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的性格就是粗狂豪放處可以跑馬,心思縝密之處可以繡花。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宰相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作為百官之首,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作為世人矚目的當朝風雲人物,幾千年來,拜相封侯,一直是天下士子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


    宰相,在不同朝代,稱唿不同。周稱太宰,秦漢稱丞相,南北朝的錄尚書事,隋稱尚書令,唐稱中書門下侍郎,宋稱同平章事,清朝稱軍機大臣。


    古代講究坐而論道,早朝時,出於對宰相的尊敬,皇帝通常會賜座、賜茶,讓宰相坐下來邊喝茶邊議論國家大事,宰相坐朝的慣例自秦漢至唐、五代一直沿襲了千餘年,直至宋初。


    多年以來,在朝堂上能坐著議事的是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位周朝元老。


    宋代周後,仍然是以範質為侍中,稱為昭文相;以王溥為司空,稱為史館相;以魏仁浦為右仆射,稱為集賢相。


    對於趙匡胤而言,以前都是你們坐著,我站著,現在,我終於可以坐著了,你們還坐著。


    範、王、魏三人都是後周世宗柴榮的托孤重臣,趙匡胤對他們忌諱甚深,心中總有些不快。之所以用他們,完全是為了籠絡人心、鞏固江山社稷的需要。


    乾德二年(964)正月,範質和王溥如往常一樣坐朝議事,聊到一半時,趙匡胤突然說道:“我今天有些眼花,看不清楚這奏折上的字,你們兩個過來幫朕看看。”


    一個不滿三十五歲的人說自己眼花了,這裏麵一定有貓膩,有文章。兩位宰相,隻得上前,幫著皇上勘讀奏折。


    看完後,二人想再坐下,發現椅子不見了。


    兩位堂堂的宰相,當著眾文武的麵,著了趙匡胤的道,中了人家的“調虎離山”之計,好尷尬呀!


    《聞見後錄》載:“欲複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座矣。”二人一頭霧水,但畢竟都是老狐狸,馬上就明白了是什麽意思。


    這肯定是皇上有意為之,如今椅子都被撤掉了,想要再在放迴來,恐怕有難度了,隻好順坡下驢,自嘲道:“還是站著好,可以活動活動筋骨……”,算是默認接受了這番“特殊禮遇”了吧。


    第二天,三位宰相上書要求廢止“坐論之禮”。


    在維護國家統治和加強皇權這種事上,沒有趙匡胤不敢幹的,不擀,那是煎餅。趙匡胤自導自演,用一個看似玩笑,卻又十分認真的方式,破除了一個沿襲千年的“宰相坐著議事”的朝堂規矩。


    宰相失去了與皇帝對坐的權利,其實他們失去的,又何止是一張凳子呢


    從此之後,宰相們隻能和尋常官員一樣站立在朝堂之上,開大會。


    如果您在影視劇中,看到大宋之前的宰相是站著參加朝會的,就可以發彈幕指責導演那個誰誰誰,搞錯了,重來!


    沒有椅子的宰相,無疑降低了他們在朝廷中的地位以及在百官之中的身價和威信,宰相的權力與地位不如從前,再也不能影響到皇上的決策權。


    俗話說,擒賊先擒王。文官中最大的宰相,趙匡胤都有辦法整治,其他的官員,更不在話下了。


    搬走三把椅子這件事,沒過幾天,還在乾德二年(964年)的正月裏,範質與王溥、魏仁浦三人便上書,請辭。


    實際上,這三位是想多了,老趙隻是撤走了他們的椅子,並沒有想罷他們的相,既然他們主動提出辭職,卻也正中趙匡胤的下懷。


    你們願意給,本皇就願意收,不是本皇搶你們的,是你們自己送上門來的,老趙十分堅定地點了點頭,算是答應了。


    範、王、魏三人同日罷相,範質被授為太子太傅,王溥任太子太保,魏仁浦拜守尚書右仆射。


    宰相的位子終於空出來了,宰相輪流做,今日到我家,趙普已經在那兒排隊等一年了。


    趙匡胤理所當然地任命趙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開始主持掌握軍機的樞密院,趙普成為大宋宰相。


    二趙是大宋政壇最強的君臣組合,自此之後,趙匡胤集兵權、皇權於一身,真正成為大宋王朝說一不二的ceo。


    文人治國


    大將生來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武將們一言不合就抄家夥,互掐,說幹就幹!


    用地方節度使治國,隻能是越治越亂,亂到不好收拾。節度使做大了,會各自為政,不會再聽你朝廷的管了,隋唐五代就是前車之鑒。


    趙匡胤曾對趙普說:“五代方鎮殘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讓選幹練的儒臣百餘人,分治大藩,即便都是貪濁,也抵不上一個武將。”


    文人治國,這些麻煩就迎刃而解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文人手無縛雞之力,咬文嚼字,這個可以有,舞槍弄棒,上陣殺敵,這個就太難為人家寶寶了。


    文臣基本上不會對國家政權產生多大的威脅,即使貪汙那麽一點,也抵不上一個武將對江山社稷造成的危害大。


    文人手上沒兵,完全聽命於朝廷,若對這些文臣寬大仁厚,還能收買人心,讓他們對朝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整治完中央,老趙開始整治地方。“治不了你們這些武夫悍將,我趙字倒著寫。”


    接下來,趙匡胤決定放大招了,他要製定一項基本國策,徹底鏟除武將治國的亂象和威脅,讓世代享用之:重文抑武,采用文人治國,實行文人統治,


    寒門子弟,從出生那一刻起,已經注定他們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上了。


    作為朝廷,十分有必要給這些人開一條上升通道。不然的話,他們若跑到地方武裝隊伍裏,鼓動那些心存異誌的亂臣賊子,造自己的反,那就是不好玩了。


    屌絲想要逆襲,朕就給你架設一部登天的梯子,成全你們。


    隋唐時代,開始通過科舉製度進行選官。


    老趙決定恢複科舉考試,把科舉製度作為人才選拔的基本製度。無論寒門士子,還是農桑人家,學而優者,均可以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廟堂之上。


    大宋現在急需一大批國家公務員,既然這麽急,那就每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


    他將考試分為地方上的鄉試、中央的省試、中央的殿試三個等級。每年秋天,各州進行鄉試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省試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為防止作弊,試卷要糊名、謄錄,並且由多人閱卷。現在的高考考試糊名,就是從趙匡胤的大宋開始的。


    鄉試第一名為“解元”,省試第一名為“省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連中三元”成為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最高理想。


    趙匡胤還打破常例,以殿試的方式對考生進行最終的考核。


    舉人經禮部閱定之後,選出名列前茅者,送呈皇帝“禦覽”,再通過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予官職。


    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學子都成了“天子門生”。


    皇上成了所有做官人的老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趙隻用一招,就拉近了皇帝與士大夫之間的關係。爾等都是朕的弟子,朕是天子,你們都自帶光芒,起碼也是文曲星下凡。


    南宋時,皇帝還要在瓊苑為登科進士賜宴慶賀,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瓊林宴。


    “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禦街前,”成為讀書人一生最值得炫耀的榮光。


    參加科舉考試需要本錢,貧家子弟往往因為掏不出盤纏而不得不放棄考試。


    這一點趙匡胤也考慮到了。


    開寶二年(969),宋太祖下詔:政府還為寒門子弟參加科舉提供經濟資助,發放舉人“券”,憑“券”可以免費使用官驛的交通工具,還可以在官驛免費住宿。


    通過科舉選官,大宋王朝的文官隊伍得到了發展壯大,從中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政治家。


    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長官,地位居於武官之上。廟堂之上,君臣運籌帷幄,大臣和文官也敢於發表意見;江湖之中,書生指點江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大宋重文輕武,地方軍隊經常換防,而且是軍無常帥,帥無常軍,無法再對中央政權造成威脅。地方安定了,國家得到了長治久安。


    趙匡胤完善和發展了科舉製度,為寒門子弟、文人士大夫的做官從政,鋪平了道路。使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神話變成了現實。


    除了造反,科舉成了天下才俊唯一可以翻身的機會。


    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中華大地從此湧現出了千千萬萬個“書香門第”、“翰林世家”,讓無數個貧寒的家庭走向富裕,讓無數的寒門子弟從此可以揚眉吐氣,光宗耀祖。


    耕讀為本,忠孝傳家,進士及第,世代簪纓,中華民族文化繁榮大發展,趙匡胤功莫大焉!


    太祖誓碑


    為了確保文人治國的基本國策,能夠一直延續下去,得以永久的貫徹執行。


    建隆三年(962),趙匡胤命人秘密鐫刻一石碑,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平時門鑰封閉甚嚴,誓碑用銷金黃幔遮蔽,任何人不得入觀。”


    宋太祖趙匡胤規定:太廟之門於四季祭奠和新皇帝即位時方可開啟,天子謁廟禮畢,必須進入夾室恭讀碑上的誓詞。


    屆時隻有一名不識字的小太監跟隨,其餘人員皆遠立於廟庭中,不得窺視。皇帝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誦,然後再拜而出。


    北宋各代皇帝皆如此相承行事,“歲時伏謁,恭讀如儀,不敢泄漏。”群臣及近侍皆不知誓碑所誓何事。


    也就是說,誓碑這事搞得很神秘,一般人是根本不知道上麵刻的是什麽,它隻屬於皇上。


    直到靖康之變,東京城被洗劫一空,太廟中祭祀之器被金人席卷而去,大門洞開,有人得以一睹此碑尊顏。


    陸遊的《避暑漫抄》中記載:誓碑高約七八尺,闊四尺餘,上刻誓詞三行。


    一為:柴氏(後周宗室)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二為: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另外,《宋史?曹勳傳》記載,公元1126年,北宋為金所滅,武義大夫曹勳隨徽宗北遷,被扣留在金國,徽宗囑托曹勳日後若能迴南方,讓他轉告高宗趙構:“藝祖(宋太祖)有誓約藏之太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違者不祥。”


    不要因為我們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麽出發。


    太祖誓碑是趙匡胤進一步鞏固江山社稷的英明體現,其內容就是大宋王朝所執行的基本國策。


    第一條,在善待後周宗室上,大宋曆代皇帝都很認真,賜柴氏鐵券文書。趙翼在《廿二史劄記》記有“宋待周後之厚”。


    宋太祖登極,遷周恭帝柴宗訓母子於西京,易號鄭王,造周六廟於西京,命周宗正以時祭享,並派官員祭拜周太祖、周世宗之陵。


    建隆三年(962),遷鄭王柴宗訓至房州(今湖北房縣)。


    《新五代史》雲:周世宗柴榮共有子七人,“長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宜哥與其二,皆為漢誅”;宋乾德二年(964),“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所終”。還有一個孩子被潘美收養了,後來頗有建樹。


    開寶六年(973),二十歲的柴宗訓在房州去世,此距禪位已有十四年。趙匡胤素服發哀,輟朝十日,溢號恭帝,葬周世宗陵之側舊順陵。


    鄭王死後,小符太後出家號為玉清禪師,淳化四年十月(993),小符太後薨,宋廷以後禮葬於懿陵,陪於其姐西北。


    柴宗訓的兒子柴永琦被降封為鄭國公,從此世世代代世襲爵位。


    宋仁宗時期,柴宗訓的嫡係斷了。仁宗詔取柴氏譜係,選擇柴氏旁支一名輩分最大的封為崇義公,擔任了祀奉後周宗廟的職位。尋錄周世宗從孫柴元亨為三班奉職,又詔每郊祀錄周世宗子孫一人。


    至和四年(1057),封柴泳為崇義公,給田十頃,奉周室祀,子可襲封,並給西京周廟祭享器服。


    宋神宗時,錄周世宗從曾孫柴思恭等為三班奉職。


    宋徽宗時,詔柴氏後已封崇義公,再官恭帝後為宣教郎,監周陵廟,世為三悟。


    南宋時,高宗、理宗諸朝也時有封柴氏襲崇義公之爵。


    可見,在整個大宋朝,柴氏子孫所受封賞一直與宋朝相始終,宋廷如此優待亡國之後裔,這在其他朝代是少有可比的。


    《水滸傳》以此為藍本,演繹柴家後人“小旋風”柴進,說他擁有禦賜的“丹書鐵券”,無論柴氏子孫犯有多大的罪過,大宋朝廷一律不予追究,說明大宋善待柴氏子孫的觀念已深入人心。


    第二條,對於“不得殺士大夫”一項,大宋重文抑武,趙匡胤及其後繼者,確實比較嚴格地遵守著。


    太祖在平定南方各割據政權時,堅持不殺降王。如平定後蜀,召其國君孟昶入京。有大臣密奏,請擒殺其君臣,以防生變。


    太祖怒批道:“汝好雀兒肚腸!”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中雲:“宋初降王子弟布滿中外”,這在曆代曆代都是很少見的,開國皇帝多數都是執行“斬草除根”,趙匡胤堅持不殺他們,讓他們在京城自由自在出入,而且還封官加爵。


    宰相趙普好幾次在趙匡胤麵前說起以前不善待自己的人,想把他們給法辦了。


    宋太祖給他的答複是:“倘若在凡俗塵世都能認出日後的天子宰相,那人人都去尋找了。”堅決不允許動他們,此後,趙普再也不敢在趙匡胤麵前提起類似話題。


    一代名相範仲淹曾由衷地讚歎道:“祖宗以來,未嚐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北宋後期出現的冗官現象,與誓碑規定的優待士大夫,不輕易誅殺大臣政策,有直接關係。


    神宗時期,陝西用兵失利,準備斬一朝臣時,宰相蔡確進諫道:“祖宗以來,未嚐殺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


    可見,誓碑這一祖宗家法,一方麵激發著文臣士大夫的愛國熱忱,一方麵也使一些掌權的文臣無所顧忌,甚至橫行不法。


    當然,誓約的“不殺”不等於絕對不能殺,對亂臣賊子、貪官汙吏,激起民憤的,還是可以將家法放在一邊而開殺戒的。


    太祖在位時主要因謀反和貪汙受賄罪處死過一批官吏,這是開國初期整頓吏治所必需的。《宋史》讚他:“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


    然而不殺大臣這一條大宋基本國策,得以順利實施,都是太祖誓碑上的誓約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條奇怪的路


    趙匡胤出身行伍,為了江山社稷,他對武將的防範,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同時對各種威脅政權的事,考慮得相當縝密。


    大宋的兵工廠,裏麵的強弓勁弩不盡其數,十八般兵刃琳琅滿目。


    宋神宗熙寧年間,兵工廠的管理大臣向皇上奏報,說兵工廠的道路修的很奇怪,狹窄不堪,還彎彎曲曲,不利於運輸工作,請求重新增寬順直。


    當時的宰相是主張改革變法的王安石,他也主張“請直而寬廣之。”


    兵工廠的布局是由宋太祖當年親自定的,這樣明顯不利於運輸,時間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為什麽這麽布局,沒人知道。宋神宗想著這是祖宗定下來的規矩,“當有遠慮”,還是不要輕易改變,就沒有批準。


    這事沒過多久,在兵工廠勞作的那些工人,因為工作苦,收入低,鬧起暴動,“持兵奪門,欲出為亂。”守衛兵工廠的隻有幾名老兵,這些暴徒拿著最先進的武器,而且在天子腳下造反鬧事,直接會威脅到國家政權。


    然而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成百上千手持利刃的造反分子,竟然就被幾個老兵給擋住了,他們在通過狹窄崎嶇的道路時,隻能一個一個的通過,老兵們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來一個殺一個,真正做到了以一敵千。


    等著大部隊到來,幾千個暴徒全部被抓獲,一場威脅江山社稷的暴亂就這樣被輕鬆平息了。這不是神話,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祖宗定下來的規矩,在你沒有搞懂之前,盡量的不要輕易改變。這件事,足以說明趙匡胤是真的雄才大略,他在世時製定出什麽“祖宗之法”,都是有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祖宗之法


    趙匡胤雄才大略,謀略深遠,他的舉動有時候或許很普通,但是這可能暗藏深意,讓人無法捉摸。他曾經留下三則規矩,表麵看起來有些荒唐,實則大有深意。


    第一條:在皇宮中圈地養豬;


    第二條:皇宮中設兵工廠;


    第三條:宮中的建築不要太直立,最好是七拐八彎的。


    按照常理,開國皇帝留下的祖訓一般都是關於國家政令製度之類的大事,比如說不讓後宮人士幹政什麽的,趙匡胤定下的祖宗之法竟然都是一些生活瑣事。


    如果你的家是農村的,十有八九,你們家會養豬,養豬是很多農村家庭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趙匡胤要求後代在宮裏養豬。


    首先,他生於公元927年,生肖屬豬,他或許是想把豬當寵物養;


    其次,趙匡胤相信豬有辟邪的作用,豬血可以破除一切妖術;


    第三,宮中每日剩菜剩飯,總歸有個處置的地方。


    第四,漢字“家”,上麵一個寶蓋頭“宀”,代表房子,下麵一個“豕”,就是豬。有房子有豬才叫“家”。


    趙匡胤在皇宮僻靜處還開辟了一塊自留地試驗田,四時耕種,親力親為,由此可知天下糧食的收成幾何,豬糞正是最好的肥料。


    “上行下效”,皇帝都帶頭養豬了,大臣、百姓也會跟風效仿,養豬的人多了,農作物肥料的供應就解決了。


    養豬既可以解決土地肥料的問題,養大了還可以殺掉吃肉,或者賣了賺錢,百姓就此可以安居樂業,百姓安居樂業了國家就富強了。


    這一套積極的連鎖反應,它的作用也是長久深遠的,直到現在,中國農村依然是堅守著這一優良傳統。依靠自己的榜樣力量,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這正是趙匡胤的高明之處。


    宋神宗時期,神宗讓王安石搞改革,皇帝想不明白為什麽太祖要在宮中養豬,於是把這一條祖宗之法給革命了,親自下旨,禁止任何人在宮中養豬。


    幾個月後,宮中衛士擒獲了一個妖人,妖人會法術,大內衛隊始終抓他不住,當衛士想要用豬血澆妖人的時候,卻發現宮中沒有活豬,一時半會兒搞不到豬血,最後廢了好大的勁兒才把妖人製住。


    宋神宗這才知道養豬的好處,對太祖趙匡胤的深謀遠慮佩服得五體投地,於是又命令宮中照常養豬,以備不時之需。


    趙匡胤在皇城內部設兵工廠。


    一則可以防止自己的子孫太過安逸。趙匡胤自己出身行武,他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子孫多接觸接觸軍事,如果後代身體不行,太過嬌弱,治國理政就成了難題;


    二則,皇帝聽到鍛打兵器的聲音,可以時時提醒自己,要守好江山社稷,不能太過安逸享樂;


    其三,遇到緊急情況時,軍事戰備充足。


    然而這一條祖訓到了宋神宗時期,就徹底廢了。皇城中時常傳出鍛打兵器的聲音,神宗不堪其擾,就把兵工廠給遷出去了。此後的他天天沉溺於賞風弄月、花天酒地當中,皇城中沒了金戈鐵馬的聲音,取而代之的是歌舞升平和歡鬧聲。從此,大宋被小小的西夏打的無還手之力。


    把城牆給修成彎曲的形狀,拋棄傳統城牆的方正流直。


    趙匡胤一生經曆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戰役,他對城牆的理解,肯定非常人所能理解。為了攻取南唐的壽州城和北漢的太原城,趙匡胤可是吃了不少苦頭,那個太原城,趙匡胤到死都沒能攻下來。彎曲的城牆在防禦上,那是處處可以打伏擊,處處都是口袋陣,攻城的敵兵,一進入攻擊範圍,就會被早早殲滅,可以起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神效。


    還是喜歡變法的宋神宗,對祖宗的這種設計理念非常不滿,在他看來,隻有方正的城牆才能顯示皇家氣派,隻是礙於國庫裏的銀子不多,否則,早改了。到了文藝範的宋徽宗當家後,大宋城牆基本上都被改直了。


    誰料想,這一改,大禍就來了。


    靖康之變,金兵攻打開封,在四周架起了大炮,城內的宋軍無處可藏,金軍順著筆直的城牆,直接殺進了皇宮,皇帝和妃子都成了人家的俘虜。


    趙匡胤高瞻遠矚,本想通過這三條祖訓護佑子孫周全,也可確保自己打下的江山能夠永久傳承。可惜後人不是自己的直係血統,對自己的這份苦心,重視不夠,最後導致國破家亡,徽欽二帝,慘死北國。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處理完家事國事之後,趙匡胤決心開始處理天下事了。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的天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尚花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尚花開並收藏大宋的天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