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穆公十七年,即公元前六一一年,宋國弑其君宋昭公。
次年,晉國執宰大臣趙宣子(趙盾)聽聞此事,便令大將旬林父率兵討伐宋國,又讓鄭國、衛國、陳國派兵相助。
晉國趙宣子上位之後,正逢楚莊王初立,楚國國內混亂,在他的努力之下,中原諸侯紛紛歸附。
在《孟子·盡心下》中記載了孟子的一句話‘春秋無義戰’。
這句話其實描繪的是春秋之時禮崩樂壞的局麵,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放在這裏其實也是十分合適的。
弑君乃是不義之舉,春秋雖多有此例,但有違於禮法,不容於諸侯。
可周天子已無赫赫之威,諸侯之間各自為政,誰家還願意多管誰家的事情。
不義之賊,既然已無尊上之罰,天下有德之士便共討之。
但在春秋這個亂世,禮法崩壞,君臣無義,國與國之間更多的還是利益的關係。
宋文公得知了晉國來攻打,便派遣了華元到晉營求和。
華元向晉國主將荀林父表示宋昭公是無能的昏君,而宋文君是一位賢君,得到了宋人的支持。
同時,他又給旬林父贈送金帛,犒勞晉國軍隊。
於是,旬林父同意了宋人的求和,命令四國軍隊停止攻打宋國。
結果,這讓鄭穆公大為不滿,認為荀林父私自準許宋人求和,放縱宋人弑君之罪。
因此,他背棄了晉國與楚國再次結盟。
次年,晉國與諸侯在扈地(鄭邑,今河南原陽西)會盟,晉國國君晉靈公就以鄭國暗地裏與楚國結盟,不讓鄭國參加會盟。
鄭國的執宰大臣公子家聽說了這個消息,就給趙宣子寫信。
信中寫明了鄭國身為一個小國,夾在兩個大國之間,不是依附於晉國,就是臣服楚國,必然要從屬於一個強國,這是無法避免的。
但如果晉國逼迫鄭國太甚,鄭國豈不就要徹底投靠楚國了嗎?
趙宣子看了公子家的信,不但不再怪罪鄭國之前的行為,還讓鄭穆公參加會盟,與鄭國再次結為盟好。
鄭穆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六零六年,楚莊王因為鄭國與晉國結盟攻打鄭國。
同年,鄭穆公去世,其子公子夷繼位,史稱鄭靈公。
次年,晉國執宰大臣趙宣子(趙盾)聽聞此事,便令大將旬林父率兵討伐宋國,又讓鄭國、衛國、陳國派兵相助。
晉國趙宣子上位之後,正逢楚莊王初立,楚國國內混亂,在他的努力之下,中原諸侯紛紛歸附。
在《孟子·盡心下》中記載了孟子的一句話‘春秋無義戰’。
這句話其實描繪的是春秋之時禮崩樂壞的局麵,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放在這裏其實也是十分合適的。
弑君乃是不義之舉,春秋雖多有此例,但有違於禮法,不容於諸侯。
可周天子已無赫赫之威,諸侯之間各自為政,誰家還願意多管誰家的事情。
不義之賊,既然已無尊上之罰,天下有德之士便共討之。
但在春秋這個亂世,禮法崩壞,君臣無義,國與國之間更多的還是利益的關係。
宋文公得知了晉國來攻打,便派遣了華元到晉營求和。
華元向晉國主將荀林父表示宋昭公是無能的昏君,而宋文君是一位賢君,得到了宋人的支持。
同時,他又給旬林父贈送金帛,犒勞晉國軍隊。
於是,旬林父同意了宋人的求和,命令四國軍隊停止攻打宋國。
結果,這讓鄭穆公大為不滿,認為荀林父私自準許宋人求和,放縱宋人弑君之罪。
因此,他背棄了晉國與楚國再次結盟。
次年,晉國與諸侯在扈地(鄭邑,今河南原陽西)會盟,晉國國君晉靈公就以鄭國暗地裏與楚國結盟,不讓鄭國參加會盟。
鄭國的執宰大臣公子家聽說了這個消息,就給趙宣子寫信。
信中寫明了鄭國身為一個小國,夾在兩個大國之間,不是依附於晉國,就是臣服楚國,必然要從屬於一個強國,這是無法避免的。
但如果晉國逼迫鄭國太甚,鄭國豈不就要徹底投靠楚國了嗎?
趙宣子看了公子家的信,不但不再怪罪鄭國之前的行為,還讓鄭穆公參加會盟,與鄭國再次結為盟好。
鄭穆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六零六年,楚莊王因為鄭國與晉國結盟攻打鄭國。
同年,鄭穆公去世,其子公子夷繼位,史稱鄭靈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