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大人!”
不多時,張憲的頂級副手,徐忠便帶著情報來到了他身旁。
“如何?”
見自己人趕來,張憲也不擺樣子,忙問道。
“長穀川三郎等一眾倭寇,皆被鎮國府備倭衛拿下!”
徐忠顯得有些激動,作為張憲身邊的心腹,他自然知道自家這位尚書大人已經算是鎮國府一派的人了,如今見到鎮國府大獲全勝,他自然為大人高興。
要知道這鎮國府備倭衛建立之初,許多事情可都還是在他們尚書大人的幫助下才能如此順利的建設呢。
說起來,這功勞其實也應該有他們大人一份的哈。
“長穀川三郎一夥的倭寇都被拿下了?”張憲聞言一愣,忙從徐忠手中接過奏報仔細查看。
雖然他是南京工部尚書對這些事情的了解並不算多麽詳細。
但是南京六部嘛,養老的地方,上班喝喝茶什麽的都正常的很,閑談了解到一些其他部門的事情也在情理之中。
再加上他去年給朱烈走後門伸援手,所以多多少少都對這倭寇一事更加關注了一分。
據他所知,這長穀川三郎可是肆虐大明沿海最大的幾個倭寇團之一,有著大幾百人的規模,前些時日肆虐殺戮了眾多的溫州府百姓,更是曾擊敗過大明派出剿倭的一支備倭衛啊。
這樣的硬骨頭居然被建立短短小一年,第一次真正作戰的鎮國府備倭衛擊敗了?
“五百餘人生擒俘虜三十七,其餘皆斬首鑄京觀......”
看著這寥寥幾筆概括的戰績,張憲眼中神色莫名。
這是漢字吧......怎麽給本官看的有點迷糊呢......
張憲升官到南京工部尚書也有數年光景了,不論是他來之前還是他坐上這個位置在南京養老之後,聽到的永遠都是倭寇怎麽怎麽放肆,怎麽怎麽挑釁大明殺戮大明的子民的,這突然聽到大獲全勝全殲敵軍的消息,擱誰誰不迷糊?
反轉太大了。
“鎮國府備倭衛,這一次算是徹底奠定了它在備倭之列的地位了。”張憲迴神感歎。
他是知道這鎮國府備倭衛是太子殿下、蔚王殿下和朝中大佬的一場博弈的。
但現在這頂呱呱的戰績一出,鎮國府備倭衛的勝利晃得人眼睛疼,將原先兵部領導的備倭衛狠狠的拍在了沙灘上。
前些日子溫州府是兵部手中的備倭衛阻擋的,結果被長穀川三郎一夥打的跟狗一樣。
寧波府這次,鎮國府備倭衛卻反過來將那長穀川三郎等直接殺了吃肉了。
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啊。
這倆放在一起根本毫無可比性好不好。
“恭喜大人。”徐忠突然朝著張憲拱手笑道。
張憲聞言為之一愣,隨即明白了徐忠此話的意思。
江南作為文人仕林的大本營,他當初公然站在鎮國府一邊著實承受了不小壓力。
現在嘛,誰敢說他?
沒他當初對鎮國府備倭衛的鼎力支持,哪有今天的勝利!
揚眉吐氣咯!
“等著捷報傳入京去,也不知會引起多大的震撼?”張憲思緒飛揚,朝堂上的某些人,怕是又要在私下裏吹胡子瞪眼了。
......
北京城,弘治皇帝正對著那灰蒙蒙的天空皺眉。
“蕭伴伴,順天府已經多少時日沒有降雨了?”
“迴陛下,已經兩個半月了......”
蕭敬低著頭,恭聲迴應。
“兩個半月了......”
弘治皇帝聞言,眉頭皺的更深了。
他怎麽會不知道已足足兩個半月沒下雨了呢,他隻是希望是自己記錯了而已......
兩個半月啊,今年順天府的百姓又要遭殃了......
弘治皇帝眼中流露著一股悲意,看著灰蒙蒙但就是不下雨的天空。
“這段時間以來,烏雲陰天不是沒有,恰恰相反次數還不算少,但怎麽老天爺就是不願降下甘霖可憐可憐朕,可憐可憐大明的百姓們!”
弘治皇帝心中不由有些憤慨之意。
若是一直都是萬裏無雲的晴空,他還不至於如此。
但你這次次看上去要下不下的,玩呢?
捉弄人也不是這麽捉弄的!
飄來一朵烏雲給了人們希望,然後把這烏雲吹到其他地方去下,甚至還有些烏雲到最後居然散去了!
這誰受得了!
百姓們就等著一場救命的雨解救地裏的莊稼,給自己來年的生活留下一絲念想啊!
“現在順天府怎麽樣了?”
除了這持續不斷的旱災,弘治皇帝對此還有一個顧慮。
民間的輿論。
早在一多月前,就有某些不懷好意的人開始借助這旱災傳播起不利於朝廷的流言。
這又一個多月未下滴雨,弘治皇帝真擔心某些不安分的組織會鬧出禍事。
“迴避下,百姓們明日要在京城的龍王廟求雨。”蕭敬準備工作充足,弘治皇帝剛問他就迅速迴答了上來。
噥,這個就叫專業。
吃這貼身太監這碗飯呐,就得懂得主子在意什麽,可能會問到什麽,做好準備。
這樣才能不讓主子失望啊。
“在龍王廟求雨?”弘治皇帝下意識的點了點頭。
還好,至少百姓們還沒被某些人忽悠到極端。
雖然弘治皇帝覺得所謂的求神並不靠譜,他當初為了身體好起來求仙問藥花費多少,還不是一點用都沒有。
但弘治皇帝卻沒有對百姓們此舉發表任何態度。
百姓們有點精神寄托、信仰信奉也好,這樣起碼不至於走上極端不是嗎?
“朝廷是否要搞一個求雨祭祀?”弘治皇帝有些猶豫。
百姓們信,朝廷這樣搞還可以收攏點人心,但要是求雨後還是點雨不下......
弘治皇帝搖搖頭,將想法拋棄。
別到時候再被某些家夥借題發揮了。
“多注意一些民間的輿論吧,還有這龍王廟求雨之事,也多關注一番。”
無奈,弘治皇帝最終還是選擇了繼續關注輿論走向這一保守的做法。
皇帝,看上去至高無上,但實則也不好做啊。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南方水患、倭寇肆虐,會被算在他弘治皇帝的頭上;北方老天大旱不下雨,也會被算到他弘治皇帝的頭上,他也心累啊......
不多時,張憲的頂級副手,徐忠便帶著情報來到了他身旁。
“如何?”
見自己人趕來,張憲也不擺樣子,忙問道。
“長穀川三郎等一眾倭寇,皆被鎮國府備倭衛拿下!”
徐忠顯得有些激動,作為張憲身邊的心腹,他自然知道自家這位尚書大人已經算是鎮國府一派的人了,如今見到鎮國府大獲全勝,他自然為大人高興。
要知道這鎮國府備倭衛建立之初,許多事情可都還是在他們尚書大人的幫助下才能如此順利的建設呢。
說起來,這功勞其實也應該有他們大人一份的哈。
“長穀川三郎一夥的倭寇都被拿下了?”張憲聞言一愣,忙從徐忠手中接過奏報仔細查看。
雖然他是南京工部尚書對這些事情的了解並不算多麽詳細。
但是南京六部嘛,養老的地方,上班喝喝茶什麽的都正常的很,閑談了解到一些其他部門的事情也在情理之中。
再加上他去年給朱烈走後門伸援手,所以多多少少都對這倭寇一事更加關注了一分。
據他所知,這長穀川三郎可是肆虐大明沿海最大的幾個倭寇團之一,有著大幾百人的規模,前些時日肆虐殺戮了眾多的溫州府百姓,更是曾擊敗過大明派出剿倭的一支備倭衛啊。
這樣的硬骨頭居然被建立短短小一年,第一次真正作戰的鎮國府備倭衛擊敗了?
“五百餘人生擒俘虜三十七,其餘皆斬首鑄京觀......”
看著這寥寥幾筆概括的戰績,張憲眼中神色莫名。
這是漢字吧......怎麽給本官看的有點迷糊呢......
張憲升官到南京工部尚書也有數年光景了,不論是他來之前還是他坐上這個位置在南京養老之後,聽到的永遠都是倭寇怎麽怎麽放肆,怎麽怎麽挑釁大明殺戮大明的子民的,這突然聽到大獲全勝全殲敵軍的消息,擱誰誰不迷糊?
反轉太大了。
“鎮國府備倭衛,這一次算是徹底奠定了它在備倭之列的地位了。”張憲迴神感歎。
他是知道這鎮國府備倭衛是太子殿下、蔚王殿下和朝中大佬的一場博弈的。
但現在這頂呱呱的戰績一出,鎮國府備倭衛的勝利晃得人眼睛疼,將原先兵部領導的備倭衛狠狠的拍在了沙灘上。
前些日子溫州府是兵部手中的備倭衛阻擋的,結果被長穀川三郎一夥打的跟狗一樣。
寧波府這次,鎮國府備倭衛卻反過來將那長穀川三郎等直接殺了吃肉了。
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啊。
這倆放在一起根本毫無可比性好不好。
“恭喜大人。”徐忠突然朝著張憲拱手笑道。
張憲聞言為之一愣,隨即明白了徐忠此話的意思。
江南作為文人仕林的大本營,他當初公然站在鎮國府一邊著實承受了不小壓力。
現在嘛,誰敢說他?
沒他當初對鎮國府備倭衛的鼎力支持,哪有今天的勝利!
揚眉吐氣咯!
“等著捷報傳入京去,也不知會引起多大的震撼?”張憲思緒飛揚,朝堂上的某些人,怕是又要在私下裏吹胡子瞪眼了。
......
北京城,弘治皇帝正對著那灰蒙蒙的天空皺眉。
“蕭伴伴,順天府已經多少時日沒有降雨了?”
“迴陛下,已經兩個半月了......”
蕭敬低著頭,恭聲迴應。
“兩個半月了......”
弘治皇帝聞言,眉頭皺的更深了。
他怎麽會不知道已足足兩個半月沒下雨了呢,他隻是希望是自己記錯了而已......
兩個半月啊,今年順天府的百姓又要遭殃了......
弘治皇帝眼中流露著一股悲意,看著灰蒙蒙但就是不下雨的天空。
“這段時間以來,烏雲陰天不是沒有,恰恰相反次數還不算少,但怎麽老天爺就是不願降下甘霖可憐可憐朕,可憐可憐大明的百姓們!”
弘治皇帝心中不由有些憤慨之意。
若是一直都是萬裏無雲的晴空,他還不至於如此。
但你這次次看上去要下不下的,玩呢?
捉弄人也不是這麽捉弄的!
飄來一朵烏雲給了人們希望,然後把這烏雲吹到其他地方去下,甚至還有些烏雲到最後居然散去了!
這誰受得了!
百姓們就等著一場救命的雨解救地裏的莊稼,給自己來年的生活留下一絲念想啊!
“現在順天府怎麽樣了?”
除了這持續不斷的旱災,弘治皇帝對此還有一個顧慮。
民間的輿論。
早在一多月前,就有某些不懷好意的人開始借助這旱災傳播起不利於朝廷的流言。
這又一個多月未下滴雨,弘治皇帝真擔心某些不安分的組織會鬧出禍事。
“迴避下,百姓們明日要在京城的龍王廟求雨。”蕭敬準備工作充足,弘治皇帝剛問他就迅速迴答了上來。
噥,這個就叫專業。
吃這貼身太監這碗飯呐,就得懂得主子在意什麽,可能會問到什麽,做好準備。
這樣才能不讓主子失望啊。
“在龍王廟求雨?”弘治皇帝下意識的點了點頭。
還好,至少百姓們還沒被某些人忽悠到極端。
雖然弘治皇帝覺得所謂的求神並不靠譜,他當初為了身體好起來求仙問藥花費多少,還不是一點用都沒有。
但弘治皇帝卻沒有對百姓們此舉發表任何態度。
百姓們有點精神寄托、信仰信奉也好,這樣起碼不至於走上極端不是嗎?
“朝廷是否要搞一個求雨祭祀?”弘治皇帝有些猶豫。
百姓們信,朝廷這樣搞還可以收攏點人心,但要是求雨後還是點雨不下......
弘治皇帝搖搖頭,將想法拋棄。
別到時候再被某些家夥借題發揮了。
“多注意一些民間的輿論吧,還有這龍王廟求雨之事,也多關注一番。”
無奈,弘治皇帝最終還是選擇了繼續關注輿論走向這一保守的做法。
皇帝,看上去至高無上,但實則也不好做啊。
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南方水患、倭寇肆虐,會被算在他弘治皇帝的頭上;北方老天大旱不下雨,也會被算到他弘治皇帝的頭上,他也心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