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公看了看在祠堂門口怒目而視的那幾個漢子,又看了看沈澤,歎了口氣道:“唉,小十六啊,你這幾個叔伯也不容易啊,你看著給個說法吧!”
祠堂門口站著的那幾個漢子,其實沈澤和五伯他們坐著大車剛進沈家莊時,就遇到了。
當時,這幾個漢子在村頭堵住沈澤,一個個朝著他須發怒張,仿佛要吃了他似得,要求沈澤給他們一個說法。要不是老太公要沈澤先來祠堂挨訓,估計沈澤會被那幾個發怒的叔伯飽以一頓老拳。
從自己那幾個叔伯的話語間,沈澤也了解到他們發怒的原因。原來那次自己被抄家,府衙的差役來沈家莊時,不僅抄沒了自己那兩個不孝子的帶迴來的細軟,還收走了這幾個叔伯的田地。
因為他們的田地是落在了沈澤的名下的。
至於,為什麽他們的田地為什麽落在沈澤的名下,這事兒還要從沈秀才中式後的免糧特權說起。
太祖皇帝老朱出身窮人,對窮人還是很富有同情心的。他坐天下後,規定的田稅稅率非常低,隻有三十稅一。
所謂的三十稅一,指得是田地裏產出的東西,需要交三十分之一給官府,作為朝廷賦稅。比如畝產一石五鬥,你需要交三十分之一,也就是五升作為賦稅。
不過,政策雖然是這樣規定的,但執行起來卻有難度。因為每個農民田地到底產出多少,這事兒很難認定,而且田地的數量也是經常變動的。所以,按畝產的三十分之一收,其實根本沒法執行。
正是因為此,實際上各地官府都是按戶收稅的。
各地官府一般把農戶根據田地畝數、男丁數量以及家庭經濟條件等劃分為三等九級,按照每戶的等級收稅。下等下戶一年交糧五鬥,其餘各等依次增加。戶等越高,賦稅自然交的也越多。
而作為大明特權等級最底層的秀才,有免糧兩石的特權,這就意味著一秀才能為四個下等下戶的人家免掉稅糧。
不要小看這個待遇,其實對普通人家來說,已經算是很大的福利了。因為一旦不用交稅,附加在稅糧上的各種苛捐雜費,也一並不用繳納了!
有特權自然要用。因此,沈澤一考中秀才,沈老太公便理所當然的安排沈家莊的族人享受這個福利。
沈老太公做事還是比較公道的,這四家來找沈澤要說法的,算是村裏最困難的,因此當時他便把這福利給了這四家。
沈澤當時和他們簽訂了買賣田產的文書,他們四家把田產過戶到沈澤名下。
當然,這並不是真的買賣,沈澤也並沒有付錢,至於那些田產也還歸原主耕種,隻是在縣衙戶房過了個戶而已,實際上還是他們四家的田地。當然作為迴報,當時立契時,約定的是要將應繳稅糧的一半,當成租子交給沈澤的。
當然,這一點糧食對當時的沈秀才來說,實在看不到眼裏,也從來沒有要過。
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後,沈澤有些無語。以沈澤覺悟很高的眼光看來,這明顯是鑽政策的空子,挖朝廷的牆角。不過,在大明百姓看來,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人人都這麽幹,沒什麽不好意思的,這是理所當然的。
雖然和沈澤立契隻不過是個形式,這些田產並不是真的成了他的。但是府衙的差役可不管這些,知府大人讓他們抄沒沈澤的全部財產,這在沈澤名下的田地明顯在他的全部財產之內,他們自然要把沈澤名下的田地收走。
這幾個叔伯本就是村子裏最困難的家庭,有些地,好歹還能土裏刨點食,這地再被人收走,無疑等於天塌了!是以,看到害得他們田產被收走的沈澤,他們自然怒氣衝天。
看著那幾個叔伯那麽可憐,沈澤還真是有些過意不去!
雖然沈秀才做得孽,卻讓自己來背鍋,沈澤覺得有些冤,但誰讓自己是一個品行高尚的人呢!
當下沈澤開口道:“幾位叔伯,小侄如今也賺了一點銀子。不如這樣吧,你們各自有幾畝地,小侄按市價折銀賠給你們吧,也算給你們一個交代!”
幾個叔伯一聽沈澤這樣說,不禁臉色這才緩和了許多。知府家徐公子收了他們的地之後,還沒賣出去呢,有了銀子,正好他們可以再買迴來。
…………
解決完幾位叔伯的田地問題,沈澤又轉頭看向自己那兩個兒子。
剛進沈家莊時,這倆不孝子跟著沈澤的幾個叔伯起哄,要沈澤賠他們的被抄沒的東西,並要求沈澤在把他們再過繼迴去,他們不打算做沈澤兒子了。
至於為什麽沈秀才還沒結婚,就會有兩個兒子?這也要從沈秀才中式說起。
因為沈秀才中式後,除了有免糧兩石的特權外,還有一項福利,那便是除了自身可以免除徭役外,還可以額外免丁兩人,這一塊特權沈老太公自然也不能浪費。
所謂免丁,便是指得免除徭役。
在大明,官府黃冊上的人口,其實是並不是大明的實際人口。大明的實際人口,遠比官府黃冊上的人口要多,因為很多黑戶和投身為奴的人的名字,並不會出現在官府黃冊上。。
隻有在官府的黃冊上有名字,且取得了戶籍,並為朝廷納稅當差的百姓,才能被認為是大明朝的子民,才能享受到大明賦予其子民的各種權利。
而那些在官府黃冊上沒有名字的百姓,則被認為是黑戶,就是所謂“流民”,而賣身為奴的則被歸為“賤民”之列。
大明的黃冊對其轄地的子民是開放的,隻要你去轄地的官府登記,你便能成為大明的子民。但在大明,依然有很多百姓選擇當沒什麽保障的黑戶或是奴婢。
當然並不是他們天生犯賤,而是因為這樣做是有實實在在的好處的。因為在大明朝,隻要在籍的百姓,都需要為朝廷服繳納賦稅和服徭役,而黑戶和奴婢則可以逃避繳賦稅,不用服徭役。
不過,雖然當黑戶可以逃避賦役,但沒有合法身份,意味著你也不享受大明朝賦予的各項權利。比如參加科舉、比如充吏,甚至你失蹤了,官府都可以不受理。因為戶籍檔案上查無此人!
對於貧苦百姓來說,很多都是隻要能湊合著生活就夠了,管它有沒有檔案了,好歹能活下去便是。但富戶需要合法身份來保護財產,讀書人需要合法身份來參加科舉,商人需要合法身份來外出經商。可一旦在官府冊上有名後,就要負擔繁重的勞役。
每年秋收之後,到開春春種之前,短則一兩月,長則三四月,要給官府當牛做馬,做工當差,讓人苦不堪言。這個時候正是一年最冷的時候,很多去服徭役的人,都再也迴不了家。
有沒有既能享受合法身份,又不用服勞役的人呢?有,比如皇族、勳貴、官吏、舉人、秀才……老朱家賦予他們免稅免役的特權,甚至很多時候超出他們應負擔的數量。這塊多出來的特權,自然成了其它階層競相追逐的對象。
為了逃避賦稅徭役,很多百姓都會投身官宦人家為奴。但這個辦法,對讀書人卻不行,因為奴婢身份下賤,三代不得參加科舉。
所以,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過繼給人家當兒子。但是為了科舉功名連自己祖宗都不認了,這種法子也十分為人不齒。
最好的一種情況,就是同族出了官員,大家都是一個祖宗,同宗同姓,自然沒有罵名。
沈家莊的讀書人不多,隻有沈浩辰和沈浩軒兩人。不要覺得一個村子裏隻有兩個讀書人很少!因為沒有三代積累是供不起讀書人的,一個小山村裏出兩個脫產的讀書人,已經算是真心不少了。
都說是窮文富武,但這隻是相對的。這年代讀書,不論是塾師的束脩,還是讀書學習用得筆墨紙硯和書本的費用,都是非常昂貴的,再加上參加考試的各種花銷,不是普通窮人家可以負擔的起的。
等沈澤考中秀才,自然毫無懸念的由他們兩個享受這兩個免丁的名額。
其實以前的沈秀才對過繼兩個兒子,也不是很樂意的,畢竟他還沒有成親。不過當時沈老太公讓沈浩辰和沈浩軒過繼給沈秀才當兒子,隻是跟沈秀才打了招唿,讓沈秀才跟他們簽訂了過繼文書,並沒有怎麽征求他的意見。
這自是因為這年代的宗族觀念強大,除非沈秀才準備跟宗族決裂,否則沈秀才根本無從拒絕。
也正是因為此,沈澤此時才多了兩個不孝子。
沈澤看著沈浩辰和沈浩軒兩個半大小子,開口道:“我一會便重擬一份過繼文書,將你們的戶籍過戶迴去。另外,你們受我牽連,被抄沒的資財,我也會如數賠付給你們!”
沈澤巴不得趕緊甩掉這兩個不孝子,自己還是風華正茂的待婚小青年呢,帶著倆兒子算是怎麽迴事兒?正好趁機甩掉這倆累贅!
“爹,我們錯了,求你千萬不能不要我們了啊!”沈浩辰和沈浩軒聽說沈澤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很有前途的縣衙師爺,不見風使舵,堅決不想過繼迴去了。
沈澤語重心長的道:“辰兒、軒兒啊,你們就過繼迴去吧,多給三哥和七哥盡盡孝。你們放心,以後你們服徭役時,我會給你花錢雇人代工的,不會耽誤你們讀書。爹以後就是不是你們爹了,也還是你們十六叔,咱們還是一家人!”沈澤口中的三哥和七哥,是沈浩辰的親爹和沈浩軒的親爹。
“爹,我們錯了。所謂一日為爹,終身為爹,我們生是爹的兒,死是爹的鬼,堅決不做三心二意之人!”
臥槽,這倆無恥的小子這是賴上老子了啊!老子給你們的條件夠不錯了,還想咋滴?!不行,堅決要趁此機會把他們過戶迴去。
於是沈澤繼續語重心長的勸道:“辰兒、軒兒啊,十六叔我現在還連個宅子都沒有,自己還住客棧呢,你們跟著十六叔我怕是要受苦啊,還是安心在莊子裏讀書侍奉雙親吧!跟著十六叔我的話,我怕照顧不了你們啊!”
“沒事兒,我們願和爹爹同甘共苦,隻要能在一起,我們不嫌住客棧苦!”
沈澤聽了,不禁翻翻白眼:你們想得美,還不嫌住客棧苦,誰他娘的說住客棧苦了?再說,老子一個人住客棧還住不起呢,還要帶你們兩個不孝子一起住,門都沒有!
當下,沈澤堅決咬死了要把倆不孝子過繼迴去,他那倆個兒子則苦求沈澤原諒。
沈老太公見他們僵持不下,由他最終拍板決定,讓兩個小子暫時還在沈澤名下,但是留在莊子裏讀書。
沈澤雖然沒有達到和兩個不孝子斷絕關係的目的,但是隻能暫時同意,等日後再說。
在沈家莊這一畝三分地兒上,老太公說話可是一言九鼎的,沈澤怕不同意他的決定,再挨他的拐棍兒。
最後老太公見事情圓滿解決,不禁心滿意足,對祠堂裏的眾人大手一揮,豪邁的道:“都去吃肉去吧!”
沈澤很鬱悶,自己花了銀子帶著肉來,還要老太公開恩才能吃到,這天理何在啊?!萬惡的舊社會啊,萬惡的宗族頑固勢力啊!
……
……
祠堂門口站著的那幾個漢子,其實沈澤和五伯他們坐著大車剛進沈家莊時,就遇到了。
當時,這幾個漢子在村頭堵住沈澤,一個個朝著他須發怒張,仿佛要吃了他似得,要求沈澤給他們一個說法。要不是老太公要沈澤先來祠堂挨訓,估計沈澤會被那幾個發怒的叔伯飽以一頓老拳。
從自己那幾個叔伯的話語間,沈澤也了解到他們發怒的原因。原來那次自己被抄家,府衙的差役來沈家莊時,不僅抄沒了自己那兩個不孝子的帶迴來的細軟,還收走了這幾個叔伯的田地。
因為他們的田地是落在了沈澤的名下的。
至於,為什麽他們的田地為什麽落在沈澤的名下,這事兒還要從沈秀才中式後的免糧特權說起。
太祖皇帝老朱出身窮人,對窮人還是很富有同情心的。他坐天下後,規定的田稅稅率非常低,隻有三十稅一。
所謂的三十稅一,指得是田地裏產出的東西,需要交三十分之一給官府,作為朝廷賦稅。比如畝產一石五鬥,你需要交三十分之一,也就是五升作為賦稅。
不過,政策雖然是這樣規定的,但執行起來卻有難度。因為每個農民田地到底產出多少,這事兒很難認定,而且田地的數量也是經常變動的。所以,按畝產的三十分之一收,其實根本沒法執行。
正是因為此,實際上各地官府都是按戶收稅的。
各地官府一般把農戶根據田地畝數、男丁數量以及家庭經濟條件等劃分為三等九級,按照每戶的等級收稅。下等下戶一年交糧五鬥,其餘各等依次增加。戶等越高,賦稅自然交的也越多。
而作為大明特權等級最底層的秀才,有免糧兩石的特權,這就意味著一秀才能為四個下等下戶的人家免掉稅糧。
不要小看這個待遇,其實對普通人家來說,已經算是很大的福利了。因為一旦不用交稅,附加在稅糧上的各種苛捐雜費,也一並不用繳納了!
有特權自然要用。因此,沈澤一考中秀才,沈老太公便理所當然的安排沈家莊的族人享受這個福利。
沈老太公做事還是比較公道的,這四家來找沈澤要說法的,算是村裏最困難的,因此當時他便把這福利給了這四家。
沈澤當時和他們簽訂了買賣田產的文書,他們四家把田產過戶到沈澤名下。
當然,這並不是真的買賣,沈澤也並沒有付錢,至於那些田產也還歸原主耕種,隻是在縣衙戶房過了個戶而已,實際上還是他們四家的田地。當然作為迴報,當時立契時,約定的是要將應繳稅糧的一半,當成租子交給沈澤的。
當然,這一點糧食對當時的沈秀才來說,實在看不到眼裏,也從來沒有要過。
弄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後,沈澤有些無語。以沈澤覺悟很高的眼光看來,這明顯是鑽政策的空子,挖朝廷的牆角。不過,在大明百姓看來,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人人都這麽幹,沒什麽不好意思的,這是理所當然的。
雖然和沈澤立契隻不過是個形式,這些田產並不是真的成了他的。但是府衙的差役可不管這些,知府大人讓他們抄沒沈澤的全部財產,這在沈澤名下的田地明顯在他的全部財產之內,他們自然要把沈澤名下的田地收走。
這幾個叔伯本就是村子裏最困難的家庭,有些地,好歹還能土裏刨點食,這地再被人收走,無疑等於天塌了!是以,看到害得他們田產被收走的沈澤,他們自然怒氣衝天。
看著那幾個叔伯那麽可憐,沈澤還真是有些過意不去!
雖然沈秀才做得孽,卻讓自己來背鍋,沈澤覺得有些冤,但誰讓自己是一個品行高尚的人呢!
當下沈澤開口道:“幾位叔伯,小侄如今也賺了一點銀子。不如這樣吧,你們各自有幾畝地,小侄按市價折銀賠給你們吧,也算給你們一個交代!”
幾個叔伯一聽沈澤這樣說,不禁臉色這才緩和了許多。知府家徐公子收了他們的地之後,還沒賣出去呢,有了銀子,正好他們可以再買迴來。
…………
解決完幾位叔伯的田地問題,沈澤又轉頭看向自己那兩個兒子。
剛進沈家莊時,這倆不孝子跟著沈澤的幾個叔伯起哄,要沈澤賠他們的被抄沒的東西,並要求沈澤在把他們再過繼迴去,他們不打算做沈澤兒子了。
至於為什麽沈秀才還沒結婚,就會有兩個兒子?這也要從沈秀才中式說起。
因為沈秀才中式後,除了有免糧兩石的特權外,還有一項福利,那便是除了自身可以免除徭役外,還可以額外免丁兩人,這一塊特權沈老太公自然也不能浪費。
所謂免丁,便是指得免除徭役。
在大明,官府黃冊上的人口,其實是並不是大明的實際人口。大明的實際人口,遠比官府黃冊上的人口要多,因為很多黑戶和投身為奴的人的名字,並不會出現在官府黃冊上。。
隻有在官府的黃冊上有名字,且取得了戶籍,並為朝廷納稅當差的百姓,才能被認為是大明朝的子民,才能享受到大明賦予其子民的各種權利。
而那些在官府黃冊上沒有名字的百姓,則被認為是黑戶,就是所謂“流民”,而賣身為奴的則被歸為“賤民”之列。
大明的黃冊對其轄地的子民是開放的,隻要你去轄地的官府登記,你便能成為大明的子民。但在大明,依然有很多百姓選擇當沒什麽保障的黑戶或是奴婢。
當然並不是他們天生犯賤,而是因為這樣做是有實實在在的好處的。因為在大明朝,隻要在籍的百姓,都需要為朝廷服繳納賦稅和服徭役,而黑戶和奴婢則可以逃避繳賦稅,不用服徭役。
不過,雖然當黑戶可以逃避賦役,但沒有合法身份,意味著你也不享受大明朝賦予的各項權利。比如參加科舉、比如充吏,甚至你失蹤了,官府都可以不受理。因為戶籍檔案上查無此人!
對於貧苦百姓來說,很多都是隻要能湊合著生活就夠了,管它有沒有檔案了,好歹能活下去便是。但富戶需要合法身份來保護財產,讀書人需要合法身份來參加科舉,商人需要合法身份來外出經商。可一旦在官府冊上有名後,就要負擔繁重的勞役。
每年秋收之後,到開春春種之前,短則一兩月,長則三四月,要給官府當牛做馬,做工當差,讓人苦不堪言。這個時候正是一年最冷的時候,很多去服徭役的人,都再也迴不了家。
有沒有既能享受合法身份,又不用服勞役的人呢?有,比如皇族、勳貴、官吏、舉人、秀才……老朱家賦予他們免稅免役的特權,甚至很多時候超出他們應負擔的數量。這塊多出來的特權,自然成了其它階層競相追逐的對象。
為了逃避賦稅徭役,很多百姓都會投身官宦人家為奴。但這個辦法,對讀書人卻不行,因為奴婢身份下賤,三代不得參加科舉。
所以,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過繼給人家當兒子。但是為了科舉功名連自己祖宗都不認了,這種法子也十分為人不齒。
最好的一種情況,就是同族出了官員,大家都是一個祖宗,同宗同姓,自然沒有罵名。
沈家莊的讀書人不多,隻有沈浩辰和沈浩軒兩人。不要覺得一個村子裏隻有兩個讀書人很少!因為沒有三代積累是供不起讀書人的,一個小山村裏出兩個脫產的讀書人,已經算是真心不少了。
都說是窮文富武,但這隻是相對的。這年代讀書,不論是塾師的束脩,還是讀書學習用得筆墨紙硯和書本的費用,都是非常昂貴的,再加上參加考試的各種花銷,不是普通窮人家可以負擔的起的。
等沈澤考中秀才,自然毫無懸念的由他們兩個享受這兩個免丁的名額。
其實以前的沈秀才對過繼兩個兒子,也不是很樂意的,畢竟他還沒有成親。不過當時沈老太公讓沈浩辰和沈浩軒過繼給沈秀才當兒子,隻是跟沈秀才打了招唿,讓沈秀才跟他們簽訂了過繼文書,並沒有怎麽征求他的意見。
這自是因為這年代的宗族觀念強大,除非沈秀才準備跟宗族決裂,否則沈秀才根本無從拒絕。
也正是因為此,沈澤此時才多了兩個不孝子。
沈澤看著沈浩辰和沈浩軒兩個半大小子,開口道:“我一會便重擬一份過繼文書,將你們的戶籍過戶迴去。另外,你們受我牽連,被抄沒的資財,我也會如數賠付給你們!”
沈澤巴不得趕緊甩掉這兩個不孝子,自己還是風華正茂的待婚小青年呢,帶著倆兒子算是怎麽迴事兒?正好趁機甩掉這倆累贅!
“爹,我們錯了,求你千萬不能不要我們了啊!”沈浩辰和沈浩軒聽說沈澤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很有前途的縣衙師爺,不見風使舵,堅決不想過繼迴去了。
沈澤語重心長的道:“辰兒、軒兒啊,你們就過繼迴去吧,多給三哥和七哥盡盡孝。你們放心,以後你們服徭役時,我會給你花錢雇人代工的,不會耽誤你們讀書。爹以後就是不是你們爹了,也還是你們十六叔,咱們還是一家人!”沈澤口中的三哥和七哥,是沈浩辰的親爹和沈浩軒的親爹。
“爹,我們錯了。所謂一日為爹,終身為爹,我們生是爹的兒,死是爹的鬼,堅決不做三心二意之人!”
臥槽,這倆無恥的小子這是賴上老子了啊!老子給你們的條件夠不錯了,還想咋滴?!不行,堅決要趁此機會把他們過戶迴去。
於是沈澤繼續語重心長的勸道:“辰兒、軒兒啊,十六叔我現在還連個宅子都沒有,自己還住客棧呢,你們跟著十六叔我怕是要受苦啊,還是安心在莊子裏讀書侍奉雙親吧!跟著十六叔我的話,我怕照顧不了你們啊!”
“沒事兒,我們願和爹爹同甘共苦,隻要能在一起,我們不嫌住客棧苦!”
沈澤聽了,不禁翻翻白眼:你們想得美,還不嫌住客棧苦,誰他娘的說住客棧苦了?再說,老子一個人住客棧還住不起呢,還要帶你們兩個不孝子一起住,門都沒有!
當下,沈澤堅決咬死了要把倆不孝子過繼迴去,他那倆個兒子則苦求沈澤原諒。
沈老太公見他們僵持不下,由他最終拍板決定,讓兩個小子暫時還在沈澤名下,但是留在莊子裏讀書。
沈澤雖然沒有達到和兩個不孝子斷絕關係的目的,但是隻能暫時同意,等日後再說。
在沈家莊這一畝三分地兒上,老太公說話可是一言九鼎的,沈澤怕不同意他的決定,再挨他的拐棍兒。
最後老太公見事情圓滿解決,不禁心滿意足,對祠堂裏的眾人大手一揮,豪邁的道:“都去吃肉去吧!”
沈澤很鬱悶,自己花了銀子帶著肉來,還要老太公開恩才能吃到,這天理何在啊?!萬惡的舊社會啊,萬惡的宗族頑固勢力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