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嶺南邕州沉寂了九年的侯仁寶要迴京麵聖,壓年的孫猴子想山下逃出來,老謀深算的盧多遜怎肯就此罷休。
一見太宗的麵,盧多遜立即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若召仁寶,其謀必泄,蠻夷增備,未易取也。不如授仁寶,讓暗中調度。另遣偏將,發荊湖士卒一二萬人,長驅而進,勢必萬全。”皇上你要小心了,一旦召侯仁寶迴京,攻取交州的計劃必定會泄露,交州的蠻夷加強了戒備,再想取勝就不容易了,不如讓侯仁寶便宜行事,負責籌劃此事,再派遣偏將帶一至兩萬荊湖的士卒,長驅直入,勢必能大獲成功。
侯仁寶是誰的人,趙光義心中明鏡似的,見盧多遜這麽說,太宗也沒多想,就準了,撤了召迴侯仁寶的詔令。侯仁寶最有機會迴京的一個時機,在盧多遜的幹預下就此泡湯了,趙普的計謀再次落空。讓一個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懂兵法的富二代去領兵打仗,盧多遜分明是沒安好心。
太平興(980)七月,太宗下詔,任命侯仁寶為交州陸路水路轉運使;任命蘭陵團練使孫全興、漆作使郝守俊、鞍轡庫使陳欽祚、左監門將軍崔亮為兵馬都部署;寧州刺史劉澄、軍器庫副使賈湜、供奉官閣門祗候王僎為兵馬都部署,水陸並進征討交州。
等來等去,侯仁寶等到的是讓自己出兵的任命,差點氣得當場吐血,他知道趙光義之所以做,都是因為盧多遜從中作梗,盧多遜這是擺明了要讓他老死在嶺南。無錯首發侯仁寶恨不能將此老賊碎屍萬段,估計這時候同時氣得要吐血的還有朝廷散人趙普。
路是自己選的,跪著也要把它走完,侯仁寶隻得接受任命。
越南版“黃袍加身”
交州,古稱交趾刺史部,自秦至唐,一直隸屬中國各時期的中原王朝。公元906年,生於大唐安南鴻州(今越南寧江縣)富豪世家的曲承裕獲朝廷認可,授予靜海軍節度使,建衙宋平(今越南河內),交趾逐步成為藩鎮,割據一方。
938年,交趾內亂,南漢劉龑意圖趁勢收複交趾,結果在白藤江被吳權擊敗,自此便放棄收複交趾地區,為日後的交趾獨立留下了隱患。
939年,吳權自立為王,撤銷節度使番號,此為越南獨立伊始。吳權死後,交趾地區陷入十二使君之亂,戰火連綿。同中原地區十國一樣,交趾這邊也是有樣學樣,頻繁地發動政變和改朝換代。太祖趙匡胤在攻滅南漢後,考慮到收複交趾得不償失,並未派軍征討。
968年新興勢力領袖丁部領平定戰亂,統一交趾,建立丁朝,定都在自己的出生地華閭(今越南寧平市),取得事實上的獨立。丁部領的長子丁璉,其麾下大將黎桓,為丁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被任命為全隊的最高統帥——十道將軍殿前都指揮使。
黎桓,愛州清蓮縣(今越南清廉縣寶泰村)人,也是一位草根出身,幼年時父母雙亡,成為孤兒。長相也很特別,《宋史》載:“陋而目渺”,看來是不咋地。被愛州的黎觀察,收為養子,悉心栽培。
黎桓,少有大誌,成年後投入南越王丁璉麾下,逐漸嶄露頭角,因其智勇雙全得到了丁部領的賞識,讓他統帥二千人,參加了平定十二使君的戰鬥,成為丁朝的開國功臣。
太平興國四年(979),丁部領與其子丁璉醉臥宮中,被祗候內人杜釋刺殺。定國公阮匐發兵攻入宮中,將杜釋磔死。
黎桓遂與定國公阮匐一起,將丁部領唯一幸存的兒子,年僅六歲的衛王丁璿扶上皇位,丁璿尊生母楊雲娥為皇太後。幼主即位,孤兒寡母,這一幕跟當年的後周簡直太像了。
黎桓與楊雲娥太後私通,成為丁朝攝政,自稱“副王”。定國公阮匐等人不滿黎桓的專權,分水陸二道,舉兵攻打都城華閭,被黎桓擊而殺之。
太平興(980),大宋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寶聽說交州大。
亂,向太宗奏明此事,建議出其不意攻打交州。
諒州守軍告急,太後楊雲娥命令黎桓帶兵出擊,並任命南冊江人範巨倆為大將軍。黎桓赤裸裸地想當皇帝,大軍出兵前,範巨倆叫囂:“今主上幼弱,我眾雖竭死力禦外侮,脫有尺寸之功,其誰知之不如先冊十道(黎桓)為天子,然後出師可也!”
軍士們紛紛振臂“鹹唿萬歲”,太後楊雲娥見大勢已去,為保全身家性命,隻得派人連夜給黎桓送上龍袍,讓黎桓即位,兒子丁璿退位,降為衛王。
黎桓利用大宋出兵的機會取代了丁朝,黃袍加身,登基為帝,建立黎朝,改元天福,定都華閭,封楊玉娥為大勝明皇後。
黎桓登基後,並未急著領兵出征,他要先穩定社稷,讓自己這個皇帝坐穩了。先是冒用丁廢帝丁璿的名義,派遣江巨望、王紹祚出使大宋,向太宗上表,請求冊封。趙光義派遣張宗權為使者,聲稱準備冊立丁璿為統帥、黎桓為副帥,同時告知黎桓,若將丁璿母子送到京師開封,自己就冊封你黎桓為統帥。
太宗給黎桓出了個選擇題,讓他二選一,黎桓心虛,拒絕了太宗的要求。既然不聽話照做,那就打到你服為止。趙光義詔命侯仁寶、孫全興等部,立即出兵征剿交州,同時派許仲宣為廣南轉運使,負責戰備物資的轉運工作。
許仲宣接到詔書的時候,他還在京城接受國家反貪調查組的審查,有人告他貪汙,審查組對其長達兩年多的審查,結果發現,他們查的是一位清官能臣。
太平興(980)八月,太宗下出師安南詔,“吊民之行,葢不得已,宜躬行於天討,用丕變於蠻陬。”詔令蘭州團練使孫全興、八作使張璿、左監門衛將軍崔亮為陸路兵馬部署,自邕州路入;寧州刺史劉澄、軍器庫副使賈湜、供奉官閣門祗候王僎為水路兵馬部署,自廣州路入。宋軍兵分兩路向諒山進兵,準備由此突破攻入交州境內。
趙光義這次派出的是荊湖地區的兩萬守備部隊,戰鬥力跟京城裏的中央禁軍無法相提並論。打仗是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此次出兵交州,趙光義從思想上就沒太重視,從統帥到付帥,都是些藉藉無名之輩,想打贏,純屬僥幸。無錯更新
初戰告捷
接到詔令,荊湖的宋軍開始集結,光集結就搞了一個月的時間。那時的部隊行軍,基本靠走,從荊湖到諒山,直線距離兩千多裏。侯仁寶、孫全興率領前軍首先出發,自陸路向諒山進發。
此時,趙光義正忙著跟大遼的二十萬大軍開戰,調動一切兵力支援瓦橋關前線,而且還要禦駕親征,根本沒心思去管征討交州的事。
等到宋軍前軍到達諒山,已經是太平興國六年(981)三月,另一支則由劉澄率領的水路後軍還在路上。
侯仁寶決定率領大軍立即開戰,此時另一主將孫全興卻在作戰方略上與侯仁寶產生分歧。孫全興認為應該等到劉澄的水軍到達以後,合兵進軍,侯仁寶卻認為應該急速進軍不給黎桓太多的備戰時間。
侯仁寶急啊,嶺南,他一天也不想多待。他想著早點掃平交州,然後迴到洛陽安享晚年,於是侯仁寶獨自率領所部人馬進入交州,到達白藤江邊,白藤江是越南北部太平江的一條支流。
黎桓派出一支一人的軍隊到白藤江口防禦,宋軍首戰告捷,擊敗黎軍,斬首千餘級。
黎桓得到戰報,親臨前線,安排大軍在白藤江上插下包著尖鐵塊的巨型木樁,試圖阻擋宋軍渡河,當年吳權就是靠這種戰術在白藤江擊敗南漢軍隊的。
不過這玩意隻是個擺設,著急迴家養老的侯仁寶,指揮大軍出擊,宋軍再次大獲全勝,斬首黎軍數千級,俘獲戰船二百餘艘,兵器鎧甲過萬。黎桓戰敗,退守支棱江。
支棱江之戰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侯仁寶要求駐紮在花布的孫全。
興部抓緊時間跟上,孫全興卻堅持己見,非要等劉澄的水路軍。
宋軍初戰連連取勝,侯仁寶畢竟是個文人,不懂兵法,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在他眼裏黎桓的軍隊似乎不堪一擊。他估摸交址大勢已去,決定先行追擊黎桓殘軍,孤軍深入交州內地,至支棱江邊。
孫全興等部,傻傻地等了七十天左右,才等到劉澄的水路軍。結果,孫全興和劉澄會師後,合兵前進,沿大江水陸並進至多羅村,結果沒發現敵人,又退迴到了花布。事實證明,這些人真是豬一樣的隊友,不但害人,而且害己。
還有一點值得讓人懷疑,孫全興敢於消極怠工,極不作為,這背後的靠山是誰靠腳指頭都能想出來,除了宰相盧多遜還能有誰。
太平興國六年(981)九月,此時的侯仁寶還不知道孫全興和劉澄玩的花招,他再次派人催促孫全興趕快過來與他會合。就在此時,黎桓派人送來降書,侯仁寶大喜,如果黎軍投降,那就說明出兵交州,自己取得了完勝。
呆萌的富二代,不知道兵法有雲:“兵不厭詐”。侯仁寶似乎有些忘乎所以,想不到災難正在向他悄然逼近。
滿城之戰時,宋軍先派人向遼軍詐降,以此麻痹遼軍主帥韓匡嗣,然後前後夾擊,遼軍大敗。此時的侯仁寶簡直就是韓匡嗣附體,由於得到了黎桓的降書,宋軍隨之放鬆了戒備,就等著黎桓前來投降了。
《宋史》載:“時諸軍冒炎瘴,人多死者。”宋軍中開始出現瘧疾,軍隊戰鬥力大減。
黎桓瞅準時機,夜襲宋軍,毫無防備的宋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躲在花布的孫全興和劉澄,還在為找不到敵人慶幸呢,他們可能不會想到,此時黎桓正在支棱江邊暴揍侯仁寶。
敵人重兵包圍,又沒有援軍,支棱江之戰,宋軍慘敗,侯仁寶被黎軍生擒活捉。《宋史》載:“遇賊鋒甚盛,援兵不繼,遇害死江中。”最後,侯仁寶落得個被斬首的可悲下場。
據越南史記載:“欽祚等聞水軍敗,引兵還。帝(黎桓)率諸將擊之。欽祚軍大敗,死者大半,屍填原野,擒其將郭君辨、趙奉勲歸華閭。”陳欽祚得知侯仁寶戰敗身亡,郭君辨、趙奉勳被抓了俘虜,遂引兵撤退。結果遭到黎桓追擊,陳欽祚大敗,人馬死傷過半,宋軍士氣大跌。再加上,軍中出現瘧疾,死者十有二三,士兵多有怨言,宋軍隻得選擇撤退。無錯更新自此,出兵交州以宋軍失敗收場。
慘淡收場
廣南轉運使許仲宣,一麵將戰況上報朝廷,一麵收攏潰兵、分發醫藥糧草,“即以兵分屯諸州,開庫賞賜,給其醫藥”,才不至於使宋軍減員過多。
同時,“草檄書以諭交州,交州即送款內附,遣使修貢。”許仲宣又草擬文書,告諭交州黎桓,黎桓表示願意投降歸附,派遣使臣獻納貢品。
許仲宣上疏待降罪,“帝嘉之”,太宗不但沒降罪,反而嘉獎了他。當初許仲宣選擇退兵時,很多人持反對意見,仲宣道:“若待報積屍徧野矣,罪一人活千萬人,吾何恨哉。”
能臣幹吏如許仲宣者,誠國之幸也,民之福也。太平興國八年,許仲宣升任左諫議大夫。
侯仁寶戰死,盧多遜終於達到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趙光義下詔班師,對宋軍的慘敗,太宗十分惱火,派人彈劾劉澄、賈湜、王僎等人,將其定罪。劉澄、賈湜等人在邕州就地斬首;固執的孫全興不但害死了侯仁寶,也害死了數千宋軍將士,而且連他自己的項上人頭也因此搬了家,他被帶迴京師處死,世人評價道:“全興不能體國,乃與侯仁寶較毫厘之利,有彼我之分,遂無成功,誤國大事。”王僎由於病死而逃脫被處死的命運;陳欽祚、郝士浚、崔亮都分別降職為團練、刺史。
追贈侯仁寶為工部侍郎,他的兩個兒子侯延齡、侯延世都封了官。
趙光義。
還想征討交趾,朝中大臣堅決反對,認為大遼虎視眈眈,不能南北兩線同時開戰,而且交趾相對燕雲地區並沒那麽重要,再次用兵,得不償失,太宗遂作罷。
大宋從交趾全麵撤兵,黎桓就迫不及待地讓群臣給自己上尊號:“明乾應運神武升平至仁廣孝皇帝”,以慶祝這次勝利。_o_m
黎桓害怕宋朝再次出兵進犯,於是多次遣使向大宋進貢,希望得到宋朝皇帝的冊封和認可,最終在雍熙四年(987)得到了宋廷的認可。
寢疾薨
卻說趙光義心頭總有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就是皇位繼承危機。雖然坐上了金鑾寶座,心裏其實還是有些發怵,多少有點理不直、氣不壯的感覺。
“斧聲燭影”之後,太祖皇帝突然暴斃,宋皇後急令內侍王繼恩召太祖的第四子趙德芳入宮。王繼恩奉詔後並未去找趙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晉王趙光義。趙光義以弟弟之身份即位,世人普遍認為太宗是謀殺太祖而篡位的。
“金匱之盟”令人存疑,“燭影斧聲”的故事更是在朝野上下傳得沸沸揚揚,說太宗這個皇位來得不正,屬於違規操作。趙光義現在考慮的不僅有皇位的來源是否正統,還有皇位將來能否在自己這一脈永久傳承下去的問題。
如何將皇位的傳承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裏,將來傳給自己的子孫,還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同時為自己的繼位,找個讓人信服的證據,這是趙光義一直縈繞於懷的一個心病。
在趙光義看來,解除皇位危機的最好手段,就是直接將政敵踢出人間,一了百了。
太平興國四年(979),太祖的嫡長子趙德昭在太宗的逼迫下自殺,剩下能跟自己爭奪皇位的,隻剩下趙匡胤的最後一個兒子趙德芳和秦王趙廷美。
京劇《賀後罵殿》裏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太祖趙匡胤死因不明,長子趙德昭質問太宗趙光義,被太宗痛斥,德昭激憤,撞柱自殺。賀後帶次子趙德芳找太宗理論,痛斥趙光義的不仁不義,太宗無奈向嫂嫂請罪,同時加封趙德芳為“八賢王”,賜尚方寶劍。曆史不能演繹,真實的曆史卻是:賀後賀金蟬早在趙匡胤登基前就已經薨了,哪裏還有什麽罵殿一說。
評書《楊家將》中,“八賢王”趙德芳,每每在楊家將生死存亡的時刻,他都能憑手中一把金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在最關鍵的時刻助楊家將一臂之力。趙德芳被封為“八賢王”,史書當中並沒有任何記載,因此,不足為信。
趙德芳,太祖第四子,母親是誰,史書上沒有記載,據傳是孝明王皇後。
開寶九年(976),趙德芳出閣,太祖授其為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
趙光義繼位,授趙德芳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太平興國三年(978)冬,加任檢校太尉。
瓦橋關之戰後,太宗班師迴朝。三個月後,太平興國六年(981)三月,趙德芳突然病逝,死時年僅二十三歲。
真實版的“八賢王”趙德芳,就這麽死了,他那些跟楊家將的故事,隻是後人的美好想象。《宋史》的對他的死,記載僅三個字:“寢疾薨。”趙德昭、趙德芳兩兄弟在短時間內連續死亡,世人斷定:趙德芳之死與趙光義脫不了幹係。
趙德芳死後,太宗照例又表演了一番,“車駕臨哭,廢。”追贈趙德芳為中書令、岐王,諡號康惠,後又加贈太師,改封為楚王。
趙德芳生有子三人二女,長子趙惟敘、次子趙惟憲、三子趙惟能;長女大寧公主,下嫁曹彬之子曹珝;次女樂平公主,下嫁潘美之子潘惟熙。
燃燒的宰相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六月的一天,薛居正正在朝堂上跟趙光義匯報工作。因為參與平定晉陽有功,宰相薛居正得以晉升為大司空。
今天,薛居正總感覺不在狀態。說著說著。
,他感覺喉嚨像火烤的一般難受,同時胃裏也是奇癢無比,如同百爪撓心。
說了聲“不行”,來不及跟皇上打招唿,請病假,就直接跑到殿外,大口喘氣。感覺胸腹之間熱得不行,口幹舌燥,於是大唿:“水……水……水!”
侍衛立刻送上水壺,薛居正抱起水壺,咕咚咕咚幹了個底朝天,一口氣喝了有一升多水。
喝完水,薛居正踉蹌著剛走兩步就跌倒了,堂吏過來把他扶到中書省宰相辦公室。薛居正已經說不出話來,隻能用手指著廊廡間的水缸。身邊的人把水取來,就這幾分鍾的時間,薛居正已經喝不下去了。
大家把讓他平躺在下來緩緩,薛居正繼續大口大口地喘著氣,喘著喘著,嘴裏就開始冒出濃煙和火焰。
工作人員還沒見過這麽恐怖的事情,太醫也趕了過來,診過脈,交代左右道:“已非藥石所能解救,趕緊趁著有口氣,送迴家去。”古人講究“好死”就是能夠壽終正寢,死在自己家裏,停靈正堂。工作人員隻得找了個肩輿把他抬迴家,讓他家人來處理後事。
可憐大宋宰相薛居正,一路噴著煙吐著火,搞得像放煙花一樣,被送迴府中。迴到家之後,很快就暴斃了,享年七十歲,死相有些恐怖,如同火災現場。
薛居正位居一品,按例隻能輟朝兩日,趙光義聞訊後,特詔為他輟朝三日,追贈太尉、中書令,諡號“文惠”。
薛居正字子平,開封府浚儀縣(今開封)人。一生勵誌,是一個從底層摸爬滾打起來的官員,曆任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大,憑借守正不撓,堅韌不拔的信念取得了官宦生涯的頂層高位,履曆比較勵誌。曾主持監修《史》,是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薛居正年輕時好學,有大誌。後唐清泰元年(934),二十二歲的薛居正參加進士考試,未被錄取,寫了一篇《遣愁文》來自我解嘲。
第二年,得起居舍人劉濤力薦,“以為文章器業必至台輔”,說他有公輔的才能,登進士第。父親薛仁謙在後周時任太子賓客,薛居正此時已經縱橫官場好多年了。
薛居正“風度瑰偉”,是個典型的高富帥,身材魁梧,儀表堂堂。秉性孝順,行為善良,生活節儉,雖然他不缺錢,但從不奢侈浪費。薛居正好酒,喝酒幾鬥不醉,相當於今天的白酒二斤半,啤酒隨便灌的類型,“飲酒至數鬥不亂”,喝酒到幾鬥都不會亂搞胡來。為人性格豪爽,處事光明磊落,正直無私,人緣、口碑一直很好。
太祖趙匡胤登基之後,薛居正開始受到重用,調任戶部侍郎。太祖征討李筠及李重進,薛居正管理留司三司,不久出任許州知州。
湖湘平定後,朝廷任命薛居正知朗州。有數千逃兵聚結山澤,做起打家劫舍的強盜,監軍使懷疑城中的一千多和尚跟他們是同夥,準備把他們全部抓起來殺掉。薛居正道:“容我調查一下,切莫傷了無辜。”於是率軍剿寇,擒獲盜賊主帥汪端,經過拷問,得知城裏的那些僧侶們跟他們沒啥關係,都沒有參與,千餘名僧侶得以保全性命。
乾德元年(963),薛居正加任兵部侍郎。_o_m太祖趙匡胤將要親征太原,大量發動百姓運送糧草,當時的河南府正鬧饑荒,逃亡的百姓達到四萬之多,趙匡胤為此感到憂慮,於是就命薛居正乘驛馬去招集百姓。薛居正對百姓加以撫慰,宣告了朝廷對他們的優待政策,僅用十天時間,百姓都恢複生業,繼續耕田種地,社會也得以穩定。薛居正因功被趙匡胤提拔為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開寶六年(973),薛居正被提拔為宰相。同年,史》修訂完成。一年後,太祖賜薛居正器幣,以示嘉獎。
開寶八年(975)二月,太祖鑒於天下已定,對薛居正等人道:“年穀方登,庶物豐盛,若非上天垂佑,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濟物,或有闕政,當與振舉,以成朕誌。
。”年歲豐登,萬物豐盛,這都是上天保佑才能如此。太祖告誡薛居正等人應當共思濟物,如果政事有失,你們應當予以拯救,來實現皇帝的誌向。薛居正等人愈發勤修政事,來達成皇上的意願。
薛居正處事寬厚,不喜歡苛察,士大夫對此很為讚許。在宰相這個位置上,薛居正一幹就是九年,這期間還經曆了太祖暴亡、趙光義登基、趙普罷相。大宋政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薛居正一直屹立不倒,可見此人的情商和城府之高。從參知政事到宰相,十八年來,太祖、太宗對他的恩寵始終如一。
煉丹術,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傳統,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不傳之秘,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期望長生不老。
吃錯藥是很可怕的事情。太平興國六年(981),薛居正已經年近七十,在宋代已經算是非常長壽的了,身體大不如前,開始服用各種各樣的丹藥養生。薛居正到底是吃的什麽派的靈丹妙藥,無人知曉,但是這年六月,他吃的丹藥出了問題。
丹砂這種天然礦物質,本身就有毒,長期服用,自然會對身體產生很大傷害。薛居正服用的這個丹藥極有可能是一種含有遇水即燃的化合物,在胃裏融化後,就開始發熱,灼燒,直至把人燒死。
話不能亂說,藥不能亂吃。一代賢相,就此火急火燎地死在了丹藥之下。千百年來,死在丹藥之下的帝王權貴數不勝數。保健弄不好就成了作踐,唐太宗李世民服用天竺長生藥導致暴疾;唐憲宗服用柳泌的長生藥後,因中毒而數月不能上朝;唐穆宗李恆、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明朝短命皇帝朱常洛以及清朝雍正帝,這些都是為中國丹藥事業英勇獻身的帝王。
曆史上很多名人都怕老婆,最著名河東獅吼,龍丘居士陳季常與妻子柳氏的故事就發生在宋朝。薛居正也怕老婆,《宋史》載:“居正妻妒悍,無子,婢妾皆不得侍側,故養惟吉,愛之甚篤。”薛居正的夫人“妒悍”,十分潑辣霸道,以至於他的老婆不能生育,沒辦法傳宗接代,他都不敢說納妾的事。搞得最後薛居正隻好領養一個兒子薛惟吉。
薛居正很愛這個兒子,不免有溺寵之事,薛惟吉養在讀書人家,卻是一個街頭惡少。
“少有勇力,形質魁岸,與京師少年追逐,角抵蹴趵,縱灑不謹,雅好音樂,嚐與伶人遊。”薛惟吉長得也是人高馬大,與京城惡少們一起蹴鞠縱酒,打架鬥毆,還喜好音樂,與伶人們在一起吹拉彈唱,就是不喜歡讀書。
趙光義早就知道薛居正的家事,薛相病逝後,趙光義來到靈前吊唁,薛相的妻子出來拜見。
太宗安慰了薛妻良久,而後厲聲問道:“不肖子安在!”薛惟吉正在靈柩一側跪著,聽到皇上這麽叫他,嚇得大氣不敢出。
太宗又道:“這小子能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啊如果改不了,恐怕難以繼承先人的誌業!不肖子,你可聽到”
薛惟吉羞得無地自容,從此“盡革故態”,像是變了一個人,開始讀書,又常與賢良的士大夫來往,氣質上慢慢有了變化,大家開始眾口一詞地誇讚他“成了好孩子”。
太宗知道薛惟吉改過向善學好了,就讓他知澶州,又改知揚州。後來,薛惟吉做到河南知府、鳳翔知府,遷左領軍衛大將軍。
鹹平二年(999),薛居正得以配饗太宗廟庭。宋理宗時,得以位列昭勳閣二十四功臣。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死了三個人,“八賢王”趙德芳、討黎主帥侯仁寶、宰相薛居正。這三個人跟趙普都有甚深的淵源,可以說是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一個是太祖唯一剩下的兒子,大宋朝皇位合法繼承人,如今人沒了,皇位不再可能再在太祖一脈傳承下去了,趙普為之奮鬥的目標和靈魂永遠斷掉了;一個是自己的妹夫,至親的人,趙普因為與盧多遜的政見不合,遭到盧多遜的暗。
算,最終搭上了妹夫侯仁寶的性命;一個是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接班人。
如今,這些人都不在了,趙普覺得自己應該重新審視自己,重新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無錯首發不能再這樣沉淪下去了,他要崛起!
趙普覺得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因為盧多遜不知收斂,又將迫害的矛頭指向了自己的長子趙承宗。
他要抗爭!是獅子就要發出屬於自己的吼聲,奪迴屬於自己的地盤。
他要雄起!那個陣地已經失去了太久太久,他不想再等了,他要再次發出驚天地泣鬼神的神吼。
他要重生!他不是一個活死人,他太知道現在的皇帝需要什麽,屬於他的時代還沒有結束,他要給盧多遜之流的小鬼雷霆一擊。
他要迴來!重新站在那最高的權利巔峰。
因為,他是趙普。。
一見太宗的麵,盧多遜立即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若召仁寶,其謀必泄,蠻夷增備,未易取也。不如授仁寶,讓暗中調度。另遣偏將,發荊湖士卒一二萬人,長驅而進,勢必萬全。”皇上你要小心了,一旦召侯仁寶迴京,攻取交州的計劃必定會泄露,交州的蠻夷加強了戒備,再想取勝就不容易了,不如讓侯仁寶便宜行事,負責籌劃此事,再派遣偏將帶一至兩萬荊湖的士卒,長驅直入,勢必能大獲成功。
侯仁寶是誰的人,趙光義心中明鏡似的,見盧多遜這麽說,太宗也沒多想,就準了,撤了召迴侯仁寶的詔令。侯仁寶最有機會迴京的一個時機,在盧多遜的幹預下就此泡湯了,趙普的計謀再次落空。讓一個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懂兵法的富二代去領兵打仗,盧多遜分明是沒安好心。
太平興(980)七月,太宗下詔,任命侯仁寶為交州陸路水路轉運使;任命蘭陵團練使孫全興、漆作使郝守俊、鞍轡庫使陳欽祚、左監門將軍崔亮為兵馬都部署;寧州刺史劉澄、軍器庫副使賈湜、供奉官閣門祗候王僎為兵馬都部署,水陸並進征討交州。
等來等去,侯仁寶等到的是讓自己出兵的任命,差點氣得當場吐血,他知道趙光義之所以做,都是因為盧多遜從中作梗,盧多遜這是擺明了要讓他老死在嶺南。無錯首發侯仁寶恨不能將此老賊碎屍萬段,估計這時候同時氣得要吐血的還有朝廷散人趙普。
路是自己選的,跪著也要把它走完,侯仁寶隻得接受任命。
越南版“黃袍加身”
交州,古稱交趾刺史部,自秦至唐,一直隸屬中國各時期的中原王朝。公元906年,生於大唐安南鴻州(今越南寧江縣)富豪世家的曲承裕獲朝廷認可,授予靜海軍節度使,建衙宋平(今越南河內),交趾逐步成為藩鎮,割據一方。
938年,交趾內亂,南漢劉龑意圖趁勢收複交趾,結果在白藤江被吳權擊敗,自此便放棄收複交趾地區,為日後的交趾獨立留下了隱患。
939年,吳權自立為王,撤銷節度使番號,此為越南獨立伊始。吳權死後,交趾地區陷入十二使君之亂,戰火連綿。同中原地區十國一樣,交趾這邊也是有樣學樣,頻繁地發動政變和改朝換代。太祖趙匡胤在攻滅南漢後,考慮到收複交趾得不償失,並未派軍征討。
968年新興勢力領袖丁部領平定戰亂,統一交趾,建立丁朝,定都在自己的出生地華閭(今越南寧平市),取得事實上的獨立。丁部領的長子丁璉,其麾下大將黎桓,為丁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被任命為全隊的最高統帥——十道將軍殿前都指揮使。
黎桓,愛州清蓮縣(今越南清廉縣寶泰村)人,也是一位草根出身,幼年時父母雙亡,成為孤兒。長相也很特別,《宋史》載:“陋而目渺”,看來是不咋地。被愛州的黎觀察,收為養子,悉心栽培。
黎桓,少有大誌,成年後投入南越王丁璉麾下,逐漸嶄露頭角,因其智勇雙全得到了丁部領的賞識,讓他統帥二千人,參加了平定十二使君的戰鬥,成為丁朝的開國功臣。
太平興國四年(979),丁部領與其子丁璉醉臥宮中,被祗候內人杜釋刺殺。定國公阮匐發兵攻入宮中,將杜釋磔死。
黎桓遂與定國公阮匐一起,將丁部領唯一幸存的兒子,年僅六歲的衛王丁璿扶上皇位,丁璿尊生母楊雲娥為皇太後。幼主即位,孤兒寡母,這一幕跟當年的後周簡直太像了。
黎桓與楊雲娥太後私通,成為丁朝攝政,自稱“副王”。定國公阮匐等人不滿黎桓的專權,分水陸二道,舉兵攻打都城華閭,被黎桓擊而殺之。
太平興(980),大宋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寶聽說交州大。
亂,向太宗奏明此事,建議出其不意攻打交州。
諒州守軍告急,太後楊雲娥命令黎桓帶兵出擊,並任命南冊江人範巨倆為大將軍。黎桓赤裸裸地想當皇帝,大軍出兵前,範巨倆叫囂:“今主上幼弱,我眾雖竭死力禦外侮,脫有尺寸之功,其誰知之不如先冊十道(黎桓)為天子,然後出師可也!”
軍士們紛紛振臂“鹹唿萬歲”,太後楊雲娥見大勢已去,為保全身家性命,隻得派人連夜給黎桓送上龍袍,讓黎桓即位,兒子丁璿退位,降為衛王。
黎桓利用大宋出兵的機會取代了丁朝,黃袍加身,登基為帝,建立黎朝,改元天福,定都華閭,封楊玉娥為大勝明皇後。
黎桓登基後,並未急著領兵出征,他要先穩定社稷,讓自己這個皇帝坐穩了。先是冒用丁廢帝丁璿的名義,派遣江巨望、王紹祚出使大宋,向太宗上表,請求冊封。趙光義派遣張宗權為使者,聲稱準備冊立丁璿為統帥、黎桓為副帥,同時告知黎桓,若將丁璿母子送到京師開封,自己就冊封你黎桓為統帥。
太宗給黎桓出了個選擇題,讓他二選一,黎桓心虛,拒絕了太宗的要求。既然不聽話照做,那就打到你服為止。趙光義詔命侯仁寶、孫全興等部,立即出兵征剿交州,同時派許仲宣為廣南轉運使,負責戰備物資的轉運工作。
許仲宣接到詔書的時候,他還在京城接受國家反貪調查組的審查,有人告他貪汙,審查組對其長達兩年多的審查,結果發現,他們查的是一位清官能臣。
太平興(980)八月,太宗下出師安南詔,“吊民之行,葢不得已,宜躬行於天討,用丕變於蠻陬。”詔令蘭州團練使孫全興、八作使張璿、左監門衛將軍崔亮為陸路兵馬部署,自邕州路入;寧州刺史劉澄、軍器庫副使賈湜、供奉官閣門祗候王僎為水路兵馬部署,自廣州路入。宋軍兵分兩路向諒山進兵,準備由此突破攻入交州境內。
趙光義這次派出的是荊湖地區的兩萬守備部隊,戰鬥力跟京城裏的中央禁軍無法相提並論。打仗是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此次出兵交州,趙光義從思想上就沒太重視,從統帥到付帥,都是些藉藉無名之輩,想打贏,純屬僥幸。無錯更新
初戰告捷
接到詔令,荊湖的宋軍開始集結,光集結就搞了一個月的時間。那時的部隊行軍,基本靠走,從荊湖到諒山,直線距離兩千多裏。侯仁寶、孫全興率領前軍首先出發,自陸路向諒山進發。
此時,趙光義正忙著跟大遼的二十萬大軍開戰,調動一切兵力支援瓦橋關前線,而且還要禦駕親征,根本沒心思去管征討交州的事。
等到宋軍前軍到達諒山,已經是太平興國六年(981)三月,另一支則由劉澄率領的水路後軍還在路上。
侯仁寶決定率領大軍立即開戰,此時另一主將孫全興卻在作戰方略上與侯仁寶產生分歧。孫全興認為應該等到劉澄的水軍到達以後,合兵進軍,侯仁寶卻認為應該急速進軍不給黎桓太多的備戰時間。
侯仁寶急啊,嶺南,他一天也不想多待。他想著早點掃平交州,然後迴到洛陽安享晚年,於是侯仁寶獨自率領所部人馬進入交州,到達白藤江邊,白藤江是越南北部太平江的一條支流。
黎桓派出一支一人的軍隊到白藤江口防禦,宋軍首戰告捷,擊敗黎軍,斬首千餘級。
黎桓得到戰報,親臨前線,安排大軍在白藤江上插下包著尖鐵塊的巨型木樁,試圖阻擋宋軍渡河,當年吳權就是靠這種戰術在白藤江擊敗南漢軍隊的。
不過這玩意隻是個擺設,著急迴家養老的侯仁寶,指揮大軍出擊,宋軍再次大獲全勝,斬首黎軍數千級,俘獲戰船二百餘艘,兵器鎧甲過萬。黎桓戰敗,退守支棱江。
支棱江之戰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侯仁寶要求駐紮在花布的孫全。
興部抓緊時間跟上,孫全興卻堅持己見,非要等劉澄的水路軍。
宋軍初戰連連取勝,侯仁寶畢竟是個文人,不懂兵法,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在他眼裏黎桓的軍隊似乎不堪一擊。他估摸交址大勢已去,決定先行追擊黎桓殘軍,孤軍深入交州內地,至支棱江邊。
孫全興等部,傻傻地等了七十天左右,才等到劉澄的水路軍。結果,孫全興和劉澄會師後,合兵前進,沿大江水陸並進至多羅村,結果沒發現敵人,又退迴到了花布。事實證明,這些人真是豬一樣的隊友,不但害人,而且害己。
還有一點值得讓人懷疑,孫全興敢於消極怠工,極不作為,這背後的靠山是誰靠腳指頭都能想出來,除了宰相盧多遜還能有誰。
太平興國六年(981)九月,此時的侯仁寶還不知道孫全興和劉澄玩的花招,他再次派人催促孫全興趕快過來與他會合。就在此時,黎桓派人送來降書,侯仁寶大喜,如果黎軍投降,那就說明出兵交州,自己取得了完勝。
呆萌的富二代,不知道兵法有雲:“兵不厭詐”。侯仁寶似乎有些忘乎所以,想不到災難正在向他悄然逼近。
滿城之戰時,宋軍先派人向遼軍詐降,以此麻痹遼軍主帥韓匡嗣,然後前後夾擊,遼軍大敗。此時的侯仁寶簡直就是韓匡嗣附體,由於得到了黎桓的降書,宋軍隨之放鬆了戒備,就等著黎桓前來投降了。
《宋史》載:“時諸軍冒炎瘴,人多死者。”宋軍中開始出現瘧疾,軍隊戰鬥力大減。
黎桓瞅準時機,夜襲宋軍,毫無防備的宋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躲在花布的孫全興和劉澄,還在為找不到敵人慶幸呢,他們可能不會想到,此時黎桓正在支棱江邊暴揍侯仁寶。
敵人重兵包圍,又沒有援軍,支棱江之戰,宋軍慘敗,侯仁寶被黎軍生擒活捉。《宋史》載:“遇賊鋒甚盛,援兵不繼,遇害死江中。”最後,侯仁寶落得個被斬首的可悲下場。
據越南史記載:“欽祚等聞水軍敗,引兵還。帝(黎桓)率諸將擊之。欽祚軍大敗,死者大半,屍填原野,擒其將郭君辨、趙奉勲歸華閭。”陳欽祚得知侯仁寶戰敗身亡,郭君辨、趙奉勳被抓了俘虜,遂引兵撤退。結果遭到黎桓追擊,陳欽祚大敗,人馬死傷過半,宋軍士氣大跌。再加上,軍中出現瘧疾,死者十有二三,士兵多有怨言,宋軍隻得選擇撤退。無錯更新自此,出兵交州以宋軍失敗收場。
慘淡收場
廣南轉運使許仲宣,一麵將戰況上報朝廷,一麵收攏潰兵、分發醫藥糧草,“即以兵分屯諸州,開庫賞賜,給其醫藥”,才不至於使宋軍減員過多。
同時,“草檄書以諭交州,交州即送款內附,遣使修貢。”許仲宣又草擬文書,告諭交州黎桓,黎桓表示願意投降歸附,派遣使臣獻納貢品。
許仲宣上疏待降罪,“帝嘉之”,太宗不但沒降罪,反而嘉獎了他。當初許仲宣選擇退兵時,很多人持反對意見,仲宣道:“若待報積屍徧野矣,罪一人活千萬人,吾何恨哉。”
能臣幹吏如許仲宣者,誠國之幸也,民之福也。太平興國八年,許仲宣升任左諫議大夫。
侯仁寶戰死,盧多遜終於達到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趙光義下詔班師,對宋軍的慘敗,太宗十分惱火,派人彈劾劉澄、賈湜、王僎等人,將其定罪。劉澄、賈湜等人在邕州就地斬首;固執的孫全興不但害死了侯仁寶,也害死了數千宋軍將士,而且連他自己的項上人頭也因此搬了家,他被帶迴京師處死,世人評價道:“全興不能體國,乃與侯仁寶較毫厘之利,有彼我之分,遂無成功,誤國大事。”王僎由於病死而逃脫被處死的命運;陳欽祚、郝士浚、崔亮都分別降職為團練、刺史。
追贈侯仁寶為工部侍郎,他的兩個兒子侯延齡、侯延世都封了官。
趙光義。
還想征討交趾,朝中大臣堅決反對,認為大遼虎視眈眈,不能南北兩線同時開戰,而且交趾相對燕雲地區並沒那麽重要,再次用兵,得不償失,太宗遂作罷。
大宋從交趾全麵撤兵,黎桓就迫不及待地讓群臣給自己上尊號:“明乾應運神武升平至仁廣孝皇帝”,以慶祝這次勝利。_o_m
黎桓害怕宋朝再次出兵進犯,於是多次遣使向大宋進貢,希望得到宋朝皇帝的冊封和認可,最終在雍熙四年(987)得到了宋廷的認可。
寢疾薨
卻說趙光義心頭總有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就是皇位繼承危機。雖然坐上了金鑾寶座,心裏其實還是有些發怵,多少有點理不直、氣不壯的感覺。
“斧聲燭影”之後,太祖皇帝突然暴斃,宋皇後急令內侍王繼恩召太祖的第四子趙德芳入宮。王繼恩奉詔後並未去找趙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晉王趙光義。趙光義以弟弟之身份即位,世人普遍認為太宗是謀殺太祖而篡位的。
“金匱之盟”令人存疑,“燭影斧聲”的故事更是在朝野上下傳得沸沸揚揚,說太宗這個皇位來得不正,屬於違規操作。趙光義現在考慮的不僅有皇位的來源是否正統,還有皇位將來能否在自己這一脈永久傳承下去的問題。
如何將皇位的傳承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裏,將來傳給自己的子孫,還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同時為自己的繼位,找個讓人信服的證據,這是趙光義一直縈繞於懷的一個心病。
在趙光義看來,解除皇位危機的最好手段,就是直接將政敵踢出人間,一了百了。
太平興國四年(979),太祖的嫡長子趙德昭在太宗的逼迫下自殺,剩下能跟自己爭奪皇位的,隻剩下趙匡胤的最後一個兒子趙德芳和秦王趙廷美。
京劇《賀後罵殿》裏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太祖趙匡胤死因不明,長子趙德昭質問太宗趙光義,被太宗痛斥,德昭激憤,撞柱自殺。賀後帶次子趙德芳找太宗理論,痛斥趙光義的不仁不義,太宗無奈向嫂嫂請罪,同時加封趙德芳為“八賢王”,賜尚方寶劍。曆史不能演繹,真實的曆史卻是:賀後賀金蟬早在趙匡胤登基前就已經薨了,哪裏還有什麽罵殿一說。
評書《楊家將》中,“八賢王”趙德芳,每每在楊家將生死存亡的時刻,他都能憑手中一把金鐧,“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在最關鍵的時刻助楊家將一臂之力。趙德芳被封為“八賢王”,史書當中並沒有任何記載,因此,不足為信。
趙德芳,太祖第四子,母親是誰,史書上沒有記載,據傳是孝明王皇後。
開寶九年(976),趙德芳出閣,太祖授其為檢校太保、貴州防禦使。
趙光義繼位,授趙德芳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太平興國三年(978)冬,加任檢校太尉。
瓦橋關之戰後,太宗班師迴朝。三個月後,太平興國六年(981)三月,趙德芳突然病逝,死時年僅二十三歲。
真實版的“八賢王”趙德芳,就這麽死了,他那些跟楊家將的故事,隻是後人的美好想象。《宋史》的對他的死,記載僅三個字:“寢疾薨。”趙德昭、趙德芳兩兄弟在短時間內連續死亡,世人斷定:趙德芳之死與趙光義脫不了幹係。
趙德芳死後,太宗照例又表演了一番,“車駕臨哭,廢。”追贈趙德芳為中書令、岐王,諡號康惠,後又加贈太師,改封為楚王。
趙德芳生有子三人二女,長子趙惟敘、次子趙惟憲、三子趙惟能;長女大寧公主,下嫁曹彬之子曹珝;次女樂平公主,下嫁潘美之子潘惟熙。
燃燒的宰相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六月的一天,薛居正正在朝堂上跟趙光義匯報工作。因為參與平定晉陽有功,宰相薛居正得以晉升為大司空。
今天,薛居正總感覺不在狀態。說著說著。
,他感覺喉嚨像火烤的一般難受,同時胃裏也是奇癢無比,如同百爪撓心。
說了聲“不行”,來不及跟皇上打招唿,請病假,就直接跑到殿外,大口喘氣。感覺胸腹之間熱得不行,口幹舌燥,於是大唿:“水……水……水!”
侍衛立刻送上水壺,薛居正抱起水壺,咕咚咕咚幹了個底朝天,一口氣喝了有一升多水。
喝完水,薛居正踉蹌著剛走兩步就跌倒了,堂吏過來把他扶到中書省宰相辦公室。薛居正已經說不出話來,隻能用手指著廊廡間的水缸。身邊的人把水取來,就這幾分鍾的時間,薛居正已經喝不下去了。
大家把讓他平躺在下來緩緩,薛居正繼續大口大口地喘著氣,喘著喘著,嘴裏就開始冒出濃煙和火焰。
工作人員還沒見過這麽恐怖的事情,太醫也趕了過來,診過脈,交代左右道:“已非藥石所能解救,趕緊趁著有口氣,送迴家去。”古人講究“好死”就是能夠壽終正寢,死在自己家裏,停靈正堂。工作人員隻得找了個肩輿把他抬迴家,讓他家人來處理後事。
可憐大宋宰相薛居正,一路噴著煙吐著火,搞得像放煙花一樣,被送迴府中。迴到家之後,很快就暴斃了,享年七十歲,死相有些恐怖,如同火災現場。
薛居正位居一品,按例隻能輟朝兩日,趙光義聞訊後,特詔為他輟朝三日,追贈太尉、中書令,諡號“文惠”。
薛居正字子平,開封府浚儀縣(今開封)人。一生勵誌,是一個從底層摸爬滾打起來的官員,曆任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大,憑借守正不撓,堅韌不拔的信念取得了官宦生涯的頂層高位,履曆比較勵誌。曾主持監修《史》,是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薛居正年輕時好學,有大誌。後唐清泰元年(934),二十二歲的薛居正參加進士考試,未被錄取,寫了一篇《遣愁文》來自我解嘲。
第二年,得起居舍人劉濤力薦,“以為文章器業必至台輔”,說他有公輔的才能,登進士第。父親薛仁謙在後周時任太子賓客,薛居正此時已經縱橫官場好多年了。
薛居正“風度瑰偉”,是個典型的高富帥,身材魁梧,儀表堂堂。秉性孝順,行為善良,生活節儉,雖然他不缺錢,但從不奢侈浪費。薛居正好酒,喝酒幾鬥不醉,相當於今天的白酒二斤半,啤酒隨便灌的類型,“飲酒至數鬥不亂”,喝酒到幾鬥都不會亂搞胡來。為人性格豪爽,處事光明磊落,正直無私,人緣、口碑一直很好。
太祖趙匡胤登基之後,薛居正開始受到重用,調任戶部侍郎。太祖征討李筠及李重進,薛居正管理留司三司,不久出任許州知州。
湖湘平定後,朝廷任命薛居正知朗州。有數千逃兵聚結山澤,做起打家劫舍的強盜,監軍使懷疑城中的一千多和尚跟他們是同夥,準備把他們全部抓起來殺掉。薛居正道:“容我調查一下,切莫傷了無辜。”於是率軍剿寇,擒獲盜賊主帥汪端,經過拷問,得知城裏的那些僧侶們跟他們沒啥關係,都沒有參與,千餘名僧侶得以保全性命。
乾德元年(963),薛居正加任兵部侍郎。_o_m太祖趙匡胤將要親征太原,大量發動百姓運送糧草,當時的河南府正鬧饑荒,逃亡的百姓達到四萬之多,趙匡胤為此感到憂慮,於是就命薛居正乘驛馬去招集百姓。薛居正對百姓加以撫慰,宣告了朝廷對他們的優待政策,僅用十天時間,百姓都恢複生業,繼續耕田種地,社會也得以穩定。薛居正因功被趙匡胤提拔為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
開寶六年(973),薛居正被提拔為宰相。同年,史》修訂完成。一年後,太祖賜薛居正器幣,以示嘉獎。
開寶八年(975)二月,太祖鑒於天下已定,對薛居正等人道:“年穀方登,庶物豐盛,若非上天垂佑,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濟物,或有闕政,當與振舉,以成朕誌。
。”年歲豐登,萬物豐盛,這都是上天保佑才能如此。太祖告誡薛居正等人應當共思濟物,如果政事有失,你們應當予以拯救,來實現皇帝的誌向。薛居正等人愈發勤修政事,來達成皇上的意願。
薛居正處事寬厚,不喜歡苛察,士大夫對此很為讚許。在宰相這個位置上,薛居正一幹就是九年,這期間還經曆了太祖暴亡、趙光義登基、趙普罷相。大宋政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薛居正一直屹立不倒,可見此人的情商和城府之高。從參知政事到宰相,十八年來,太祖、太宗對他的恩寵始終如一。
煉丹術,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傳統,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不傳之秘,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期望長生不老。
吃錯藥是很可怕的事情。太平興國六年(981),薛居正已經年近七十,在宋代已經算是非常長壽的了,身體大不如前,開始服用各種各樣的丹藥養生。薛居正到底是吃的什麽派的靈丹妙藥,無人知曉,但是這年六月,他吃的丹藥出了問題。
丹砂這種天然礦物質,本身就有毒,長期服用,自然會對身體產生很大傷害。薛居正服用的這個丹藥極有可能是一種含有遇水即燃的化合物,在胃裏融化後,就開始發熱,灼燒,直至把人燒死。
話不能亂說,藥不能亂吃。一代賢相,就此火急火燎地死在了丹藥之下。千百年來,死在丹藥之下的帝王權貴數不勝數。保健弄不好就成了作踐,唐太宗李世民服用天竺長生藥導致暴疾;唐憲宗服用柳泌的長生藥後,因中毒而數月不能上朝;唐穆宗李恆、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明朝短命皇帝朱常洛以及清朝雍正帝,這些都是為中國丹藥事業英勇獻身的帝王。
曆史上很多名人都怕老婆,最著名河東獅吼,龍丘居士陳季常與妻子柳氏的故事就發生在宋朝。薛居正也怕老婆,《宋史》載:“居正妻妒悍,無子,婢妾皆不得侍側,故養惟吉,愛之甚篤。”薛居正的夫人“妒悍”,十分潑辣霸道,以至於他的老婆不能生育,沒辦法傳宗接代,他都不敢說納妾的事。搞得最後薛居正隻好領養一個兒子薛惟吉。
薛居正很愛這個兒子,不免有溺寵之事,薛惟吉養在讀書人家,卻是一個街頭惡少。
“少有勇力,形質魁岸,與京師少年追逐,角抵蹴趵,縱灑不謹,雅好音樂,嚐與伶人遊。”薛惟吉長得也是人高馬大,與京城惡少們一起蹴鞠縱酒,打架鬥毆,還喜好音樂,與伶人們在一起吹拉彈唱,就是不喜歡讀書。
趙光義早就知道薛居正的家事,薛相病逝後,趙光義來到靈前吊唁,薛相的妻子出來拜見。
太宗安慰了薛妻良久,而後厲聲問道:“不肖子安在!”薛惟吉正在靈柩一側跪著,聽到皇上這麽叫他,嚇得大氣不敢出。
太宗又道:“這小子能不能改變自己的行為啊如果改不了,恐怕難以繼承先人的誌業!不肖子,你可聽到”
薛惟吉羞得無地自容,從此“盡革故態”,像是變了一個人,開始讀書,又常與賢良的士大夫來往,氣質上慢慢有了變化,大家開始眾口一詞地誇讚他“成了好孩子”。
太宗知道薛惟吉改過向善學好了,就讓他知澶州,又改知揚州。後來,薛惟吉做到河南知府、鳳翔知府,遷左領軍衛大將軍。
鹹平二年(999),薛居正得以配饗太宗廟庭。宋理宗時,得以位列昭勳閣二十四功臣。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死了三個人,“八賢王”趙德芳、討黎主帥侯仁寶、宰相薛居正。這三個人跟趙普都有甚深的淵源,可以說是有千絲萬縷的聯係。
一個是太祖唯一剩下的兒子,大宋朝皇位合法繼承人,如今人沒了,皇位不再可能再在太祖一脈傳承下去了,趙普為之奮鬥的目標和靈魂永遠斷掉了;一個是自己的妹夫,至親的人,趙普因為與盧多遜的政見不合,遭到盧多遜的暗。
算,最終搭上了妹夫侯仁寶的性命;一個是自己一手培養起來的接班人。
如今,這些人都不在了,趙普覺得自己應該重新審視自己,重新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無錯首發不能再這樣沉淪下去了,他要崛起!
趙普覺得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因為盧多遜不知收斂,又將迫害的矛頭指向了自己的長子趙承宗。
他要抗爭!是獅子就要發出屬於自己的吼聲,奪迴屬於自己的地盤。
他要雄起!那個陣地已經失去了太久太久,他不想再等了,他要再次發出驚天地泣鬼神的神吼。
他要重生!他不是一個活死人,他太知道現在的皇帝需要什麽,屬於他的時代還沒有結束,他要給盧多遜之流的小鬼雷霆一擊。
他要迴來!重新站在那最高的權利巔峰。
因為,他是趙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