾個孩子也開心得不行,新奇地瞧著屋裏的烤火桌和爐子。
江意綿則是去看了看那個受傷的男人。
見對方依舊昏迷著,江意綿隻好又給他換了藥,囑咐趙大樹把熬好的藥給人喂下去,才背著背簍出了小窪地。
這幾日忙著做爐子的事,一直沒出去,她得去問問王柱子鎮上的情況如何了。
一出山洞,映入眼簾的就是枯枝敗葉,原本青綠茂盛的葉子已經枯萎,差不多都落在了地上。
隻有些稀稀拉拉的楓樹上還留著滿樹的葉子,紅色和黃色交織,在秋日的枯枝敗葉裏格外顯眼。
夏季時楓樹掩蓋在林子深處,被綠色枝葉阻擋,直到這金秋時節,楓樹才從茂密的林子裏露了頭。
江意綿這還是第一次在林子裏瞧見楓樹。
楓樹有很大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裏這樣記載:“楓樹枝弱善搖,故字從風,俗唿香楓。
其脂為白膠香,癮疹風癢浮腫,煮水浴之。
又主齒痛,一切癰(yong)疽(ju)瘡(chuāng)疥(jiē),金瘡吐衄(nu)咯血,活血生肌,止痛解毒。
燒過揩牙,永無牙疾。
至於楓樹的樹皮,可治療水腫,止霍亂,其根莖也可祛風止痛、改善胃腸道功能。(來源於網絡)
江意綿看了眼那幾棵楓樹,估摸著過不了幾日葉子也要落了,就連忙去摘了些楓樹葉子。
裝了滿滿一背簍她才作罷。
好在葉子輕,就是裝滿一背簍,也沒什麽重量。
江意綿快步走了一個多時辰終於到了山外圍。
眼前的景象卻讓她怔了怔。
原本五六十個人的山頭上少了一大半人,擁擠的草棚裏也顯得空空蕩蕩的。
眼下瞧著隻有二十幾個人稀稀拉拉在山頭上收拾著東西,瞧著似乎也要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