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有使命的,如果問中原王朝的使命是什麽太祖趙匡胤肯定能給出滿意的答案:完成國家統一,實現民族中興。


    現在,這種統一的使命轉移到宋太宗趙光義身上,統一北漢的終極時間表,握在了趙光義的手裏。職責所在,使命必達。


    十萬契丹援軍被大宋萬人敵的悍將郭進率領幾千人馬成功擊退,郭進卻被監軍田欽祚給玩弄致死,趙光義心裏麵這個氣啊!現在正是用人之際,殺了田欽祚,也是於事無補,況且田欽祚曾經是“三千打六萬”奇跡的創造者,對付契丹,這種人不能少,隻得將田欽祚降級處理。罷了他的監軍,貶他到房州任團練使,以觀後效。


    太平興國四年(979)四月初二,盂縣降附大宋。十三日,趙光義任命孟玄翁、劉廷翰為兵馬都鈴轄,崔翰總領馬步軍,駐泊鎮州。


    四月十四日,趙光義率領大軍從鎮州出發,直奔太原。


    閑廄副使、府州(今陝西府穀縣)知府折禦卿隨軍出征,奉命與監軍供奉官尹憲率領府州兵一同攻打嵐州(今山西嵐縣);後領兵奮勇衝殺,大敗岢嵐軍,擒獲軍使折令圖,攻下嵐州。不久殺死憲州刺使郭翊,俘獲夔州節度使馬延忠等七名將領。折禦卿戰功卓著,升任崇儀使。


    折禦卿,府州(今陝西府穀)人,永安軍節度使折德扆次子,泰寧軍節度使折禦勳之弟,《楊家將》中,佘老太君佘賽花的弟弟。


    說到北漢,我們不得不先說說兩位英雄伉儷,靈魂伴侶,女中豪傑、巾幗英雄佘賽花和威震胡漢三十年的“楊無敵”楊繼業。


    威震燕雲“楊無敵”


    人這一輩子,該走的彎路,該吃的苦,該撞的南牆,該掉的坑,一個都少不了,這就是因果關係,自己種下的種子是因,結下的果,也是自己享用,誰也替代不了。


    楊業又名楊繼業,本名叫楊崇貴,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楊業的父親楊信,字弘信,是麟州當地的土豪,孔武有力,拳頭硬。趁混亂,占據麟州,自稱麟州刺史,也是一方霸主,相當豪橫。楊家一直以中原政權為正統,先後歸附過後漢和後周朝廷。


    楊崇貴為避北漢世祖皇帝劉崇之名,改“崇”為“重”,稱楊重貴。


    楊業從小練就一身好武藝,行事灑脫,風流倜儻,頗有俠氣。不僅善於騎馬射箭,“好畋獵,所獲倍於人”,而且對楊家的三十六路梨花槍槍法尤其精湛。


    楊業曾對他的小夥伴說:“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意思是說,將來他當將軍用兵,也要像用獵鷹、獵狗追逐野雞、野兔一樣。楊業的勇猛與果敢,可見一斑。


    後晉開運四年(947),契丹滅掉後晉,占據中原,到處燒殺搶掠,美其名曰“打草穀”,激起中原百姓的反抗,在中原無法立足,隻好帶著俘虜晉出帝石重貴,倉皇北撤,中原群龍無首,政權空虛。無錯首發


    二月,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抓住時機,在太原稱帝。六月,劉知遠進入開封,建立後漢。


    為博得後漢皇帝的信任,楊信將自己的長子楊重貴(楊業)送到劉知遠的堂弟劉崇手下做人質。年少英俊,武藝超群的楊業很受劉崇的看重。


    劉崇為拉攏人心,改為宗姓“劉”,被劉崇收為養孫,成為睿宗皇帝劉鈞養子,並為其改名劉繼業。


    楊業武藝超群,勇冠三軍,先是擔任保衛指揮使,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


    乾佑四年(951年),大將郭威將起程赴京準備即位的劉贇囚禁起來,推翻後漢政權,建立後周。


    劉贇生父、河東節度使劉崇聞知郭威奪位滅漢,便在太原以十二州自立為帝,建立北漢,以此來對抗郭威的後周。郭威命宋州節度使李洪義秘密毒死了劉贇,從此,北漢和後周成為生死冤家,勢不。


    兩立。


    後周廣順元年(951),劉崇投靠中原王朝的死敵契丹,稱遼帝為叔,自稱“侄皇帝”,以換取契丹軍事上的支持。


    楊信素與契丹不合,於是放棄與劉崇的合作,轉而投靠郭威,舉起後周的旗號。就這樣,父親楊信在後周,兒子楊業在北漢,父子二人各在敵國,從此再未相見。楊業的弟弟楊重勳歸附後周,擔任麟州防禦史;宋朝建立,授建寧軍(麟州)、保靜軍(宿州)節度使,開寶八年(975)七月,楊重勳卒於任上。


    楊業為報答劉崇的知遇之恩,到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在北漢效力將近三十年,讓人遺憾的是,忠孝不能兩全,楊業隻能盡忠不能盡孝。


    楊業的弟弟楊重勳在後周滅亡後,便歸宋。_o_m大文豪歐陽修在楊棋墓誌銘中,詳細記述了楊重勳一支四代的情況:“太祖時,為置建寧軍於麟州,以重勳為留後,後召以為宿州刺史保靜軍節度使。卒贈侍中。”


    楊重勳的兒子楊光宋“以西頭供奉官監麟州兵馬,卒於官”。


    光康長子楊琪,“生於將家”,“獨好儒學”,“初以父卒於邊,補殿侍。後用其從父延昭任,為三班奉職。累官至供備庫付使,階良青光祿大夫,爵原武伯”。


    開寶元年(968)九月,劉繼元繼位北漢皇帝,趙匡胤乘北漢主劉鈞新亡之際,命昭義軍節度使李繼勳、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黨進、宣徽南院使曹彬等率兵征伐北漢。


    劉繼元命侍衛都虞候楊業與馮進珂帶兵扼守團栢穀,抵禦宋軍,同時向契丹求援。


    兩軍相持之時,同楊業、馮進珂一同駐軍的北漢將領陳延山率所部人馬投降宋軍,楊業、馮進珂二人自知寡不敵眾,率軍退迴太原。宋軍很快奪取汾河橋,直抵太原城下,焚燒延夏門。劉繼元震怒,褫奪楊業、馮進珂二人的兵權。


    十月,趙匡胤遣使到太原送去詔諭:若劉繼元歸附,可授平盧節度使;宰相郭無為可授安國節度使。郭無為得詔後異常興奮,勸劉繼元向大宋稱臣,劉繼元不肯。


    十一月,遼軍兵馬總管塔爾率大軍馳援北漢,逼近太原。宋軍為了保存實力,撤兵迴師。


    開寶二年(969)二月,大遼皇帝“睡王”耶律璟被弑身亡。二月初八,趙匡胤任命李繼勳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侍衛步軍指揮使黨進擔任副手,曹彬為都監,出兵北漢。


    三月,宋軍包圍太原,楊業率數百精銳鐵騎襲擊宋軍,被宋將黨進所敗,楊業敗迴太原城。


    六月,楊業隨郭無為率兵突圍,墜馬傷足,再次退迴城中。不久遼朝援兵到來,宋軍再次撤退。


    楊業對劉繼元建議道:“契丹貪利棄信,他日必破吾國。今救兵驕而無備,願襲取之,獲馬數萬,因籍河東之地以歸中國,使晉人免於塗炭,陛下長享貴寵,不亦可乎”劉繼元不從。


    《宋史》中提到宋軍幾次與楊業交鋒,全是以楊業的失敗而告終,雖然如此,宋軍也沒占到什麽便宜。《續資治通鑒》中,提到楊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後,楊業還在堅持戰鬥。


    楊業自幼生長的麟州,備受遊牧民族的侵擾,深受其害,印象深刻。跟隨北漢皇帝劉崇後,一直幹的是戍守胡漢的邊防工作。


    《遼史》中,遼將耶律斜軫曾經責問楊業道:“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麵目相見”由此可見,楊業在北漢時主要的對手是遼國。


    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楊業為北漢戍邊,經常與來犯的遼軍刀槍相見,三十餘年未有敗績,為自己贏得了“楊無敵”的美名。


    如果說,楊業一生有什麽不完美的地方,那就是,他加入大宋的身份是北漢降將。


    巾幗英雄佘賽花


    楊業的妻子,《楊家將》故事中的佘。


    太君,原名佘賽花,太君是封號。佘太君並不姓佘,而是姓折,佘太君即曆史上的折太君。


    折家屬於黨項族,雲州(今山西大同一帶)大族,自大唐時起就一直居住在府州(今陝西府穀)地區,成為當地的將門豪族。


    折家八代為將,折太君的高祖折宗本、曾祖折嗣倫、祖折從阮、父折德扆、弟折禦勳和後世的折克行、折可適等,皆為名將。


    “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折家軍成為中原朝廷控製西北邊境的依靠,中流砥柱,鋼鐵長城。


    折賽花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愛國名將的家中,自幼受著父兄文韜武略的熏陶,“性警敏,善騎射”。


    《岢嵐州誌》記載:“楊業‘娶折德扆女",‘折性敏慧,嚐佐業立戰功,號楊無敵"”。


    佘太君的父親名叫折德扆,是府州折家將的第四代將領。後周時,折德扆被封為永安軍節度使,他的父親折從阮擔任邠寧節度使,“父子俱領節鎮,時人榮之”,折家深受後周朝廷的重用。


    在與北漢、黨項的作戰過程中,折德扆屢立戰功。大宋立國後,折德扆主動率兵向北漢發起進攻,一舉占領沙穀砦,奪得了“平北漢第一功”。


    建隆二年(961),折德扆入朝,宋太祖趙匡胤見到他後,龍顏大悅,道:“爾後子孫遂世為知府州事,得用其部曲,食其租入”。折德扆由此獲得了一項前所未有的殊榮,可以世代擔任府州的知州。


    後代世襲特權、世代為將,這直接確定了折德扆近乎“藩鎮”的地位,府穀設州二百一十八年,府州折氏七代十四人連任府州知州。


    史》雲:“自從阮而下,繼生名將,世篤忠貞,足為西北之扞,可謂無負於宋者矣。”


    身經百戰,開國建功,戍衛國門。_o_m如果跟楊業比起來,折德扆可是要甩自己這個女婿幾條街了。


    出身名門的折賽花,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軍事教育,和普通的大家閨秀不同,她不喜歡學習繡花,而是喜歡騎馬射箭,舞劍掄刀,學文習武,鑽研兵法,研習戰略,將戍邊守土、保家衛國、護國安民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折賽花使的一手絕活叫“走線銅錘”,如流星趕月,防不勝防。


    楊、折兩大家族是中原朝廷在西北的兩大軍事力量,經常聯合起來抗擊契丹。後晉天福二年(937),楊折兩家結為軍事聯盟。楊信與佘德扆同為十家令公之一,門當戶對,楊業和折賽花二人從小可謂是青梅竹馬,因此佘德扆將女兒自幼許給楊業為妻。


    位於陝西府穀縣城南的七星廟,見證了楊業與折賽花的愛情,相傳當年折賽花和楊繼業曾在此比武招親。當年,折賽花和楊業曾經有一場功夫較量,折賽花使的是繡絨刀,楊業使的是梨花槍,二人馬打盤旋,你來我往,槍來刀去,戰在一起,殺了個迴合,也未分輸贏。


    打著打著,楊業靈機一動,就想用楊家槍的絕招贏了折賽花。楊業假裝不敵,撥馬就走,折賽花催馬在後就追,楊業見折賽花追來,心中暗喜。前麵山坡上有座古廟,名叫“七星廟”,廟前正巧有塊空地。楊業策馬來到廟前,折賽花恰好趕到,兩匹馬一前一後,楊業估麽著距離剛剛好,突然使出楊家的絕殺“迴馬槍”。折賽花沒想到楊業這小子竟然還有這一招,頓時驚得花容失色,急忙側身,舉刀接架相還,磕開梨花槍。


    折賽花也不示弱,拋出了走線銅錘,將楊業纏住拉下馬來,兩人雙雙落馬。


    楊業起身,拱手施禮道:“姑娘好身手,殺得我上天無路,入地無門,重貴甘拜下風!”


    楊業也是一位撩妹的高手,好男不跟女鬥,該認輸的時候就即時認輸,既不丟麵子,也不丟裏子,大家心知肚明。


    折賽花收迴走線銅錘,見楊業一本正經的致歉認輸,覺得有些不好意思,羞得轉身跑進廟裏。


    楊業將。


    馬匹拴好,進得廟來。二人雙雙跪在神像前,彼此表明心跡,願結連理,彼此終身相伴。


    後漢乾佑二年(949),十六歲的折賽花與楊業成婚,兩位抗遼英雄喜結良緣。藲夿尛裞網


    嫁給楊業之後,夫君楊業戍守邊關,折賽花在楊府內組織男女仆人丫環習武,家丁的武技和忠勇,甚至超過了邊關的士兵。


    乾德二年(964),折德扆病死,兒子折禦勳、折禦卿先後出任府州知州,官至節度使,而且都是當時的名將。


    淳(994),折禦卿在子河汊之戰中,以少勝多,大破遼隊,“斬級,獲馬千匹”,太宗賜旗三十竿,以壯軍威,史書稱“自是契丹知所畏”。


    契丹窺邊不止,折禦卿整日練兵備戰,積勞成疾,病逝在軍營,年僅三十八歲,獲贈侍中。臨死前,折禦卿命人傳話給母親,“無念我,忠孝豈兩全!”


    血戰太原


    太平興國四年(979)三月,趙光義率軍進至鎮州後,隨即分兵攻打盂縣(今山西盂縣東北)、沁州(今山西沁源)、汾州(今山西汾陽)、嵐州(今山西嵐縣)等太原外圍州縣,徹底扼製這些地區北漢軍對太原展開的救援,切斷太原的一切物資供應,太原頓時成了一座孤島。


    負責救援的契丹援軍與宋軍隔著山穀中的大澗對峙,主帥耶律沙打算等後續部隊到齊後再戰,耶律敵烈自恃勇猛,率領人馬搶先渡過大澗。郭進率領的宋軍乘其半渡,突然出擊,斬耶律敵烈等契大將,殲敵萬餘人,遼軍大敗而逃。


    遼軍在白馬山大敗,北漢主劉繼元並不知情,依舊派使者赴遼求援。使者被郭進軍捉住,押迴太原。太原城下,潘美命人吹響號角,擂起戰鼓,當著北漢皇帝劉繼元的麵將送信使者給哢嚓了。失去了契丹的援助,北漢就像一隻失去了主子的流浪犬,隻能據城固守,坐以待斃。


    宋軍打援獲勝,乘勢全線進攻,四月中旬,宋軍攻下盂縣、隆州、嵐州等地區,徹底肅清太原的外部殘餘勢力。解決了北漢的一切援助力量,趙光義再無顧忌,打下太原,隻是時間問題。


    四月二十二日,趙光義到達太原,駐蹕汾東行營,以數十萬大軍,集兵圍城。


    二十三日,趙光義巡城撫慰諸將,鼓舞士氣,並致書詔諭北漢主劉繼元,勸劉繼元投降。招降書被楊無敵楊業(此時還叫劉繼業)拿到,楊業嚴令兵卒,不準上報。因此,劉繼元對招降一事,無從所知。


    二十四日夜,趙光義親臨城西。負責在城西攻城的是蔡州團練使曹翰,按照排序,應該由彰信節度使劉遇在西麵攻城,曹翰在北麵攻城,為此曹翰與劉遇為此起了爭端,還是趙光義親自出麵,說了曹翰不好話,讚美曹翰是英勇無敵,打西麵非他莫屬,方才把這場爭端給平息下去了。趙光義知道曹翰是少有的悍將,此次親臨城西,就是為了督促曹翰軍各位將士,直接開動發機石,全力攻城,城頭上箭石像雨點一般密集而下,攻了一夜,宋軍還是沒占到什麽便宜。


    打不下太原城,並不是宋軍中缺乏戰神一級的人物,完全是太原城城高險固,易守難攻所致。宋軍之中,不怕死的猛將、悍將太多太多,比如馬軍都軍頭輔超,比如鐵騎軍指揮使唿延讚等將領。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況且趙光義是手中拿著紅包(皇上給的賞賜,除了銀子,還有誘人的官位)親自督戰。


    馬軍都軍頭輔超,忻州秀容人,少年時就勇悍有力。後漢漢乾佑時期,趙思綰據永興叛亂,郭威奉命征討,督兵攻城,輔超親率十七名勇士,“升雲梯,斫北門樓,樓壞而入,士卒繼進,城遂陷,以功補小校。”後周顯德年間,輔超跟隨太祖趙匡胤征淮南,執銳前驅,定滁州,破淮陰,下揚州,因功升遷為日騎副兵馬使。大宋立國,輔超跟隨太祖趙匡胤平定李筠叛亂,再遷內直都知,趙光義即位,升為馬軍都軍頭。


    。


    太原城久攻不下,軍頭輔超大怒,吼道:“卵大一個太原城,有這麽難攻嗎!勇士們跟我來,咱們爺們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此話一出,立即有人響應,鐵騎軍唿延讚等人,踴躍而出,手執利刃,跟著軍頭輔超攀梯而上,冒著矢石登上城頭。


    輔超剛爬上城頭就迎麵碰著楊業,論單打獨鬥,輔超跟楊業興許能戰個平手,此時,城樓之上,輔超單拳難抵四手,一陣亂槍刺來,“身被十三創”。輔超,被刺得渾身是血,不得已退下城來。


    趙光義命人解開輔超的甲胄,審視傷情。輔超身受十三處傷,血跡模糊。趙光義深受感動,賞賜錦袍、銀帶、段,嘉獎他忠勇,令他迴營,好生休息養傷。


    輔超道:“不拿下太原城誓不肯休,明天早上一定要攻進太原城,雖死無恨!”


    第二天一早,雲梯剛剛架好,輔超就帶人衝了上去,身上又中了八支雕翎箭。輔超毫無退縮,他左手持盾,右手執刀,繼續冒死登城。趙光義知道後急忙派人把輔超架迴營地,“複加厚賜”。


    鐵騎軍指揮使唿延讚戰鬥中從城頭的矮牆上掉下四次,如此強攻,徒勞無益,為了減少傷亡,趙光義命令將士們禁止登城作戰。安排一萬名弓箭手排列在陣前,交替發箭攻城。


    唿延讚就是評書《唿家將》中的第三代代表人物,評書《唿家將》說的是鐵鞭王靠山王唿延讚的父輩、祖輩及其子孫的傳奇故事,評書界有“金唿家,銀楊家”的說法。


    唿延讚,並州太原人,將門之後,父親唿延琮,後周時擔任淄州馬步都指揮使。唿延讚少年時擔任驍騎兵,太祖趙匡胤認為他有勇有謀,補選他任東班長,入宮領受聖旨,升任驍雄軍使。


    唿延讚有勇有謀有膽量,為人隨性、率直、怪癖,經常說自己願意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他在自己身上多處都紋上“赤心殺賊”四字。更有甚者,唿延讚不但在自己身上紋字,還在他的妻子、兒子、仆人身上,也紋上“赤心殺賊”這幾個字。除此之外,他還在幾個兒子耳朵後麵,另外刺了兩行字,“出門忘家為國,臨陣忘死為主。”


    他頭戴深紅色的頭巾,騎雜毛色的馬,身上穿戴奇異;他性格怪異,幾乎不近情理,隆冬時讓兒子們洗冷水澡,把水直接澆在幼子身上,期望孩子們長大後,能夠耐寒,身強體健。兒子生病了,他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湯給兒子治病。


    乾德二年(964),唿延讚隨王全斌討伐後蜀,擔任前鋒,身體多處受傷,以戰功補選為副指揮使。


    趙光義即位後,親自到禁軍中選拔軍校,任命唿延讚為鐵騎軍指揮使。唿延讚在此次攻城之戰中,奮不顧身,一馬當先,趙光義當麵賞賜他金帛,獎勵他作戰勇敢。


    宋軍箭如雨發,全部落入城中,北漢皇帝劉繼元這迴做起了買賣,用十個錢一支箭的價格向百姓和士兵購買宋軍射來的箭。短時間之內就收集到數百萬支,北漢軍又把這些箭全部迴贈給了宋軍。


    開武軍軍校荊嗣率眾登上城牆,“手刃數人,足貫兩箭,中手炮,折碎二齒”,荊嗣登上城牆,親手殺死數名北漢兵,他的腳被兩枝箭射穿,中了手炮,兩顆門牙都被打斷,仍死戰不退。趙光義急令荊嗣撤下,然後發給他一個紅包,賜以錦袍銀帶。


    彰德軍節度使李漢瓊,與太祖趙匡胤同年,毅然一馬當先率眾登城,“矢集於腦”,頭上中箭,中指被砍掉,傷勢很重,仍舊拚死力戰,趙光義將他召至幄殿,親視其傷,並賜予良藥治療。


    大宋軍隊,從士卒到將軍,個個爭先,奮勇殺敵,死不旋踵。趙光義深受感動,打算親自到攻城將士當中,慰勞慰問,李漢瓊極力諫阻,認為箭石之下,不是萬乘之尊能去的地方,趙光義這才打消了慰軍的念頭。


    劉繼元投降


    堅守了一個多月,契丹的外援又來不了,糧餉道。


    路又被宋軍切斷,太原城中已是彈盡糧絕。


    宋軍將太原城包圍得如同鐵桶似的,就是攻不下來。趙光義每天命令弓弩手往城中射招降書,與其損兵折將,出力不討好地攻城,不如勸劉繼元早一點投降來得實惠,北漢宣徽使範超就拾到一封這樣的招降書。


    北漢宣徽使範超偷偷逾城投降,被宋軍抓住,不知道哪個糊塗蛋,竟然一根筋地懷疑他是女幹細,不問青紅皂白,一刀下去就把範超給哢嚓了。


    劉繼元聽聞範超出城降宋,就將範超的妻兒和一家老小,盡行殺死,並將首級扔出城外。


    趙光義聽說範超枉死,妻兒受戮,立即傳旨,命人置辦棺槨收殮屍首,自己親自到棺前致哀。城上的北漢兵將看見了,都十分感動。


    趙光義至城西北隅,再次招降,北漢馬步軍都指揮郭萬超密令心腹縋城,到宋營商談投降密約,趙光義折箭為誓,絕不加害。_o_m郭萬超等人潛出太原城,向宋軍投降。趙光義格外優待這些出降的北漢將士,城內的兵將得知,紛紛潛出城投降大宋。


    宋軍引水灌城,太原城立即變成一片汪洋。大水衝垮太原城東南角,湧入夾城。被太原城的銅牆鐵壁阻擋了幾個月時間,大宋將士早就怒不可遏,見水灌得手,個個爭先恐後,都要衝進去與北漢將士來個你死我活。


    這個時候,趙光義反而變得優柔寡斷了,他擔心引發屠城事件,於是馬上製止宋軍衝鋒。劉繼元親自指揮士卒運土堵水,他要做最後的抵抗。


    孤立無援,軍心動搖,北漢大勢已去,眼看太原城即將淪陷,在家養病的北漢老臣馬峰出來拜見劉繼元,勸他投降,這樣可以保障太原百姓免遭被屠城的厄運。


    北漢主劉繼元已經眾叛親離,城中危急。趙光義又寫了一道詔書,派人進城,勸劉繼元投降,許諾劉繼元隻要投降,就能繼續安享富貴,詔雲:


    越王吳主,獻地歸朝,或授以大藩,或列於上將,臣僚子弟,皆享官封;繼元但速降,必保終始,富貴安危兩途,爾宜自擇。


    劉繼元見將士紛紛出城投降,孤城難守、契丹不救,自己已經是計窮力竭,走投無路,為了百姓免遭塗炭,隻得答應向大宋投降。


    劉繼元對宋使道:“宋主果能優待,我當即日迎降。”當即派人帶著降表出城,送達大宋皇帝趙光義。


    趙光義召劉繼元登台,傳旨特赦,封劉繼元為特進、檢校太師、右衛上將軍、彭城郡公,賜給京師甲第一區,賞賜甚厚。


    劉繼元叩首謝恩,於是,趙光義命令劉繼元引導宋兵入城。


    北漢投降,趙光義終於拿下太原這塊難啃的骨頭。宋軍剛要入城,忽然吊橋拉起,城門關閉,城樓上站著一位金甲銀盔、威風凜凜的將軍,大聲喝道:“主上降宋,我卻不降!有本事的,速來拚個你死我活!”


    趙光義問左右道:“此係何人”


    左右道:“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無敵將軍",北漢建雄軍節度劉繼業(楊業)。”


    趙光義素聞劉繼業的忠勇之名,想收為己用,便命令劉繼元好言撫慰,勸他歸降。劉繼元派遣親信入城,勸劉繼業解甲出降,保全百姓性命。劉繼業這才打開城門,放宋軍進城。


    入城後,趙光義立即召見劉繼業,授為右領軍衛大將軍,賞賜甚厚。劉繼業本來姓楊,叫楊崇貴,趙光義準他恢複原姓,改名楊業,又稱楊繼業,這就是中的“老令公楊繼業。”


    趙光義命戶部郎中、隨運使劉保勳主持太原政務,北漢自劉崇立國,傳至劉繼元,共曆四主,享國二十九年,至此滅亡。


    宋太宗趙光義經常自比大唐的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華夏統一的作業題,如果大唐的疆域算是答案,大宋隻做完了二分之一,萬裏長征隻走了半程,燕雲十六州,尚在契丹手中。為了大宋邊境百姓的安寧,這個。


    仗必須打,為了揚我大宋國威,這場仗更要打。


    作為趙光義的貼身侍臣,東上閣門使程德玄,進到太原城後,見到太原城的銅牆鐵壁,禁不住感歎道:“這晉陽城,怪不得太祖拿不下呢!若非官家極力招降,強攻之下,不知道還要傷我大宋多少良將勇士”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你說大海啊真美!聽者也許會想:這裏到底淹死過多少人


    太原是大唐的龍興之地,這裏曾連續誕生多位帝王君主:創建過大唐的李氏家族,創建後唐的沙陀李家,以及開創後漢的劉氏族人。“盛則後服,衰則先叛”,人稱太原為龍城。


    這裏的百姓都是弓馬嫻熟,屬於戰鬥民族,誰入主太原,誰就有了稱王稱霸的資本。想到此,趙光義渾身驚出了一身白毛汗,這還了得,有太原城的存在,哪有朕的太平盛世,大宋如何國泰民安!


    被趙光義盯上的,無論是人還是物,接下來總會有大事情發生。太原,這座被無數箭石摧殘得傷痕累累的晉陽古城,這座被汾水多次衝灌踐踏的千年龍地,又要攤上事了,而且是攤上大事了!。_o_m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的天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尚花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尚花開並收藏大宋的天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