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村可謂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要擱在二十一世紀完全可以開發成旅遊勝地。
整個村莊坐落在大孤山前,距東北的石子河僅有兩裏地,村子西南西北都是層巒疊嶂連綿不絕的山峰,東南東北較為平坦,是村中耕地集中的地方,因此村中大多數人家都住村東。
石河子年前僅剩二十戶人家,年後朝廷作為,把一些無處可去的流民安排在這以恢複生產,村裏才多了人氣。
裏長一家是僅餘的紮根此處五十年以上的人家,不論是先來還是後到的都對裏正很是尊敬。
當然這也主要得益於此處土地按每戶三丁計算完全可以養活百戶人家,沒什麽人地矛盾不說,短期內人口增長還對發張建設有好處,所以村民間相處的還算融洽。
童保長是上個月才到的難民,因曾是獵戶出身,身強體壯,性格豪爽被推舉為保長,也成了新來的難民中唯一的保長。但一個月來他這裏也隻有三鄰,直到苟超到來他這個五戶之保才算名副其實。
童保長深受獵戶職業影響,怕日後收拾獵物影響鄰裏,就住到了大孤山腳下。而一同逃難的三戶人家,可能懷著抱團的心思,也都跟了過來,散居到四周。
這四戶既然都住在村西頭,離村東頭的主要聚居地有半裏多遠,自然離村裏唯一一口位於村口的水井也有段距離,所以這幾戶人家都吃的是上山流下的泉水。
大孤山腳地泉豐富,四處都能發現湧出的泉眼。隻是泉眼有大有小,有的甘甜,有的卻難喝。
童家選的住處,附近正有一汪較大的山泉,還向山下流了一段溪水,口感清涼甘甜,幾戶人家吃用就都從此處擔水。
苟超以為自己起的很早,一邊欣賞著日出美景,一邊伸著懶腰,就聽見耳邊響起粗啞的聲音:
“大郎起了,歇息得如何?”
苟超迴頭一看童大壯已從院門進來,挑著兩桶清水,挽起的褲腳也不知是被露水浸濕還是被溢出的泉水打濕,帶著晨光的走了過來。
“保長這麽早就去打水了。”
苟超趕忙迎上前去想要幫忙。
“不用伸手,汝這娃子說是十六,看起來不過十二三歲,還沒俺家虎妞壯實,快到一旁歇著。”
隻見他單手一拎,一傾,就把一桶水倒進了院中的水缸裏,又接著說道:
“大郎也別‘保長’‘保長’的叫,就喊俺童大叔吧。”
苟超看著忙碌的童大壯,眼睛不禁有點濕潤。這結實的身板,粗啞的聲音,關懷的語氣,像極了他上一輩子的親大伯。
苟超他爹一共兄弟三人,但隻有苟超一個男娃。他二叔早年當過兵,後來就去了福建闖蕩。記憶中隻在他七八歲,爺爺去世時迴去一次,再就沒見過麵,好像一直都沒有成親。
而苟超大伯自己沒有親生兒子,就把他當兒子一樣對待,甚至比對兩個堂姐都好。那年高一要輟學時,他大伯還攔著,打算自己供著念書,為此還和大伯娘打了一架。後來看他態度堅決,就帶在身邊教了一陣瓦匠活,好歹算是一門謀生的手藝。
出事那天正是苟超隨他大伯從安口鎮打工迴去給他爸送錢,再者要到農忙,指望他爹根本不可能種地。沒想到這一迴,竟是重生異世(這家夥受了辣椒的刺激,已完全認為自己是重生在異度空間),再也感受不到大伯那父親般的關愛。
兩人正說著話,女主人已從屋內出來,開始在灶下生火。苟超這才發現原來這裏的灶台是建在屋外的,就在他住的西屋的偏角斜支出的棚底下。
走過去一看,連鐵鍋都沒有,就用一個大瓦罐煮湯,上麵用來蒸餅子,看來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童大壯收拾完院子,又開始劈柴,嘴裏卻對苟超安排道:
“大郎,前兩天剛下了雨,這幾天大家都在趕著種田,就先別著急,在俺家住兩天。等忙完這幾天,再叫上村裏人幫你搭個屋子。到時借點糧種,俺在幫著種上幾畝糧食,這頭一年先將就著過。好在朝廷今年不收租稅,還免了勞役。”
許是看苟超長得小,童大壯也沒問他的意見,直接就幫著做了規劃。
苟超初來乍到,就一邊碼著劈好的柴火,一邊應道:
“我聽大叔的,等會兒我和大叔一起上田。”
“別,汝不用去,汝兄弟二人跋山涉水千裏迢迢的好不容易來到這,先歇兩天養養身體。”
說著又掃了眼他的身子,接著道:
“看看汝兄弟瘦的,來陣風都能刮跑了。”
兩人還在聊著,被窩裏的孩子也陸續起來。
虎妞幫著童家娘子在灶上忙活,兩個小的倒玩在一塊。
正說話間苟超就聽見二蛋說:
“石頭別怕,這個好吃,不信瞧俺——”
苟超迴頭就看到二蛋把一隻黑蟲子就要往嘴裏放,趕緊出聲喝止:
“二蛋,別吃!”
說著三兩步走到跟前,一把將他手裏的黑蟲子奪了下來。
二蛋一愣,要哭不哭的看著苟超,樣子十分委屈。
苟超隻好無奈地說道:
“這土鱉得燒著吃,生吃不好。”
說完帶著二蛋和石頭到灶下,讓虎妞幫著扒出點火星把兩熊孩子抓到的三隻土元都給燒了。
燒完,二蛋、石頭、虎妞,一人給分了一隻。三個孩子吃的津津有味,吃完還直嚷著香,想要再抓。
童家娘子忙把他們攔住,讓他們飯後再去玩耍。
這時候的農村與苟超小時候的一樣,一般家裏來了男客,都是男主人陪著吃飯,女主人和孩子要麽單開桌,要麽在灶前湊合,抑或等男人們吃完再上桌。
童家娘子也是這麽安排,苟超卻不好聽從。
“我還美成年呢,大叔嬸子又將我兄弟看做子侄,哪有那麽多的講究,就在一處吃吧”
童家娘子還要推辭,苟超就趕緊站到一邊,擺出一副若不同吃,就不用餐的無賴樣子。
最後還是童大壯發了話,大家才團團圍在矮桌旁吃起早飯。
整個村莊坐落在大孤山前,距東北的石子河僅有兩裏地,村子西南西北都是層巒疊嶂連綿不絕的山峰,東南東北較為平坦,是村中耕地集中的地方,因此村中大多數人家都住村東。
石河子年前僅剩二十戶人家,年後朝廷作為,把一些無處可去的流民安排在這以恢複生產,村裏才多了人氣。
裏長一家是僅餘的紮根此處五十年以上的人家,不論是先來還是後到的都對裏正很是尊敬。
當然這也主要得益於此處土地按每戶三丁計算完全可以養活百戶人家,沒什麽人地矛盾不說,短期內人口增長還對發張建設有好處,所以村民間相處的還算融洽。
童保長是上個月才到的難民,因曾是獵戶出身,身強體壯,性格豪爽被推舉為保長,也成了新來的難民中唯一的保長。但一個月來他這裏也隻有三鄰,直到苟超到來他這個五戶之保才算名副其實。
童保長深受獵戶職業影響,怕日後收拾獵物影響鄰裏,就住到了大孤山腳下。而一同逃難的三戶人家,可能懷著抱團的心思,也都跟了過來,散居到四周。
這四戶既然都住在村西頭,離村東頭的主要聚居地有半裏多遠,自然離村裏唯一一口位於村口的水井也有段距離,所以這幾戶人家都吃的是上山流下的泉水。
大孤山腳地泉豐富,四處都能發現湧出的泉眼。隻是泉眼有大有小,有的甘甜,有的卻難喝。
童家選的住處,附近正有一汪較大的山泉,還向山下流了一段溪水,口感清涼甘甜,幾戶人家吃用就都從此處擔水。
苟超以為自己起的很早,一邊欣賞著日出美景,一邊伸著懶腰,就聽見耳邊響起粗啞的聲音:
“大郎起了,歇息得如何?”
苟超迴頭一看童大壯已從院門進來,挑著兩桶清水,挽起的褲腳也不知是被露水浸濕還是被溢出的泉水打濕,帶著晨光的走了過來。
“保長這麽早就去打水了。”
苟超趕忙迎上前去想要幫忙。
“不用伸手,汝這娃子說是十六,看起來不過十二三歲,還沒俺家虎妞壯實,快到一旁歇著。”
隻見他單手一拎,一傾,就把一桶水倒進了院中的水缸裏,又接著說道:
“大郎也別‘保長’‘保長’的叫,就喊俺童大叔吧。”
苟超看著忙碌的童大壯,眼睛不禁有點濕潤。這結實的身板,粗啞的聲音,關懷的語氣,像極了他上一輩子的親大伯。
苟超他爹一共兄弟三人,但隻有苟超一個男娃。他二叔早年當過兵,後來就去了福建闖蕩。記憶中隻在他七八歲,爺爺去世時迴去一次,再就沒見過麵,好像一直都沒有成親。
而苟超大伯自己沒有親生兒子,就把他當兒子一樣對待,甚至比對兩個堂姐都好。那年高一要輟學時,他大伯還攔著,打算自己供著念書,為此還和大伯娘打了一架。後來看他態度堅決,就帶在身邊教了一陣瓦匠活,好歹算是一門謀生的手藝。
出事那天正是苟超隨他大伯從安口鎮打工迴去給他爸送錢,再者要到農忙,指望他爹根本不可能種地。沒想到這一迴,竟是重生異世(這家夥受了辣椒的刺激,已完全認為自己是重生在異度空間),再也感受不到大伯那父親般的關愛。
兩人正說著話,女主人已從屋內出來,開始在灶下生火。苟超這才發現原來這裏的灶台是建在屋外的,就在他住的西屋的偏角斜支出的棚底下。
走過去一看,連鐵鍋都沒有,就用一個大瓦罐煮湯,上麵用來蒸餅子,看來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童大壯收拾完院子,又開始劈柴,嘴裏卻對苟超安排道:
“大郎,前兩天剛下了雨,這幾天大家都在趕著種田,就先別著急,在俺家住兩天。等忙完這幾天,再叫上村裏人幫你搭個屋子。到時借點糧種,俺在幫著種上幾畝糧食,這頭一年先將就著過。好在朝廷今年不收租稅,還免了勞役。”
許是看苟超長得小,童大壯也沒問他的意見,直接就幫著做了規劃。
苟超初來乍到,就一邊碼著劈好的柴火,一邊應道:
“我聽大叔的,等會兒我和大叔一起上田。”
“別,汝不用去,汝兄弟二人跋山涉水千裏迢迢的好不容易來到這,先歇兩天養養身體。”
說著又掃了眼他的身子,接著道:
“看看汝兄弟瘦的,來陣風都能刮跑了。”
兩人還在聊著,被窩裏的孩子也陸續起來。
虎妞幫著童家娘子在灶上忙活,兩個小的倒玩在一塊。
正說話間苟超就聽見二蛋說:
“石頭別怕,這個好吃,不信瞧俺——”
苟超迴頭就看到二蛋把一隻黑蟲子就要往嘴裏放,趕緊出聲喝止:
“二蛋,別吃!”
說著三兩步走到跟前,一把將他手裏的黑蟲子奪了下來。
二蛋一愣,要哭不哭的看著苟超,樣子十分委屈。
苟超隻好無奈地說道:
“這土鱉得燒著吃,生吃不好。”
說完帶著二蛋和石頭到灶下,讓虎妞幫著扒出點火星把兩熊孩子抓到的三隻土元都給燒了。
燒完,二蛋、石頭、虎妞,一人給分了一隻。三個孩子吃的津津有味,吃完還直嚷著香,想要再抓。
童家娘子忙把他們攔住,讓他們飯後再去玩耍。
這時候的農村與苟超小時候的一樣,一般家裏來了男客,都是男主人陪著吃飯,女主人和孩子要麽單開桌,要麽在灶前湊合,抑或等男人們吃完再上桌。
童家娘子也是這麽安排,苟超卻不好聽從。
“我還美成年呢,大叔嬸子又將我兄弟看做子侄,哪有那麽多的講究,就在一處吃吧”
童家娘子還要推辭,苟超就趕緊站到一邊,擺出一副若不同吃,就不用餐的無賴樣子。
最後還是童大壯發了話,大家才團團圍在矮桌旁吃起早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