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與袁紹兩軍,足足對峙了一天一夜,雙方誰也沒有開戰,也沒有派遣使者,詢問對方何意?兩人心中不想而知,這一戰將決定,誰為冀州之主。
當公孫瓚聞之,郭嘉交接糧草之後,真的陸續的退出幽州,於第二日天明,正式渡過吳橋,對袁紹大軍展開衝殺。
不過與此同時,逢紀也從容調布,在樂成抽調三千騎軍,命顏良為帥,自東門而出,直奔奔著南皮而去,欲要攻占南皮城,已絕公孫瓚的退路。同時吸引公孫瓚的視線,給袁紹減少阻力。
公孫瓚聞之,也急忙派遣公孫範帥兵,從修縣出兵支援南皮。而因為眼下無法分兵,隻能與荀諶商議,以糧食換取對方出兵,希望對方能打擊逢紀本部,為其吸引敵人的獲利,另外幫助助本方,與袁紹展開對決。
吳橋之南,大故瀆水南岸,共計十八萬的大軍,在此展開決戰,如此氣勢,吸引無數玩家的目光,同時也備受旁人的矚目。
袁紹其下陣營的玩家,自然支持袁紹,紛紛從各地向南皮而去,更有甚者直接向吳橋而來。而公孫瓚其下的玩家,也開始自幽州出兵,直撲冀州各郡府城池。兩方玩家各展其能,在河間、渤海,乃至青州之地,紛紛展開對決,如此一來冀州、幽州、青州,玩家大小戰鬥不斷,一場玩家的混戰席卷三地。
相對於各地的紛亂,冀州牧雲歌的陣營,倒是十分的平靜,隻有河間國樂成,張角與關山河嶽帥兵屯占西方,對其逢紀依然處於對持的狀態,使之逢紀十分的顧忌。
可是自打顏良文醜二人歸來,增加了樂成的防禦之後,雙方到沒有太大的戰鬥,張角帥兵駐紮,也不圍城,也不攻城,令逢紀也是極為迷惑。
此時太守府之中,逢紀皺眉看著地圖,腦袋昏昏沉沉,還是摸不清這異人王的算計。一旁的文醜按捺不住心,低頭沉思了一下,直接來到逢紀的前方,抱拳開口道:“長史,文醜有話要說。”
“文醜,不必拘謹,有話可直接與我直言。”
這文醜、顏良皆是平民,並沒有字,故此身份地位,才不如高幹、淳於瓊等人。不過兩人勇武善戰,經過樂成之戰,逢紀對於兩人還是十分的重視,故此見到文醜說話,頓時麵露笑顏,十分的親近開口道。
“長史,眼下敵人依然屯兵,駐紮在西城之外,想必依然不會有太大的危險。而袁公在吳橋之地,與那公孫瓚決戰,情況十分危急。請長史下令,文醜隻帶百騎,願進攻幽州,令公孫瓚心神大亂,解袁公之阻。”
文醜看到很明白,眼下公孫瓚親自帥軍去往吳橋,那幽州此時無人可以做主,雖然有公孫瓚的幾位義兄,在加上兒子公孫續親自駐守,不過他們都是泛泛之輩,根本無法令其下將領聽命,故此眼下乃是進攻幽州最好的時機。
逢紀眉頭輕輕一皺,他也看出幽州實力薄弱,可是此時袁公受阻,其主要戰場便是吳橋,而今張角動向不明,也令他不敢輕易分兵。
要知道河間樂成一失,那河間各地郡府太守,皆是各懷詭異之心,難保不落井下石,投了公孫瓚,亦或是這異人王。
在加上河間國,已經是袁紹最後之地,若是任其失去,隻怕袁紹便如同喪家之犬,必定遭到部將眾叛親離,雖有忠貞之士跟隨。可是沒有一地可擁,必然毫無底蘊存在,那邊會失去天下士子,投靠袁紹之心。
“文醜,實不相瞞,眼下袁公隻有一地可守,便是這河間國了,若是袁公失去此地,那便如同浮水之萍,你可明白?”
明白?文醜不明白,失去河間,全力進攻渤海,或是直接進攻清河,再不濟,直接占領青州便是,為何要死死守這河間,被困這如此尷尬之境界。
文醜想的很對,按照他的想法,那便是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何況是響徹天下的袁紹袁本初,哪地不可占,哪地不可留。
可是他沒有考慮到士族,眼下這個時代,寒門出猛士,便是敢打敢殺之輩。士族出聖賢,方才是治國治軍之將才。
這兩個字可不是說說,郭嘉也好、趙雲也罷,他們家族勢力雖然不高,看似是寒門出身,但也是士族的一員,並非平民之眾。
而這個世界,構成的便如同階梯,士族永遠站在這個世界的頂端,失去了士族支持,那便如同異人一般,被土著視為異端,不是正統的出身。
文醜的想法無疑與趨向異人的選擇,你看異人打不過就走,然後去往他地,再次謀算一方地域,屆時廣積糧,養精兵,不還是能夠重新崛起?
“是,長史我明白了。”文醜雖然不明白,但也知道逢紀的意思,河間棄不得,就算死,也要死守河間,絕對不能落到公孫瓚,亦或是異人王的手中。
“報。”就在逢紀欲要再次出口之際,門外傳令兵一聲唿喝,令二人急忙側首凝視。
“講。”見到傳令兵如此急切,逢紀心中頓時一緊,急忙衝著對方說到。
“稟,長史,大君子率眾去了南皮。”
“什麽?”
這大君子等同後世的大公子之意,也就是袁紹的長子袁譚,已經帥兵直取南皮,這計策無疑與自己一樣,可是袁譚的出擊,更具有威脅的意義,畢竟自己派遣三千騎兵,人家可是擁有一萬五千有餘的兵馬,這可著是來的實在的多。
另外以長子的身份出擊,那也將令公孫瓚更為重視,想不分兵阻擊袁譚之兵,那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令逢紀內心所驚詫,並非是袁譚出兵之事,而是這等計謀,到底是何人獻策?顯然那魯莽的袁譚,絕對沒有這等本事。
“隨從何人?”
“成平太守崔巨業,別駕從事辛評,義渠營別部司馬蔣奇。”
辛評?他怎去了成平?看來袁紹並非全信於我,其下也是暗中謀策。聞聽傳令兵所言,逢紀一臉的不快。
逢紀哪一點都好,就是唯獨嫉妒有才華之人,也可以說此人好權。對其下武將倒是沒有什麽嫉妒,可是在袁紹的謀事團體,對其他的謀事,皆有排斥之心,這辛評接替了荀諶,自然遭到他的顧忌。
雖然袁紹為了謀袁家主位,早年便把這袁譚過繼給袁基,但是袁紹對此此子,並非太過看重。此人因為過繼袁基之故,便以嫡長子的身份自居,故此不得袁紹所喜。
而平日裏,袁譚時常胡作非為,以武迫人,為人更是囂張跋扈,不把逢紀等謀士,看在眼中,舉態更是不曾尊敬,使得逢紀等人,對於袁譚也並不看好。
而如今袁紹啟用袁譚,那是不是說,袁紹欲要立袁譚為繼承者,這絕對令逢紀,心中暗自小心戒備,畢竟袁譚雖然不被袁紹所係,也是袁紹的長子。袁譚若是被立為繼承者,那自己便要好好考慮,是不是要與那惡子交好。
“嗯?大君子出兵,那與長史還真是不謀而合了,想必顏兄倒是有助力了。”
聞聽文醜之言,逢紀倒是眼睛一亮,不錯,顏良是自己派出的人,那麽正好與辛評,亦或是袁公的計劃不謀而合,那何不趁機借此事,與袁譚交好?
就在袁譚思慮此事,欲要傳令顏良,此戰全權聽從袁譚之令時,門外一位異人傳訊兵,再一次出現在門外,衝著屋內之人開口道:“報,袁公急令。”
“言。”
“袁譚辛評不知何故,欲要攻破南皮,公孫度已經帥兵前往,公孫瓚似有分兵支援。袁公深恐大君子不敵?故此命長史派人出兵支援。必要的時刻,可以放棄河間樂成,以成平府為據,袁公也準備分兵攻破南皮,屆時與長史會師。”
“什麽?”
“這,長史問的是什麽?”這玩家有些不明白,逢紀此話什麽意思?可是見到逢紀一臉驚詫之色,也頓時說不話來,無法在開口問的清楚些。
“這,不是袁公之意?這,大君子糊塗啊,如此一來袁公必定分兵,兩地為戰,若是能擊中力量痛擊公孫瓚,或可在吳橋攻破孫孫瓚大軍,這樣一來,哎,勝負難料啊。”
看著西城駐紮的兵馬,逢紀微微搖頭,怕是此次得益最大之人,便是這異人王了。不費一兵一卒之力,便可占領樂成府,真是世事難料啊。
逢紀雖然極度的無奈,可是心中卻有些且此,袁譚也好,還是辛評也罷,此次不尊調令出兵,顯然戰果無論勝敗,都要受到袁公的製責。
另外此策乃是辛評一人所為,也就說袁公並非,有意立袁譚為繼承者,也令逢紀心中一安,暗唿一句:不是那惡子最好。
因為樂成隻有一萬兵馬,若是逢紀出兵,分兵與此,根本無法防禦此城,故此逢紀與文醜兩人,決定放棄此城一並撤離,直奔南皮而去。
而張角與關山河嶽進占河間國,也是著實了出乎了,荀諶等人的意料之外,不過如此結果,倒是可以向公孫瓚,提供的那批糧食有個交代了。
當公孫瓚聞之,郭嘉交接糧草之後,真的陸續的退出幽州,於第二日天明,正式渡過吳橋,對袁紹大軍展開衝殺。
不過與此同時,逢紀也從容調布,在樂成抽調三千騎軍,命顏良為帥,自東門而出,直奔奔著南皮而去,欲要攻占南皮城,已絕公孫瓚的退路。同時吸引公孫瓚的視線,給袁紹減少阻力。
公孫瓚聞之,也急忙派遣公孫範帥兵,從修縣出兵支援南皮。而因為眼下無法分兵,隻能與荀諶商議,以糧食換取對方出兵,希望對方能打擊逢紀本部,為其吸引敵人的獲利,另外幫助助本方,與袁紹展開對決。
吳橋之南,大故瀆水南岸,共計十八萬的大軍,在此展開決戰,如此氣勢,吸引無數玩家的目光,同時也備受旁人的矚目。
袁紹其下陣營的玩家,自然支持袁紹,紛紛從各地向南皮而去,更有甚者直接向吳橋而來。而公孫瓚其下的玩家,也開始自幽州出兵,直撲冀州各郡府城池。兩方玩家各展其能,在河間、渤海,乃至青州之地,紛紛展開對決,如此一來冀州、幽州、青州,玩家大小戰鬥不斷,一場玩家的混戰席卷三地。
相對於各地的紛亂,冀州牧雲歌的陣營,倒是十分的平靜,隻有河間國樂成,張角與關山河嶽帥兵屯占西方,對其逢紀依然處於對持的狀態,使之逢紀十分的顧忌。
可是自打顏良文醜二人歸來,增加了樂成的防禦之後,雙方到沒有太大的戰鬥,張角帥兵駐紮,也不圍城,也不攻城,令逢紀也是極為迷惑。
此時太守府之中,逢紀皺眉看著地圖,腦袋昏昏沉沉,還是摸不清這異人王的算計。一旁的文醜按捺不住心,低頭沉思了一下,直接來到逢紀的前方,抱拳開口道:“長史,文醜有話要說。”
“文醜,不必拘謹,有話可直接與我直言。”
這文醜、顏良皆是平民,並沒有字,故此身份地位,才不如高幹、淳於瓊等人。不過兩人勇武善戰,經過樂成之戰,逢紀對於兩人還是十分的重視,故此見到文醜說話,頓時麵露笑顏,十分的親近開口道。
“長史,眼下敵人依然屯兵,駐紮在西城之外,想必依然不會有太大的危險。而袁公在吳橋之地,與那公孫瓚決戰,情況十分危急。請長史下令,文醜隻帶百騎,願進攻幽州,令公孫瓚心神大亂,解袁公之阻。”
文醜看到很明白,眼下公孫瓚親自帥軍去往吳橋,那幽州此時無人可以做主,雖然有公孫瓚的幾位義兄,在加上兒子公孫續親自駐守,不過他們都是泛泛之輩,根本無法令其下將領聽命,故此眼下乃是進攻幽州最好的時機。
逢紀眉頭輕輕一皺,他也看出幽州實力薄弱,可是此時袁公受阻,其主要戰場便是吳橋,而今張角動向不明,也令他不敢輕易分兵。
要知道河間樂成一失,那河間各地郡府太守,皆是各懷詭異之心,難保不落井下石,投了公孫瓚,亦或是這異人王。
在加上河間國,已經是袁紹最後之地,若是任其失去,隻怕袁紹便如同喪家之犬,必定遭到部將眾叛親離,雖有忠貞之士跟隨。可是沒有一地可擁,必然毫無底蘊存在,那邊會失去天下士子,投靠袁紹之心。
“文醜,實不相瞞,眼下袁公隻有一地可守,便是這河間國了,若是袁公失去此地,那便如同浮水之萍,你可明白?”
明白?文醜不明白,失去河間,全力進攻渤海,或是直接進攻清河,再不濟,直接占領青州便是,為何要死死守這河間,被困這如此尷尬之境界。
文醜想的很對,按照他的想法,那便是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何況是響徹天下的袁紹袁本初,哪地不可占,哪地不可留。
可是他沒有考慮到士族,眼下這個時代,寒門出猛士,便是敢打敢殺之輩。士族出聖賢,方才是治國治軍之將才。
這兩個字可不是說說,郭嘉也好、趙雲也罷,他們家族勢力雖然不高,看似是寒門出身,但也是士族的一員,並非平民之眾。
而這個世界,構成的便如同階梯,士族永遠站在這個世界的頂端,失去了士族支持,那便如同異人一般,被土著視為異端,不是正統的出身。
文醜的想法無疑與趨向異人的選擇,你看異人打不過就走,然後去往他地,再次謀算一方地域,屆時廣積糧,養精兵,不還是能夠重新崛起?
“是,長史我明白了。”文醜雖然不明白,但也知道逢紀的意思,河間棄不得,就算死,也要死守河間,絕對不能落到公孫瓚,亦或是異人王的手中。
“報。”就在逢紀欲要再次出口之際,門外傳令兵一聲唿喝,令二人急忙側首凝視。
“講。”見到傳令兵如此急切,逢紀心中頓時一緊,急忙衝著對方說到。
“稟,長史,大君子率眾去了南皮。”
“什麽?”
這大君子等同後世的大公子之意,也就是袁紹的長子袁譚,已經帥兵直取南皮,這計策無疑與自己一樣,可是袁譚的出擊,更具有威脅的意義,畢竟自己派遣三千騎兵,人家可是擁有一萬五千有餘的兵馬,這可著是來的實在的多。
另外以長子的身份出擊,那也將令公孫瓚更為重視,想不分兵阻擊袁譚之兵,那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令逢紀內心所驚詫,並非是袁譚出兵之事,而是這等計謀,到底是何人獻策?顯然那魯莽的袁譚,絕對沒有這等本事。
“隨從何人?”
“成平太守崔巨業,別駕從事辛評,義渠營別部司馬蔣奇。”
辛評?他怎去了成平?看來袁紹並非全信於我,其下也是暗中謀策。聞聽傳令兵所言,逢紀一臉的不快。
逢紀哪一點都好,就是唯獨嫉妒有才華之人,也可以說此人好權。對其下武將倒是沒有什麽嫉妒,可是在袁紹的謀事團體,對其他的謀事,皆有排斥之心,這辛評接替了荀諶,自然遭到他的顧忌。
雖然袁紹為了謀袁家主位,早年便把這袁譚過繼給袁基,但是袁紹對此此子,並非太過看重。此人因為過繼袁基之故,便以嫡長子的身份自居,故此不得袁紹所喜。
而平日裏,袁譚時常胡作非為,以武迫人,為人更是囂張跋扈,不把逢紀等謀士,看在眼中,舉態更是不曾尊敬,使得逢紀等人,對於袁譚也並不看好。
而如今袁紹啟用袁譚,那是不是說,袁紹欲要立袁譚為繼承者,這絕對令逢紀,心中暗自小心戒備,畢竟袁譚雖然不被袁紹所係,也是袁紹的長子。袁譚若是被立為繼承者,那自己便要好好考慮,是不是要與那惡子交好。
“嗯?大君子出兵,那與長史還真是不謀而合了,想必顏兄倒是有助力了。”
聞聽文醜之言,逢紀倒是眼睛一亮,不錯,顏良是自己派出的人,那麽正好與辛評,亦或是袁公的計劃不謀而合,那何不趁機借此事,與袁譚交好?
就在袁譚思慮此事,欲要傳令顏良,此戰全權聽從袁譚之令時,門外一位異人傳訊兵,再一次出現在門外,衝著屋內之人開口道:“報,袁公急令。”
“言。”
“袁譚辛評不知何故,欲要攻破南皮,公孫度已經帥兵前往,公孫瓚似有分兵支援。袁公深恐大君子不敵?故此命長史派人出兵支援。必要的時刻,可以放棄河間樂成,以成平府為據,袁公也準備分兵攻破南皮,屆時與長史會師。”
“什麽?”
“這,長史問的是什麽?”這玩家有些不明白,逢紀此話什麽意思?可是見到逢紀一臉驚詫之色,也頓時說不話來,無法在開口問的清楚些。
“這,不是袁公之意?這,大君子糊塗啊,如此一來袁公必定分兵,兩地為戰,若是能擊中力量痛擊公孫瓚,或可在吳橋攻破孫孫瓚大軍,這樣一來,哎,勝負難料啊。”
看著西城駐紮的兵馬,逢紀微微搖頭,怕是此次得益最大之人,便是這異人王了。不費一兵一卒之力,便可占領樂成府,真是世事難料啊。
逢紀雖然極度的無奈,可是心中卻有些且此,袁譚也好,還是辛評也罷,此次不尊調令出兵,顯然戰果無論勝敗,都要受到袁公的製責。
另外此策乃是辛評一人所為,也就說袁公並非,有意立袁譚為繼承者,也令逢紀心中一安,暗唿一句:不是那惡子最好。
因為樂成隻有一萬兵馬,若是逢紀出兵,分兵與此,根本無法防禦此城,故此逢紀與文醜兩人,決定放棄此城一並撤離,直奔南皮而去。
而張角與關山河嶽進占河間國,也是著實了出乎了,荀諶等人的意料之外,不過如此結果,倒是可以向公孫瓚,提供的那批糧食有個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