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與異族人打交道?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已經給出了答案。


    七擒孟獲,是從武力上擊敗對手。深入不毛,是用身體踐行理念。讓異族人看到,他友善的決意。


    潘小安來自琅琊,諸葛亮的故裏。他對諸葛亮,一直都是敬仰的。


    屠掠得不到別人的尊重,隻能暫時得到土地。


    深埋於心的仇恨,幾百年,幾代人都不會忘記。


    打下遼平府之後,潘小安深刻感受到了這一點。


    因為沒有下達屠城令。城裏的百姓得以存活,城裏的房屋,得以保全。


    百姓從心理上,對安國人有了親近感。


    然後就是開倉放糧,讓饑餓的人,得以填飽肚子。


    然後就是允許貴族從軍。這讓他們可以保住自己的財產。讓他們的子弟,有了晉升的通道。


    潘小安從貴族手裏劃出一片土地,分給無地者。進行了資源再分配。


    富者雖有怨言,但依舊還富。貧者有了容身之地,可以繼續生活。


    潘小安不想走極端,他更願意用溫和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潘小安還在府前廣場上,建了一個牢騷台。


    如果有人感到不滿,可以去牢騷台上訴說。牢騷台上說牢騷,無罪。


    但如果,你要想求一個結果。那就知道去寫訴狀。


    潘小安命人在牢騷台下,安排了十名訴狀師。他們精通多種語言,可以更好的與當地百姓溝通。


    潘小安沒有著急冒進。他要在遼平府,做一個民族融合的試點。


    當然,潘小安還有一個壞心思在裏麵。他在等著那件事的發生。


    與宗輔的失利不同。宗望帶領的騎兵,在冀地馳騁,所向披靡。


    宗望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直奔汴梁,給大宋沉重一擊。


    麵對敵人的氣勢洶洶。徽宗皇帝很慌。他調迴童貫大軍,調迴陝地種家軍,調迴廣南路安撫使。


    但就是這三路大軍,組成了三道防線,最後也沒有阻止住,宗望大軍的腳步。


    阿骨打兵進遼南京。宋江兵進西夏。


    西北的戰場,依舊打的熱鬧。


    在這樣混亂的年代裏,誰能獨善其身?


    得到遼平府大捷的消息,金州府的百姓再次沸騰起來。


    他們為國境線北移,感到高興。


    封狼居胥,這刻在漢人骨子裏的記憶,是無法被磨滅的。


    金州府的街道上,又燃起了爆竹。百姓們的慶祝方式,便是這樣簡單直接。


    他們要的熱鬧,也無非就是這些。


    張月如忙的腳不沾地。她忙著給潘小安配置種子和農具。


    農時不等人。種上這一季秋糧,遼平府的百姓,就不會在冬天餓肚子。


    “潘富,你在路上要走快一點。萬萬不可耽擱。”


    潘富領命。他押著大批貨物,向遼平府趕去。


    他們走莊河,經栗子山口,到達安山。這一路暢通無阻,道路平整,走起來特別快。


    所以,這交通要道,怎麽投入都不為過。它是唯一,可以讓每個人,都能得到實惠的投資。


    遼平府的土地分完之後,百姓的積極性被徹底調動起來。


    為了翻土整地,很多百姓不分白天黑夜的幹活。


    沒有工具的農民,就是弄根樹枝,拿塊石頭,也要把地翻出來,把草除幹淨。


    潘小安喜歡看這種熱火朝天的景象。這樣的勞作,可以讓百姓忘記戰爭的傷痛,開始對美好的明天,充滿向往。


    工具被分出去,種子被分出去。


    種好糧食之後,一場五月的雨,來的正是時候。


    而端午節,也在這時候來臨。


    對於屈原,潘小安也是尊重的。一個純粹的人,值得世人去敬仰。


    安國百姓對於端午節,特別看重。龍舟粽子,必不可少。


    潘小安命人在廣場上,架起大鍋。鍋裏煮了艾草雞蛋,還有粽子。


    凡是遼平府百姓,不論哪一族人,都可以排隊領取。


    雞蛋啊,這可是妥妥的奢侈品。而紅棗糯米粽,對於遼平府的百姓來說,更是少見。


    他們養過雞,但雞蛋卻不舍得吃。


    他們種過稻穀,但米飯卻不舍得吃。


    粽葉的香味,飄出去很遠很遠。排著隊的孩子們,都忍不住咽口水。


    一人一個雞蛋,一人一個粽子。不止遼平府府城百姓有,便是鄉村的百姓也有。


    這筆花銷大嗎?


    大,並且很大。便是富裕如潘小安,也有點難以承受。


    這樣做,值得嗎?


    值,當然很值。這時的百姓,隻有付出。何曾得到過迴報?


    他們拿到的不是一個雞蛋,不是一個粽子。而是一份承諾。


    這安國的物產,真真實實有他們一份。


    得到禮物的百姓,會到王府門前磕頭。這是百姓最樸素,最隆重的感謝方式。


    遇見來跪拜的百姓,守門的兵丁會告訴他們,不要磕頭。隻需要鞠躬就好。


    但他們的嘴皮子說破了,也無法阻止這一行為。


    簫貴哥與潘小安並排站在王城上。


    “小安,百姓對你很擁戴。能夠來王府謝恩,足以看出,他們對你的信賴。”


    “唉”潘小安長歎。


    “小安,你不喜歡嗎?多少帝王,都在盼著這一幕呢?”


    潘小安點點頭,“我更喜歡他們能站起身子。”


    “這是為何?”


    “人長著膝蓋,是用來行走的。不是用來拜誰的。”


    簫貴哥迴想起,潘小安出使的場景。


    遼國群臣想讓潘小安下跪,潘小安推辭。他說自己是使者,代表的是宋國大皇帝,豈能跪拜?


    原來,他不是代表誰。他是從心裏討厭別人跪拜。


    不但自己不想跪別人,也討厭別人跪自己。


    “小安,你們漢人不是最講究禮節的嗎?你這樣改規矩,那些文人會反對你吧?”


    “會的”潘小安的看著城外,“他們到現在,還在堅持恢複祖製。”


    “禮,不可廢。”


    “簫貴哥,禮確實不可廢。但這跪拜,不是禮。”


    “那是什麽?”


    “是階級”


    簫貴哥點點頭,“對,對。這跪拜確實不是禮。隻要跪下了,就會低人一等。”


    “隻是這跪拜的法子,是誰發明的呢?”


    簫貴哥的問題,潘小安無法迴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宋小農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沭河小花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沭河小花生並收藏大宋小農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