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番薯成熟
大唐:別鬧我隻想發財 作者:小蝸牛爬啊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兩儀殿內。
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的主要大臣,全都集中在一起。
李世民召集群臣,便是商議王剪關於東突厥那塊地盤的安置問題。
王德舉著王剪寫的奏疏,和參會的大臣念了一遍。
接下來就是大臣們一條條討論定奪。
因為牽涉太大,需要商定的東西太多,這場會議一直討論了三天,才最終完成。
“哎,真累。”
“拿著這丁點俸祿,幹著一大群人的活,這逼官當的真沒意思。”
“看來還要繼續搞些能幹的人進朝廷幫忙,這麽忙下去,遲早短命。”
離開兩儀殿的時候,王剪在心底罵罵咧咧。
這次商議,說是群策群力,可很多有爭議的地方,還是要他想出折中的辦法。
特別是激勵大唐百姓遷移過去的政策,明明是戶部的問題,最後變成了他的活。
迴到縣侯府,王天五跟他說了一個好消息。
“侯爺,第一季番薯已經成熟了!”
“我隨機挖了幾顆番薯,畝產估算有三千多斤!”
栽種了將近四個月,第一季番薯終於可以收獲,王剪鬱悶的心情也好了一些。
“明日上朝,我就向陛下說這個事,等下朝後百官一起去挖番薯。”
“你帶屯田司的弟兄提前做好準備,挖番薯的工具、秤都要準備好,而且數量要多準備一些。”
“還有,備齊筆墨紙硯和桌椅,到時候陛下可能會題字。”
王剪生怕王天五準備的不夠充分,於是小聲叮囑他。
番薯在大唐雖然不是第一次收成,但在李世民和百官眼中,卻是第一次。
這可是頭等重要的大事,馬虎不得。
“侯爺放心,我現在把要準備的東西先整理出來,明日趕早就去安排。”王天五臉色嚴肅地點了點頭,隨後轉身往偏院走去。
王天五真的很適合混跡朝堂,腦子靈活懂得變通,而且和上下屬的關係處的很好。
王剪打算把他扶持起來,以後執掌屯田司。
晚宴過後,王剪和薛仁貴幾人,聚在花園的亭子下煮茶聊天。
“兵部找你們連開幾天會議,都在聊啥?”王剪好奇問道。
這幾天,除了李世民召集重臣商議,六部的人自己也召開會議。
薛仁貴朝王剪解釋說道。
“二哥,這次兵部召開會議,主要商議戰後調防問題。”
“吐蕃、迴紇、靺鞨諸部、契丹和高句麗等國家,雖然派遣使者向大唐臣服,可據兵部探子傳迴的消息,他們都在邊境屯了重兵。”
“因此兵部決定在河北道、江南道和隴右道增兵,監視這幾個國家的動態。”
這些對手,要麽驍勇善戰全民皆兵,要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隨便拎一個出來,都能和大唐過兩招。
“你們幾人怎麽安排?也隨軍過去駐守麽?”王剪有些擔心道。
二蛋和薛仁貴,現在都是中郎將,正四品的軍中實權人物。
許虎是正五品左郎將,席君買是果毅都尉,也有統兵之權。
就連馬大勇和馬成才兩個校尉,都是基層軍官的扛把子。
“我們不用去守邊關,不過要去各州道上任。”薛仁貴搖著頭說道。
接下來,王剪把他們幾人的去處,都了解了一遍。
二蛋被調去瀘州,協助師傅程咬金掌軍。
許虎被調去襄陽,在師傅尉遲恭手下做事。
席君買調去並州,協老師李績掌管府兵。
馬大勇運氣好一些,竟然迴絳州老家任職,而馬成才則主動請纓,去玉門關駐守。
“成才,你怎麽想去玉門關那等不毛之地駐守?”王剪疑惑問道。
東突厥被滅,玉門關也撈不到戰功,而且又荒蕪,去那裏豈不是找罪受。
“嘿嘿,我知道怎麽迴事。”馬大勇瞄了馬成才一眼,大聲說道“馬成才一直在寫他的傳記,這次去玉門關,是想感受那種殺伐寂寥的氣息,增加他的創作靈感。”
好家夥,所有人都吃驚地看著馬成才,沒想到這廝不聲不響,竟然在憋大招。
“成才,拿給我看看,我給你點評點評。”二蛋朝馬成才擠眉弄眼說道。
“對,拿出來我們一起看看,給點意見。”
薛仁貴和馬大勇幾人連忙起哄。
王剪看了馬成才一眼,發現他臉色羞紅,頭也埋的比較低,於是阻止他們開玩笑。
“行了,都別鬧,等成才出書的時候,大家不就知道了。”
有了王剪的出聲製止,大家這才沒有繼續往下鬧。
“你們什麽時候出發?”王剪臉上帶著幾分不舍問道。
“5天後。”
他們異口同聲迴道。
想到這幫朝夕相處的小子,都準備奔赴天南地北去赴任,王剪感慨說道。
“這幾天大家沒啥事早點迴來,多聚一會。”
“下一次見麵,恐怕就是年終述職的時候了。”
哎,一個個都長大了,總要出去闖蕩一番。
一直把他們留在身邊,反而會影響到他們的成長。
鬧了一陣,王剪臉色認真地說道。
“你們現在也是一方將軍,寫一封家書迴馬家莊吧,把這個好消息跟家人和村民們說一下。”
“好。”
薛仁貴和馬大勇等人點了點頭。
如今功名在身,也該把這個好消息跟家人和村民說一下。
...
翌日朝會。
一眾大佬正常匯報完工作後,王剪出班啟奏道。
“陛下,第一季番薯已成熟,還請陛下和百官移步北苑,見證神物的出土!”
“太好了!等了這麽久,番薯這等神物,終於成熟了!”李世民開心地站了起來。
從朝堂準備對東突厥動兵,到戰鬥結束,李世民和幾個一眾大臣都處於緊繃的狀態。
他們甚至都快忘記高產番薯這件事。
“諸位愛卿,隨朕前去北苑,我們一起見證高產番薯收成!”
李世民說完後,邁著大步率先走出太極殿。
一眾大臣也按照品階的高低,默契地排成長長的隊形。
北苑番薯種植地,屯田司的所有成員,早已在此等候多時。
“王少詹事,番薯一共種植了多少畝?”魏征看著一眼望不到頭的番薯地,驚訝地說道。
聽到魏征提的這個問題,李世民和一眾大臣都好奇地看向王剪。
“當前種植了15畝,等把這15畝地的番薯苗割下來後,又可以種數百畝番薯地。”王剪大聲迴答,確保周邊的百官都能聽清。
從馬家莊帶來的番薯種植2畝地,培育出苗芽後移植到番薯地,一共栽種15畝地。
“太好了~”
“按照如此速度,要不了多久全大唐的百姓都能種上番薯了!”
一眾大臣議論紛紛,不管真心還是假意,他們的臉上都露出欣慰的笑容。
“王愛卿,我們開始收成吧。”李世民挽起手袖,迫不及待地往地下走去。
在王剪的指點下,李世民很快挖出第一株番薯。
“天呐,這一株番薯竟然結了9條番薯!”
“而且每個番薯的個頭還不小,這一株估摸有10斤重!”
“陛下威武!”
圍觀的文武大臣瘋了一樣,瘋狂稱讚李世民,直把他誇成仙人下凡。
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的主要大臣,全都集中在一起。
李世民召集群臣,便是商議王剪關於東突厥那塊地盤的安置問題。
王德舉著王剪寫的奏疏,和參會的大臣念了一遍。
接下來就是大臣們一條條討論定奪。
因為牽涉太大,需要商定的東西太多,這場會議一直討論了三天,才最終完成。
“哎,真累。”
“拿著這丁點俸祿,幹著一大群人的活,這逼官當的真沒意思。”
“看來還要繼續搞些能幹的人進朝廷幫忙,這麽忙下去,遲早短命。”
離開兩儀殿的時候,王剪在心底罵罵咧咧。
這次商議,說是群策群力,可很多有爭議的地方,還是要他想出折中的辦法。
特別是激勵大唐百姓遷移過去的政策,明明是戶部的問題,最後變成了他的活。
迴到縣侯府,王天五跟他說了一個好消息。
“侯爺,第一季番薯已經成熟了!”
“我隨機挖了幾顆番薯,畝產估算有三千多斤!”
栽種了將近四個月,第一季番薯終於可以收獲,王剪鬱悶的心情也好了一些。
“明日上朝,我就向陛下說這個事,等下朝後百官一起去挖番薯。”
“你帶屯田司的弟兄提前做好準備,挖番薯的工具、秤都要準備好,而且數量要多準備一些。”
“還有,備齊筆墨紙硯和桌椅,到時候陛下可能會題字。”
王剪生怕王天五準備的不夠充分,於是小聲叮囑他。
番薯在大唐雖然不是第一次收成,但在李世民和百官眼中,卻是第一次。
這可是頭等重要的大事,馬虎不得。
“侯爺放心,我現在把要準備的東西先整理出來,明日趕早就去安排。”王天五臉色嚴肅地點了點頭,隨後轉身往偏院走去。
王天五真的很適合混跡朝堂,腦子靈活懂得變通,而且和上下屬的關係處的很好。
王剪打算把他扶持起來,以後執掌屯田司。
晚宴過後,王剪和薛仁貴幾人,聚在花園的亭子下煮茶聊天。
“兵部找你們連開幾天會議,都在聊啥?”王剪好奇問道。
這幾天,除了李世民召集重臣商議,六部的人自己也召開會議。
薛仁貴朝王剪解釋說道。
“二哥,這次兵部召開會議,主要商議戰後調防問題。”
“吐蕃、迴紇、靺鞨諸部、契丹和高句麗等國家,雖然派遣使者向大唐臣服,可據兵部探子傳迴的消息,他們都在邊境屯了重兵。”
“因此兵部決定在河北道、江南道和隴右道增兵,監視這幾個國家的動態。”
這些對手,要麽驍勇善戰全民皆兵,要麽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隨便拎一個出來,都能和大唐過兩招。
“你們幾人怎麽安排?也隨軍過去駐守麽?”王剪有些擔心道。
二蛋和薛仁貴,現在都是中郎將,正四品的軍中實權人物。
許虎是正五品左郎將,席君買是果毅都尉,也有統兵之權。
就連馬大勇和馬成才兩個校尉,都是基層軍官的扛把子。
“我們不用去守邊關,不過要去各州道上任。”薛仁貴搖著頭說道。
接下來,王剪把他們幾人的去處,都了解了一遍。
二蛋被調去瀘州,協助師傅程咬金掌軍。
許虎被調去襄陽,在師傅尉遲恭手下做事。
席君買調去並州,協老師李績掌管府兵。
馬大勇運氣好一些,竟然迴絳州老家任職,而馬成才則主動請纓,去玉門關駐守。
“成才,你怎麽想去玉門關那等不毛之地駐守?”王剪疑惑問道。
東突厥被滅,玉門關也撈不到戰功,而且又荒蕪,去那裏豈不是找罪受。
“嘿嘿,我知道怎麽迴事。”馬大勇瞄了馬成才一眼,大聲說道“馬成才一直在寫他的傳記,這次去玉門關,是想感受那種殺伐寂寥的氣息,增加他的創作靈感。”
好家夥,所有人都吃驚地看著馬成才,沒想到這廝不聲不響,竟然在憋大招。
“成才,拿給我看看,我給你點評點評。”二蛋朝馬成才擠眉弄眼說道。
“對,拿出來我們一起看看,給點意見。”
薛仁貴和馬大勇幾人連忙起哄。
王剪看了馬成才一眼,發現他臉色羞紅,頭也埋的比較低,於是阻止他們開玩笑。
“行了,都別鬧,等成才出書的時候,大家不就知道了。”
有了王剪的出聲製止,大家這才沒有繼續往下鬧。
“你們什麽時候出發?”王剪臉上帶著幾分不舍問道。
“5天後。”
他們異口同聲迴道。
想到這幫朝夕相處的小子,都準備奔赴天南地北去赴任,王剪感慨說道。
“這幾天大家沒啥事早點迴來,多聚一會。”
“下一次見麵,恐怕就是年終述職的時候了。”
哎,一個個都長大了,總要出去闖蕩一番。
一直把他們留在身邊,反而會影響到他們的成長。
鬧了一陣,王剪臉色認真地說道。
“你們現在也是一方將軍,寫一封家書迴馬家莊吧,把這個好消息跟家人和村民們說一下。”
“好。”
薛仁貴和馬大勇等人點了點頭。
如今功名在身,也該把這個好消息跟家人和村民說一下。
...
翌日朝會。
一眾大佬正常匯報完工作後,王剪出班啟奏道。
“陛下,第一季番薯已成熟,還請陛下和百官移步北苑,見證神物的出土!”
“太好了!等了這麽久,番薯這等神物,終於成熟了!”李世民開心地站了起來。
從朝堂準備對東突厥動兵,到戰鬥結束,李世民和幾個一眾大臣都處於緊繃的狀態。
他們甚至都快忘記高產番薯這件事。
“諸位愛卿,隨朕前去北苑,我們一起見證高產番薯收成!”
李世民說完後,邁著大步率先走出太極殿。
一眾大臣也按照品階的高低,默契地排成長長的隊形。
北苑番薯種植地,屯田司的所有成員,早已在此等候多時。
“王少詹事,番薯一共種植了多少畝?”魏征看著一眼望不到頭的番薯地,驚訝地說道。
聽到魏征提的這個問題,李世民和一眾大臣都好奇地看向王剪。
“當前種植了15畝,等把這15畝地的番薯苗割下來後,又可以種數百畝番薯地。”王剪大聲迴答,確保周邊的百官都能聽清。
從馬家莊帶來的番薯種植2畝地,培育出苗芽後移植到番薯地,一共栽種15畝地。
“太好了~”
“按照如此速度,要不了多久全大唐的百姓都能種上番薯了!”
一眾大臣議論紛紛,不管真心還是假意,他們的臉上都露出欣慰的笑容。
“王愛卿,我們開始收成吧。”李世民挽起手袖,迫不及待地往地下走去。
在王剪的指點下,李世民很快挖出第一株番薯。
“天呐,這一株番薯竟然結了9條番薯!”
“而且每個番薯的個頭還不小,這一株估摸有10斤重!”
“陛下威武!”
圍觀的文武大臣瘋了一樣,瘋狂稱讚李世民,直把他誇成仙人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