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連大漠寬,鐵騎長驅疾。


    西北黨項的李繼遷最擅長的就是遊擊戰,充分利用自己的騎兵集團,快速機動,長途奔襲,來如疾風,去如閃電。利用騎射和馬快刀利,每到一處,迅速開戰,迅速撤離,打了就走,搶了就走。即使兵不過萬,對宋軍的威脅卻很大,神龍見首不見尾,讓宋軍防不勝防。西北大漠,到處流傳著這隻餓狼的傳說。


    當宋軍跟遼國熬兵河北、山西之時,李繼遷一直都在為謀求更大的生存空間,跟宋軍鬥智鬥勇。宋軍一頭要為事關生死的河北戰場,調兵遣將,運送吃喝裝備,一頭還要忙著在西北滅火。李繼遷起到了很好的牽製作用,是遼國最稱職的義務兵。


    為了抱住契丹這條大粗腿,李繼遷也是下了血本,有啥好東西都往蕭太後和遼聖宗這裏送,一年不次。然而,在契丹的眼中,李繼遷的角色就是個小醜,總感覺他的忠心不夠。為了生存,李繼遷在宋遼之間左右搖擺。實現利益最大化,就看哪一方給得更多些。


    雍熙四年(遼統,987)二月,李繼遷想要攻打夏州。


    夏州知州安守忠,三代將門之後。


    安守忠,字信臣,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沙陀族,爺爺是後唐振武節度使安金全、父親是後周平盧節度使安審琦。安守忠從小熟讀兵書戰策,不僅懂排兵布陣,上馬殺敵也是一員虎將。


    安守忠對夏州的防禦,做得可謂滴水不漏。單打獨鬥,李繼遷自知不是安守忠的對手,這位來去如風的黨項梟雄,隻能帶著兵馬在外圍徘徊,騷擾過往軍民。


    時間長了,安守忠就看不過去了,他東拚西湊,組織起三萬兵馬,想要一舉殲滅這位頑寇宿敵。


    伏擊戰,是遊擊教父李繼遷最擅長的打法之一。李繼遷在王庭鎮的要道上,設下伏兵,專等安守忠進入圈套。


    尹繼倫一千巡邏兵能幹翻耶律休哥三萬裝備精良的鐵林軍,李繼遷的數千精騎兵打敗安守忠的臨時拚湊起的三萬步兵,也不是什麽稀奇事。


    李繼遷這邊伏兵四起,劈裏啪啦一頓亂箭,安守忠的三萬兵馬就亂得跟鵝毛似的,扔下刀槍,撒腿就跑。安守忠叫也叫不住,攔又攔不得,隻能跟著向迴撤。


    宋軍被打得丟盔棄甲,人馬折損過千,刀槍旗子、輜重丟得滿地都是,李繼遷帶領人馬一直追到夏州城下,安守忠算是撿了條命。


    李繼遷覺得這支宋軍就是群紙老虎,太不禁打,果斷下令兵圍夏州。


    夏州被困將近兩個月,求救的文書傳至京城,太宗急命麟州(今陝西神木縣)知州韓崇訓率大軍前往增援。


    夏州城兩萬多人馬,大宋援軍再一來,肯定會被包了餃子。李繼遷怕前後受到夾擊,果斷率軍撤向地斤澤。


    沙漠是李繼遷的根據地,屯兵於沙漠,逐水草而居,在防禦上相對比較安全。


    夏州之圍遂解。


    繼捧事邊


    雍熙四年(987)八月,李繼遷屯兵黑水河,宋將石保興巡按罨子寨,李繼遷見石保興所部不過兩千人馬,於是率軍渡河,向宋軍發起攻擊。


    《孫子兵法》雲:“半渡而擊。”


    虎父無犬子,大宋開國元勳石守信長子石保興,早已探知黨項軍動向,預先在河對岸埋下伏兵。李繼遷大軍渡到一半,石保興率軍殺出,萬箭齊發。


    黨項軍被射得人仰馬翻,以前都是他們向別人放箭,現在也嚐到了弓箭的滋味。瞬間,河麵上一片狼藉,浮屍數裏,鮮血染紅了黑水河。


    李繼遷在眾將的掩護下,倉皇撤到岸邊。石保興率軍隨後追擊,斬首百餘級,追出數十裏方迴。


    十一月,李繼遷在無定河畔會盟黨項諸部族,商量攻打銀州。


    由於李繼遷素來兇狠野蠻,虐用黨項咩兀等族的部屬,部族首領忍無可忍,一直想要報仇雪。


    恨。


    宥州黨項咩兀十族首領遇乜布,首先發難,他號召其他九部首領,在會盟大會上,群起誅殺李繼遷。


    遇乜布代表眾首領上前敬酒,李繼遷沒有防備,他端起灑杯剛要飲,遇乜布手臂一揚,袖中暗箭瞬間發出,李繼遷應聲倒地。其他各部首領,紛紛拔出腰刀,前來圍攻李繼遷。現場頓時一片刀光劍影,李繼遷在眾護衛的掩護下,衝出大帳,跨上馬,倉皇逃走。


    遇乜布的這一箭,正中李繼遷的鼻子,雖然沒有要了他的命,也夠他喝上一壺的了。太宗聞知,賜敕書安撫遇乜布等首領。


    由於鼻子傷口長時間無法痊愈,進攻銀州的事,李繼遷決定暫緩。


    李繼遷采取聯遼抗宋策略,不斷襲擾西北邊境,宋太宗多次用兵失利。這個世界上,最了解李繼遷的莫過於族兄李繼捧。


    端拱元年(988,宰相趙普建議“委繼捧以邊事,令圖之。”用“以夷製夷”的策略,讓李繼捧重新管理夏台故地。


    太宗覺得此計甚妙,遂召李繼捧覲見,命令李繼捧趁機謀取李繼遷。


    為了讓李繼捧效忠朝廷,太宗賜其姓趙,更名保忠,親金花箋以賜之,授夏州刺史,充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觀察處置押蕃落等使,又賞賜金器千兩、銀器萬兩,並錢帛、芻粟、田園。令其據守夏州。


    李繼捧重迴夏州,李氏兄弟開始刀兵相見。李繼捧的策略隻有一個,招撫黨項各族“歸宋”,給李繼遷來個釜底抽薪。


    李繼遷曾質問自己的這位兄長,“吾祖宗服食茲土逾三百年,父兄子弟列居州郡,雄視一方。今詔宗族盡入京師,死生束縛之,李氏將不血食矣!奈何”


    兄弟二人各為其主,都是胸脯拍得砰砰響。李繼遷向丈母娘蕭太後打報告,自己決定招降族兄李繼捧,李繼捧向宋太宗打報告邀功,直接說李繼遷投降了。


    十二月,“(李繼捧)上言繼遷悔過歸款”,假言李繼遷願意歸順朝廷,宋太宗信以為真,立即詔授李繼遷為銀州刺史,充洛苑使。李繼遷隻能報以“嗬嗬”,拒而不受。


    端拱二年(989),太宗加李繼捧特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依遼附宋


    端拱二年(989)七月,耶律休哥在徐河被尹繼倫打了個措手不及,損失慘重,士氣低落。《西夏書事》載,“時契丹敗於徐河,大將耶律休哥創甚,國中奪氣。”蕭太後遣使催促李繼遷在西北向宋進兵。


    淳化元年(990)四月,李繼捧與李繼遷戰於安慶澤,激戰當中,李繼遷身中流箭,敗退而走。


    十月,李繼遷部下破醜重遇貴竟然背著李繼遷到夏州投靠了李繼捧。破醜,黨項姓氏。


    破醜重遇貴投靠的理由非常合理:李繼遷之前挨了官軍一箭,一直不見好轉,最近病情惡化,看來時日無多了,蛇無頭不行,鳥無頭不飛,自己為部族前途計,決定率部投降朝廷。繼捧大喜,覺得自己“歸宋”政策起了大用,當即修書上報朝庭,邀功請賞。


    破醜重遇貴何許人也他是和李繼遷、張浦等人,在銀州,以詐降之計,殺死銀都巡使曹光實的兇手之一。


    是騙子終究會露出馬腳,破醜重遇貴這邊剛在夏州城站穩腳跟,李繼遷就兵臨城下。李繼捧帶兵出城迎戰,沒打幾個迴合,就有兵卒跑來向李繼捧報告:“破醜重遇貴反了!要在城中跟李繼遷來個裏應外合,拿下夏州城。”


    李繼捧大驚,如果不先剿滅破醜重遇貴,夏州城真的難保。他無心戀戰,命令鳴金收兵,撥馬率先迴城。李繼遷揮軍掩殺,宋軍丟下上百具屍體,退迴城內。


    破醜重遇貴的計劃是占領城門,放李繼遷進城。如今計劃失敗,麵對蜂擁而至的宋兵,餘眾唿啦一聲,靠著飛爪繩索,紛紛滑下城去,逃出生天。


    淳化元年(990。


    )十二月九日,為激勵李繼遷,遼聖宗耶律隆緒冊封李繼遷為夏國王,承認西夏為割據政權。


    遼聖宗此時的冊封,可以視為西夏王國的誕生。萬事開頭難,雖然這個西夏王國,還是一個流亡政權,西夏國王李繼遷手裏,還是寸土皆無。隻要在路上,就沒有到不了的遠方。很多年後,李繼遷的孫子李元昊在夏國王的稱號基礎上,建立大夏帝國,史稱西夏。


    淳化二年(991)年初,李繼遷再攻夏州。李繼捧上書朝廷,請求增派援兵。太宗派商州團練使,六十九歲的老將翟守素率兵援助夏州,同時賜李繼捧茶百斤、上醞十石。


    “歸宋”策略確實起了作用,李繼遷帳下的指揮使朗吉等人帶領部族,暗中脫離李繼遷,投向李繼捧。“潛相攜貳”,使得李繼遷軍心大亂。


    七月,李繼遷占領銀、綏二州。


    得知翟守素的援軍到達夏州,李繼遷擔心兵力不敵,好漢不吃眼前虧,為了謀求更大的利益,他決定跟宋廷合作。李繼遷立即遣使去夏州城求見李繼捧,表明願意接受招安,讓李繼捧代其向宋廷奉表謝罪。


    史載,“時聞翟守素至夏州,恐兵力不敵,詐遣人由保忠奉表謝罪,朝廷信之,遂授以官。無錯首發”很快,太宗的賞賜下來了,授李繼遷銀州觀察,賜姓趙,賜名保吉,李繼遷的兒子李德明封內蕃落使、行軍司馬。


    李繼遷乞降,不過是他的緩兵之計,他從來就沒有放棄過收複定的理想。


    從此,李繼遷在兩個帝國間遊走,他本來就是大遼國的女婿,一邊是契丹的西夏國王,一邊是大宋的銀州觀察使,他是腳踏兩隻船,兩麵三刀,刀切豆腐兩麵光。


    李繼遷歸順,西北無戰事,翟守素依令移兵石州(今山西離石縣)。由於年老多病,翟守素無法抵禦邊關的風沙,上書請求迴原籍,太宗準其所請。一年後,翟守素在家中過世。


    翟守素帶兵一離開,李繼遷的狐狸尾巴又露了出來,他繼續我行我素,跟宋廷死磕。


    策反李繼捧


    王庭鎮作為夏州外部的屏障,地接大漠,一直有寨柵可守,雍熙年間,李繼遷將其焚毀。之後,李繼遷占據著王庭鎮的舊地,一直在此屯駐軍隊,隨時準備再攻夏州。


    淳化二年(991)九月,一天深夜,李繼捧率部出夏州城,向李繼遷發動襲擊。


    李繼遷完全沒有防備,他沒想到自己的這個族兄還有這份膽量,敢偷襲他。猝不及防之下,西夏軍大敗,李繼遷率眾倉皇撤向銀州。


    半路上,又遇到熟戶貌奴、猥才兩族的兵馬,西夏軍又損失牛畜兩萬多匹。李繼遷覺得此時迴銀州隻有死路一條,“複棄銀州”,徑直奔入地斤澤(又名鐵斤澤)。


    打了勝仗,李繼捧向太宗上書邀功道:“破保吉(李繼遷)於王庭鎮,保吉走鐵斤澤。”


    遊擊戰最大的特點就是:當你察覺這條路走不通的時候,不要一條道走到黑,而是及時換個打法。


    當李繼遷覺得單打獨鬥硬拚不行的時候,就去尋求外援;當覺得光靠武力對抗不行的時候,就邊打邊談;當實力太弱的時候就想著去接受招安,尋求緩兵之計。


    如今,李繼遷決定再來個新玩法,策反族兄李繼捧。


    十一月,李繼遷秘密派人去夏州遊說李繼捧,“夏王李繼遷原本寸土皆無,隻不過手下聚集了一支遊兵散勇,就能讓大遼皇帝冊封為西夏國王,你李繼捧擁州,歸順了大遼,朝廷定會冊封稱王,可以世世代代鎮守定難。”


    聽說可以稱王,而且永鎮夏州,李繼捧心動了。淳化三年(992)正月,李繼捧派人去遼朝請命入貢,表示願意臣服於大遼。


    蕭太後和遼聖宗耶律隆緒,喜出望外,立即頒布詔書,冊封李繼捧為大遼國西平王,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


    李繼捧歸附遼朝,李家。


    兄弟如今是“同朝為官、不分彼此”,李繼遷不費一刀一槍,引兵進入並占據銀州城。李繼捧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銀州城成了李繼遷的地盤。


    自從歸附大遼,李繼遷每一年的進貢禮品都是在蕃族之間征用的。占據銀州以後,李繼遷覺得自己策反李繼捧有功,立即表示,以後向遼朝進貢的事情就由李繼捧負責了。畢竟李繼捧手裏有四個州,家大業大。


    李繼遷不來進貢,分明是懷有二心,蕭太後大怒,命令西南招討使韓德威帶兵去銀州,質問李繼遷是不是有不臣之心


    韓德威就是當年建議遼朝收納李繼遷的人,當時,韓德威還給李繼遷出主意,讓他向大遼求婚。李繼遷是什麽人,韓德威最清楚。蕭太後這次派他前去招諭,也是看在他們之間關係不一般的份上。


    惹不起還躲不起嗎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李繼遷聽說大遼天子派人來問罪,就來個閉門不見。


    韓德威到了銀州之後,李繼遷派人給韓德威帶去口信,“夏王正在準備西征迴鶻,沒時間接待天子使臣,望尊使多多擔待。”


    韓德威大怒,直接命人在李繼遷的老巢銀州,縱兵大掠一番後,帶兵返迴大遼。


    策反堂兄李繼捧之後,在不觸怒大遼的前提下,李繼遷接著實施自己的第二步規劃,和宋廷討價還價。


    當時宋夏邊境的陝西地段還處於邊禁的狀態,貿易斷絕。淳化三年(992)四月,李繼遷上書宋太宗,請求和宋互市。


    互市一是為了緩和西夏和大宋的關係,二是可以互通有無。西夏太窮了,很多東西都需要從中原進口,中原也可以從這裏購買馬匹。


    李繼遷的表文謙卑誠懇,“王者無外,戎夷莫非赤子乞通互市,以濟資用。”自古王者無外,我們西戎之人難道不是皇帝的子民嗎請允許雙方商旅往來,以滿足邊境民眾的生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太宗聽得很開心,於是下詔答應李繼遷的請求,允許雙方互市。


    狡兔三窟,首鼠兩端,李繼遷的慣用手法就是兩麵三刀。


    韓德威縱兵大掠銀州,李繼遷覺得不能就這麽便宜了韓德威,應該要迴屬於自己的權利,不能跟大遼鬧掰了。


    淳化三年(992)十月,李繼遷上書遼廷,向蕭太後告禦狀,太後下詔拊諭之,於是李繼遷再次遣使向大遼進貢。


    潘美非潘仁美


    這世上沒有什麽長生不老,英雄總有遲暮的一天。


    淳化二年(991)六月七日,大宋開國元勳,一生征戰南北的大宋戰神,忠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潘美去世,享年六十七歲。太宗悲傷不已,輟朝三日,下詔追贈中書令,賜諡號為武惠。


    “宋初健將,首為曹彬,其次莫如潘美。”太祖、太宗兩朝,如果要找兩位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非曹彬和潘美莫屬。


    英雄的曆史,是以悲壯為筆,以血肉為墨,書寫而成的一部讚歌,有不屈、有抗爭、有奉獻、有誤解、有犧牲。


    潘美,字仲詢,漢族,大名(今河北省大名縣)人,父親是常山的一名軍校。潘美名字中的這個“美”字,絕不是浪得虛名。


    潘美年輕時風流個儻,容貌俊美。麵如冠玉,目如朗星,眉如墨畫,鼻如懸膽,溫文儒雅,文質彬彬。潘美,人長得真的美,凡是見潘美的人,都稱他為神仙中的人。


    潘美不是一個想著靠顏值混飯吃的人,他年輕時就胸懷夢想,曾對同鄉王密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大丈夫不在年輕的時候建立功名,謀取富貴,碌碌無為與萬物一並滅亡,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潘美做事果敢幹練,深為後周世宗柴榮的器重。柴榮任開封府尹時,潘美就擔任柴榮的侍從,柴榮即位,潘美補供奉官。高平之戰,以功遷西上閣門。


    副使。


    宋祖開基,美為力戮。潘美與太祖趙匡胤關係素來深厚,當年陳橋兵變時,是潘美冒著有去無迴的危險,單人獨騎前去京城宣諭,宣告趙匡胤已經取而代之當天子了。


    在皇宮,趙匡胤見到宮女抱著世宗柴榮的小兒子,當時範質、趙普、潘美等人都在趙匡胤左右,趙匡胤問大家該如何處置這個孩子,趙普的意思是“去之”,眾人也都說:“除掉他”,隻有潘美低頭不語。


    趙匡胤便問道:“汝以為不可耶”


    潘美道:“於理未安”。


    趙匡胤點頭道:“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朕不忍為也。”於是命潘美將這名繈褓中的嬰兒帶迴家做養子,“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複言。”由此可以看出,趙匡胤對潘美的信任。


    這個孩子後來改名為潘惟吉,他曾被宋真宗派往遼國給遼聖宗祝壽,在途中病逝。據考證,周世宗柴榮的後裔繁衍至今的,應該隻剩下潘惟吉一脈。


    潘美對舊主子柴榮,可謂有情有義。


    袁彥諭歸,峒蠻征伏。


    陝州主將袁彥兇悍,信任女幹佞,喜殺人貪財,而且修造兵器,太祖怕他造反,又是派潘美單人獨騎前去宣諭。潘美告知袁彥,“天命既定,應當克守臣職。”袁彥於是跟隨潘美入朝。太祖非常滿意,稱讚道:“潘美不殺袁彥,能讓他來晉見,實現了我的願望啊。”


    太祖趙匡胤的統一之路,全斌占後蜀,潘美收南漢,曹、潘平南唐。


    潘美不僅衝鋒陷陣勇不可擋,而且還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大宋平定荊、湖,潘美受任潭州防禦使;乾德二年(964),獻聲東擊西之策,滅掉後蜀;開寶三年(970),親率數萬人馬,以少勝多,滅掉南漢,擒鋹送京,斬獲數萬;與曹彬聯手,水陸並進,開寶八年(975)攻占金陵,平定南唐,同下江南,其功更足;又與太祖數次征伐北漢。


    到了太宗一朝,太平興國四年(979),潘美任北路都招討,與太宗趙光義從征太原,平定北漢;接著征伐幽薊;後占據三交,屯兵積粟,為大宋鎮守北方國門。


    楊業原本是北漢降將,為北漢駐邊三十年。太宗征伐太原時,北漢皇帝劉繼元已經投降,楊業(當時叫劉繼業)仍據城力戰,為太宗所青睞。為他恢複本姓楊氏,並將其名“繼業”改為單名“業”,任命他為左領軍衛大將軍,後跟潘美共同駐兵山西。


    其實真正害死楊業的,應該是王侁,而非潘美。


    監軍王侁逼迫楊業出兵,又不按約定,提前撤除埋伏,致使宋軍慘敗。陳家穀一戰,楊業被俘絕食身亡,其子楊延玉戰死,宋軍全軍覆沒。楊家浴血奮戰,殞命疆場,負主要責任的就是王侁。


    王侁是個小人,以誣陷主帥起家,也許是王侁官職太小,不足以突顯楊家將的威名,所以潘美很倒黴地成為楊業之死的主要責任人。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據《宋史》載,潘美當時與楊業的立場接近,隻是沒有力爭,王侁軍離開陳家穀口時還曾予以製止,隻是潘美不敢得罪監軍,沒有堅持己見,也跟著王侁提前撤離。作為北伐西路軍的統帥,潘美對於王侁提出的作戰方案不置可否,就這麽稀裏糊塗地默認了,是應該負一定責任的。


    從戰後的處分來看也是如此,潘美受到降職處分,監軍王侁、監軍劉文裕皆被撤職發配。無錯首發監軍王侁“除名,隸金州”,劉文裕“除名,隸登州”。


    潘美被削秩三級,責授為檢校太保,不過很快就改任檢校太師,真定知府,又擢升都部署、並州通判,加官同平章事,與宰相平級。至死為國開疆守土。


    楊業死,潘美也駕鶴西去。


    潘美處功高震主之地而能謹慎,宜守保令名以終也。潘美一生為大宋,南征北戰,恪盡職守,是大宋朝真正的大忠臣。楊業從歸降。


    到戰死,為大宋效力了七年時間。潘美一生戰功赫赫,彪炳史冊,非楊業所能及也。


    明太祖朱元璋,曾評價道:“如漢陳平、馮異、宋潘美皆節義,兼善始終,可以廟祀。”


    潘美有六子(含義子潘惟吉)三女。


    長子潘惟德,官至宮苑使;次子潘惟固,官拜西上閣門使;三子潘惟正,官拜西京作坊使;四子潘惟清,官拜崇儀使潘惟熙,娶秦王趙德芳之女,官拜平州刺史;義子潘惟吉,累遷為天雄軍駐泊都監。兒子當中沒有叫什麽“潘龍、潘虎、潘豹”的一群野獸。


    三個女兒,長女嫁給大理寺評事張昭允;小女兒封馮翊郡夫人,嫁給曹彬之子曹瑋。


    最受非議就是二女兒潘氏,十六歲時,太宗趙光義將潘氏賜婚給韓王趙恆,封為莒國夫人,六年後,潘氏逝世,年僅二十二歲,未留下子女。宋真宗趙恆即位,追封潘氏為莊懷皇後,宋仁宗改諡為章懷皇後。


    潘美去世時,趙恆還是襄王趙元侃。章懷皇後比他爹潘美還早死兩年多,一輩子也沒機會興風作浪,殘害忠良。倒是被“忠良”害得名譽掃地,打入了十八層地獄。


    曆史上的潘美跟楊業,真實的對比如下:


    一位是開國元勳,一位是降宋的貳臣;


    一位是官居宰相(同平章事)、節度使的正二品大員,一位是官居觀察史、刺史的四品官員;


    一位爵位是代國公、韓國公,一位無爵位;


    一位是服務大宋三十一年的兩朝老臣,一位是服務大宋七年的降宋新人;


    一位是上級領導,一位是下級軍官;


    一位多次獨立指揮大型戰役,一位沒有指揮過大型戰役的經曆;


    一位是滅南漢、平南唐、滅北漢,鎮守邊關,南征北戰,屢建奇功的忠臣良將,一位是雁門之戰,以少勝多的英雄;


    縱觀太宗一朝,英勇和功勳超過楊業的大有人在,比如李繼隆、李繼宣、田重進、尹繼倫、米信、荊嗣等。


    就是名不見經傳的都指揮使荊嗣,一生經一餘戰,未嚐敗北,也可以甩楊業幾條街。


    後世編書的、評書演義,為了尋求刺激好看,故意拔高楊家,狂褒楊繼業之忠,故意貶低潘仁美,無所不用其極。讓一代忠臣良將潘美身後狂遭無端之毀,躺著中槍,甚至導致潘、楊兩家世代不通婚的後果,這未免玩大了。


    若非有殺父之仇、奪妻之恨,編書的不可能這麽恨姓潘的。極端地歪曲曆史,抹殺忠良,狂扁開國功臣,為一位貳臣歌功頌德,愚弄了百姓,賺飽了私囊,此種行徑,非君子所為也!


    故事不是曆史,不等於史實;故事裏的事,隻能是故事,切莫當真。


    評書《楊家將》中,潘仁美是一個處處與楊家將作對的大女幹臣,此人頭頂生瘡,腳底流膿,一肚子壞水,處處給楊家使絆子。_o_m為了除掉楊家將,不惜裏通外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賣國賊。硬逼著楊繼業出戰,結果導致楊繼業枉死。


    評書演義、戲曲當中,楊家一門忠心報國,為大宋江山拋頭顱,灑熱血。金沙灘之戰、七郎八虎闖幽州、七子去六子迴、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十二寡婦征西等等故事純屬虛構。


    大宋朝不乏忠臣良將,宋太宗、宋真宗也沒有無能到讓一群老寡婦去戰場,保家衛國。百姓所津津樂道的,竟然全是子虛烏有的“故事”。


    評書《楊家將》,虛構了一場史上最精彩、最淒慘、最壯烈的金沙灘之戰:大郎替了太宗趙光義死,二郎替了八賢王趙德芳,三郎被馬踩如泥,四郎八郎流落番邦出家當了和尚,七郎被潘仁美亂箭射死高杆上,射了一百單三箭,七十二箭透心穿,老令公楊繼業碰死在李陵碑前。


    聽了《楊家將》的故事,若能激發起盡忠報國之心,珍惜當下,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為民族的偉大複興,眾。


    生的福祉,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建功立業,則楊業幸甚,潘美幸甚!


    生前身後名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淳化二年(991)十一月,李繼遷策反李繼捧,二人合謀,同歸大遼。朝中大臣開始埋怨趙普,將一切過錯歸咎於他的“委繼捧以邊事”策略的失誤。其實自兩年前,趙普的身體就已經出現狀況,無法正常上朝。


    端拱二年(989),太宗下詔,趙普不必早起上朝,讓他每天隻到中書省辦公,遇有重大政事,能召見問對即可。入冬後,趙普病倒,太宗多次到趙普家中探望,賞賜甚厚。


    趙普一再上表請求致仕,太宗不得已而“勉從之”。淳化元年(990)正月,正式罷去趙普宰相之位,命他出任西京留守、河南尹,兼太保、中書令。


    趙普又三次上表,懇求辭讓新授官職,太宗親書手詔:“開國舊勳,惟卿一人,不同他等,無至固讓,俟首塗有日,當就第與卿為別。”開國舊勳當中,隻剩你一人,與他人不能等同,不要再推讓,等出發上路那天,我到你家來與你道別。


    趙普捧詔涕泣,不顧病體請求見君麵談。多涉及國家大事,太宗嘉納其言。


    因力疾請對,賜坐移晷,頗言及國家事,上嘉納之。普將發,車駕幸其第。趙普出發上任時,太宗又來到他的府上探望。


    淳化三年(992)春,趙普又以年老久病,令留守通判劉昌言奉表,再度請求致政。太宗遣使前來撫慰。趙普“凡三上表乞骸骨”,太宗加授其太師,封魏國公,賜給宰相俸祿,讓他在家中養病。


    太宗派遣趙普的弟弟宗正少卿趙安易,持詔書賜給趙普,又專門派特使賜給趙普詔書道:“卿頃屬微瑑,懇求致政,朕委以居守的重任,怕打擾老臣,我把你當老師看待,特下表尊重賢臣,待你病愈,就來與朕相見。今賜羊酒如別錄,卿宜愛精神,近醫藥,強飲食,以不負朕眷念之意。”


    七月十八日,趙普派親近官吏甄潛到上清太平宮祈禱,神仙降語道:“趙普,宋朝忠臣,久被病,亦有冤累耳。”甄潛迴來後,趙普勉強支撐病體,冠帶整齊,到中庭受聽神言,涕泗感咽,當晚,趙普於洛陽病逝,終年七十一歲。


    太宗聽聞訃訊,非常悲痛,謂近臣道:“普事先帝,與朕故舊,能斷大事,向與朕嚐有不足,眾所知也。朕君臨以來,每優禮之,普亦傾竭自效,盡忠國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太宗痛哭涕泣,左右大臣深為感動。


    廢,為趙普出次發哀。下詔追贈趙普為尚書令,追封真定王,賜諡號為“忠獻”。太宗撰神道碑,親墨八分書以賜之。遣右諫議大夫範杲代行鴻臚卿之職,護送喪事,賜絹匹,米麵石。


    下葬那天,官府設鹵簿鼓吹儀式。淳化四年(993)二月,葬於洛陽邙山。鹹平年間,追封韓王,配饗太祖廟庭,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趙普的長子趙承宗,早於趙普一年去世,曾任右羽林衛大將軍及知潭、鄆二州。次子趙承煦,官至成州團練使,。


    兩個女兒都已成年,趙普的妻子和氏表示希望當她們出家為尼,太宗再三勸諭,終不能奪其誌,“賜長女名誌願,號智果大師;次女名誌英,號智圓大師。”


    自古受命之君,必有碩大光明之臣,以左右大業。趙普蘊負鼎之雄才,蓄經邦之大略,輔佐太祖區處天下,收藩鎮之權,僭偽之國,撥亂世反之正。獨相十年,天下廓廓,日以無事。至太宗,寵遇愈隆。


    太祖趙匡胤評價他“識洞化原,才優王佐”;太宗趙光義評價他“建邦元輔,命世偉才”;曆史學家蔡東藩評價道:“宋初功臣,不止一普,而普之功為最大。”


    趙普一生三次為相,位極人臣,他的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讓儒家經典從此火爆天下,影響深遠。“其後,遂。


    有濂洛諸儒之盛,是所謂青出於藍也,所貽者遠矣。”


    千載起興王之運,廿年居調鼎之司。立宋三百年之安,真社稷之偉丈夫。


    國失良臣,山河含悲。趙普謝世沒幾個月,又有一件能讓太宗哭瞎雙眼的打擊猝然降臨。


    大宋最優秀的準太子,太宗最鍾愛的皇子,皇位繼承人,年僅二十七歲的許王趙元僖,突然毫無征兆地暴斃家中。


    白發人送黑發人,這讓已經步入老年的趙光義情何以堪。流水縱把相思寄,芬芳過後總是空。太宗的天,頓時塌了一半。


    元僖之死,又將引出一樁千古迷案……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的天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尚花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尚花開並收藏大宋的天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