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作為商人的柴榮,最喜歡的是以時間換金錢;現在作為皇帝的柴榮,最喜歡的是以時間換空間,他想用十年的時間,打下一個大大的華夏。
這其實也是一個商人的心態,不過是從商業帝國轉換成了土地和人口。
為何叫“土皇帝”沒有國土你是誰的皇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柴榮不是那種揣著明白裝糊塗的人。
後周顯德元年(954),南唐已經控製了江淮流域最富庶的三十五個州,成為南方十國當中版圖最大的國家。
版圖最大,國力也最強,南唐中主李璟最大的愛好不是開疆拓土,而是填詞作曲、風花雪月,且看他填寫的《浣溪沙》:
手卷珠簾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迴首綠波春色暮,接天流。
盤踞中原的後周皇帝柴榮跟他正好相反,俺書讀的少,您別忽悠我,他最不喜歡的是寫寫畫畫,他喜歡炫耀肌肉,耀武揚威。
柴榮一生最可圈可點的戰績就是:征唐。
柴榮的目的不是滅亡南唐,他一時半會兒也吃不下這麽大的一塊肉肉,他要一點一點的挑著吃、涮著吃、慢慢的吃。
他要將南唐打服、打垮、打癱,順便再踏上一隻腳,讓它永世不得翻身。順便震懾他國,為北伐契丹掃除後患。
可見,李璟真正的“恨”與“愁”,應該不是流水落花春去也,而是大周鐵騎卷起的煙塵。
顯德二年(955)十一月,周世宗柴榮發布討伐南唐詔書。書曰:
淮地蠢材,竟敢抗拒大邦,盜據一方,越位稱帝。晉、漢時代,國家不安寧,而你們招納叛亡,共助兇逆。李金全占據安崇,李守貞反叛河中時,你們大起軍隊,前往支援。壓迫侵奪閩越、塗炭湘、潭,至於與契丹來往,仗勢侵犯徐部,沭陽之戰,曲直可知。勾結契丹,進入中原成為邊患,結連並壘,實在是我們的世仇。罪惡難以指出,人神共憤。
雪中送炭人間少,錦上添花世上多。
正當南唐中主李璟手握《伐唐詔》,一籌莫展之際,他後方的吳越王錢俶得到消息,派遣元帥府判官陳彥禧快馬加鞭前往後周,獻上貢品,臣服後周。柴榮讓陳彥禧帶詔書給吳越王錢俶,讓他率軍協助後周軍作戰,先在南唐的後方點上一把火。
此時淮河水勢很淺,趁著南唐防備空虛,柴榮先派了小股先頭部隊渡過淮河,搭建正陽浮橋。
《資治通鑒》載:“淮水西岸謂之西正陽,屬潁州潁上縣界,東岸謂之東正陽,屬壽州下蔡縣界。”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十二月十七,柴榮派遣李穀為淮南前軍行營都部署(南征軍主帥),兼任廬州、壽州知州,忠武節度使王彥超擔任其副將,外加督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等十二名將領,帶兵殺入南唐。
柴榮特別交代李穀等人:“不犯秋毫,猶如時雨,百姓父老,各務安居,剽掠焚燒必令禁止。”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與爭秋豪。告誡他們,到了南唐,別有事沒事總往老百姓家裏跑,更不能隨便動人家的“秋毫”。
這一點,當年的工農紅軍做得最好,“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努力減輕百姓的負擔,尊重群眾不驕傲,公買公賣不霸道。
李穀帶兵從正陽渡過淮河,直逼壽州(今安徽壽縣)。
南唐中主李璟派大將劉彥貞、張全約領兵三萬,前來救援。
浮橋是後周軍隊過河的關鍵,李穀害怕浮橋被毀,腹背受敵,於是率軍退迴正陽。劉彥貞其實也不敢輕易出手,看到李穀如此軟弱,於是就開始強攻正陽城。
這一定不是柴榮想要的結果。
果然,得知消息的柴榮大發雷霆,他將自己兩張王牌,趙匡胤和李重進的人馬調往前線。
趙匡胤和李重進兩隊人馬剛到正陽城外,迎頭就遇上了劉彥貞。
《孫子兵法》雲:“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打仗就是不要走尋常路。
平頭哥又要出場了。
趙匡胤屬於那種人狠話不多的類型(這一點,大家都可以理解,像乾隆爺這樣的話癆皇帝,找不出幾個),整頓禁軍之後,他手下的兩千人全都是一些洗過冷水澡、鑽過爛泥潭,翻過鐵絲網,拉彎霸王弓的硬漢,技能強、能吃苦、能打仗,關鍵是還特別聽話,有組織、有紀律,鐵骨錚錚,鐵血柔情。
見唐軍迎麵而來,不等對方穩住陣腳,趙匡胤直接帶兵掩殺過去。
南唐主帥劉彥貞還沒列隊擺好造型,比出剪刀手、小心心,沒想到對方會突然來這一手,大罵後周軍不講武德。唐兵大亂,劉彥貞兵敗逃走。
趙匡胤隨後就追,李重進也跟著掩殺過去。
後周軍奮勇追擊,混戰之中,劉彥貞被亂軍擊殺。
三軍沒了主帥,唐軍這場仗肯定沒得打了。
這一戰,斬首萬餘級,伏屍三十裏,收軍資器械三十餘萬,周軍大獲全勝。
南唐損兵折將,殘餘人馬逃迴了壽州。
禦駕親征
周世宗柴榮做事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事必躬親”。
他的信念就一條:因為我要贏,所以你們都得輸。
大過年的,在劈裏啪啦的鞭炮聲中,趙匡胤在前方大勝的戰報傳到開封,柴榮開心之餘,心就開始癢癢了,他想到第一線,跟大家夥一起扛旗捉妖,一起搬磚。
顯德三年(956)年正月二十二,柴榮率主力從正陽橋渡過淮河。
大部隊來了,壽州城被後周軍圍了個裏三層外三層,風雨不透,水泄不通。
壽州城周邊的南唐援軍駐地,已經被清潔工趙匡胤清除打掃得幹幹淨淨。
有探子來報,駐紮在淮水下遊的塗山還藏有唐軍萬把人,隨時有可能對後周軍發動攻勢,柴榮對此很是擔心,忙召集眾將商議對策。
趙匡胤道:“萬歲勿憂,臣願領兵前去渦口迎擊敵軍。”
柴榮大喜,他就等趙匡胤這句話呢,“禦弟若能前往,朕就放心了。”
渦口是渦河流入淮河的入口處,荊塗兩山夾淮對峙,渦淮二水繞城奔流,這裏自古就是軍事和商貿重鎮。梅堯臣有詩專門讚頌《渦口》:
秋水見灘底,淺沙交浪痕。
白魚跳處急,宿雁下時昏。
帶月入渦尾,落帆防石根。
清淮行未盡,明日又前村。
趙匡胤率領鄭恩、高懷德、高懷亮、董龍、董虎和五千兵馬,在渦口設下埋伏(口袋陣可是趙匡胤最拿手的戰法),然後派出高懷亮帶領一小股騎兵前去唐營挑戰。
高懷亮的騎兵且戰且退,把唐軍引入了包圍圈,趙匡胤帶兵殺出,唐軍大敗。
趙匡胤棍急馬快,瞬間追上後唐主將何延錫,匡胤也不答話,揮動盤龍棍,就是一陣狂風暴雨,何延錫心中發慌,招式慢了些,被趙匡胤一棍掃落馬下。兵士們上來,取了何延錫首級。
此戰,後周軍剿滅唐軍一萬多人,奪得戰艦五十多艘,徹底解除壽州的後顧之憂。
《孫子兵法》雲:“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又雲:“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打仗要的就是“兵貴神速”、“兵以詐立”。
夜襲清流關
趙匡胤不想給唐軍任何的喘息機會,決定連夜奔襲滁州清流關。
平頭哥們又出發了!
渦口到清流關的直線距離有二百四十華裏,中間隔著大鄔山、石龍山等大小山頭百十來個,還有天河、池河大小河流數十條。
這是一次怎樣的行軍,我們無法猜測,我們隻知道紅軍當年連夜急行軍,飛奪瀘定橋,橫渡大渡河的壯舉,那種艱險和驚心動魄,讓人心生敬畏。
騎兵百餘騎,步兵八百子弟,天剛蒙蒙亮,趙匡胤已經率軍摸到清流關下。
雞叫三遍,清流關的偵騎出關探查敵情,他們也不先看看,外麵是誰。
估計唐軍做夢也沒想到,城門一開,趙匡胤帶兵一哄而入。
後周兵從天而降,把鎮守清流關的奉化節度使皇甫暉嚇得半死,剛起床就聽到外麵人喊馬嘶。哥哥兄弟了不得了,周軍進城了,趕緊逃命吧!
皇甫暉帶領親兵,跨馬狂奔,敗走滁州城。
剩下的幾萬唐軍,哪裏還管得上清流關,逃的逃,死的死,降的降。
趙匡胤輕鬆拿下清流關。
大軍修整一日,緊接著,趙匡胤揮師滁州城。
這其實也是一個商人的心態,不過是從商業帝國轉換成了土地和人口。
為何叫“土皇帝”沒有國土你是誰的皇帝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柴榮不是那種揣著明白裝糊塗的人。
後周顯德元年(954),南唐已經控製了江淮流域最富庶的三十五個州,成為南方十國當中版圖最大的國家。
版圖最大,國力也最強,南唐中主李璟最大的愛好不是開疆拓土,而是填詞作曲、風花雪月,且看他填寫的《浣溪沙》:
手卷珠簾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迴首綠波春色暮,接天流。
盤踞中原的後周皇帝柴榮跟他正好相反,俺書讀的少,您別忽悠我,他最不喜歡的是寫寫畫畫,他喜歡炫耀肌肉,耀武揚威。
柴榮一生最可圈可點的戰績就是:征唐。
柴榮的目的不是滅亡南唐,他一時半會兒也吃不下這麽大的一塊肉肉,他要一點一點的挑著吃、涮著吃、慢慢的吃。
他要將南唐打服、打垮、打癱,順便再踏上一隻腳,讓它永世不得翻身。順便震懾他國,為北伐契丹掃除後患。
可見,李璟真正的“恨”與“愁”,應該不是流水落花春去也,而是大周鐵騎卷起的煙塵。
顯德二年(955)十一月,周世宗柴榮發布討伐南唐詔書。書曰:
淮地蠢材,竟敢抗拒大邦,盜據一方,越位稱帝。晉、漢時代,國家不安寧,而你們招納叛亡,共助兇逆。李金全占據安崇,李守貞反叛河中時,你們大起軍隊,前往支援。壓迫侵奪閩越、塗炭湘、潭,至於與契丹來往,仗勢侵犯徐部,沭陽之戰,曲直可知。勾結契丹,進入中原成為邊患,結連並壘,實在是我們的世仇。罪惡難以指出,人神共憤。
雪中送炭人間少,錦上添花世上多。
正當南唐中主李璟手握《伐唐詔》,一籌莫展之際,他後方的吳越王錢俶得到消息,派遣元帥府判官陳彥禧快馬加鞭前往後周,獻上貢品,臣服後周。柴榮讓陳彥禧帶詔書給吳越王錢俶,讓他率軍協助後周軍作戰,先在南唐的後方點上一把火。
此時淮河水勢很淺,趁著南唐防備空虛,柴榮先派了小股先頭部隊渡過淮河,搭建正陽浮橋。
《資治通鑒》載:“淮水西岸謂之西正陽,屬潁州潁上縣界,東岸謂之東正陽,屬壽州下蔡縣界。”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十二月十七,柴榮派遣李穀為淮南前軍行營都部署(南征軍主帥),兼任廬州、壽州知州,忠武節度使王彥超擔任其副將,外加督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等十二名將領,帶兵殺入南唐。
柴榮特別交代李穀等人:“不犯秋毫,猶如時雨,百姓父老,各務安居,剽掠焚燒必令禁止。”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與爭秋豪。告誡他們,到了南唐,別有事沒事總往老百姓家裏跑,更不能隨便動人家的“秋毫”。
這一點,當年的工農紅軍做得最好,“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努力減輕百姓的負擔,尊重群眾不驕傲,公買公賣不霸道。
李穀帶兵從正陽渡過淮河,直逼壽州(今安徽壽縣)。
南唐中主李璟派大將劉彥貞、張全約領兵三萬,前來救援。
浮橋是後周軍隊過河的關鍵,李穀害怕浮橋被毀,腹背受敵,於是率軍退迴正陽。劉彥貞其實也不敢輕易出手,看到李穀如此軟弱,於是就開始強攻正陽城。
這一定不是柴榮想要的結果。
果然,得知消息的柴榮大發雷霆,他將自己兩張王牌,趙匡胤和李重進的人馬調往前線。
趙匡胤和李重進兩隊人馬剛到正陽城外,迎頭就遇上了劉彥貞。
《孫子兵法》雲:“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打仗就是不要走尋常路。
平頭哥又要出場了。
趙匡胤屬於那種人狠話不多的類型(這一點,大家都可以理解,像乾隆爺這樣的話癆皇帝,找不出幾個),整頓禁軍之後,他手下的兩千人全都是一些洗過冷水澡、鑽過爛泥潭,翻過鐵絲網,拉彎霸王弓的硬漢,技能強、能吃苦、能打仗,關鍵是還特別聽話,有組織、有紀律,鐵骨錚錚,鐵血柔情。
見唐軍迎麵而來,不等對方穩住陣腳,趙匡胤直接帶兵掩殺過去。
南唐主帥劉彥貞還沒列隊擺好造型,比出剪刀手、小心心,沒想到對方會突然來這一手,大罵後周軍不講武德。唐兵大亂,劉彥貞兵敗逃走。
趙匡胤隨後就追,李重進也跟著掩殺過去。
後周軍奮勇追擊,混戰之中,劉彥貞被亂軍擊殺。
三軍沒了主帥,唐軍這場仗肯定沒得打了。
這一戰,斬首萬餘級,伏屍三十裏,收軍資器械三十餘萬,周軍大獲全勝。
南唐損兵折將,殘餘人馬逃迴了壽州。
禦駕親征
周世宗柴榮做事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事必躬親”。
他的信念就一條:因為我要贏,所以你們都得輸。
大過年的,在劈裏啪啦的鞭炮聲中,趙匡胤在前方大勝的戰報傳到開封,柴榮開心之餘,心就開始癢癢了,他想到第一線,跟大家夥一起扛旗捉妖,一起搬磚。
顯德三年(956)年正月二十二,柴榮率主力從正陽橋渡過淮河。
大部隊來了,壽州城被後周軍圍了個裏三層外三層,風雨不透,水泄不通。
壽州城周邊的南唐援軍駐地,已經被清潔工趙匡胤清除打掃得幹幹淨淨。
有探子來報,駐紮在淮水下遊的塗山還藏有唐軍萬把人,隨時有可能對後周軍發動攻勢,柴榮對此很是擔心,忙召集眾將商議對策。
趙匡胤道:“萬歲勿憂,臣願領兵前去渦口迎擊敵軍。”
柴榮大喜,他就等趙匡胤這句話呢,“禦弟若能前往,朕就放心了。”
渦口是渦河流入淮河的入口處,荊塗兩山夾淮對峙,渦淮二水繞城奔流,這裏自古就是軍事和商貿重鎮。梅堯臣有詩專門讚頌《渦口》:
秋水見灘底,淺沙交浪痕。
白魚跳處急,宿雁下時昏。
帶月入渦尾,落帆防石根。
清淮行未盡,明日又前村。
趙匡胤率領鄭恩、高懷德、高懷亮、董龍、董虎和五千兵馬,在渦口設下埋伏(口袋陣可是趙匡胤最拿手的戰法),然後派出高懷亮帶領一小股騎兵前去唐營挑戰。
高懷亮的騎兵且戰且退,把唐軍引入了包圍圈,趙匡胤帶兵殺出,唐軍大敗。
趙匡胤棍急馬快,瞬間追上後唐主將何延錫,匡胤也不答話,揮動盤龍棍,就是一陣狂風暴雨,何延錫心中發慌,招式慢了些,被趙匡胤一棍掃落馬下。兵士們上來,取了何延錫首級。
此戰,後周軍剿滅唐軍一萬多人,奪得戰艦五十多艘,徹底解除壽州的後顧之憂。
《孫子兵法》雲:“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又雲:“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打仗要的就是“兵貴神速”、“兵以詐立”。
夜襲清流關
趙匡胤不想給唐軍任何的喘息機會,決定連夜奔襲滁州清流關。
平頭哥們又出發了!
渦口到清流關的直線距離有二百四十華裏,中間隔著大鄔山、石龍山等大小山頭百十來個,還有天河、池河大小河流數十條。
這是一次怎樣的行軍,我們無法猜測,我們隻知道紅軍當年連夜急行軍,飛奪瀘定橋,橫渡大渡河的壯舉,那種艱險和驚心動魄,讓人心生敬畏。
騎兵百餘騎,步兵八百子弟,天剛蒙蒙亮,趙匡胤已經率軍摸到清流關下。
雞叫三遍,清流關的偵騎出關探查敵情,他們也不先看看,外麵是誰。
估計唐軍做夢也沒想到,城門一開,趙匡胤帶兵一哄而入。
後周兵從天而降,把鎮守清流關的奉化節度使皇甫暉嚇得半死,剛起床就聽到外麵人喊馬嘶。哥哥兄弟了不得了,周軍進城了,趕緊逃命吧!
皇甫暉帶領親兵,跨馬狂奔,敗走滁州城。
剩下的幾萬唐軍,哪裏還管得上清流關,逃的逃,死的死,降的降。
趙匡胤輕鬆拿下清流關。
大軍修整一日,緊接著,趙匡胤揮師滁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