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僚的眼光沒有看錯,他找到的兩個人,那個小孩,還有這個年輕人,繼承了詭道的衣缽。但是尉僚做了一件很不厚道的事情,他沒有讓韓信和陳平相互知道對方的存在。
詭道的源頭太早,春秋之前就有流傳的痕跡,戰國時期吸收了道家的倡導,漸漸貼近黃老道家。而道家的分支有法家和陰陽家,分別占據一席之地,反而詭道的傳人從不以詭道的身份露麵,而是依附於其他的學說成為大宗師。
世人好陽而惡陰,詭道就是遵從坤道的流派,地位遠不及當時的諸子百家的學說。陳平從尉僚教授給他的知識裏,很快就理解了這一點。
尉僚給他說過,世間都以為陰陽平衡,相互交融,這個道理是錯的。夫九天之外,更有廣闊,以太陽之至陽,也隻是螢火之光,虛無和酷寒才是正道;夫地有十層之下,更有深淵,無盡黑暗才是廣博。
陳平立即就聽懂了,統治這個世界的就是黑暗和酷寒,隻是所有人都沒有看到這個真實的道理。寧願去相信眼前微不足道的光明。
這就是詭道的學說,為什麽一直不能被其他士人所接受的原因。
陳平的天資聰穎,學識廣博。尉僚教授他的“陰謀、詭變、示形、出奇、鬼神之道。”這個幾個純陰的法術,是為陰謀。
陳平用平生的學識來理解和學習,並且認為自己已經能夠盡數掌握陰謀之術,卻完全沒有想到,尉僚隻傳授了他一半。
而另一半,是“天地陰陽風雷水火金石絲竹鳥獸雲雨人神鬼”十九道學說,是為陽謀一宗,尉僚刻意隱瞞了陽謀之術,因為他已經在教授陳平之前,將陽謀傳授給了那個河邊下棋的韓國宗室後裔。
詭道的陽謀之術,適用於兵法。而中國兵法的推衍,立足於一個遊戲。士人之間的遊戲。
——對弈。
古時候,部落戰爭紛亂,諸侯之間兵戈不歇。聖帝大堯為了平息紛爭,發明了對弈,以七道橫豎為天下,黑白為兵戈,把戰爭落實到棋局中。這就是大堯的想法,用來和解部落頭領之間的爭鬥。但是這個方法並沒有達到大堯的目的,部落之間仍然是戰亂不停,並不把戰爭放到棋盤上。
大堯的兒子丹朱,也不能控製部落頭領的戰爭,隻能帶著對弈逃離。然後不知所蹤,但是丹朱卻把對弈流傳給了後人。
滄海桑田,時間流逝。天下九州,棋局也演變成了九道橫豎,春秋戰國天下諸侯割據,丹朱的對弈之術也被王侯和將軍慢慢發展,變成了十三道,到了戰國後期,對弈高手再次根據天下大勢,把對弈演變成了十七道。當世之時,十三道為對弈主流,而十七道對弈已經在高手之間流行。
無數對弈的高手,丹朱對弈學說的傳人,都變成了隱藏在大將軍身後的幕僚,用這種古樸的遊戲,推衍戰爭的走向,謀劃布局。對弈在丹朱的手上得以流傳,這個本來是為了解決戰爭的遊戲,反而變成了戰爭的附屬品,成為了兵法的演練。和大堯的本意已經背道而馳。
而韓信一個幼童在河邊能對弈十七道,尉僚無論如何都不會放過在這個傳人。並且教授了韓信在十七道上更進一步,添加神鬼兩道。韓信還需要時間,當天下共主出現的時候,韓信的兵法就能輔佐共主,一統天下。
這就是尉僚與魏轍的約定,找到奠定郡縣製帝國的棋子。而另外一個人李斯,仍舊在秦帝國苦苦支撐。李斯是法家宗師,法家宗旨絕不退脫,並且法家是治國之術,無法傳承於民間,這就是李斯沒有離開鹹陽,而魏轍和尉僚卻能找到傳人後出世的原因。
秦二世元年,李斯尉僚魏轍的擔憂終於發生,陳涉大澤鄉揭竿而起,建張楚,自稱王。秦帝國開始崩潰。郡縣製的國家體係被席卷天下的農民起義動搖。
秦二世二年,李斯被趙高構陷,腰斬於鹹陽鬧市,並夷三族。中國的第一個郡縣製帝國就此走向滅亡。戰國貴族後裔,紛紛開始活動,招兵買馬,希望迴到分封製,延續周朝的傳統祖製。
到了尉僚魏轍的傳人陳平韓信張良出場的時機了。但是他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這個原因是因為尉僚看錯了局勢。
這個局勢來源一個讖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無論是魏轍還是尉僚,還是李斯,他們都相信,能夠反撲秦國的勢力,就是楚國。而楚國的後裔,以項燕後裔最為雄厚。
尉僚告訴韓信和陳平一旦天下大亂,他們的共主,必出於楚地。
但是那個人絕對不是張楚陳涉。
——項梁,一個專門主持葬禮的人。
項梁因為殺人,帶著家眷逃到了吳中,項梁是楚國貴族後裔,大將軍項燕的最小的兒子。項梁在吳中隱名埋姓,但是他專門做一件事情,主持葬禮。
項梁所學最擅長的是“服問”“間傳”。
這兩門本事來源於《禮記》按照說法應該歸屬於儒家,脫胎於《禮記》,專門講述喪禮的規矩和細節。儒家遠離鬼神之術,不好巫鬼學說,但是這兩記載的東西還是詳細記載了鬼神之道。
項梁按照服問和間傳所述的規則,明白了在葬禮上和鬼神打交道的方法,算是從儒家的學說領悟了坤道,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事情。另一方麵,項梁世代為楚國大將,到他這一代,仍然兵法純熟,也是通達兵法的一個路徑了。
當時魏轍尉僚和李斯,都認為覆滅秦國的人一定是楚國的項燕後裔。隻是他們雖然是各自學派的宗師,但是還是有犯錯誤的時候,這個錯誤,讓尉僚傳人走了很多彎路。
錯誤從曆史上來看,已經很清晰明顯了,但是在曆史還沒有書寫完畢的時候,一切都充滿這個變數,這個變數,在沛縣。
沛郡豐邑,劉季正在和他的一幹兄弟夥伴一起商量事情。他們要說的事情,作為民間豪傑,在當時已經是個很普遍的話題。那就是造反。
事情是這樣,陳涉已經起事稱張楚王,天下到處都在響應陳涉,殺掉各地的行政長官,起義造反。沛郡也一樣蠢蠢欲動,沛令看著身邊的下屬蕭何曹參,命令他們召集人馬到城中來抵抗陳涉的義軍。蕭何跟曹參立即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他們一直認為夠擔當有義氣,能夠一唿百應的劉季,於是兩人立即招來城中屠狗的樊噲,讓樊噲立即去通知劉季,讓劉季帶領平日裏跟他一起胡混的兄弟來應付差事。
蕭何曹參這個時候絕對沒有想到,他們的這個決定,竟然改變了曆史的走向。劉季,泗水亭長,已經四十八歲,是一個整天不事生產的老無賴。但是為人豪爽,無所事事的少年都喜歡跟他混在一起,於是身邊有一幫跟班。而且和蕭何曹參樊噲之間的交情也不錯。
所以曹參和蕭何馬上想到了這個人。劉季得到消息,馬上帶領了身邊的幾百個跟班到了沛郡城外,可是沛令看到了城外的眾人,突然害怕這些人已經投靠了陳涉,更讓沛令糾結的是,他認為召來劉季的蕭何和曹參,可能已經在準備投靠起義軍了。於是沛令立即把城門關閉,不讓劉季和他的手下進城。
劉季懵了,他本來是帶著人來跟陳涉的軍隊打架的,可是不明白為什麽被沛令關在了城外。
城內的沛令,鐵了心認為劉季已經造反,所以追究蕭何和曹參,氣氛緊張,眼見兩人的性命不保。蕭何和曹參怕了,趁著沛令猶豫不決,偷偷從城內翻牆而出,到了劉季這邊。告訴沛令已經認為劉季是反賊,通知秦軍過來要剿滅他。
劉季結結實實的被冤枉了,他本來就隻是想來對付一下陳涉下麵流竄的起義軍,沒想到仗還沒打,自己卻成了反賊。
於是幾個人年紀大的人在一起一商量,那就幹脆反了吧。要造反,就需要一個帶頭人,而當時蕭何曹參的地位都被劉季高,於是大家推舉曹參,可是曹參不答應,於是又推舉蕭何,蕭何也不答應。
他們兩人不答應,是因為他們怕,秦軍掃蕩天下,他們是親眼所見。現在雖然被汙為反賊,但是法不責眾,到時候如果秦軍來了,隻要不是反賊的帶頭人,運氣好,可能不會致死罪,就算是死罪,也不會連累家人。這就是蕭何和曹參心裏打的主意,可進可退。
這兩個德高望重的人不願意當帶頭人,那就隻能是劉季了。劉季倒是大方,平生第一次帶著幾百人在一起轟轟烈烈,場麵這麽大,早就暈頭轉向。於是劉季立馬答應,自己來指揮這批隊伍。
這就是魏轍和尉僚沒有料到的地方,無論什麽事情,都有無法控製的事情發生。比如沛郡的這個缺心眼的無賴。導致了曆史走向了一個沒有料到的方向。
詭道的源頭太早,春秋之前就有流傳的痕跡,戰國時期吸收了道家的倡導,漸漸貼近黃老道家。而道家的分支有法家和陰陽家,分別占據一席之地,反而詭道的傳人從不以詭道的身份露麵,而是依附於其他的學說成為大宗師。
世人好陽而惡陰,詭道就是遵從坤道的流派,地位遠不及當時的諸子百家的學說。陳平從尉僚教授給他的知識裏,很快就理解了這一點。
尉僚給他說過,世間都以為陰陽平衡,相互交融,這個道理是錯的。夫九天之外,更有廣闊,以太陽之至陽,也隻是螢火之光,虛無和酷寒才是正道;夫地有十層之下,更有深淵,無盡黑暗才是廣博。
陳平立即就聽懂了,統治這個世界的就是黑暗和酷寒,隻是所有人都沒有看到這個真實的道理。寧願去相信眼前微不足道的光明。
這就是詭道的學說,為什麽一直不能被其他士人所接受的原因。
陳平的天資聰穎,學識廣博。尉僚教授他的“陰謀、詭變、示形、出奇、鬼神之道。”這個幾個純陰的法術,是為陰謀。
陳平用平生的學識來理解和學習,並且認為自己已經能夠盡數掌握陰謀之術,卻完全沒有想到,尉僚隻傳授了他一半。
而另一半,是“天地陰陽風雷水火金石絲竹鳥獸雲雨人神鬼”十九道學說,是為陽謀一宗,尉僚刻意隱瞞了陽謀之術,因為他已經在教授陳平之前,將陽謀傳授給了那個河邊下棋的韓國宗室後裔。
詭道的陽謀之術,適用於兵法。而中國兵法的推衍,立足於一個遊戲。士人之間的遊戲。
——對弈。
古時候,部落戰爭紛亂,諸侯之間兵戈不歇。聖帝大堯為了平息紛爭,發明了對弈,以七道橫豎為天下,黑白為兵戈,把戰爭落實到棋局中。這就是大堯的想法,用來和解部落頭領之間的爭鬥。但是這個方法並沒有達到大堯的目的,部落之間仍然是戰亂不停,並不把戰爭放到棋盤上。
大堯的兒子丹朱,也不能控製部落頭領的戰爭,隻能帶著對弈逃離。然後不知所蹤,但是丹朱卻把對弈流傳給了後人。
滄海桑田,時間流逝。天下九州,棋局也演變成了九道橫豎,春秋戰國天下諸侯割據,丹朱的對弈之術也被王侯和將軍慢慢發展,變成了十三道,到了戰國後期,對弈高手再次根據天下大勢,把對弈演變成了十七道。當世之時,十三道為對弈主流,而十七道對弈已經在高手之間流行。
無數對弈的高手,丹朱對弈學說的傳人,都變成了隱藏在大將軍身後的幕僚,用這種古樸的遊戲,推衍戰爭的走向,謀劃布局。對弈在丹朱的手上得以流傳,這個本來是為了解決戰爭的遊戲,反而變成了戰爭的附屬品,成為了兵法的演練。和大堯的本意已經背道而馳。
而韓信一個幼童在河邊能對弈十七道,尉僚無論如何都不會放過在這個傳人。並且教授了韓信在十七道上更進一步,添加神鬼兩道。韓信還需要時間,當天下共主出現的時候,韓信的兵法就能輔佐共主,一統天下。
這就是尉僚與魏轍的約定,找到奠定郡縣製帝國的棋子。而另外一個人李斯,仍舊在秦帝國苦苦支撐。李斯是法家宗師,法家宗旨絕不退脫,並且法家是治國之術,無法傳承於民間,這就是李斯沒有離開鹹陽,而魏轍和尉僚卻能找到傳人後出世的原因。
秦二世元年,李斯尉僚魏轍的擔憂終於發生,陳涉大澤鄉揭竿而起,建張楚,自稱王。秦帝國開始崩潰。郡縣製的國家體係被席卷天下的農民起義動搖。
秦二世二年,李斯被趙高構陷,腰斬於鹹陽鬧市,並夷三族。中國的第一個郡縣製帝國就此走向滅亡。戰國貴族後裔,紛紛開始活動,招兵買馬,希望迴到分封製,延續周朝的傳統祖製。
到了尉僚魏轍的傳人陳平韓信張良出場的時機了。但是他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這個原因是因為尉僚看錯了局勢。
這個局勢來源一個讖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無論是魏轍還是尉僚,還是李斯,他們都相信,能夠反撲秦國的勢力,就是楚國。而楚國的後裔,以項燕後裔最為雄厚。
尉僚告訴韓信和陳平一旦天下大亂,他們的共主,必出於楚地。
但是那個人絕對不是張楚陳涉。
——項梁,一個專門主持葬禮的人。
項梁因為殺人,帶著家眷逃到了吳中,項梁是楚國貴族後裔,大將軍項燕的最小的兒子。項梁在吳中隱名埋姓,但是他專門做一件事情,主持葬禮。
項梁所學最擅長的是“服問”“間傳”。
這兩門本事來源於《禮記》按照說法應該歸屬於儒家,脫胎於《禮記》,專門講述喪禮的規矩和細節。儒家遠離鬼神之術,不好巫鬼學說,但是這兩記載的東西還是詳細記載了鬼神之道。
項梁按照服問和間傳所述的規則,明白了在葬禮上和鬼神打交道的方法,算是從儒家的學說領悟了坤道,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事情。另一方麵,項梁世代為楚國大將,到他這一代,仍然兵法純熟,也是通達兵法的一個路徑了。
當時魏轍尉僚和李斯,都認為覆滅秦國的人一定是楚國的項燕後裔。隻是他們雖然是各自學派的宗師,但是還是有犯錯誤的時候,這個錯誤,讓尉僚傳人走了很多彎路。
錯誤從曆史上來看,已經很清晰明顯了,但是在曆史還沒有書寫完畢的時候,一切都充滿這個變數,這個變數,在沛縣。
沛郡豐邑,劉季正在和他的一幹兄弟夥伴一起商量事情。他們要說的事情,作為民間豪傑,在當時已經是個很普遍的話題。那就是造反。
事情是這樣,陳涉已經起事稱張楚王,天下到處都在響應陳涉,殺掉各地的行政長官,起義造反。沛郡也一樣蠢蠢欲動,沛令看著身邊的下屬蕭何曹參,命令他們召集人馬到城中來抵抗陳涉的義軍。蕭何跟曹參立即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他們一直認為夠擔當有義氣,能夠一唿百應的劉季,於是兩人立即招來城中屠狗的樊噲,讓樊噲立即去通知劉季,讓劉季帶領平日裏跟他一起胡混的兄弟來應付差事。
蕭何曹參這個時候絕對沒有想到,他們的這個決定,竟然改變了曆史的走向。劉季,泗水亭長,已經四十八歲,是一個整天不事生產的老無賴。但是為人豪爽,無所事事的少年都喜歡跟他混在一起,於是身邊有一幫跟班。而且和蕭何曹參樊噲之間的交情也不錯。
所以曹參和蕭何馬上想到了這個人。劉季得到消息,馬上帶領了身邊的幾百個跟班到了沛郡城外,可是沛令看到了城外的眾人,突然害怕這些人已經投靠了陳涉,更讓沛令糾結的是,他認為召來劉季的蕭何和曹參,可能已經在準備投靠起義軍了。於是沛令立即把城門關閉,不讓劉季和他的手下進城。
劉季懵了,他本來是帶著人來跟陳涉的軍隊打架的,可是不明白為什麽被沛令關在了城外。
城內的沛令,鐵了心認為劉季已經造反,所以追究蕭何和曹參,氣氛緊張,眼見兩人的性命不保。蕭何和曹參怕了,趁著沛令猶豫不決,偷偷從城內翻牆而出,到了劉季這邊。告訴沛令已經認為劉季是反賊,通知秦軍過來要剿滅他。
劉季結結實實的被冤枉了,他本來就隻是想來對付一下陳涉下麵流竄的起義軍,沒想到仗還沒打,自己卻成了反賊。
於是幾個人年紀大的人在一起一商量,那就幹脆反了吧。要造反,就需要一個帶頭人,而當時蕭何曹參的地位都被劉季高,於是大家推舉曹參,可是曹參不答應,於是又推舉蕭何,蕭何也不答應。
他們兩人不答應,是因為他們怕,秦軍掃蕩天下,他們是親眼所見。現在雖然被汙為反賊,但是法不責眾,到時候如果秦軍來了,隻要不是反賊的帶頭人,運氣好,可能不會致死罪,就算是死罪,也不會連累家人。這就是蕭何和曹參心裏打的主意,可進可退。
這兩個德高望重的人不願意當帶頭人,那就隻能是劉季了。劉季倒是大方,平生第一次帶著幾百人在一起轟轟烈烈,場麵這麽大,早就暈頭轉向。於是劉季立馬答應,自己來指揮這批隊伍。
這就是魏轍和尉僚沒有料到的地方,無論什麽事情,都有無法控製的事情發生。比如沛郡的這個缺心眼的無賴。導致了曆史走向了一個沒有料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