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江南,草長鶯飛,櫻花盛開。
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廣袤的田野裏,正是播種稻穀的季節,到處是農夫在辛勤地忙碌耕作,不時傳來耕牛的“哞哞”聲和狗的吠聲。
州府派出的典農校尉、勸耕吏穿梭其間,督促耕作。
三三兩兩的牧童,騎牛吹簫,笛聲悠揚。
在江湖河溪,漁翁忙著捕魚撈蝦,有的悠然垂釣。
遠山如黛,綠樹含翠,白雲悠悠,炊煙嫋嫋。
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清晨,在雄偉古樸、飽受戰火的荊州城郭外,暫時得以休養生息的民眾,唿朋喚友,攜老扶幼,紛紛出來踏青,熙熙攘攘,歡聲笑語,煞是熱鬧。
孫尚香和荊州城的其他官員的女眷,帶著阿鬥,關羽的女兒關鳳、兒子關興,張飛的兒子張苞、張昭、女兒張星彩,趙雲的兒子趙統、趙廣,黃忠的兒子黃敘,魏延的兒子魏容、魏秋,諸葛亮的兒子諸葛喬、諸葛瞻等,也來到長江邊玩耍。一大群年齡相仿的小孩,嘻嘻哈哈,追逐打鬧,抓蟲子,鬥蛐蛐,放風箏,玩得不亦樂乎。
小夥伴們玩得高興,劉禪卻沒有一點興趣。歪著小小的腦袋,望著荊州城高大厚實的灰色城樓和綿綿不盡的長江,心情無比沉重,思緒萬千。
首先是戰略的根本出路問題。
荊州在漢末三國時代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既然命運把他與荊州緊緊地連在一起,他必須理清與荊州有關的思路。
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據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沃野千裏、天府之土的益州,他還是比較讚同的。但對以分益州軍為主力、荊州軍為偏師,兵分兩路北伐就不敢苟同了。
縱觀三國曆史,荊州始終是魏蜀吳三方爭奪的焦點,從天下分與合的角度來說,荊州之爭是三國的命運之爭。
公元208年11月,在天下聞名的赤壁之戰中,周瑜大敗曹操,逆江西進,占領沿江各重要城市(包括入川門戶夷陵),包圍江陵,與曹仁展開激烈的爭奪戰。
公元208年12月,劉備趁機率部南下,搶占四郡(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公元209年12月,曹仁棄江陵北撤,周瑜占領戰略要地江陵。孫權任命周瑜為代理南郡太守(治江陵),程普為代理江夏太守(治沙羨)。同月,劉琦死,劉備為荊州牧。為了共同抵禦北方強敵曹操的威脅,孫權將南郡的江南岸的地盤分給劉備,劉備在油江口建公安城。孫權將妹妹嫁給劉備。公元210年12月,劉備冒險去見孫權,要求管理荊州。周瑜則建議趁此機會扣留劉備,以絕後患。不久周瑜病死,更有政治眼光的魯肅接職,為鞏固孫劉聯盟抗曹,勸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孫權準允。公元210年同月,程普從江陵退至江夏,魯肅退至陸口,將自公安縣以西的荊州長江沿岸的全部重要地區(包括江陵至夷陵一線)移交給了劉備。
後世的顧炎武在《湖廣方輿紀要序》寫到:“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把襄陽的重要性用“以天下言之”給概括了。襄陽、樊城地屬荊州,是江陵的門戶。
對劉備而言,奪襄、樊控漢水,可保江陵,南下順江可謀荊州全境,北上宛洛可擊曹操。對曹操而言,據襄、樊可扼漢水,南可逼劉之江陵,東可望孫之武昌,乃魏南之屏障。對孫權而言,“以襄陽圖江陵容易,以江陵圖襄陽難”,唯有占據荊州全境,才能獨占長江天險,消除魏、蜀順江而下的威脅,對荊州是誌在必得,等待時機而已。從上述分析來看,魏、蜀、吳之間的襄樊之戰其實不可避免。
劉備一生致力打擊曹操,提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基本國策,與曹操不共戴天,而盟國孫權卻時刻想著襲取荊州,故劉備戰略上有先天缺陷,缺乏靈活。
曆史上的孫權十分靈活現實,麵對曹操強大的攻勢,借出荊州為鞏固吳、蜀聯盟,與劉備共同對付曹操。其後,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在成功實現消除北方的重大威脅目標,特別是在多次討還荊州未果之後,逐步改變戰略。從眼紅妒忌劉備強大開始,到暗中撕毀孫劉聯盟,轉而結好曹操,與曹操共同對付劉備。趁關羽傾巢而出北伐曹操,導致荊州兵力薄弱防衛空虛之際,以表麵示弱、吹捧麻痹、白衣渡江之奸計,陰謀襲取了荊州,與曹操無恥聯合絞殺了關羽,獲利最豐。
荊州失守,使這一維持蜀漢與曹魏、東吳鼎立的支撐傾倒,從而打破了戰略格局的平衡態勢,並引發了劉備的夷陵之敗,成為蜀漢政權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曹操、孫權狼狽為奸,極大地削弱了蜀漢的國力,肢解了諸葛亮精心製定的《隆中對》戰略,消除了蜀漢對曹魏的重大威脅,成功把劉備從事業的巔峰拉了下來。
如果說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形勢,那麽關羽失荊州,則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宣告了諸葛亮《隆中對》戰略構想的徹底失敗,使三國勢力範圍從此基本定型。
世人皆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實在謬矣!
赤壁之戰後,荊州已經分屬三家。曹操占據了最大的南陽郡,以及劉琮獻出的南郡襄陽地區,還有江夏郡的部分地區;東吳占據了南郡的江陵和江夏郡部分地區;劉備則趁亂占據了荊南四郡,即長沙、武陵、桂陽、零陵四郡。
所謂的劉備借荊州,也不過是從孫權手上拿走了江陵一部,而代價是劃出長沙一部分地區給孫權,孫權在當地設立了一個新的漢昌郡。
當初,孫權借給劉備江陵地區,也是迫於無奈,周瑜的去世使孫權與曹操平分天下的夢想徹底破滅,既然靠東吳一方很難守住江陵這塊兵家必爭之地,不如做個人情讓給劉備,何況自己也可以得到漢昌郡這個替代品。
公元215年,孫劉兩家因為荊州一段公案兵戎相見。劉備由於漢中麵臨曹操的巨大軍事壓力,隻好與孫權談判妥協,最後以孫權勝出,劉備落敗結束。
雙方以湘水為界瓜分荊州,孫權拿走長沙、江夏、桂陽郡,劉備保留南郡、零陵、武陵(就是那個桃花源的所在地)。
也就是說,劉備依舊保有對戰爭前線江陵的控製權,但是卻放棄了荊州腹地長沙和桂陽的控製權。
可是,當劉備取得益州之後,並沒有按照當初的承諾交還江陵,而是宣稱要等到自己取得涼州之後再還“荊州(江陵)”,這一舉動大大激怒了孫權。於是,孫權就開始陰謀攻占荊州(江陵),最終如願以償。
劉備得不償失,失地又丟人,還因荊州連續失去關羽張飛兩根劉漢政權的擎天柱,最後夷陵大敗而歸,兵敗身亡。孫權卻是既得地又得理,名利雙收,大獲全勝。
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劉備並沒有不還荊州。在這個寸地必爭的亂世,誰的野心和欲望不都是靠座座城池、累累白骨堆積出來的。
從劉表割據荊州開始,到劉備投奔劉表、曹操南征、赤壁之戰,再到曹、劉、孫三家反複爭奪荊州,最後以晉軍攻占荊州,滅亡東吳而終。
可以說,一部漢末三國史,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一部荊州史。
阿鬥清醒地認識到,與孫權打交道要萬分小心。特別是要認清孫權的真實麵目。而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構想,是建立在孫權始終是劉備的盟友基礎上的。這無疑就象高樓大廈建立在沙漠之上一樣,非常不牢靠。
事實上,孫權也非常不給臥龍先生的麵子,其本質就是唯利是圖的商人式的君主,一個最現實的亂世機會主義者。
孫權的人生觀,為了利益連親人都隨時都可以出賣的政治動物。世人皆言,其兄孫策就是他設計害死的。親妹妹也可以作為他謀利的籌碼。何況是他的天生宿敵—陌生人劉備!就算他是自己的親妹夫!
(親愛的看官讀者,此書是吾之處女作。由於缺乏經驗,不妥之處,敬請諒解,請多鼓勵,求點擊,求收藏,求推薦,求打賞,各種求)
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廣袤的田野裏,正是播種稻穀的季節,到處是農夫在辛勤地忙碌耕作,不時傳來耕牛的“哞哞”聲和狗的吠聲。
州府派出的典農校尉、勸耕吏穿梭其間,督促耕作。
三三兩兩的牧童,騎牛吹簫,笛聲悠揚。
在江湖河溪,漁翁忙著捕魚撈蝦,有的悠然垂釣。
遠山如黛,綠樹含翠,白雲悠悠,炊煙嫋嫋。
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清晨,在雄偉古樸、飽受戰火的荊州城郭外,暫時得以休養生息的民眾,唿朋喚友,攜老扶幼,紛紛出來踏青,熙熙攘攘,歡聲笑語,煞是熱鬧。
孫尚香和荊州城的其他官員的女眷,帶著阿鬥,關羽的女兒關鳳、兒子關興,張飛的兒子張苞、張昭、女兒張星彩,趙雲的兒子趙統、趙廣,黃忠的兒子黃敘,魏延的兒子魏容、魏秋,諸葛亮的兒子諸葛喬、諸葛瞻等,也來到長江邊玩耍。一大群年齡相仿的小孩,嘻嘻哈哈,追逐打鬧,抓蟲子,鬥蛐蛐,放風箏,玩得不亦樂乎。
小夥伴們玩得高興,劉禪卻沒有一點興趣。歪著小小的腦袋,望著荊州城高大厚實的灰色城樓和綿綿不盡的長江,心情無比沉重,思緒萬千。
首先是戰略的根本出路問題。
荊州在漢末三國時代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既然命運把他與荊州緊緊地連在一起,他必須理清與荊州有關的思路。
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據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沃野千裏、天府之土的益州,他還是比較讚同的。但對以分益州軍為主力、荊州軍為偏師,兵分兩路北伐就不敢苟同了。
縱觀三國曆史,荊州始終是魏蜀吳三方爭奪的焦點,從天下分與合的角度來說,荊州之爭是三國的命運之爭。
公元208年11月,在天下聞名的赤壁之戰中,周瑜大敗曹操,逆江西進,占領沿江各重要城市(包括入川門戶夷陵),包圍江陵,與曹仁展開激烈的爭奪戰。
公元208年12月,劉備趁機率部南下,搶占四郡(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公元209年12月,曹仁棄江陵北撤,周瑜占領戰略要地江陵。孫權任命周瑜為代理南郡太守(治江陵),程普為代理江夏太守(治沙羨)。同月,劉琦死,劉備為荊州牧。為了共同抵禦北方強敵曹操的威脅,孫權將南郡的江南岸的地盤分給劉備,劉備在油江口建公安城。孫權將妹妹嫁給劉備。公元210年12月,劉備冒險去見孫權,要求管理荊州。周瑜則建議趁此機會扣留劉備,以絕後患。不久周瑜病死,更有政治眼光的魯肅接職,為鞏固孫劉聯盟抗曹,勸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孫權準允。公元210年同月,程普從江陵退至江夏,魯肅退至陸口,將自公安縣以西的荊州長江沿岸的全部重要地區(包括江陵至夷陵一線)移交給了劉備。
後世的顧炎武在《湖廣方輿紀要序》寫到:“湖廣之形勝,在武昌乎?在襄陽乎?抑在荊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把襄陽的重要性用“以天下言之”給概括了。襄陽、樊城地屬荊州,是江陵的門戶。
對劉備而言,奪襄、樊控漢水,可保江陵,南下順江可謀荊州全境,北上宛洛可擊曹操。對曹操而言,據襄、樊可扼漢水,南可逼劉之江陵,東可望孫之武昌,乃魏南之屏障。對孫權而言,“以襄陽圖江陵容易,以江陵圖襄陽難”,唯有占據荊州全境,才能獨占長江天險,消除魏、蜀順江而下的威脅,對荊州是誌在必得,等待時機而已。從上述分析來看,魏、蜀、吳之間的襄樊之戰其實不可避免。
劉備一生致力打擊曹操,提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基本國策,與曹操不共戴天,而盟國孫權卻時刻想著襲取荊州,故劉備戰略上有先天缺陷,缺乏靈活。
曆史上的孫權十分靈活現實,麵對曹操強大的攻勢,借出荊州為鞏固吳、蜀聯盟,與劉備共同對付曹操。其後,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在成功實現消除北方的重大威脅目標,特別是在多次討還荊州未果之後,逐步改變戰略。從眼紅妒忌劉備強大開始,到暗中撕毀孫劉聯盟,轉而結好曹操,與曹操共同對付劉備。趁關羽傾巢而出北伐曹操,導致荊州兵力薄弱防衛空虛之際,以表麵示弱、吹捧麻痹、白衣渡江之奸計,陰謀襲取了荊州,與曹操無恥聯合絞殺了關羽,獲利最豐。
荊州失守,使這一維持蜀漢與曹魏、東吳鼎立的支撐傾倒,從而打破了戰略格局的平衡態勢,並引發了劉備的夷陵之敗,成為蜀漢政權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曹操、孫權狼狽為奸,極大地削弱了蜀漢的國力,肢解了諸葛亮精心製定的《隆中對》戰略,消除了蜀漢對曹魏的重大威脅,成功把劉備從事業的巔峰拉了下來。
如果說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形勢,那麽關羽失荊州,則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宣告了諸葛亮《隆中對》戰略構想的徹底失敗,使三國勢力範圍從此基本定型。
世人皆說“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實在謬矣!
赤壁之戰後,荊州已經分屬三家。曹操占據了最大的南陽郡,以及劉琮獻出的南郡襄陽地區,還有江夏郡的部分地區;東吳占據了南郡的江陵和江夏郡部分地區;劉備則趁亂占據了荊南四郡,即長沙、武陵、桂陽、零陵四郡。
所謂的劉備借荊州,也不過是從孫權手上拿走了江陵一部,而代價是劃出長沙一部分地區給孫權,孫權在當地設立了一個新的漢昌郡。
當初,孫權借給劉備江陵地區,也是迫於無奈,周瑜的去世使孫權與曹操平分天下的夢想徹底破滅,既然靠東吳一方很難守住江陵這塊兵家必爭之地,不如做個人情讓給劉備,何況自己也可以得到漢昌郡這個替代品。
公元215年,孫劉兩家因為荊州一段公案兵戎相見。劉備由於漢中麵臨曹操的巨大軍事壓力,隻好與孫權談判妥協,最後以孫權勝出,劉備落敗結束。
雙方以湘水為界瓜分荊州,孫權拿走長沙、江夏、桂陽郡,劉備保留南郡、零陵、武陵(就是那個桃花源的所在地)。
也就是說,劉備依舊保有對戰爭前線江陵的控製權,但是卻放棄了荊州腹地長沙和桂陽的控製權。
可是,當劉備取得益州之後,並沒有按照當初的承諾交還江陵,而是宣稱要等到自己取得涼州之後再還“荊州(江陵)”,這一舉動大大激怒了孫權。於是,孫權就開始陰謀攻占荊州(江陵),最終如願以償。
劉備得不償失,失地又丟人,還因荊州連續失去關羽張飛兩根劉漢政權的擎天柱,最後夷陵大敗而歸,兵敗身亡。孫權卻是既得地又得理,名利雙收,大獲全勝。
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劉備並沒有不還荊州。在這個寸地必爭的亂世,誰的野心和欲望不都是靠座座城池、累累白骨堆積出來的。
從劉表割據荊州開始,到劉備投奔劉表、曹操南征、赤壁之戰,再到曹、劉、孫三家反複爭奪荊州,最後以晉軍攻占荊州,滅亡東吳而終。
可以說,一部漢末三國史,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一部荊州史。
阿鬥清醒地認識到,與孫權打交道要萬分小心。特別是要認清孫權的真實麵目。而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構想,是建立在孫權始終是劉備的盟友基礎上的。這無疑就象高樓大廈建立在沙漠之上一樣,非常不牢靠。
事實上,孫權也非常不給臥龍先生的麵子,其本質就是唯利是圖的商人式的君主,一個最現實的亂世機會主義者。
孫權的人生觀,為了利益連親人都隨時都可以出賣的政治動物。世人皆言,其兄孫策就是他設計害死的。親妹妹也可以作為他謀利的籌碼。何況是他的天生宿敵—陌生人劉備!就算他是自己的親妹夫!
(親愛的看官讀者,此書是吾之處女作。由於缺乏經驗,不妥之處,敬請諒解,請多鼓勵,求點擊,求收藏,求推薦,求打賞,各種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