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打下安山全境,可不是潘小安目光短淺。
實在是越往北走,當地人對於宋人的認同度越低。
如果說潘小安在宋地發動戰爭,那隻是宋人關起門來,自己的家事。
可潘小安進攻金國,那妥妥的就是侵略。
金國人可以容許遼人,因為他們地域更近,血緣更親。
但他們對於宋人,是不夠友好,且帶著鄙夷的。
這種觀點,在南宋時更加突出。尤其是蒙元之後。幹脆把人分做四等。而宋人就是第四等。
到了明朝,北地人也不認同明人。一直到清朝,他們認同了,但還是把明人當做了末等。
基於這個原因,潘小安沒有想好,該如何治理這些地方。也不知道該如何對待,反抗激烈的北地人。
當初遼國人的辦法是殺,後來金國人的辦法是殺,後來韃靼人的辦法是殺,再後來後金人的辦法,也還是殺。
那些平淡無奇的文字後,全是血淋淋的生命。
這不是潘小安想要的。可是,能有更好的辦法嗎?
潘小安還在思索。他想要尋求一種更溫和的辦法。
而經營東港府,就是他的一種實驗。
東港府,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有宋人,渤海人,女真人,契丹人,韃靼人,還有一些其他民族的人。
潘小安讓瓊傑向他們表現出善意。對他們就像對宋人一樣,既不過分關照,也不當成異族人對待。
唯有公平公正,才是贏得他人信任的基礎。
潘小安想看看這個辦法,可不可行?
至少在這兩個月,東港府的一切還很順利。
因為有官府免稅,又給予他們物資,還給他們建造房屋等等。
這樣看來,他們的思想,也在慢慢改變。
終於,潘小安還是在八月的時候,用出了最強殺手鐧:學堂。
東港府三縣二十鎮二百六十村落,開始建設學堂。
學堂以教漢語漢字為主,但保留各族自己的語言。
五歲適齡兒童就可以去上小學,學年製為五年。五年之後,自選繼續深造,或者學習技術。
十四歲以後,就可以畢業,出來工作。畢竟這時候人的壽命少,十四五歲,很多人就已經成家立業。
雖然,潘小安在金州府把年齡給定在了十八歲。但還是有很多人不遵守。
世間的道理就是這樣。你有你的章程,人家有人家的辦法。
多數人遵守,這規矩就算是立住了。
學堂建起來,招生的火爆場麵,並沒有出現。
雖然是小孩子,但在家裏幹活並不比大人少。像是七八歲的孩童,放羊割草,都能當大人使喚。
而五六歲的孩子,在家裏撿柴,燒水,做飯,也是幹的很精通。
這個時代,在村子裏沒有閑人。
看著瓊傑交上來的報表,潘小安也無奈的歎口氣。
整個東港府有人口十五萬眾。而適齡兒童就有三萬多。
可來學堂上學的,僅僅隻有千餘人。這還多數集中在東港府內。
很多村子,連一個學生都招不到。
“瓊傑,不是所有政策,都會得到響應的。有些政策,就是施行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有成果。”
瓊傑還以為潘小安會暴跳如雷。沒想到潘小安並沒有發火。
“小安大人,是手下無能。”
“不不不,你們的辛苦和付出,我都看在眼裏。
各村的學堂,我自己去查驗過。三間草瓦房,蓋的很不錯。
便是村裏的老師,你們也是找的品行端正之人。這些都是你們的功勞。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隻要你們盡力了,我自然不會苛責你們。”
瓊傑感動。他的心裏被一團熱氣包裹。“小安大人,要不要立法?”
潘小安搖搖頭,“不可。古語有雲‘皇權不下鄉’,這句話不是說,皇權管不到鄉村。
而是說,法不可輕用。什麽都用法律來規定,就等於沒有了法。
法失去了威懾力,就成了一紙空文。”
“那這學堂?”瓊傑問。
“你呀。這不是還有千餘人嗎?有一千人,咱們就培養一千人。
有一百人,咱們就培養一百人。就算是隻有一個人,咱們也要好好培養。
隻有讓民眾看到了咱們的決心,看到了學習文化的妙用。
到時候,不用咱們號召,不用咱們免費,他們自己就是花銀子,也會來上的。”
瓊傑點點頭。“愚公移山,山總會被挪走。”
“對嘍,就是這個道理。把這個故事,讓老師講給孩子們聽。就當作今年開學的第一課。”
八月初八這天,東港府學堂開始上第一課。
潘小安來到東港府的府前街小學堂。
這個學堂總共有三個班,每班三十六人。
這是學生滿額的三個學堂之一。瓊傑讓潘小安來這個學堂講課,也是為了他的體麵。
東港府學政,學堂校長和兩個老師,等在學堂門口迎接。
潘小安騎著黑棗馬來到學校門前。見校長和老師等在外麵,便慌忙下馬。
“小安大人”眾人給他行禮。
“老師們勿要多禮。以後東港府的孩童,就交給你們。你們的責任重大啊。”
“不敢。能為金州東港府出一份力,是我們的榮幸。”
潘小安笑了笑,“咱們去學校裏看看吧。東港府的未來,可都在這裏啊。”
這些人訝然。“不過幾個放羊娃而已,小安大人何故當成珍寶?”
潘小安不理會別人的想法。“世界屬於年輕人,這句話永遠都對。”
潘小安來到學堂。
學堂的桌子,是一整張木板。學堂的椅子,就是一個個木墩。
這看起來簡陋,但潘小安卻覺得很滿意。東港府不比金州府,這裏的手工業很薄弱。
若是什麽東西,都從金州府運送,占用的運輸比重將會太大。
學生們見有人來,便停止打鬧。他們好奇的打量這個年輕人。
“你是老師嗎?”一個膽大的孩子問。
“我是想當你們老師,可我隻能給你們講一節課。”
“為什麽呢?”另一個孩子問。
“我的知識儲備不夠。我要學好之後,才能講給你們聽。”
學生們就笑起來。
實在是越往北走,當地人對於宋人的認同度越低。
如果說潘小安在宋地發動戰爭,那隻是宋人關起門來,自己的家事。
可潘小安進攻金國,那妥妥的就是侵略。
金國人可以容許遼人,因為他們地域更近,血緣更親。
但他們對於宋人,是不夠友好,且帶著鄙夷的。
這種觀點,在南宋時更加突出。尤其是蒙元之後。幹脆把人分做四等。而宋人就是第四等。
到了明朝,北地人也不認同明人。一直到清朝,他們認同了,但還是把明人當做了末等。
基於這個原因,潘小安沒有想好,該如何治理這些地方。也不知道該如何對待,反抗激烈的北地人。
當初遼國人的辦法是殺,後來金國人的辦法是殺,後來韃靼人的辦法是殺,再後來後金人的辦法,也還是殺。
那些平淡無奇的文字後,全是血淋淋的生命。
這不是潘小安想要的。可是,能有更好的辦法嗎?
潘小安還在思索。他想要尋求一種更溫和的辦法。
而經營東港府,就是他的一種實驗。
東港府,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有宋人,渤海人,女真人,契丹人,韃靼人,還有一些其他民族的人。
潘小安讓瓊傑向他們表現出善意。對他們就像對宋人一樣,既不過分關照,也不當成異族人對待。
唯有公平公正,才是贏得他人信任的基礎。
潘小安想看看這個辦法,可不可行?
至少在這兩個月,東港府的一切還很順利。
因為有官府免稅,又給予他們物資,還給他們建造房屋等等。
這樣看來,他們的思想,也在慢慢改變。
終於,潘小安還是在八月的時候,用出了最強殺手鐧:學堂。
東港府三縣二十鎮二百六十村落,開始建設學堂。
學堂以教漢語漢字為主,但保留各族自己的語言。
五歲適齡兒童就可以去上小學,學年製為五年。五年之後,自選繼續深造,或者學習技術。
十四歲以後,就可以畢業,出來工作。畢竟這時候人的壽命少,十四五歲,很多人就已經成家立業。
雖然,潘小安在金州府把年齡給定在了十八歲。但還是有很多人不遵守。
世間的道理就是這樣。你有你的章程,人家有人家的辦法。
多數人遵守,這規矩就算是立住了。
學堂建起來,招生的火爆場麵,並沒有出現。
雖然是小孩子,但在家裏幹活並不比大人少。像是七八歲的孩童,放羊割草,都能當大人使喚。
而五六歲的孩子,在家裏撿柴,燒水,做飯,也是幹的很精通。
這個時代,在村子裏沒有閑人。
看著瓊傑交上來的報表,潘小安也無奈的歎口氣。
整個東港府有人口十五萬眾。而適齡兒童就有三萬多。
可來學堂上學的,僅僅隻有千餘人。這還多數集中在東港府內。
很多村子,連一個學生都招不到。
“瓊傑,不是所有政策,都會得到響應的。有些政策,就是施行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有成果。”
瓊傑還以為潘小安會暴跳如雷。沒想到潘小安並沒有發火。
“小安大人,是手下無能。”
“不不不,你們的辛苦和付出,我都看在眼裏。
各村的學堂,我自己去查驗過。三間草瓦房,蓋的很不錯。
便是村裏的老師,你們也是找的品行端正之人。這些都是你們的功勞。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隻要你們盡力了,我自然不會苛責你們。”
瓊傑感動。他的心裏被一團熱氣包裹。“小安大人,要不要立法?”
潘小安搖搖頭,“不可。古語有雲‘皇權不下鄉’,這句話不是說,皇權管不到鄉村。
而是說,法不可輕用。什麽都用法律來規定,就等於沒有了法。
法失去了威懾力,就成了一紙空文。”
“那這學堂?”瓊傑問。
“你呀。這不是還有千餘人嗎?有一千人,咱們就培養一千人。
有一百人,咱們就培養一百人。就算是隻有一個人,咱們也要好好培養。
隻有讓民眾看到了咱們的決心,看到了學習文化的妙用。
到時候,不用咱們號召,不用咱們免費,他們自己就是花銀子,也會來上的。”
瓊傑點點頭。“愚公移山,山總會被挪走。”
“對嘍,就是這個道理。把這個故事,讓老師講給孩子們聽。就當作今年開學的第一課。”
八月初八這天,東港府學堂開始上第一課。
潘小安來到東港府的府前街小學堂。
這個學堂總共有三個班,每班三十六人。
這是學生滿額的三個學堂之一。瓊傑讓潘小安來這個學堂講課,也是為了他的體麵。
東港府學政,學堂校長和兩個老師,等在學堂門口迎接。
潘小安騎著黑棗馬來到學校門前。見校長和老師等在外麵,便慌忙下馬。
“小安大人”眾人給他行禮。
“老師們勿要多禮。以後東港府的孩童,就交給你們。你們的責任重大啊。”
“不敢。能為金州東港府出一份力,是我們的榮幸。”
潘小安笑了笑,“咱們去學校裏看看吧。東港府的未來,可都在這裏啊。”
這些人訝然。“不過幾個放羊娃而已,小安大人何故當成珍寶?”
潘小安不理會別人的想法。“世界屬於年輕人,這句話永遠都對。”
潘小安來到學堂。
學堂的桌子,是一整張木板。學堂的椅子,就是一個個木墩。
這看起來簡陋,但潘小安卻覺得很滿意。東港府不比金州府,這裏的手工業很薄弱。
若是什麽東西,都從金州府運送,占用的運輸比重將會太大。
學生們見有人來,便停止打鬧。他們好奇的打量這個年輕人。
“你是老師嗎?”一個膽大的孩子問。
“我是想當你們老師,可我隻能給你們講一節課。”
“為什麽呢?”另一個孩子問。
“我的知識儲備不夠。我要學好之後,才能講給你們聽。”
學生們就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