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供不應求
大唐:別鬧我隻想發財 作者:小蝸牛爬啊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下值後,王剪去兩個宣紙鋪轉了一圈。
發現裏麵人滿為患後,並沒有進去,而是直接去魏國公府跟房玄齡學習。
宣紙的爆火,這是毫無意外的,就看第一天能賣多少。
晚上,王剪終於知道了第一天的戰果。
兩個店鋪第一天一共賣了280多萬張紙,收入合計560萬文,折算為5600貫。
宣紙的利潤沒有貞觀犁高,但勝在產量高,以及成本低。
而且宣紙的消耗頻率,遠超於貞觀犁。
“好家夥,第一天就賣了一大半的宣紙!”
王剪也被這幫瘋狂的士子給震驚住了。
這次一共拉了400萬張宣紙過來,第一天賣了280萬張,剩下的宣紙也不知道夠不夠明天賣。
“天二,你帶著運輸隊,繼續迴馬家莊拉宣紙。”
“先不要運輸牲畜,把倉庫的宣紙,全都給我拉過來。”
他們運輸第一批宣紙到長安的時候,還有500萬張紙在倉庫。
加上這幾天新生產出來的宣紙,數量恐怕接近550萬張。
“好的侯爺,我明日一早就出發。”
王天二說完後,直接離開了縣侯府。
運輸隊的人住在常安坊,他需要提前過去通知一聲,讓大家明日早做準備。
晚飯過後,王剪和二蛋、薛仁貴幾人坐在亭子下燒茶聊天。
“你們明日就要去赴任了吧?”
“嗯,明日中午出發。”薛仁貴迴答王剪的話。
“時間過得真快。”王剪感慨道。
這幫跟他從龍門縣出來的小夥子,現在都可以獨當一麵了。
等他們在外曆練幾年,再經曆幾場戰爭的洗禮,以後朝堂之上,一定會有他們的一席之位。
“今晚你們提前收好行囊,戰甲一定要帶上,別因為在州府赴任,而掉以輕心。”
“外出討賊、叛亂,你們也要穿好戰甲,免得陰溝翻船。”
王剪像一個多嘴的老媽子,怕他們出門在外吃虧,一遍遍叮囑。
“我們懂得。”
二蛋、薛仁貴、許虎、席君買、馬大勇和馬成才6人,並沒有覺得厭煩,他們表情凝重地點頭應道。
即將離別,韓雪蓮和席薔薇也過來了,他們9人就坐在亭子下聊天,一直到深夜才散去。
翌日,朝會。
今日朝議的內容,除了日常的政務匯報,還是一場送別的朝會。
李績、柴紹、薛萬徹等將軍人,需要迴地方鎮守。
常何、高季輔、張行成等新任命的刺史,則要去赴任,把治下發展起來。
二蛋、薛仁貴、蘇定方等人跟,則去各地報到,聽從當地長官的調遣。
為了給他們餞行,李世民還特地在太極殿設宴,而且還讓宮廷歌姬表演。
正當君臣看的樂嗬時,孔穎達滿臉笑容地提議道。
“陛下,今日如此高興,不如讓禦史大夫賦詩一首?”
孔穎達的這個提議,瞬間得到群臣的支持。
“附議,王大人已經很久沒有作詩了,該露一手。”
“禦史大夫詩情無雙,期待佳作。”
“孔兄的這個提議,甚好。”
所有大臣的心態,現在發生了極大的轉變,滿朝文武,沒有一人會懷疑王剪作不出詩。
他們隻是猜測,王剪作的詩,會不會又是傳世名詩。
“我去,這幫人真愛湊熱鬧。”
王剪欣賞歌舞正入迷,沒想到這幫人又開始起哄讓他作詩。
看這個架勢,李世民待會多半會讓他露兩手。
於是王剪趕緊閉目迴想,看看有哪首詩比較應景。
慫恿的人越來越多,李世民也有意讓王剪秀一下實力,於是李世民笑著說道。
“王愛卿,要不賦詩一首?”
李世民並沒有把話說死,而是給王剪有選擇的餘地。
雖然王剪出口成章,但是再厲害的人也會靈感匱乏,如果作不出詩詞,也是人之常情。
“臣,試一試吧。”
王剪睜開眼睛,臉色淡然地說道。
在他的腦海裏,已經想好一首合適的詩了。
詩史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首七言古詩。
王剪站起來的時候,鼓瑟琴弦瞬間停住了,就連舞蹈的歌姬也停了下來。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王剪身上,靜待他接下來的大作。
王剪站在原位,背負雙手,開始高聲朗誦起來。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唿!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所有人聽完這首又長又奇怪的詩,一時間愣住了。
不懂詩詞的人,心裏非常納悶,他們心裏都冒出同一個想法。
“這哪裏是詩,這不就是行文麽?”
不過他們並沒有發表看法,都等孔穎達、虞世南等人的評價,免得說錯話鬧大笑話出來。
過了十來個唿吸的時間,孔穎達率先評價道。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其質量可與千古名詩相較!”
緊接著虞世南、高季輔、褚遂良等人紛紛說道。
“確實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詩。”
“從此詩可看出,王禦史大夫,有著一顆憂國憂民的心呐!”
他們的文學造詣極深,如果讓他們作詩,可能作不出來。
但是他們文學鑒賞能力,絕對是當前大唐的佼佼者。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魏征念著這兩句詩,隨後高聲感慨。
“禦史大夫年紀雖幼,為國為民的心卻比天高啊!”
聽完魏征複述的這兩句詩,太極殿內所有人都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王愛卿此詩做的好!”李世民讚賞地點頭後,轉頭站起身對朝中大臣說道“諸位愛卿,你們作為父母官,一定要有王愛卿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
“朕,與你們共勉!”
李世民話音剛落,朝中百官起身拱手行禮。
“臣,遵令!”
這首詩後勁極大,接下來的時間,大家都在細細迴味。
禮部尚書豆盧寬看了王剪一眼,隨後出班啟奏道。
“陛下,臣聽聞長安城新開兩間馬家莊宣紙鋪,他們販賣的紙質量極好,且價格為2文一張。”
“臣建議,以後朝廷統一采購馬家莊的紙,不僅可以節省三分之二的支出,而且紙張還好用。”
“這是臣幼子昨日在馬家莊宣紙鋪買的紙,還請陛下查閱。”
豆盧寬拿出幾張潔白的宣紙,一些呈給李世民,一些呈給前後的大臣看。
發現裏麵人滿為患後,並沒有進去,而是直接去魏國公府跟房玄齡學習。
宣紙的爆火,這是毫無意外的,就看第一天能賣多少。
晚上,王剪終於知道了第一天的戰果。
兩個店鋪第一天一共賣了280多萬張紙,收入合計560萬文,折算為5600貫。
宣紙的利潤沒有貞觀犁高,但勝在產量高,以及成本低。
而且宣紙的消耗頻率,遠超於貞觀犁。
“好家夥,第一天就賣了一大半的宣紙!”
王剪也被這幫瘋狂的士子給震驚住了。
這次一共拉了400萬張宣紙過來,第一天賣了280萬張,剩下的宣紙也不知道夠不夠明天賣。
“天二,你帶著運輸隊,繼續迴馬家莊拉宣紙。”
“先不要運輸牲畜,把倉庫的宣紙,全都給我拉過來。”
他們運輸第一批宣紙到長安的時候,還有500萬張紙在倉庫。
加上這幾天新生產出來的宣紙,數量恐怕接近550萬張。
“好的侯爺,我明日一早就出發。”
王天二說完後,直接離開了縣侯府。
運輸隊的人住在常安坊,他需要提前過去通知一聲,讓大家明日早做準備。
晚飯過後,王剪和二蛋、薛仁貴幾人坐在亭子下燒茶聊天。
“你們明日就要去赴任了吧?”
“嗯,明日中午出發。”薛仁貴迴答王剪的話。
“時間過得真快。”王剪感慨道。
這幫跟他從龍門縣出來的小夥子,現在都可以獨當一麵了。
等他們在外曆練幾年,再經曆幾場戰爭的洗禮,以後朝堂之上,一定會有他們的一席之位。
“今晚你們提前收好行囊,戰甲一定要帶上,別因為在州府赴任,而掉以輕心。”
“外出討賊、叛亂,你們也要穿好戰甲,免得陰溝翻船。”
王剪像一個多嘴的老媽子,怕他們出門在外吃虧,一遍遍叮囑。
“我們懂得。”
二蛋、薛仁貴、許虎、席君買、馬大勇和馬成才6人,並沒有覺得厭煩,他們表情凝重地點頭應道。
即將離別,韓雪蓮和席薔薇也過來了,他們9人就坐在亭子下聊天,一直到深夜才散去。
翌日,朝會。
今日朝議的內容,除了日常的政務匯報,還是一場送別的朝會。
李績、柴紹、薛萬徹等將軍人,需要迴地方鎮守。
常何、高季輔、張行成等新任命的刺史,則要去赴任,把治下發展起來。
二蛋、薛仁貴、蘇定方等人跟,則去各地報到,聽從當地長官的調遣。
為了給他們餞行,李世民還特地在太極殿設宴,而且還讓宮廷歌姬表演。
正當君臣看的樂嗬時,孔穎達滿臉笑容地提議道。
“陛下,今日如此高興,不如讓禦史大夫賦詩一首?”
孔穎達的這個提議,瞬間得到群臣的支持。
“附議,王大人已經很久沒有作詩了,該露一手。”
“禦史大夫詩情無雙,期待佳作。”
“孔兄的這個提議,甚好。”
所有大臣的心態,現在發生了極大的轉變,滿朝文武,沒有一人會懷疑王剪作不出詩。
他們隻是猜測,王剪作的詩,會不會又是傳世名詩。
“我去,這幫人真愛湊熱鬧。”
王剪欣賞歌舞正入迷,沒想到這幫人又開始起哄讓他作詩。
看這個架勢,李世民待會多半會讓他露兩手。
於是王剪趕緊閉目迴想,看看有哪首詩比較應景。
慫恿的人越來越多,李世民也有意讓王剪秀一下實力,於是李世民笑著說道。
“王愛卿,要不賦詩一首?”
李世民並沒有把話說死,而是給王剪有選擇的餘地。
雖然王剪出口成章,但是再厲害的人也會靈感匱乏,如果作不出詩詞,也是人之常情。
“臣,試一試吧。”
王剪睜開眼睛,臉色淡然地說道。
在他的腦海裏,已經想好一首合適的詩了。
詩史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首七言古詩。
王剪站起來的時候,鼓瑟琴弦瞬間停住了,就連舞蹈的歌姬也停了下來。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王剪身上,靜待他接下來的大作。
王剪站在原位,背負雙手,開始高聲朗誦起來。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唿!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所有人聽完這首又長又奇怪的詩,一時間愣住了。
不懂詩詞的人,心裏非常納悶,他們心裏都冒出同一個想法。
“這哪裏是詩,這不就是行文麽?”
不過他們並沒有發表看法,都等孔穎達、虞世南等人的評價,免得說錯話鬧大笑話出來。
過了十來個唿吸的時間,孔穎達率先評價道。
“這是一首七言古詩,其質量可與千古名詩相較!”
緊接著虞世南、高季輔、褚遂良等人紛紛說道。
“確實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詩。”
“從此詩可看出,王禦史大夫,有著一顆憂國憂民的心呐!”
他們的文學造詣極深,如果讓他們作詩,可能作不出來。
但是他們文學鑒賞能力,絕對是當前大唐的佼佼者。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魏征念著這兩句詩,隨後高聲感慨。
“禦史大夫年紀雖幼,為國為民的心卻比天高啊!”
聽完魏征複述的這兩句詩,太極殿內所有人都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王愛卿此詩做的好!”李世民讚賞地點頭後,轉頭站起身對朝中大臣說道“諸位愛卿,你們作為父母官,一定要有王愛卿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
“朕,與你們共勉!”
李世民話音剛落,朝中百官起身拱手行禮。
“臣,遵令!”
這首詩後勁極大,接下來的時間,大家都在細細迴味。
禮部尚書豆盧寬看了王剪一眼,隨後出班啟奏道。
“陛下,臣聽聞長安城新開兩間馬家莊宣紙鋪,他們販賣的紙質量極好,且價格為2文一張。”
“臣建議,以後朝廷統一采購馬家莊的紙,不僅可以節省三分之二的支出,而且紙張還好用。”
“這是臣幼子昨日在馬家莊宣紙鋪買的紙,還請陛下查閱。”
豆盧寬拿出幾張潔白的宣紙,一些呈給李世民,一些呈給前後的大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