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雍熙三年(986)春,太宗為報高梁河之辱,興兵伐遼,戰事遷延,久未班師。梁國公趙普上《諫雍熙北伐》疏,力諫收兵息戰。


    太宗賜給手書給趙普,誇讚他忠言苦口,三次上奏,忠心可嘉。趙普上表謝恩,太宗改命趙普為山南東道節度使,爵位改封為許國公。


    君子館大戰,宋軍慘敗,河北守邊宋軍相繼敗覆,軍亡死者,前後數萬人。剩下的防守兵力,“不滿萬計,皆無複淢誌。”邊地鄉民,雖能聚起抵抗,也隻是堅壁自固,不敢禦敵。遼軍接連攻破深、祁、德數州,殺官吏,虜士民,縱火大掠,把大量的人畜財富掠往遼國。


    太宗下詔:“將士戰敗潰散者都不予追究,獎勵防備抵禦有功之臣,掩埋露骨,撫恤烈士,錄用為國捐軀官吏的子孫為官,免除因戰爭帶來災害的地區三年租稅。”


    遼軍有個習慣,就是每年秋收之後,必定派兵深入宋境,搶糧搶人搶牲畜。每年來一趟,趟趟不重樣。


    為補充兵源,加強邊防守備,太宗遣使前往河南、山西各地諸州,征發百姓參軍,每八個壯丁中抽取一人入伍參軍。


    京東轉運使、主客郎中李惟清三次上疏諫阻:“若是,天下不耕矣。”


    太宗向宰相李昉問計,李昉道:“皇上遣使到河南、河東征兵,也是迫不得已,然河南之民素習農桑,不知戰事,一旦征集起來,必定會導致混亂,若因而嘯聚山林作亂,朝廷還必須派兵剪除,若是如此,則河北土地既困於契丹戎馬,河南百姓又作亂於民間,這就不好辦了。”


    太宗覺得言之有理,就采納了李惟清、李昉的建議,隻從河北征招壯丁,其餘各地全都停招。


    打黑除惡


    雍熙四年(987)年七月,太宗於內客省使廳事設置三班院,負責管理三班使臣名籍、磨勘、差遣,任命崇儀副使蔚進知院事。


    太宗一朝,官僚機構日益膨脹,人浮政濫,曠職廢事,現象嚴重。地方官員貪汙腐化,極度奢侈,肆意揮霍,很多地方官商勾結,一手遮天,導致民怨沸騰。


    秦州(今甘肅天水)長道縣,有一個名叫李益的酒場官,家財萬貫,僮仆數百,為富不仁,無惡不作。酒場官類似於某國營灑廠的廠長,李益這人交通朝貴,拉攏官吏,上能通天,與地方官吏沆瀣一氣。“郡守以下皆畏之”,仗著手裏捏著官員的把柄,有恃無恐,為所欲為。


    李益做著放高利貸的生意,“民負益息錢者數百家”,欠他高利貸的百姓多不勝數。李益非常囂張,討債的事根本用不著自己動手,而是交給官府幫他督促、收繳,催的比國家賦稅還要急。


    多行不義必自斃,總有那麽一股清流,照見朗朗乾坤,清平世界。觀察推官馮伉清正廉潔,不為所屈,私下收集了李益不少罪證,李益很惱火,決定給馮伉點顏色看看。


    一日,馮伉騎馬外出,李益指使奴仆將馮伉從馬上拖下,接著就是一頓胖揍,警告他要老實點,不要不識抬舉。


    馮伉兩次上書太宗揭發李益,神通廣大的李益早就料到會有這一手,早就派人將馮伉的奏章隱匿起來。馮伉無奈,後來通過買馬的使者輾轉將舉報信送到了太宗手上。


    接到舉報信後,太宗勃然大怒,責令地方官,立即逮捕李益。詔令未到,李益早從朝中得到消息,連夜逃亡,藏匿起來。


    朝廷使者竟然撲了個空,趙光義更加惱怒,命令有關部門,務必限期將其抓捕歸案。三個月後,終於在河內一位巨富家中,將李益抓獲,押送禦史台受審。


    李益全部招認不悔,被判斬立決,籍沒家產。“州民聞益死,皆醵錢飲酒以相慶。”


    李益的兒子李士衡是進士出身,官至光祿寺丞。很顯然,李益在京師的後台和聯絡。


    員就是李士衡。“詔除其籍,終身不齒。”李士衡被開除公職,永不錄用。


    李益父子被繩之以法,那些與他們結成利益同盟的官員權貴,卻照樣吃香的喝辣的,毫無大礙,簡直有些不可思議。


    趙普三次拜相


    端拱元年(988)正月,太宗下詔要親耕籍田。許國公趙普上表請求覲見,辭甚懇切。太宗也動了情,對宰相李昉道:“趙普是開國元勳,是朕所尊重禮敬之人,宜從其請,讓他入覲。”


    趙普上朝,近前參拜,太宗對他再三慰撫,趙普感激得嗚咽流涕。陳王趙元僖亦上言為趙普訴冤,稱讚他是“聖朝之良臣”。


    這時,百姓翟馬周擊登聞鼓上告,告發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發生戰事之時,不作邊備,徒知賦詩宴樂。雍熙北伐時,太宗並未找李昉商議出兵之事,這麽大的事,皇上都沒跟自己商量,是沒把他李昉放在心裏,李昉心中鬱悶,經常在家賦詩宴樂。


    籍田禮畢,太宗想罷掉李昉相位,詔學士賈黃中草擬詔令。賈黃中道:“仆射,百僚師長,實宰相之任,今自工部尚書而遷是職,非黜責也。”太宗也覺得這樣比較得體。於是下詔,貶李昉為右仆射。


    卻說,遼聖宗耶律隆緒自雍熙四年(987)年九月駕臨南京,就一直坐鎮於此,遼兵時常騷擾宋境。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進獻應對之策,李昉援引漢、唐先例,堅持認為應委屈己方與敵修好,停止戰爭、休養百姓。眾人一致認為此議甚好。


    端拱元年(988)二月,太宗想立呂蒙正為相,擔心他資曆太淺,想請趙普出來壓壓台麵,讓他以趙普為表率。太宗道:“卿國之勳舊,朕所毗倚,古人恥其君不及堯、舜,卿其念哉。”下詔,進封參知政事呂蒙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給事中許國公趙普守太保兼侍中,同呂蒙正平章事。


    這是趙普第三次受命拜相,趙普再次站迴大宋朝廷的權利巔峰。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他要做的就是拿出自己殺手鐧,為大宋整頓吏治,帶給朝廷一股清流。上一次拜相,趙普鏟除了盧多遜,這一次,趙普也不想手軟,他要向一個更難對付的皇帝身邊紅人開刀。


    扳倒“江湖大師”


    內侍侯莫陳利用以幻術得寵,驕恣不法,趙普早就看他不順眼,隻是苦於一直沒有機會。


    侯莫陳是三個字的複姓,他來源於鮮卑族侯莫陳部落。史載,漢高祖劉邦的異母兄弟楚王劉交的後裔有避難逃入鮮卑族中的,後與鮮卑族人通婚,逐漸被其同化,成為侯莫陳部落的成員。


    北魏孝文帝時,侯莫陳肅被賜姓陳,於是族人眾皆仿效,將“侯莫”去掉,改成了單姓“陳”。到了北魏末年,由侯莫陳氏改成陳姓的鮮卑人,很多又恢複了舊姓。宋以後,侯莫陳氏便很難見到,基本上全都改為單姓“陳”了。


    侯莫陳利用,益州成都人,幼得變幻之術。太平興國初,侯莫陳利用來京城賣藥,靠著一點“黃白之術”的小魔術,迷惑百姓。方士丹客哄人煉丹,能以藥草煉成丹藥,使鉛鐵變為黃金,死汞變為白銀,名為“黃白之術”。就靠這,侯莫陳利用逐漸有了點小有名氣,成為人們口中的“江湖大師”。


    高粱河之戰,太宗的屁股挨了兩箭,雖然已經痊愈,但是一遇到刮風下雨或者天涼了,股間時不時的還會隱隱作痛。雖經宮中禦醫調治,依然斷不了根,發作起來,寢食難安。侯莫陳利用的小名氣也給他帶來了狗屎運,竟然得到太宗的召見。


    一天,樞密承旨陳從信在街上遇到這位江湖郎中,聽了侯莫陳利用的一番吹噓標榜,說他醫術如何如何了得,如何如何神奇,特別善治刀槍劍傷,在他的口中,普通的大力丸也成了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陳從信竟然信了這位江湖遊醫的話,為了取悅皇上,將侯莫陳利用帶到了太宗麵前。


    看了侯莫陳利用。


    的小魔術,再貼上他的狗皮膏藥,困擾太宗的箭傷,竟然好了很多,太宗沒之前那麽痛苦了。侯莫陳利用因此來了個鹹魚大翻身,“即授殿直,累遷崇儀副使。”幾年時間,由一介平民被提升為鄭州團練使,一時間風光無限,無人能敵。


    太宗的箭傷隔三還會犯,有侯莫陳利用在身邊,太宗的傷痛能緩解不少。太宗離不開侯莫陳利用,就像曹操離不開華佗。三國時的女幹雄曹操,頭痛病一犯,就想到華佗,有一次曹操頭痛得厲害,華佗說丞相的病要想根治,必須用斧子砍開頭顱,取出風疾,曹操大怒,認為華佗要害他,將他打入大牢,華佗因此喪命。


    方士侯莫陳利用畢竟是小人得誌,這位“大師”很快就恃寵而驕,不知道天高地厚。“前後賜與甚渥,依附者頗獲進用,遂橫恣無複畏憚。其居處服玩皆僭乘輿,人畏之不敢言。”


    “大師”的身邊聚集了大批逢迎之士,希望借助他的力量,平步青雲,升官、發財。他的府第、車馬,統統僭越了法定的規製。朝中大臣個個敢怒不敢言,大家不是怕侯莫陳利用,而是都不敢得罪皇上,畢竟皇上的龍體康健是國之大事。


    趙普是一個眼裏要麽就不揉沙子,要麽就把沙子揉碎在眼睛裏的人。上任之初,趙普就決定對這個“江湖大師”重拳出擊。不過,趙普要過太宗這一關,著實有點難度。.


    端拱元年(988)三月,趙普派人將侯莫陳利用擅自殺人及其他一些不法之事,向太宗告發,要求將其繩之於法。經過有關部門的調查審訊,在大量的人證物證麵前,侯莫陳利用無法抵賴,隻能供認不諱。太宗也無語了,想要免他一死,趙普道:“陛下不殺,這是亂天下法。法不能亂,此一罪人,何足惜哉!”太宗無奈,隻能下詔將侯莫陳利用除名,抄沒家產,流放商州。


    沒過多久,太宗舊疾複發,下旨把“大師”侯莫陳利用召還迴京,為自己療傷。當初籍沒他的家產,又還給他。跟法度比起來,自己的身體要緊,如果侯莫陳利用能讓自己多舒服幾年,賞再高的官也值得。最終還是太宗袒護了侯莫陳利用。


    我胡漢三又迴來了!第一迴合:侯莫陳利用勝。


    趙普的心頓時拔涼拔涼的,然而,趙普下定決心要辦成的事,九牛二虎拉不轉。“這個江湖騙子,我老趙搬不倒你誓不罷休!”很快,趙普又找到了兩位重要證人。


    鄭州榷酤竇湮,監管鄭州酒水政府專營工作,知道侯莫陳利用很多不法之事,因擔心報複,才緘默不語。趙普聽說之後,召來竇諲詢問,反複做他的思想工作,擔保他不會有生命危險,竇諲這才上疏太宗,檢舉揭發“大師”有不臣之心。


    “利用每獨南向坐以接京使,犀玉帶用紅黃羅袋;澶州黃河清,鄭州用為詩題試舉人,利用判試官狀,言甚不遜。”侯莫陳利用居然敢於僭越皇室用度,每次接見京官,都是坐北朝南;所用之物,都是皇上規格,他身上的犀玉帶子用的也是紅黃羅袋裝飾;澶州地區黃河曾由渾變清,古人雲“黃河清,聖人出”,“大師”就利用這件事,在鄭州的科舉中以“黃河清”為題考舉子,等於自比“聖人”;他在書寫判詞時,文字也多有不敬等等。


    負責查抄侯莫陳利用家產的京西轉運使宋沆,得到了數張寫有大不敬之語的紙片,在趙普的支持下,宋沆將侯莫陳利用的諸多“言甚不遜”言辭,一一向太宗作了匯報。


    種種罪證累加在一起,太宗也無語了。但是,太宗還是不想讓這位“江湖大師”死。


    趙普道:“侯莫陳利用這人,罪大惡極,處罰太輕,不能堵住天下百姓悠悠之口,不能滿足天下人的期望。”


    太宗明白趙普的意思,作為天子,他知道侯莫陳利用這樣的人,殺不足惜,然而和自己傷痛比起來,他又覺得應該留他一條命。


    太宗道:“豈有萬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


    ”朕作為萬乘之主,難道還不能庇護一個人嗎


    趙普道:“這個國家巨蠹,犯有死罪十幾條,實屬十惡不赦,天不藏奸,國法難容!必須將其繩之以法!”


    太宗也沒了道理,“令中使臠殺之。”隻好命人將侯莫陳利用在商州賜死。


    詔令下達之後,太宗又反悔了,派人快馬加鞭傳令赦免。傳詔使者飛馬前往商州,途中,馬在泥濘當中跌倒,使者走出泥濘換馬繼續前行,到達商州時,侯莫陳利用已經被前使斬殺於鬧市之中。


    朝野上下、百姓聽聞這一消息,無不拍手稱快。第二迴合:趙普全勝。


    趙普整頓吏治,扳倒這位“江湖大師”,接下來又將依附“大師”的奸佞之臣,統統貶官。


    陳廷山謀反


    陳廷山最早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裏,是在太祖趙匡胤親征太原時。


    開寶二年(969)年二月,太祖派曹彬、黨進率部進攻北漢,以李繼勳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趙匡胤親征督戰。


    北漢皇帝劉繼元一麵令楊業、馮進珂帶兵扼守團柏穀,一麵遣使向遼國求援。


    兩軍相峙,楊業派牙隊指揮使陳廷山率領三百人偵察宋軍敵情,陳廷山一頭撞上了大宋先鋒李繼勳的大軍。


    好漢不吃眼前虧,在這決定生死的一刻,陳廷山陣前倒戈,帶領三百弟兄向李繼勳投降了。仗還沒打,一部分人就投降了,楊業和馮進珂擔心寡不敵眾,隻得退迴太原。宋軍很快奪取汾河橋,直抵晉陽城下。


    降將陳廷山投到大宋之後,參與了宋軍與北漢及遼國的多次戰役,被封為濟州刺史。


    太平興(980),遼軍圍攻瓦橋關。太宗命濟州刺史陳廷山率軍支援定州,萊州刺史楊重進等刺史率軍支援關南、鎮州,在瓦橋關以南三地增加兵力。


    大宋雍熙北伐,陳廷山作為一個指揮官,在涿州會戰中,沒有按期到達。按照軍法應當斬首,太宗給了降職處分,貶為冀州駐軍主管,隨後即因被人控告縱容部下燒毀民宅,又被貶為平戎軍知軍(治所在今河北文安縣新鎮)。這意味著陳廷山投宋之後,在官場上走一圈又迴到了原點。


    陳廷山的平戎軍治所在霸州南,兩地駐軍唇齒相依。


    霸州都部署石曦,並州太原人,沙陀人後裔,武將出身,打小才思敏捷、機智過人。石曦的來頭不小,父親是後晉韓王石敬暉,石敬暉是後晉皇帝石敬瑭的從弟,石曦就是石敬瑭的親侄子。


    後周恭帝柴宗訓封石曦為副左驍衛大將軍,讓他率使團出使高麗國,沒等石曦返迴中土,後周已經變天了,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大宋王朝。建隆三年(962),趙匡胤命石曦再次出使高麗,被任命為遷左驍衛大將軍,護秦州屯兵。


    開寶二年(969)被任命為雄州知州,兼任潭州鈐轄。開寶八年(975),會同李繼隆率兵攻打袁州南唐軍,平梅山、板倉諸洞蠻寇,俘馘數千人。


    石曦跟著太祖、太宗,南征北戰,東擋西殺,為大宋立下赫赫戰功。太平興國中期,石曦曆任右神武、右羽林大將軍。雍熙四年(987),改知霸州兼都部署。


    《宋太宗實錄》載,平戎軍知軍陳廷山感覺自己混了這麽多年,越混官越小,心中非常失落,居然派親信向遼國寫投降書,請遼出兵,自己所部願為內應,帶領平戎軍叛逃遼國。


    陳廷山這人看來腦後是生有反骨的無恥之徒,反反複複地背信棄義,叛國投敵。


    遼方答複並約定時間,然而陳廷山卻沒那麽好運了,這迴連老天都看不過去了,陰差陽錯,送書人把迴信誤送到霸州知州石曦的手中。


    石曦看到契丹的信件,覺得此事非同小可,與都監侯延濟定計,擺下鴻門宴,請陳廷山到霸州喝酒飲宴。陳廷山一到,埋伏的刀斧手一舉將陳廷山等人全部拿下。打上木。


    籠囚車,石曦派人將平戎軍知軍陳廷山押送開封,請求朝廷發落。


    端拱元年(988)六月初一,陳廷山以謀反罪被處以死刑。


    石曦因功加領霸州團練使、兼任鎮州知州。


    大宋鐵騎靜塞軍


    岐溝關、君子館兩次大戰,大宋喪師數萬,國力窮沮,被迫在戰略上采取守勢。


    痛定思痛,太宗覺得宋軍之所以屢戰屢敗,原因就出在宋軍基本上全是步兵,缺少能打硬仗、狠仗的鐵血騎兵。


    馬匹曆來都是重要的戰略資源,馬匹的多少決定著一個國家國力的強弱,唐朝牧馬監蓄馬將近七十萬匹。


    失去燕雲十六州後,大宋無法通過北方貿易、走私獲得蒙古高原的戰馬,西北黨項的崛起,讓宋朝從西北獲取戰馬的途經也給切斷了,大宋的戰馬最多的時候也不足二十萬匹,實力跟漢唐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中原缺馬,無法組建大規模騎兵軍團,在與大遼、黨項的對抗中,步兵根本沾不到什麽便宜,因此屢屢失利,不敗則已,一敗就是大敗。無錯更新


    數次北伐,宋軍共得馬四萬匹,太宗覺得,是時候擁有一支屬於自己的精銳騎兵了。


    易州緊鄰涿州、幽州,是中原門戶,這裏的百姓常年和契丹等遊牧民族打交道,曆來民風彪悍,精於騎射。一寸山河一寸血,聽到外敵入侵,男女老幼都能挽弓搭箭,全民皆兵。


    大宋的這支騎兵,人員全部來自易州,所有成員都能開二百斤的硬弓,精挑細選,聚齊三千人。一人戰馬,馬匹都是清一色的良駒。從軍士到戰馬全部披重甲,兵器除了弓箭外,全部配鉤連長槍。


    這是大宋曆史上最強的一支騎兵部隊,在缺馬的宋朝,已經達到了頂配,太宗為這支鐵騎取名“靜塞軍”。


    靜塞靜塞,有了它,邊塞就安靜了,“靜塞軍”這個名字,不是太宗始創。大唐開元十九年(731),最先在薊州城內置靜塞軍,大曆六年(771),又在輪台(今新疆米泉縣)置靜塞軍。


    這支大宋的超級武力,也是太宗的秘密武器,他要為這支鐵騎配備一名同樣鐵血的將軍。在大宋諸多的戰將當中,就有那麽一位敢打硬仗,能打勝仗,頭腦冷靜,心思縝密,常勝不敗的虎將,他就是大宋的國舅爺——李繼隆。


    接到任命的這一天,李繼隆這位鐵血漢子,失聲痛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大宋太需要這樣一支騎兵軍團了,他已經等得太久,太久,太久了……!


    中國曆史上,裝備精良,作戰勇猛,並稱於世的鐵騎:遼國的鐵林軍、西夏的鐵鷂子、女真的鐵浮屠、蒙古重甲鐵騎,還有一個就是:大宋的靜塞軍。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真正的英雄,就應該直麵慘淡的人生。


    燕山橫薊北,狐塞接雲中。勿使長城上,惟留漢將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的天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尚花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尚花開並收藏大宋的天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