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紂王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就是他重用小人奸臣、寵幸妲己、殘害忠良、貪圖享樂。
在有了描寫夏朝桀時的經曆,我們可以發現先秦三朝,包括後來的周朝,他們的末代君主在德行之上都是飽受詬病。
不知道是後來的史學家主觀記載的原因,還是有著更多的曆史原因。
這一點在我們通過與明清兩朝的末代君主比較,就可以發現末代之君往往都是想要力挽狂瀾的,采用的也都是不同於從前的非常之法,效果如何且不去說,決心都是有的。
而帝辛可以說是一個想要有作為,而且也是有所作為的君主。
多年的對外征戰,對內采取多項的改革,帝辛所作所為如果是放在其他任何一個君主身上,都是雄主之姿。
可內部的矛盾重重,簡單的辦法已經無法解決,身邊還有著一個周部落對自己虎視眈眈。
根據記載帝辛自幼勇武過人,力能搏虎,還精通音律,性格上則是剛愎自用,那麽在現實和性格的雙重影響下,帝辛在位後期一係列的殘暴之舉是不是就能說得通了呢?
帝辛在位之時,神權在商朝已經十分式微,它隻能在名義上譴責君主,而沒有更多實際上的作用,而帝辛便被描述成了一個不敬神明的君主,在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中,帝辛就是因為褻瀆女媧娘娘,而被女媧派遣妲己覆滅殷商。
他任用來自下層的費仲、惡來、飛廉等人,不被當時的世家大族所允許,也打破了舊有的用人製度,造成了帝辛與這些大族的分歧,給商王朝的內部造成了極大政治和諧造成了極大破壞。
而這些在名義和政治上都給商王朝的覆滅打下了基礎,而對於忠良和賢臣的迫害在表麵上來看卻是危害最大的。
帝辛在位時的武功雖然主要是擊敗東夷,可他對各諸侯的掌控卻是一點也沒有忽視。
當時在商王朝的屬國裏,有著三個強大的屬國,周國、鬼國、噩國,他們的領袖分別是西伯侯、九侯與鄂侯,帝辛因此將他們封為三公,以掌控外服。
九侯有一個美麗的女兒,獻給了帝辛,可帝辛荒淫無度,九侯的女兒十分不喜,使得帝辛大怒,不僅下令殺了她,還把九侯處於了醢刑(剁成肉醬)。
鄂侯因為向帝辛進諫,激烈爭辯,毫不退讓,使得帝辛對他也處於了脯刑(製成肉幹)。
先秦之前的刑罰,大都沒有脫離原始蠻荒的意味,後世所謂的腰斬、五馬分屍在這一點上跟它們是根本無法相比。
而被稱之為古代最殘酷的刑罰淩遲也隻是技巧和心理上的超越。
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因為這兩件事也是心生不滿,對帝辛頗有微詞,被人告發之後,帝辛因為忌憚周部落的實力,便將他囚禁在了羑(you)裏,就是司馬遷筆下‘蓋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地方。
曆史在這個時候好像突然重疊了起來,當年成湯滅夏之前,也是被桀拘留,而姬昌的父親季曆也是被商王文丁給囚禁在了王都。
姬昌沒有像他的父親一樣對商王朝愚忠,而是與成湯一樣,在部下的努力之下,向帝辛進獻了大量的珍寶和美女,他才最終被釋放。
帝辛這個時候不僅沒有繼續為難周和西伯侯,還給了他征伐諸侯的權利,使得周國的實力有了繼續發展的機會。
西伯侯姬昌這次迴到周之後,也像成湯那樣發展周的實力,推行仁政,等待著商王朝的氣數耗盡。
而帝辛也好像就此把周給遺忘了一樣,哪怕是西伯侯在消滅黎國之後,帝辛的大臣向帝辛報告,此時的帝辛就像是當初的夏桀一樣,昏庸到了極點,看不清王朝的末路,還自以為天命加身。
姬昌在位五十年而逝世,他死後,他的兒子姬發繼位,此時的商王朝與周的矛盾已經十分明顯,而周的實力已經十分強大。
經過了多年的發展生息之後,武王親自率軍東征,在盟津這個地方與背叛帝辛的諸侯會師,據說當時前來的諸侯數量有八百個,可武王覺得討伐商王朝的時機未到,便又班師迴國了。
此時的商王朝雖然已經是行將朽木,帝辛也早已沒有繼位之時的雄心,昏庸無道、殘暴不堪,可他的身邊還有著不少的忠臣賢良。
微子多次勸諫帝辛,可都沒有結果,便逃離了殷國;比幹屢次進諫,惹怒了帝辛,被帝辛剖胸挖心;箕(ji)子(帝辛的叔父)見到這樣的情況十分害怕,本想要靠著裝瘋逃過一命,可被帝辛知道之後反倒把他囚禁了起來。
這三個人在後來,被孔子稱之為殷末三仁。
而這一逃、一死、一囚,預示著商王朝的內部已經分崩離析,姬昌沒有等到的滅商時機,終於被他的兒子姬發等到了。
帝辛二十九年,武王正式出師伐商,第二年,伐商大軍進行了孟津之誓,確立了周的領導地位,進行了滅商前的最後準備。
帝辛三十年(約公元前1046年),周率領的伐商大軍與帝辛的軍隊在牧野進行了交戰。
據《史記》記載,周與諸侯會兵共有四千乘(一乘共四匹戰馬、一輛戰車、車上三名甲士,車下步卒七十二名、後勤二十五名,共一百人),帝辛亦派兵七十萬進行抵抗。
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一隻王朝末路的軍隊是無法與帶著正義之名的部隊抗衡的。
帝辛成為了商朝最後的一任君主,而他的結果無論是自焚而死還是被斬首而死,意義都已經不大了。
看他的一生,你好像覺得他是活該。
一國之君,受萬民供養,得諸侯朝拜,昏庸他自己選擇的,無道他自己造成的,享萬千之尊榮,終遭天地之大刑。
可筆者有時會替他感到一絲惋惜,麵對這樣的危局,他怎麽就走到了這樣的局麵,哪怕一開始他就沒辦法改變結局了。
甚至我的腦海裏還出現了隋煬帝和明朝崇禎皇帝,他們三個人其實是有著本質上區別的,可都曾想要力挽狂瀾,最後卻都走向了失敗。
在我一番激烈的思想爭辯之下,最後還是得出了一個結論,帝辛這個人好像就是活該。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德行上是有大問題的。
作為一個帝王,他可以肆意使用自己的權力,發泄自己的欲望,不論他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麽,等到他失敗的時候,不論他的功績如何,勝利者和我們後來人,都可以說他一句,活該。
在有了描寫夏朝桀時的經曆,我們可以發現先秦三朝,包括後來的周朝,他們的末代君主在德行之上都是飽受詬病。
不知道是後來的史學家主觀記載的原因,還是有著更多的曆史原因。
這一點在我們通過與明清兩朝的末代君主比較,就可以發現末代之君往往都是想要力挽狂瀾的,采用的也都是不同於從前的非常之法,效果如何且不去說,決心都是有的。
而帝辛可以說是一個想要有作為,而且也是有所作為的君主。
多年的對外征戰,對內采取多項的改革,帝辛所作所為如果是放在其他任何一個君主身上,都是雄主之姿。
可內部的矛盾重重,簡單的辦法已經無法解決,身邊還有著一個周部落對自己虎視眈眈。
根據記載帝辛自幼勇武過人,力能搏虎,還精通音律,性格上則是剛愎自用,那麽在現實和性格的雙重影響下,帝辛在位後期一係列的殘暴之舉是不是就能說得通了呢?
帝辛在位之時,神權在商朝已經十分式微,它隻能在名義上譴責君主,而沒有更多實際上的作用,而帝辛便被描述成了一個不敬神明的君主,在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中,帝辛就是因為褻瀆女媧娘娘,而被女媧派遣妲己覆滅殷商。
他任用來自下層的費仲、惡來、飛廉等人,不被當時的世家大族所允許,也打破了舊有的用人製度,造成了帝辛與這些大族的分歧,給商王朝的內部造成了極大政治和諧造成了極大破壞。
而這些在名義和政治上都給商王朝的覆滅打下了基礎,而對於忠良和賢臣的迫害在表麵上來看卻是危害最大的。
帝辛在位時的武功雖然主要是擊敗東夷,可他對各諸侯的掌控卻是一點也沒有忽視。
當時在商王朝的屬國裏,有著三個強大的屬國,周國、鬼國、噩國,他們的領袖分別是西伯侯、九侯與鄂侯,帝辛因此將他們封為三公,以掌控外服。
九侯有一個美麗的女兒,獻給了帝辛,可帝辛荒淫無度,九侯的女兒十分不喜,使得帝辛大怒,不僅下令殺了她,還把九侯處於了醢刑(剁成肉醬)。
鄂侯因為向帝辛進諫,激烈爭辯,毫不退讓,使得帝辛對他也處於了脯刑(製成肉幹)。
先秦之前的刑罰,大都沒有脫離原始蠻荒的意味,後世所謂的腰斬、五馬分屍在這一點上跟它們是根本無法相比。
而被稱之為古代最殘酷的刑罰淩遲也隻是技巧和心理上的超越。
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因為這兩件事也是心生不滿,對帝辛頗有微詞,被人告發之後,帝辛因為忌憚周部落的實力,便將他囚禁在了羑(you)裏,就是司馬遷筆下‘蓋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地方。
曆史在這個時候好像突然重疊了起來,當年成湯滅夏之前,也是被桀拘留,而姬昌的父親季曆也是被商王文丁給囚禁在了王都。
姬昌沒有像他的父親一樣對商王朝愚忠,而是與成湯一樣,在部下的努力之下,向帝辛進獻了大量的珍寶和美女,他才最終被釋放。
帝辛這個時候不僅沒有繼續為難周和西伯侯,還給了他征伐諸侯的權利,使得周國的實力有了繼續發展的機會。
西伯侯姬昌這次迴到周之後,也像成湯那樣發展周的實力,推行仁政,等待著商王朝的氣數耗盡。
而帝辛也好像就此把周給遺忘了一樣,哪怕是西伯侯在消滅黎國之後,帝辛的大臣向帝辛報告,此時的帝辛就像是當初的夏桀一樣,昏庸到了極點,看不清王朝的末路,還自以為天命加身。
姬昌在位五十年而逝世,他死後,他的兒子姬發繼位,此時的商王朝與周的矛盾已經十分明顯,而周的實力已經十分強大。
經過了多年的發展生息之後,武王親自率軍東征,在盟津這個地方與背叛帝辛的諸侯會師,據說當時前來的諸侯數量有八百個,可武王覺得討伐商王朝的時機未到,便又班師迴國了。
此時的商王朝雖然已經是行將朽木,帝辛也早已沒有繼位之時的雄心,昏庸無道、殘暴不堪,可他的身邊還有著不少的忠臣賢良。
微子多次勸諫帝辛,可都沒有結果,便逃離了殷國;比幹屢次進諫,惹怒了帝辛,被帝辛剖胸挖心;箕(ji)子(帝辛的叔父)見到這樣的情況十分害怕,本想要靠著裝瘋逃過一命,可被帝辛知道之後反倒把他囚禁了起來。
這三個人在後來,被孔子稱之為殷末三仁。
而這一逃、一死、一囚,預示著商王朝的內部已經分崩離析,姬昌沒有等到的滅商時機,終於被他的兒子姬發等到了。
帝辛二十九年,武王正式出師伐商,第二年,伐商大軍進行了孟津之誓,確立了周的領導地位,進行了滅商前的最後準備。
帝辛三十年(約公元前1046年),周率領的伐商大軍與帝辛的軍隊在牧野進行了交戰。
據《史記》記載,周與諸侯會兵共有四千乘(一乘共四匹戰馬、一輛戰車、車上三名甲士,車下步卒七十二名、後勤二十五名,共一百人),帝辛亦派兵七十萬進行抵抗。
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一隻王朝末路的軍隊是無法與帶著正義之名的部隊抗衡的。
帝辛成為了商朝最後的一任君主,而他的結果無論是自焚而死還是被斬首而死,意義都已經不大了。
看他的一生,你好像覺得他是活該。
一國之君,受萬民供養,得諸侯朝拜,昏庸他自己選擇的,無道他自己造成的,享萬千之尊榮,終遭天地之大刑。
可筆者有時會替他感到一絲惋惜,麵對這樣的危局,他怎麽就走到了這樣的局麵,哪怕一開始他就沒辦法改變結局了。
甚至我的腦海裏還出現了隋煬帝和明朝崇禎皇帝,他們三個人其實是有著本質上區別的,可都曾想要力挽狂瀾,最後卻都走向了失敗。
在我一番激烈的思想爭辯之下,最後還是得出了一個結論,帝辛這個人好像就是活該。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德行上是有大問題的。
作為一個帝王,他可以肆意使用自己的權力,發泄自己的欲望,不論他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麽,等到他失敗的時候,不論他的功績如何,勝利者和我們後來人,都可以說他一句,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