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易之抿著侍者遞上來的一盞酒,對於武三思故作神秘的樣子,不為所動。
倒是張昌宗緊張地問:“東宮,他們說什麽了?”
張昌宗一說完,張易之就瞥了他一眼,仿佛在說,弟弟你怎麽這麽沉不住氣呢?
武三思仿佛在張昌宗那裏找到了突破口,朝他說著:“那李重潤和幾位郡主,常在東宮議論,說皇上怎麽可以讓兩個麵首隨意進出後宮,這其他一些不堪入耳的話,三思都不好意思說出口……”
聽到這裏,張易之眼角的餘光瞥了一眼武三思,站在武三思對麵的張昌宗倒是一下子被點燃了,聲音尖利地說著:“李重潤算什麽東西,如果不是皇上把他們接迴來,現在不過是房陵的鄉巴佬!”
“六郎息怒,這議論呢,嘴巴長在別人身上,但是,這李重潤可是太子的嫡長子,將來,太子繼承了皇位,這李重潤不就是太子了麽?……”武三思“特別替他們著想”地說著。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張易之才發話了:“梁王,不論誰繼承了這皇位,還不是都會將我兄弟二人棄之不顧,有何區別?”
武三思立刻拿起酒壺,一邊給張易之斟酒,一邊說道:“你們是皇上身邊的人,若是皇上的基業得以延續,五郎六郎可算是元老了,如何會棄之不顧?”
武三思沒有明說,但是明眼人都能聽得懂是什麽意思——隻要江山姓武,他可以保證兩個人繼續享有現在的待遇。
張易之豐潤的嘴唇中露出貝殼般潔白的牙齒,端起酒杯沒有說話,隻是看著武三思巴結的臉,慢慢地將他倒好的酒喝了下去,一飲而盡。
兩個人四目相對,心領神會,笑了起來。
……
自從上次長廊一別,高延福,安金藏已經許久未曾見到了。
那時候,武三思試圖挑撥李顯和李旦的計劃失敗了,但是,一切石沉大海,武三思不知道也不敢深究那一晚上究竟發生了什麽。
高力士不顧安金藏的反對,依然涉險往來於梁王府和五王子府之間,也許是因為李旦失去了繼承人的位子,武三思對於五位郡王的興趣也不再如從前那樣濃厚了,所以,對於高力士的“日常匯報”他多少顯得有些心不在焉。
而李旦的五個兒子,在武三思看來,繼承了李旦“藝術家”的特質,都沉醉於聲樂和娛樂,看起來對於政治毫無興趣。
從這點上來說,李隆基的大哥和二哥,對於音樂真誠的愛好,竟然歪打正著地掩護了李隆基的政治天賦,使得如武三思之流按著人以群分的定勢思維忽略了李旦家這位三皇子了。
狄仁傑的突然去世打亂了許多人的節奏,包括武三思,急著入宮找張氏兄弟而忘記了微不足道的高力士要來找他“匯報”五王子府的日常。
在梁王府常來常往的高力士,因為長得俊俏又性格乖巧,不知不覺也在混成了人緣不錯的熟人了。
這一日撲了空,高力士便問起了梁王府中相熟的侍者:“大哥,梁王這是隨皇上去狄公那兒了麽?”
侍者看了看左右,神秘兮兮地對著高力士說道:“哪能啊,你又不是不知道,說句不厚道的話,咱們梁王正等著狄仁傑死呢,哪兒還能去奔喪了?我告訴你呀,他呀,是去了控鶴監了。”
“啊,控鶴監?梁王去那兒幹什麽呢?”
“嘖嘖嘖,那不是我們這些下人應該操心的事了。”侍者分了一半橘子給高力士,不再聊下去。
另一頭,在狄仁傑那兒的安金藏雖然心中不舍,但礙於人大多眼雜,怕被不必要的人看到了之後旁生事端,隻好提前離開了。
而意誌消沉的他剛到官宅門口,就看到了匆匆趕來的高力士。
“力士?你怎麽在這裏?”安金藏問著,一看他臉色,就知道肯定有事。
他知道,狄仁傑的去世,將會來帶一係列的連鎖反應,而任何的舉動,都將造成不可預計的後果。
安金藏左右看著,立刻拉上高力士匆匆進了官宅,反身合上了官宅的大門。
“力士,出了什麽事兒了?”
“安大哥,我今日去梁王府,得知武三思知道狄公去世的消息,一早去了控鶴監了,我覺得此事不妙,特地找你商量。”
“控鶴監?那豈不是張易之和張昌宗那倆家夥?!”安金藏皺眉說著,“這麽快就有動作了……是有多迫不及待……”
“安大哥,我擔心大家會不會有什麽麻煩……”
“自從上次刺客一事之後,武三思有沒有對你說什麽?”
“關於大家倒是沒什麽,反倒是……”高力士迴憶著,“最近常常問起重潤郡王的事。”
“問你?”
“是,大家曾經叮囑過我,去往武三思那裏,也不能全說些無用的話,須給些消息給武三思,才好獲取他的信任。故而起初,廬陵王剛剛迴來,重潤郡王來大家這裏小聚,我便報告給了武三思,起初,武三思對此似並不在意,也鮮少單獨問起,隻是沒想到後來廬陵王成了太子,那武三思便不再多問大家的事兒,反倒是常問重潤郡王可曾來過,和大家說了些什麽話。”
“嗬嗬,調轉矛頭了……那力士,你都對武三思說過什麽?”
“其實,自從重潤郡王去了東宮,已經鮮少來五王子府中了,力士也不過是如實相告。幾次之後,武三思對力士便不再上心,有時聽我說些五王子府上的事情,也多敷衍,聽過算數……”
“這樣最好。你得趕緊迴去,告訴阿瞞,這段時間一定要深居簡出,不要和任何人來往,尤其是東宮,恐怕,有大事要發生了。”
狄仁傑死後的數日,都是陰雨綿綿的天氣。
一如此時風雨飄搖的東宮。
對於如今的太子和太子妃來說,這東宮,他們既熟悉又陌生。
太子、皇帝,被廢,重新又成為了太子。
即便是在以後的一千多年裏,這也是稀奇的事情了。
此時的李顯和韋氏,早已經沒有了當年入主東宮時的意氣風發了……
倒是張昌宗緊張地問:“東宮,他們說什麽了?”
張昌宗一說完,張易之就瞥了他一眼,仿佛在說,弟弟你怎麽這麽沉不住氣呢?
武三思仿佛在張昌宗那裏找到了突破口,朝他說著:“那李重潤和幾位郡主,常在東宮議論,說皇上怎麽可以讓兩個麵首隨意進出後宮,這其他一些不堪入耳的話,三思都不好意思說出口……”
聽到這裏,張易之眼角的餘光瞥了一眼武三思,站在武三思對麵的張昌宗倒是一下子被點燃了,聲音尖利地說著:“李重潤算什麽東西,如果不是皇上把他們接迴來,現在不過是房陵的鄉巴佬!”
“六郎息怒,這議論呢,嘴巴長在別人身上,但是,這李重潤可是太子的嫡長子,將來,太子繼承了皇位,這李重潤不就是太子了麽?……”武三思“特別替他們著想”地說著。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張易之才發話了:“梁王,不論誰繼承了這皇位,還不是都會將我兄弟二人棄之不顧,有何區別?”
武三思立刻拿起酒壺,一邊給張易之斟酒,一邊說道:“你們是皇上身邊的人,若是皇上的基業得以延續,五郎六郎可算是元老了,如何會棄之不顧?”
武三思沒有明說,但是明眼人都能聽得懂是什麽意思——隻要江山姓武,他可以保證兩個人繼續享有現在的待遇。
張易之豐潤的嘴唇中露出貝殼般潔白的牙齒,端起酒杯沒有說話,隻是看著武三思巴結的臉,慢慢地將他倒好的酒喝了下去,一飲而盡。
兩個人四目相對,心領神會,笑了起來。
……
自從上次長廊一別,高延福,安金藏已經許久未曾見到了。
那時候,武三思試圖挑撥李顯和李旦的計劃失敗了,但是,一切石沉大海,武三思不知道也不敢深究那一晚上究竟發生了什麽。
高力士不顧安金藏的反對,依然涉險往來於梁王府和五王子府之間,也許是因為李旦失去了繼承人的位子,武三思對於五位郡王的興趣也不再如從前那樣濃厚了,所以,對於高力士的“日常匯報”他多少顯得有些心不在焉。
而李旦的五個兒子,在武三思看來,繼承了李旦“藝術家”的特質,都沉醉於聲樂和娛樂,看起來對於政治毫無興趣。
從這點上來說,李隆基的大哥和二哥,對於音樂真誠的愛好,竟然歪打正著地掩護了李隆基的政治天賦,使得如武三思之流按著人以群分的定勢思維忽略了李旦家這位三皇子了。
狄仁傑的突然去世打亂了許多人的節奏,包括武三思,急著入宮找張氏兄弟而忘記了微不足道的高力士要來找他“匯報”五王子府的日常。
在梁王府常來常往的高力士,因為長得俊俏又性格乖巧,不知不覺也在混成了人緣不錯的熟人了。
這一日撲了空,高力士便問起了梁王府中相熟的侍者:“大哥,梁王這是隨皇上去狄公那兒了麽?”
侍者看了看左右,神秘兮兮地對著高力士說道:“哪能啊,你又不是不知道,說句不厚道的話,咱們梁王正等著狄仁傑死呢,哪兒還能去奔喪了?我告訴你呀,他呀,是去了控鶴監了。”
“啊,控鶴監?梁王去那兒幹什麽呢?”
“嘖嘖嘖,那不是我們這些下人應該操心的事了。”侍者分了一半橘子給高力士,不再聊下去。
另一頭,在狄仁傑那兒的安金藏雖然心中不舍,但礙於人大多眼雜,怕被不必要的人看到了之後旁生事端,隻好提前離開了。
而意誌消沉的他剛到官宅門口,就看到了匆匆趕來的高力士。
“力士?你怎麽在這裏?”安金藏問著,一看他臉色,就知道肯定有事。
他知道,狄仁傑的去世,將會來帶一係列的連鎖反應,而任何的舉動,都將造成不可預計的後果。
安金藏左右看著,立刻拉上高力士匆匆進了官宅,反身合上了官宅的大門。
“力士,出了什麽事兒了?”
“安大哥,我今日去梁王府,得知武三思知道狄公去世的消息,一早去了控鶴監了,我覺得此事不妙,特地找你商量。”
“控鶴監?那豈不是張易之和張昌宗那倆家夥?!”安金藏皺眉說著,“這麽快就有動作了……是有多迫不及待……”
“安大哥,我擔心大家會不會有什麽麻煩……”
“自從上次刺客一事之後,武三思有沒有對你說什麽?”
“關於大家倒是沒什麽,反倒是……”高力士迴憶著,“最近常常問起重潤郡王的事。”
“問你?”
“是,大家曾經叮囑過我,去往武三思那裏,也不能全說些無用的話,須給些消息給武三思,才好獲取他的信任。故而起初,廬陵王剛剛迴來,重潤郡王來大家這裏小聚,我便報告給了武三思,起初,武三思對此似並不在意,也鮮少單獨問起,隻是沒想到後來廬陵王成了太子,那武三思便不再多問大家的事兒,反倒是常問重潤郡王可曾來過,和大家說了些什麽話。”
“嗬嗬,調轉矛頭了……那力士,你都對武三思說過什麽?”
“其實,自從重潤郡王去了東宮,已經鮮少來五王子府中了,力士也不過是如實相告。幾次之後,武三思對力士便不再上心,有時聽我說些五王子府上的事情,也多敷衍,聽過算數……”
“這樣最好。你得趕緊迴去,告訴阿瞞,這段時間一定要深居簡出,不要和任何人來往,尤其是東宮,恐怕,有大事要發生了。”
狄仁傑死後的數日,都是陰雨綿綿的天氣。
一如此時風雨飄搖的東宮。
對於如今的太子和太子妃來說,這東宮,他們既熟悉又陌生。
太子、皇帝,被廢,重新又成為了太子。
即便是在以後的一千多年裏,這也是稀奇的事情了。
此時的李顯和韋氏,早已經沒有了當年入主東宮時的意氣風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