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定公十五年,晉國趙鞅對邯鄲午說,把衛國進貢的五百家歸還於我,我要把他們安置在晉陽(趙鞅之封邑)。
邯鄲午答應了趙鞅,可等到迴去把這些話告訴他的父兄長輩,他們卻說,不可以。衛國是用這五百家來幫助邯鄲的,卻安置在晉陽,這就是斷絕與衛國的友好。不如侵襲齊國而來解決這個問題。
晉定公十二年,趙鞅包圍衛國國都,衛國人因此畏懼,故而進貢五百家於趙鞅,趙鞅先安置於邯鄲,邯鄲午之族人以此為常,不欲與衛絕,而謀侵齊以歸之於晉陽,不使與衛絕。
邯鄲午,趙之別氏也,立為大夫,其族小而慎微,位卑而多慮。
邯鄲午於是聽從了父老的話,卻沒有知會趙鞅。
趙陽因此大怒,召見邯鄲午,認為邯鄲午沒有聽從他的命令,便囚禁了邯鄲午。
趙鞅讓邯鄲午的隨從解除兵器再進入,涉賓(邯鄲午的家臣)沒有答應。
趙鞅因此對邯鄲人說,我因為私事討伐邯鄲午,你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願望立繼承人了。
然後,趙鞅殺死邯鄲午。
趙稷(邯鄲午之子)、涉賓因此率領邯鄲人叛亂。
夏,六月,上軍司馬籍秦率軍包圍邯鄲,這是為了平定邯鄲人的叛亂。
當時,範氏的宗主乃是範鞅之子,範吉射。
範鞅在晉定公十年,即公元前五零二年之後,不見於史書,推測應當在公元前五零一年至公元前四九八年去世。
範鞅死後,他的兒子範吉射繼承了他的卿位。
智躒順次成為晉國正卿。
邯鄲午是中行寅的外甥,而中行寅的兒子娶了範吉射的女兒,彼此和睦,所以範氏、中行氏沒有參與包圍邯鄲,準備發動叛亂。
趙鞅的家臣董安於得知了這個消息,告訴趙鞅,表示,我們先做好準備嗎?
趙鞅說,晉國有一條法令,先開始發動叛亂的人處死。我們為後就可以了。
董安於說,與其危害民眾,寧可我一個人去世,請用我去解釋。
趙鞅並沒有答應。
秋,七月,範氏、中行氏攻打趙氏宮室,趙鞅逃亡到晉陽,晉國人因此包圍晉陽。
晉國六卿,趙、範、中行已經下場,僅僅隻是為了邯鄲午?為了五百家的進貢?
自六卿獨大,祁氏、羊舌氏被滅之後,晉國雖然逐漸在諸侯之中失去威信,但晉國的實力,尤其是六卿的實力依舊強大,鄭、齊、宋、衛、魯,先後背叛晉國,卻不能成為晉國真正的隱患。
範鞅執政之時,範氏與魏氏、趙氏不睦,與中行氏交好,六卿的矛盾隨著他們的權勢逐漸增強也愈發明顯。
趙鞅,身為趙氏的宗主,沒有吸取祁氏滅亡的教訓,因為自身的私事而誅殺大夫,這給了想要作亂的人一個可趁之機。
不過,趙氏終究不是祁氏可以比擬的,如今的晉國也不是晉頃公十二年的晉國了。
範氏有一族人名叫範皋夷,不受範吉射的寵信,想要在範氏中發動叛亂。
智躒有一個寵臣名叫梁嬰父,智躒想讓他擔任卿。
韓氏韓不信與中行寅不睦,魏氏魏曼多與範吉射不睦。
所以,五個人策劃,準備驅逐中行寅而用梁嬰父代替他,驅逐範吉射而用範皋夷代替他。
在這樣一場明顯有利可圖的動亂之中,先下場的人瞅準了機會一擁而上,可在後麵,是早已經就盯上了他們的陰謀者。
先下場還是後入場,並不能決定事情的成敗,雖然先下場的往往自大而無畏,後入場的則多勾聯而算計。
其所緊要之處,在於合於道義,順乎準則,強己之左右,弱彼之遠近。
合於道義,雖不能勝而必可久也,順乎準則,雖有強敵而不失其力也。
智躒對晉定公說,國君命令大臣,開始發動禍亂的人處死,盟書沉在黃河之中。如今三個大臣開始發動禍亂,卻唯獨驅逐趙鞅,處罰已經不公正了,請把他們都驅逐。
冬,十一月,智躒、韓不信、魏曼多事奉晉定公攻打範氏、中行氏,沒有攻下。
範氏、中行氏準備攻打晉定公,齊國高疆(齊國子尾之子,流亡至晉國)說,久病成良醫。唯有攻打國君是不成的。民眾是不讚成的。我正是因為攻打國君才待在這裏。三家不和睦,可以全部戰勝他們。戰勝他們,國君還去依靠誰?如果先攻打國君,這是促使他們和睦。
範吉射、中行寅沒有聽從他的話,攻打晉定公。
晉國人因此都幫助晉定公,範氏、中行氏落敗,智、韓、魏三族就跟著去攻打他們。
丁未,範吉射、中行寅逃亡到朝歌,韓氏、魏氏替趙氏求情。
十二月辛未,趙鞅進入絳邑,在公宮內盟誓。
範氏、中行氏的敗亡,如此的不出意外。在範鞅、中行吳之時,範氏與中行氏,就已經看出了衰弱的趨勢,貪婪、無禮、因私廢公、內外結怨。雖然掌握有強大的力量,卻已經是隱患叢生。祖輩百年多的積累與底蘊,在數十年的放縱中流失。家族的存續,在昏庸無道的選擇中覆沒。
曆史好像又一次重演了,在範氏、中行氏之前,狐氏、先氏、郤氏、欒氏,哪一個不是鼎鼎大名,為晉國留下了豐功偉績。
可他們的子孫享用著祖輩的功勳遺留,卻又敗壞著祖宗的德行。落得一個族滅名消的下場。
他們的祖先曾在晉國一次次的禍亂之中,是勝者,是智者,是存活者,他們可曾想過自己的後代也會走上敗亡之路?
或許是有的。
但縱然是他們,已經是一時人傑,能夠料到常人所不能及,今日所不能見,也無法改變什麽。
因為,他們已經給了子孫後代他們自己都不曾有過的財富地位,卻不能保證後代有自己這般的才情德行。以這注定隨時間衰敗、無法挽迴的品格德行,去碰觸那最繁華奢靡、侵蝕身心的尊貴權勢。不知道在哪一代,不知道因為什麽事情,但結果好像早就已經注定了。
範氏、中行氏,沒有逃出這個道理,早早敗亡了,那麽晉國的其他四卿、晉國公室呢?
邯鄲午答應了趙鞅,可等到迴去把這些話告訴他的父兄長輩,他們卻說,不可以。衛國是用這五百家來幫助邯鄲的,卻安置在晉陽,這就是斷絕與衛國的友好。不如侵襲齊國而來解決這個問題。
晉定公十二年,趙鞅包圍衛國國都,衛國人因此畏懼,故而進貢五百家於趙鞅,趙鞅先安置於邯鄲,邯鄲午之族人以此為常,不欲與衛絕,而謀侵齊以歸之於晉陽,不使與衛絕。
邯鄲午,趙之別氏也,立為大夫,其族小而慎微,位卑而多慮。
邯鄲午於是聽從了父老的話,卻沒有知會趙鞅。
趙陽因此大怒,召見邯鄲午,認為邯鄲午沒有聽從他的命令,便囚禁了邯鄲午。
趙鞅讓邯鄲午的隨從解除兵器再進入,涉賓(邯鄲午的家臣)沒有答應。
趙鞅因此對邯鄲人說,我因為私事討伐邯鄲午,你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願望立繼承人了。
然後,趙鞅殺死邯鄲午。
趙稷(邯鄲午之子)、涉賓因此率領邯鄲人叛亂。
夏,六月,上軍司馬籍秦率軍包圍邯鄲,這是為了平定邯鄲人的叛亂。
當時,範氏的宗主乃是範鞅之子,範吉射。
範鞅在晉定公十年,即公元前五零二年之後,不見於史書,推測應當在公元前五零一年至公元前四九八年去世。
範鞅死後,他的兒子範吉射繼承了他的卿位。
智躒順次成為晉國正卿。
邯鄲午是中行寅的外甥,而中行寅的兒子娶了範吉射的女兒,彼此和睦,所以範氏、中行氏沒有參與包圍邯鄲,準備發動叛亂。
趙鞅的家臣董安於得知了這個消息,告訴趙鞅,表示,我們先做好準備嗎?
趙鞅說,晉國有一條法令,先開始發動叛亂的人處死。我們為後就可以了。
董安於說,與其危害民眾,寧可我一個人去世,請用我去解釋。
趙鞅並沒有答應。
秋,七月,範氏、中行氏攻打趙氏宮室,趙鞅逃亡到晉陽,晉國人因此包圍晉陽。
晉國六卿,趙、範、中行已經下場,僅僅隻是為了邯鄲午?為了五百家的進貢?
自六卿獨大,祁氏、羊舌氏被滅之後,晉國雖然逐漸在諸侯之中失去威信,但晉國的實力,尤其是六卿的實力依舊強大,鄭、齊、宋、衛、魯,先後背叛晉國,卻不能成為晉國真正的隱患。
範鞅執政之時,範氏與魏氏、趙氏不睦,與中行氏交好,六卿的矛盾隨著他們的權勢逐漸增強也愈發明顯。
趙鞅,身為趙氏的宗主,沒有吸取祁氏滅亡的教訓,因為自身的私事而誅殺大夫,這給了想要作亂的人一個可趁之機。
不過,趙氏終究不是祁氏可以比擬的,如今的晉國也不是晉頃公十二年的晉國了。
範氏有一族人名叫範皋夷,不受範吉射的寵信,想要在範氏中發動叛亂。
智躒有一個寵臣名叫梁嬰父,智躒想讓他擔任卿。
韓氏韓不信與中行寅不睦,魏氏魏曼多與範吉射不睦。
所以,五個人策劃,準備驅逐中行寅而用梁嬰父代替他,驅逐範吉射而用範皋夷代替他。
在這樣一場明顯有利可圖的動亂之中,先下場的人瞅準了機會一擁而上,可在後麵,是早已經就盯上了他們的陰謀者。
先下場還是後入場,並不能決定事情的成敗,雖然先下場的往往自大而無畏,後入場的則多勾聯而算計。
其所緊要之處,在於合於道義,順乎準則,強己之左右,弱彼之遠近。
合於道義,雖不能勝而必可久也,順乎準則,雖有強敵而不失其力也。
智躒對晉定公說,國君命令大臣,開始發動禍亂的人處死,盟書沉在黃河之中。如今三個大臣開始發動禍亂,卻唯獨驅逐趙鞅,處罰已經不公正了,請把他們都驅逐。
冬,十一月,智躒、韓不信、魏曼多事奉晉定公攻打範氏、中行氏,沒有攻下。
範氏、中行氏準備攻打晉定公,齊國高疆(齊國子尾之子,流亡至晉國)說,久病成良醫。唯有攻打國君是不成的。民眾是不讚成的。我正是因為攻打國君才待在這裏。三家不和睦,可以全部戰勝他們。戰勝他們,國君還去依靠誰?如果先攻打國君,這是促使他們和睦。
範吉射、中行寅沒有聽從他的話,攻打晉定公。
晉國人因此都幫助晉定公,範氏、中行氏落敗,智、韓、魏三族就跟著去攻打他們。
丁未,範吉射、中行寅逃亡到朝歌,韓氏、魏氏替趙氏求情。
十二月辛未,趙鞅進入絳邑,在公宮內盟誓。
範氏、中行氏的敗亡,如此的不出意外。在範鞅、中行吳之時,範氏與中行氏,就已經看出了衰弱的趨勢,貪婪、無禮、因私廢公、內外結怨。雖然掌握有強大的力量,卻已經是隱患叢生。祖輩百年多的積累與底蘊,在數十年的放縱中流失。家族的存續,在昏庸無道的選擇中覆沒。
曆史好像又一次重演了,在範氏、中行氏之前,狐氏、先氏、郤氏、欒氏,哪一個不是鼎鼎大名,為晉國留下了豐功偉績。
可他們的子孫享用著祖輩的功勳遺留,卻又敗壞著祖宗的德行。落得一個族滅名消的下場。
他們的祖先曾在晉國一次次的禍亂之中,是勝者,是智者,是存活者,他們可曾想過自己的後代也會走上敗亡之路?
或許是有的。
但縱然是他們,已經是一時人傑,能夠料到常人所不能及,今日所不能見,也無法改變什麽。
因為,他們已經給了子孫後代他們自己都不曾有過的財富地位,卻不能保證後代有自己這般的才情德行。以這注定隨時間衰敗、無法挽迴的品格德行,去碰觸那最繁華奢靡、侵蝕身心的尊貴權勢。不知道在哪一代,不知道因為什麽事情,但結果好像早就已經注定了。
範氏、中行氏,沒有逃出這個道理,早早敗亡了,那麽晉國的其他四卿、晉國公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