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劉禪開始指點江山,盤點天下的形勢。
東漢帝國末年政治腐敗,病入膏肓,不可救藥。
漢靈帝荒廢朝政,日夜笙歌,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最後宦官推翻外戚竇氏並軟禁竇太後,奪得大權。
皇族地主豪強霸占土地,苛捐雜稅,殘酷剝削,使之出現“館舍布於州郡,田畝連於方國”。加上旱災、蝗災等天災不斷,致使廣大農民生活貧困,傾家蕩產,“流離溝壑,嫁妻賣子”,到處出現“地廣而不得耕,民矢而無所食”的淒涼景象。
老百姓受盡磨難,民不聊生,水深火熱,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國勢衰落。
在朝政腐敗和天災的雙重壓迫之下,叛亂有了廣大的市場,張角煽動百姓,發動誌在改朝換代的“黃巾起義”。公元184年,冀州農民在張角領導下首先起義,接著潁川和南陽等地農民起來響應,“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在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麵前,帝國軍隊聞風喪膽,不堪一擊,從此天下大亂。
各地豪強地主武裝乘機擴大勢力,強占地盤,爭相割據,“務相兼並以自強大”。
公孫度占據遼東;劉虞、公孫瓚先後占據幽州;袁紹占據冀州、青州和並州;曹操占據兗州;孫策占據江東;袁術先占據南陽,後占據揚州一部分;劉表占據荊州;劉焉占據益州;張魯占據漢中;陶謙、劉備、呂布先後占據徐州;董卓、李傕等先後占據司隸;馬騰、韓遂占據涼州;張繡占據宛。
而後董卓入朝亂政,廢少帝,立獻帝,後又殺太後及少帝,自稱太師,專擅朝政,唯恐天下不亂,招致群雄聯合討伐。
袁紹、曹操看不慣董卓的驕橫跋扈,號召天下英雄共同討伐董卓。
漢末三國曆史的長河至此拉開了序幕......
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奮武將軍曹操十八路諸侯,開始粉墨登場,你方唱罷,我登場。
從此城頭變幻大王旗,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刀兵四起,諸侯混戰,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堂堂大漢帝國變成了人間地獄。
帝國邊陲的鮮卑、烏桓、南匈奴、高句麗,內部的羌氐、南蠻、百越等少數民族紛起叛亂,侵淩邊界,搶奪財物,劫掠人口,邊患甚烈,內亂頻繁。
桓、靈時,鮮卑稱兵十萬,成為帝國心腹大患。後來由於內部爭鬥,對帝國的侵犯有所減弱。曹操時代,鮮卑分裂成三個軍事力量。步度根擁數萬之眾,據雲中、雁門一帶;軻比能擁十萬餘騎,據高柳以東的代郡、上穀邊塞;素利、彌加等小集團分布在遼西、漁陽一帶。
匈奴在漢末三國時期主要指南匈奴,勢力雄厚時,曾經控製鮮卑、烏桓,嚴重威脅著漢帝國的安全。靈帝時,南匈奴大亂,單於羌渠被殺,所立須卜骨單於不久也死。
烏桓雄據北方,不斷參與漢末的軍閥爭鬥,曹操、公孫康、袁紹都曾利用烏桓、鮮卑攻擊對方,控製東北。
羌氐,西南部的羌人部落眾多,分布很廣,並往往與其他民族交錯雜居。自東漢末年以來,羌、氐主要居於涼、益二州,在漢末也參與了軍閥混戰。
當今天下第一大勢力為北方雄主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占盡天時。
曹操聽從謀士荀彧的建議,迎迴漢獻帝,把持朝政。對不服從帝國命令的地方諸侯,以皇帝的名義奉旨出征,鏟除了袁術、呂布、張繡、袁紹、馬騰等割據勢力。
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後,名義上的帝國丞相曹操,繼續挾天子以令不臣,打著皇帝的名號繼續征討其他割據勢力,橫掃群雄,一統北方,成為東漢帝國北方政權事實上的實際統治者。
依靠曹操的雄起,帝國一度再次閃耀著最後的光榮,雖然已是迴光返照的落日餘暉!
在這個層麵來講,雖然最後他的兒子曹丕篡漢為帝,但曹操始終名義上還是漢臣,帝國政府的首腦—丞相!
雖然此時的東漢帝國已成為一個空有其表的殼,麵子和名字還是大漢,裏麵早被曹魏所取代。但曹操一直到死都在堅持自己一生的執著,盡力延續著帝國“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無上尊嚴和榮光。
在這一點上,曹操絕對是有大功於國的!
曹操內戰內行,外戰不外行。鎮壓群雄安內以後,就著手對外用兵攘外。他以雷霆萬鈞的軍事實力鎮壓,和安撫、離間和控製的懷柔政策,對危害較大的諸胡進行有效的統治。
對鮮卑采取安撫、離間懷柔政策為主,軍事打擊為輔,設鮮卑校尉以管理之。曹操定幽州後,離間鮮卑三部相互攻伐,以夷製夷。
對軍事實力較強的南匈奴、羌氐、高句麗,以軍事打擊為主,安撫、離間懷柔政策為輔。
在黃巾起義時,曹操率軍在陳留給予與白波軍、黑山軍聯合的於扶羅匈奴軍以致命打擊。
建安七年,曹操攻匈奴於扶羅弟唿廚泉單於,使之歸附。從此扭轉了“胡騎在界,張雄跋扈”的被動局麵。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將匈奴分為五部,每部以其貴族為帥,選漢人為司馬,以便監督。單於唿廚泉被曹操留於鄴為質。
建安十八年,曹操因楊千萬、阿貴與馬超聯合反抗,派夏侯淵滅阿貴。遣徐晃征討隴縣諸羌氐人。
對東北的夫餘國、遼東安撫為主。
遼東太守公孫康,主動斬殺勢窮來投的袁熙、袁尚兄弟,將二人首級送給曹操,被曹操封為襄平侯、左將軍。夫餘國也主動朝貢。
獻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因高句麗屢犯遼東,曹操命令公孫康出軍擊之,攻破都城,焚燒邑落,高句麗王伯固子拔奇與涓奴加,各將下戶三萬餘口降康。後置樂浪、帶方郡(今朝鮮京畿道、並忠清道之地)。
公孫康開疆拓土,據境自守,自成一國,稱雄遼東,威震東北亞。
對與袁紹關係十分密切的烏桓,則以閃電戰軍事手段予以毀滅性的打擊,徹底消除“三郡烏桓”對帝國北部的威脅。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陰曆五月,以烏桓接納袁尚、袁熙為直接誘因,經過精心準備,曹操親率張遼、徐晃、張郃、張繡、韓浩、史渙、鮮於輔、閻柔、曹純等驍勇的騎兵猛將,以及郭嘉、牽招等謀士,共十餘萬部騎主力,虎豹騎精銳盡出,虛國遠征,閃擊烏桓。八月,帝國大軍突然出現在距離柳城不足二百裏的白狼山,袁氏兄弟與烏桓首領蹋頓萬萬沒想到曹軍會從這裏殺出,集結數萬騎倉皇迎戰。
白狼山之戰是場遭遇戰,也是場生死決戰。烏桓以逸待勞,自恃兵馬眾多,氣勢洶洶地進攻曹軍。麵對數倍於己鋪天蓋地的烏桓騎兵,一些曹軍麵露懼色,猛將張遼主動請纓,“勸太祖戰,氣甚奮”。曹操縱馬登上白狼山,看到烏桓軍布陣無法,陣形鬆散,漏洞百出,心中大喜:“都是烏合之眾!”當即命令張遼、張郃二人為前鋒,率部衝陣。狹路相逢,勇者勝!張遼拍馬直取蹋頓,斬蹋頓於馬下。倉皇迎戰的烏桓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
白狼山之戰曹操大獲全勝,一舉平定了烏桓,占據柳城。徹底解除了烏桓的威脅,掃清了袁氏的殘餘勢力,徹底統一河北。並且收編烏桓精騎,增強了自己的軍事實力。
(親愛的看官讀者,此書是吾之處女作。由於缺乏經驗,不妥之處,敬請諒解,請多鼓勵,求點擊,求收藏,求推薦,求打賞,各種求)
東漢帝國末年政治腐敗,病入膏肓,不可救藥。
漢靈帝荒廢朝政,日夜笙歌,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最後宦官推翻外戚竇氏並軟禁竇太後,奪得大權。
皇族地主豪強霸占土地,苛捐雜稅,殘酷剝削,使之出現“館舍布於州郡,田畝連於方國”。加上旱災、蝗災等天災不斷,致使廣大農民生活貧困,傾家蕩產,“流離溝壑,嫁妻賣子”,到處出現“地廣而不得耕,民矢而無所食”的淒涼景象。
老百姓受盡磨難,民不聊生,水深火熱,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國勢衰落。
在朝政腐敗和天災的雙重壓迫之下,叛亂有了廣大的市場,張角煽動百姓,發動誌在改朝換代的“黃巾起義”。公元184年,冀州農民在張角領導下首先起義,接著潁川和南陽等地農民起來響應,“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
在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麵前,帝國軍隊聞風喪膽,不堪一擊,從此天下大亂。
各地豪強地主武裝乘機擴大勢力,強占地盤,爭相割據,“務相兼並以自強大”。
公孫度占據遼東;劉虞、公孫瓚先後占據幽州;袁紹占據冀州、青州和並州;曹操占據兗州;孫策占據江東;袁術先占據南陽,後占據揚州一部分;劉表占據荊州;劉焉占據益州;張魯占據漢中;陶謙、劉備、呂布先後占據徐州;董卓、李傕等先後占據司隸;馬騰、韓遂占據涼州;張繡占據宛。
而後董卓入朝亂政,廢少帝,立獻帝,後又殺太後及少帝,自稱太師,專擅朝政,唯恐天下不亂,招致群雄聯合討伐。
袁紹、曹操看不慣董卓的驕橫跋扈,號召天下英雄共同討伐董卓。
漢末三國曆史的長河至此拉開了序幕......
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奮武將軍曹操十八路諸侯,開始粉墨登場,你方唱罷,我登場。
從此城頭變幻大王旗,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刀兵四起,諸侯混戰,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堂堂大漢帝國變成了人間地獄。
帝國邊陲的鮮卑、烏桓、南匈奴、高句麗,內部的羌氐、南蠻、百越等少數民族紛起叛亂,侵淩邊界,搶奪財物,劫掠人口,邊患甚烈,內亂頻繁。
桓、靈時,鮮卑稱兵十萬,成為帝國心腹大患。後來由於內部爭鬥,對帝國的侵犯有所減弱。曹操時代,鮮卑分裂成三個軍事力量。步度根擁數萬之眾,據雲中、雁門一帶;軻比能擁十萬餘騎,據高柳以東的代郡、上穀邊塞;素利、彌加等小集團分布在遼西、漁陽一帶。
匈奴在漢末三國時期主要指南匈奴,勢力雄厚時,曾經控製鮮卑、烏桓,嚴重威脅著漢帝國的安全。靈帝時,南匈奴大亂,單於羌渠被殺,所立須卜骨單於不久也死。
烏桓雄據北方,不斷參與漢末的軍閥爭鬥,曹操、公孫康、袁紹都曾利用烏桓、鮮卑攻擊對方,控製東北。
羌氐,西南部的羌人部落眾多,分布很廣,並往往與其他民族交錯雜居。自東漢末年以來,羌、氐主要居於涼、益二州,在漢末也參與了軍閥混戰。
當今天下第一大勢力為北方雄主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占盡天時。
曹操聽從謀士荀彧的建議,迎迴漢獻帝,把持朝政。對不服從帝國命令的地方諸侯,以皇帝的名義奉旨出征,鏟除了袁術、呂布、張繡、袁紹、馬騰等割據勢力。
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後,名義上的帝國丞相曹操,繼續挾天子以令不臣,打著皇帝的名號繼續征討其他割據勢力,橫掃群雄,一統北方,成為東漢帝國北方政權事實上的實際統治者。
依靠曹操的雄起,帝國一度再次閃耀著最後的光榮,雖然已是迴光返照的落日餘暉!
在這個層麵來講,雖然最後他的兒子曹丕篡漢為帝,但曹操始終名義上還是漢臣,帝國政府的首腦—丞相!
雖然此時的東漢帝國已成為一個空有其表的殼,麵子和名字還是大漢,裏麵早被曹魏所取代。但曹操一直到死都在堅持自己一生的執著,盡力延續著帝國“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無上尊嚴和榮光。
在這一點上,曹操絕對是有大功於國的!
曹操內戰內行,外戰不外行。鎮壓群雄安內以後,就著手對外用兵攘外。他以雷霆萬鈞的軍事實力鎮壓,和安撫、離間和控製的懷柔政策,對危害較大的諸胡進行有效的統治。
對鮮卑采取安撫、離間懷柔政策為主,軍事打擊為輔,設鮮卑校尉以管理之。曹操定幽州後,離間鮮卑三部相互攻伐,以夷製夷。
對軍事實力較強的南匈奴、羌氐、高句麗,以軍事打擊為主,安撫、離間懷柔政策為輔。
在黃巾起義時,曹操率軍在陳留給予與白波軍、黑山軍聯合的於扶羅匈奴軍以致命打擊。
建安七年,曹操攻匈奴於扶羅弟唿廚泉單於,使之歸附。從此扭轉了“胡騎在界,張雄跋扈”的被動局麵。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將匈奴分為五部,每部以其貴族為帥,選漢人為司馬,以便監督。單於唿廚泉被曹操留於鄴為質。
建安十八年,曹操因楊千萬、阿貴與馬超聯合反抗,派夏侯淵滅阿貴。遣徐晃征討隴縣諸羌氐人。
對東北的夫餘國、遼東安撫為主。
遼東太守公孫康,主動斬殺勢窮來投的袁熙、袁尚兄弟,將二人首級送給曹操,被曹操封為襄平侯、左將軍。夫餘國也主動朝貢。
獻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因高句麗屢犯遼東,曹操命令公孫康出軍擊之,攻破都城,焚燒邑落,高句麗王伯固子拔奇與涓奴加,各將下戶三萬餘口降康。後置樂浪、帶方郡(今朝鮮京畿道、並忠清道之地)。
公孫康開疆拓土,據境自守,自成一國,稱雄遼東,威震東北亞。
對與袁紹關係十分密切的烏桓,則以閃電戰軍事手段予以毀滅性的打擊,徹底消除“三郡烏桓”對帝國北部的威脅。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陰曆五月,以烏桓接納袁尚、袁熙為直接誘因,經過精心準備,曹操親率張遼、徐晃、張郃、張繡、韓浩、史渙、鮮於輔、閻柔、曹純等驍勇的騎兵猛將,以及郭嘉、牽招等謀士,共十餘萬部騎主力,虎豹騎精銳盡出,虛國遠征,閃擊烏桓。八月,帝國大軍突然出現在距離柳城不足二百裏的白狼山,袁氏兄弟與烏桓首領蹋頓萬萬沒想到曹軍會從這裏殺出,集結數萬騎倉皇迎戰。
白狼山之戰是場遭遇戰,也是場生死決戰。烏桓以逸待勞,自恃兵馬眾多,氣勢洶洶地進攻曹軍。麵對數倍於己鋪天蓋地的烏桓騎兵,一些曹軍麵露懼色,猛將張遼主動請纓,“勸太祖戰,氣甚奮”。曹操縱馬登上白狼山,看到烏桓軍布陣無法,陣形鬆散,漏洞百出,心中大喜:“都是烏合之眾!”當即命令張遼、張郃二人為前鋒,率部衝陣。狹路相逢,勇者勝!張遼拍馬直取蹋頓,斬蹋頓於馬下。倉皇迎戰的烏桓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
白狼山之戰曹操大獲全勝,一舉平定了烏桓,占據柳城。徹底解除了烏桓的威脅,掃清了袁氏的殘餘勢力,徹底統一河北。並且收編烏桓精騎,增強了自己的軍事實力。
(親愛的看官讀者,此書是吾之處女作。由於缺乏經驗,不妥之處,敬請諒解,請多鼓勵,求點擊,求收藏,求推薦,求打賞,各種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