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難,向來如此。”
蔣海舟第一次來東夷學堂,就感受到了這裏的氣氛和別處不一樣。
學堂裏的桌椅都很高,這樣學生們坐起來會更舒服。
黑色的木板掛在牆上,上麵寫著: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講台的桌子上,還放一盒白灰小棍。
蔣方舟認識此物,這是灰筆。他在木板上做圖時,也曾用過。
學生見蔣方舟進入課堂,便趕忙站起來行禮,“先生好!”
蔣海舟覺得這個先生稱唿有些奇怪。
但他知道有句古話叫做“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想來這“先生”二字,便是出於此處。
第一次麵對如此多的學生,蔣海舟還有點緊張。
“我先來給你們自我介紹一下。我是蔣海舟,是咱們東夷船廠的廠長。”
他停頓了一下,見學子們都在認真聽他講話,便繼續說道:
“知府大人讓我來給你們講講船舶的知識,順便和你們交流一下對於海洋,動力的看法。
我希望你們能從我這裏學到知識。我也希望能從你們那裏得到啟發。”
蔣海舟誠意滿滿。他對海洋和對船舶是真的熱愛。
他沒有先講船舶,反而先講大海。尤其是這次去到泉州的經曆。
蔣海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都講給學子們聽。
而在課堂之上,不時有學子們大膽的提問,甚至於對他的話,提出質疑。
但蔣海舟都一一作答,或者反駁。
這樣聊家常式的教學體驗,給了蔣海舟別樣的感受。
他還許下,等過些日子,帶學子們去船廠參觀學習的承諾。
而學子們告訴他的蒸汽動力的話,更加詳細與精準。
他把這些理論記在手稿上,帶迴去慢慢學習。
這些理論和新製圖器上的圖畫相互印證,蔣海舟眼前仿佛出現了一扇新的大門。
“這個東西如果真的做出來,肯定會石破天驚。”
蔣海舟迴去之後,就開始研究動力與船舶的關係。
如此兩年,還真讓他有了重大突破。但這都是後話。
潘小安整兵礪馬。他知道童貫這次出征一定會失敗。
失敗之後,他還會進行第二次。一直到走馬換帥,換成高太尉,這件事才算塵埃落定。
潘小安並不打算去幹預這件事。他現在要做的就是不停的推廣和種植他的農作物。
鳳凰郡毛河大院的山嶺地上,一片片的地瓜秧苗已經到了采摘的時節。
潘小安讓潘忠撥付了一千人,用做地瓜秧苗的采摘和轉運。
潘小安在莒縣的餘家寨已經開墾出十裏沙地。
隻等潘忠把秧苗運來,便開始栽種。
而他們在地瓜秧苗來到之前,已經把花生種在了東潘郡的三莊鎮。
看著這兩千餘畝的花生地,潘小安內心別提有多高興。
隻要等到秋天收獲,這些花生便可以向大宋的其他府縣推廣了。
潘小安帶著張月如,還有二十餘名想要從事農業生產研究的年輕人。
潘小安把自己十幾年的種地經驗都告訴了他們。
像深耕曬土,像火燒肥地,像培土熟肥,像壟耕精作,合理密植等等。
張月如看著潘小安站在地裏口若懸河的跟給年輕人講解農業知識。
她就感覺特別高興。
這樣的潘小安,才是她喜歡的潘小安。
滿身泥土氣,不油膩,不市儈。
比坐在高堂上的憂心忡忡,比穿上袍服故作諂媚,更讓她喜歡。
“若是此生,和他這樣做一對農家夫妻該有多好啊!”
但潘小安告訴過她,“月如啊,這樣不行啊。
我這樣做,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可以像我們一樣做一對快樂的農夫。”
張月如慢慢理解了潘小安的意思:
“耕者有其田,樂活逍遙。”
這些圍在潘小安身邊的年輕人,都在認真的聽講。
而那些站在遠處,不自禁慢慢靠近的農夫,也不時點頭或搖頭。
他們覺得這個年輕大人是懂種地的。但很多做法又和他們認知的不一樣。
“也許大人說的是對的吧。
至少他帶過來的這些鐵犁,這些鐵鍬,這些鋤頭,這些撅頭是真的好用。”
農夫們現在已經不怕這個年輕知府了。
他們發現這少年人幹起活來一點也不偷懶。既不在意腳上的泥,更不在意身上的土。
知府大人一樣挑水灌溉,兩個扁擔壓的那麽彎,他的木桶裏肯定裝滿了水。
這些農夫挑慣了水,一眼就能看出真假。
知府大人拿著鐵鍬撒糞時,撒的又遠又均勻。
雖然他用布蒙著嘴,看起來很搞笑。但這糞的味道,又不是香的,誰不想捏著鼻子呢?
最讓他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知府大人竟然和他們一個鍋裏盛菜。
他和他們一樣排在隊伍裏。
那個打飯的,長的很美的知府夫人,因為給他多打了兩塊肉,還被他兇哭了。
“這點是知府大人不對。誰家的婆娘不疼自己的漢子?
再說,這麽香的肉,誰不想多吃兩塊?
要是自己能娶到這樣的美人…”
“罪過,罪過。知府夫人菩薩一樣的心善。除了知府大人,誰敢褻瀆她分毫?”
有了知府大人一起做農活,這些村民對這個作物沒有一點排斥心理。
知府大人答應他們,收獲之後,官府要和他們五五分賬。
百姓得三分農作物,剩下的二分官府會用銀子購買。
“這個舉措先不忙著做結論。這事是真是假要等到秋天收獲之後,再做決定。”
花生種完之後,潘小安在各村招募鄉勇三十人。
命令他們三班倒換,在花生地裏巡邏。一是防止鳥雀猛獸,二是防止有人破壞偷竊。
種完了這些花生,潘忠的地瓜秧苗才來到。
潘小安又在農田裏忙活起來。
府衙的事情有新來的同知處理。潘小安樂的在田間地頭逍遙。
新來的同知,無根無基,勤勞肯幹。潘小安可以放心的把事情交給他去做。
眼前的十裏薯鄉才是他最看重的東西。
等到秋日收獲以後,就可以接茬種上冬小麥。
潘小安看了天竺人的小麥,這些品種還是很不錯的。
他要再選個村落,實驗種植一下。
農業種植不比其他,盲目不得。
一季沒有收獲,不單單是浪費土地,還有很多人會因此餓肚子。
蔣海舟第一次來東夷學堂,就感受到了這裏的氣氛和別處不一樣。
學堂裏的桌椅都很高,這樣學生們坐起來會更舒服。
黑色的木板掛在牆上,上麵寫著: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講台的桌子上,還放一盒白灰小棍。
蔣方舟認識此物,這是灰筆。他在木板上做圖時,也曾用過。
學生見蔣方舟進入課堂,便趕忙站起來行禮,“先生好!”
蔣海舟覺得這個先生稱唿有些奇怪。
但他知道有句古話叫做“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想來這“先生”二字,便是出於此處。
第一次麵對如此多的學生,蔣海舟還有點緊張。
“我先來給你們自我介紹一下。我是蔣海舟,是咱們東夷船廠的廠長。”
他停頓了一下,見學子們都在認真聽他講話,便繼續說道:
“知府大人讓我來給你們講講船舶的知識,順便和你們交流一下對於海洋,動力的看法。
我希望你們能從我這裏學到知識。我也希望能從你們那裏得到啟發。”
蔣海舟誠意滿滿。他對海洋和對船舶是真的熱愛。
他沒有先講船舶,反而先講大海。尤其是這次去到泉州的經曆。
蔣海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都講給學子們聽。
而在課堂之上,不時有學子們大膽的提問,甚至於對他的話,提出質疑。
但蔣海舟都一一作答,或者反駁。
這樣聊家常式的教學體驗,給了蔣海舟別樣的感受。
他還許下,等過些日子,帶學子們去船廠參觀學習的承諾。
而學子們告訴他的蒸汽動力的話,更加詳細與精準。
他把這些理論記在手稿上,帶迴去慢慢學習。
這些理論和新製圖器上的圖畫相互印證,蔣海舟眼前仿佛出現了一扇新的大門。
“這個東西如果真的做出來,肯定會石破天驚。”
蔣海舟迴去之後,就開始研究動力與船舶的關係。
如此兩年,還真讓他有了重大突破。但這都是後話。
潘小安整兵礪馬。他知道童貫這次出征一定會失敗。
失敗之後,他還會進行第二次。一直到走馬換帥,換成高太尉,這件事才算塵埃落定。
潘小安並不打算去幹預這件事。他現在要做的就是不停的推廣和種植他的農作物。
鳳凰郡毛河大院的山嶺地上,一片片的地瓜秧苗已經到了采摘的時節。
潘小安讓潘忠撥付了一千人,用做地瓜秧苗的采摘和轉運。
潘小安在莒縣的餘家寨已經開墾出十裏沙地。
隻等潘忠把秧苗運來,便開始栽種。
而他們在地瓜秧苗來到之前,已經把花生種在了東潘郡的三莊鎮。
看著這兩千餘畝的花生地,潘小安內心別提有多高興。
隻要等到秋天收獲,這些花生便可以向大宋的其他府縣推廣了。
潘小安帶著張月如,還有二十餘名想要從事農業生產研究的年輕人。
潘小安把自己十幾年的種地經驗都告訴了他們。
像深耕曬土,像火燒肥地,像培土熟肥,像壟耕精作,合理密植等等。
張月如看著潘小安站在地裏口若懸河的跟給年輕人講解農業知識。
她就感覺特別高興。
這樣的潘小安,才是她喜歡的潘小安。
滿身泥土氣,不油膩,不市儈。
比坐在高堂上的憂心忡忡,比穿上袍服故作諂媚,更讓她喜歡。
“若是此生,和他這樣做一對農家夫妻該有多好啊!”
但潘小安告訴過她,“月如啊,這樣不行啊。
我這樣做,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可以像我們一樣做一對快樂的農夫。”
張月如慢慢理解了潘小安的意思:
“耕者有其田,樂活逍遙。”
這些圍在潘小安身邊的年輕人,都在認真的聽講。
而那些站在遠處,不自禁慢慢靠近的農夫,也不時點頭或搖頭。
他們覺得這個年輕大人是懂種地的。但很多做法又和他們認知的不一樣。
“也許大人說的是對的吧。
至少他帶過來的這些鐵犁,這些鐵鍬,這些鋤頭,這些撅頭是真的好用。”
農夫們現在已經不怕這個年輕知府了。
他們發現這少年人幹起活來一點也不偷懶。既不在意腳上的泥,更不在意身上的土。
知府大人一樣挑水灌溉,兩個扁擔壓的那麽彎,他的木桶裏肯定裝滿了水。
這些農夫挑慣了水,一眼就能看出真假。
知府大人拿著鐵鍬撒糞時,撒的又遠又均勻。
雖然他用布蒙著嘴,看起來很搞笑。但這糞的味道,又不是香的,誰不想捏著鼻子呢?
最讓他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知府大人竟然和他們一個鍋裏盛菜。
他和他們一樣排在隊伍裏。
那個打飯的,長的很美的知府夫人,因為給他多打了兩塊肉,還被他兇哭了。
“這點是知府大人不對。誰家的婆娘不疼自己的漢子?
再說,這麽香的肉,誰不想多吃兩塊?
要是自己能娶到這樣的美人…”
“罪過,罪過。知府夫人菩薩一樣的心善。除了知府大人,誰敢褻瀆她分毫?”
有了知府大人一起做農活,這些村民對這個作物沒有一點排斥心理。
知府大人答應他們,收獲之後,官府要和他們五五分賬。
百姓得三分農作物,剩下的二分官府會用銀子購買。
“這個舉措先不忙著做結論。這事是真是假要等到秋天收獲之後,再做決定。”
花生種完之後,潘小安在各村招募鄉勇三十人。
命令他們三班倒換,在花生地裏巡邏。一是防止鳥雀猛獸,二是防止有人破壞偷竊。
種完了這些花生,潘忠的地瓜秧苗才來到。
潘小安又在農田裏忙活起來。
府衙的事情有新來的同知處理。潘小安樂的在田間地頭逍遙。
新來的同知,無根無基,勤勞肯幹。潘小安可以放心的把事情交給他去做。
眼前的十裏薯鄉才是他最看重的東西。
等到秋日收獲以後,就可以接茬種上冬小麥。
潘小安看了天竺人的小麥,這些品種還是很不錯的。
他要再選個村落,實驗種植一下。
農業種植不比其他,盲目不得。
一季沒有收獲,不單單是浪費土地,還有很多人會因此餓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