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攻篇


    作者:孫武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譯文


    作者:佚名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原則,使敵人舉國屈服,不戰而降是上策,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全軍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的軍隊就次一等;使敵人一個“旅”的隊伍降服是上策,擊破敵人一個“旅”就次一等;使敵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敗敵人一個“卒”的“隊伍就次一等;使敵人全“伍”投降是上策,擊破敵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戰百勝,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隻有在攻城之前,先讓敵人的軍事能力(包括指揮能力和作戰能力)嚴重短缺,根本無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謀取勝,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敵,再次是出動軍隊攻敵取勝,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為萬不得已時才使用。製造攻城的蔽櫓、轒轀,準備各種攻城器械,需要花費三個月的時間。構築攻城的土山又要三個月。將帥控製不住忿怒的情緒,驅使士卒像螞蟻一樣去爬梯攻城,使士卒傷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這便是攻城所帶來的危害。


    因此,善於用兵的人,使敵人屈服而不是靠戰爭,攻取敵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滅敵國而不是靠久戰,用完善的計策爭勝於天下,兵力不至於折損,卻可以獲得全勝,這就是以謀攻敵的方法。


    用兵的原則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圍敵人,五倍的兵力就進攻敵人,兩倍的兵力就分割消滅敵人,有與敵相當的兵力則可以抗擊,兵力少於敵人就要避免與其正麵接觸,兵力弱少就要撤退遠地。所以弱小的軍隊頑固硬拚,就會變成強大敵軍的俘虜。


    將帥,是國家的輔佐,輔佐周密國家就會強大;輔佐疏漏,未盡其職,國家必然衰弱。國君對軍隊造成的危害有三種情況:不知道軍隊在什麽條件下可戰而使其出擊,不了解軍隊在什麽情況下可退而使其撤退,這就束縛了軍隊的手腳。不通詳三軍內務,而插手三軍的政事,就會使部隊將士不知所從。不了解軍中的權變之謀而參與軍隊的指揮,就會使將士們疑慮重重。軍隊既迷惑又疑慮,諸侯*隊乘機而進攻,災難就降臨到頭上,這就是自亂其軍而喪失了勝利。


    預知取勝的因素有五點:懂得什麽條件下可戰或不可戰,能取勝;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勝;全軍上下一心的,能取勝;以有備之師待無備之師的,能取勝;將帥有才幹而君主不從中幹預的,能取勝。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道理。


    所以說:了解對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戰不敗;不了解敵方而熟悉自己的,勝負各半;既不了解敵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戰必然失敗。


    注釋


    全國:全,完整、完全,這裏作動詞,指完全地占有。全國:指完整地占有別國的領土。


    全軍:軍,春秋時期的軍隊編製,每軍為12□□。旅:春秋時期軍隊的編製,每旅為□□。卒:春秋時期軍隊的編製,每旅為100人。伍:春秋時期軍隊的編製,每伍5人。


    上兵伐謀:上,上等最好的。兵,指用兵方法。伐,攻擊。謀,計謀。


    修櫓:修,建造。櫓,一種用藤草製成的大盾牌;一種用桃木製成四周用牛皮遮蔽的大型攻城戰車。


    蟻附:蟻,螞蟻。附,依附。


    久:這裏指曠日持久的戰爭。


    必以全爭於天下:這裏指的是對敵國的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的勝利。


    頓,通“鈍”,疲憊、挫折。


    攻:用計謀進行攻伐。


    十則圍之:十,這裏指的是十倍。圍,包圍。


    倍則分之:分,分開。


    少則能逃之:少,指我方兵力的數量比敵軍少。


    小敵之堅:堅,堅固,引申為硬拚。


    大敵之擒:戰爭中兵力強大的一方。


    國之輔:國,這裏指國君。


    縻軍:縻,羈縻。指束縛軍隊的行動。


    三軍之政:三軍,指我國古代作戰設置的上、中、下或左、中、右三軍,亦可泛指軍隊。政,是指政務。


    惑:困惑。


    識眾寡之用:識,了解。眾多。寡,寡少。識眾寡之用,了解用眾多的兵力或者用人數少的兵力的各種戰法。


    上下同欲:君主或統帥和下級軍官有相同的*。


    虞:料想,這裏引申為牽製,掣肘。


    知勝之道:能預測勝利的方法。


    殆:危險。


    軍形篇


    作者:孫武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死得其所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欲挖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欲挖抗並收藏死得其所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