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十年,梁惠帝梁頌病逝,趙王梁益矯詔,以殺太子罪名,發兵收捕繼後嚴氏及其黨羽,廢嚴皇後為庶人,立惠帝元後次子、原太子幼弟梁越為帝,史稱梁平帝。梁益自封相國、大將軍,行攝政事,大肆鏟除異己。
平帝泰興元年,太原王梁成起兵接應惠帝胞弟中山王梁文及嚴氏殘黨,聲稱梁益矯詔擅行廢立事,要討伐叛逆。其麾下匈奴部劉翰圖謀叛變,假意請命以匈奴部騎兵相助,梁成大喜,封劉翰為北單於、安北將軍。劉翰整頓匈奴各部,以離石為都城,召集萬餘人馬,自立稱王,為胡天王。
兩軍僵持次年,梁益引鮮卑入關攻擊梁成部,梁成兵敗被殺,家眷、兵馬、殘黨盡皆被屠。梁益自此更是肆無忌憚,專橫恣意。
泰興四年,平帝下旨賜婚,侍中王讚休妻娶梁益長女新安郡主梁芙。王讚妻姚氏,祖父姚堅官至司徒,死於永康之變,父早逝,遂攜幼女王貞和投奔時任涼州刺史的叔父姚紹。
==========
泰興十一年,涼州刺史府。
“茹娘那裏如何?”
“唉,真是作孽,我去瞧著,雙眼浮腫,麵色蒼白,想必是才大哭過,強打的精神。我瞧了一眼那王讚來信,寫著‘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額之暢。方欲與卿極當年之足,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複何由日夕見卿耶?俯仰悲咽,實無已無已,惟當絕氣耳’,真是好一番情感動天!那王氏子既如斯癡情,當年又何必休妻另娶,攀附皇室?不過是父親受嚴氏牽連,欺我們姚家式微罷了!隻是可憐侄女這些年還念念不忘。”
對答的兩人正是涼州刺史府的主人姚紹和他的妻子。姚紹,大梁前司徒姚堅次子,喜讀兵書,知兵事。早年胡人叛亂,盜匪肆虐,姚紹上書惠帝,請調涼州平亂。上準,其任涼州刺史,數年來,殺敵戍邊,剿匪平亂,戰功赫赫。
“王讚出身名門,少年英才,風儀出眾,必是要出仕的。皇帝賜婚,趙王勢大,總不能公然打皇室的臉,因兒女私情而葬送王氏一族。他當日休妻,總歸也算是保全了茹娘性命。”
姚夫人抹了抹眼眶,歎了口氣,想到另一個不省心的,“還有貞兒,侄女如今最是愧對這個女兒,總覺得是受己連累。貞兒本是名門貴女,同齡的小娘子錦衣玉食,簪花弄樂,但是你看看貞兒,被你教成個什麽樣子!成天打打殺殺,跑得無影無蹤。要及笄的娘子,都該準備出嫁了。”
姚紹撫須大笑,“這夫人就不必憂心了,阿正誌不在此,茹娘那兒被女兒哄得服帖,一向放任她,”頓了頓,道,“我們姚家子嗣單薄,父親隻有兄長和我兩個孩兒。兄長早逝,隻留下茹娘一個女兒。我有震兒和亮兒,奈何震兒好文,一心拜在盧玄名下還娶了他女兒;而亮兒性子跳脫,固然聰慧機變,可涼州虎狼之地,沒有武力,又豈能服人;倒是方兒,隨我,小小年紀,武勇過人,隻是魯莽衝動,需要多加曆練。
而阿正,這孩子,當年可是這孩子提出要和茹娘一起離開王家,並讓茹娘來尋我,這幾年,隨著方兒一起習文練武,武藝竟不比方兒差,盧玄也對其稱讚有加。王讚這兩年能陸續送手書到茹娘手中,也多是托了他這個女兒的福。
阿正前兩年得我同意,能單獨領兵後,就去開辟那勞什子商道去了。說是從洛陽沿渭河過隴關、上邽、過隴山,至金城郡,渡黃河,溯莊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沿途設了補給站,起了個名叫做洛姑幹線。看她的興頭,跑完了東邊,還想去跑西邊呢。如今阿正已離家月餘,大概快迴來了。”
此時被念叨的王正正在趕迴涼州的路上。
重生於這個時代已將近十五年,王正弄明白自己正處於一個曆史上不存在的朝代大梁,但是發展近似於曆史上的西晉,此生的父親王讚是一流名門的世家子,母親姚茹出身二流世家,兩歲時祖父亡於永康之變,七歲時父親領旨休妻另娶,之後隨母親托庇於叔公。
大梁的開國之君好大喜功,立國之初便定下國策,大肆內遷胡人,以博萬邦來朝的美名。而當時的社會,經過多年戰亂,人口銳減,其生產力根本無法短期將胡人同化。隨著政策一代代執行延續,到了如今,內遷胡地區漢、胡人口比例幾乎接近1:1,整個北方地區暗藏著巨大的禍患。而泰興元年匈奴劉翰叛晉自立,建立胡國政權,成為禍患噴發的開始。
朝中趙王專橫弄權,四大世家嚴、徐、王、盧中的嚴氏已不複存在,各方勢力爭鬥不休;各州亂象橫生,冀州匈奴劉翰稱王建國,蜀中唐氏割據一方,並州羌、羯作亂,涼州鮮卑犯境,流民肆虐,起義不斷,這已經是類似西晉末年的景象了。西晉末年意味著什麽,相信每個後世人都會心懷恐懼:五胡亂華,十六國廝殺,南北朝對峙,將近一個半世紀的血腥黑暗,漢民族的無盡災難,百姓的無邊痛苦。生存,成為王正最迫切考慮的問題。
然而,幸運的是,王正有一個做涼州刺史的叔公。
王正在涼州待了7年多,叔公姚紹一家對母親和自己很好,叔公武勳卓著;大表舅姚震文采飛揚,娶大儒盧玄之女,有一子,是表兄姚方;二表舅姚聰好玩樂,人緣好,涼州各族都引其為友。王正此生本名王貞和,來了涼州後,對外就用了自己前世的名字,貞和作為小字。
平帝泰興元年,太原王梁成起兵接應惠帝胞弟中山王梁文及嚴氏殘黨,聲稱梁益矯詔擅行廢立事,要討伐叛逆。其麾下匈奴部劉翰圖謀叛變,假意請命以匈奴部騎兵相助,梁成大喜,封劉翰為北單於、安北將軍。劉翰整頓匈奴各部,以離石為都城,召集萬餘人馬,自立稱王,為胡天王。
兩軍僵持次年,梁益引鮮卑入關攻擊梁成部,梁成兵敗被殺,家眷、兵馬、殘黨盡皆被屠。梁益自此更是肆無忌憚,專橫恣意。
泰興四年,平帝下旨賜婚,侍中王讚休妻娶梁益長女新安郡主梁芙。王讚妻姚氏,祖父姚堅官至司徒,死於永康之變,父早逝,遂攜幼女王貞和投奔時任涼州刺史的叔父姚紹。
==========
泰興十一年,涼州刺史府。
“茹娘那裏如何?”
“唉,真是作孽,我去瞧著,雙眼浮腫,麵色蒼白,想必是才大哭過,強打的精神。我瞧了一眼那王讚來信,寫著‘雖奉對積年,可以為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額之暢。方欲與卿極當年之足,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複何由日夕見卿耶?俯仰悲咽,實無已無已,惟當絕氣耳’,真是好一番情感動天!那王氏子既如斯癡情,當年又何必休妻另娶,攀附皇室?不過是父親受嚴氏牽連,欺我們姚家式微罷了!隻是可憐侄女這些年還念念不忘。”
對答的兩人正是涼州刺史府的主人姚紹和他的妻子。姚紹,大梁前司徒姚堅次子,喜讀兵書,知兵事。早年胡人叛亂,盜匪肆虐,姚紹上書惠帝,請調涼州平亂。上準,其任涼州刺史,數年來,殺敵戍邊,剿匪平亂,戰功赫赫。
“王讚出身名門,少年英才,風儀出眾,必是要出仕的。皇帝賜婚,趙王勢大,總不能公然打皇室的臉,因兒女私情而葬送王氏一族。他當日休妻,總歸也算是保全了茹娘性命。”
姚夫人抹了抹眼眶,歎了口氣,想到另一個不省心的,“還有貞兒,侄女如今最是愧對這個女兒,總覺得是受己連累。貞兒本是名門貴女,同齡的小娘子錦衣玉食,簪花弄樂,但是你看看貞兒,被你教成個什麽樣子!成天打打殺殺,跑得無影無蹤。要及笄的娘子,都該準備出嫁了。”
姚紹撫須大笑,“這夫人就不必憂心了,阿正誌不在此,茹娘那兒被女兒哄得服帖,一向放任她,”頓了頓,道,“我們姚家子嗣單薄,父親隻有兄長和我兩個孩兒。兄長早逝,隻留下茹娘一個女兒。我有震兒和亮兒,奈何震兒好文,一心拜在盧玄名下還娶了他女兒;而亮兒性子跳脫,固然聰慧機變,可涼州虎狼之地,沒有武力,又豈能服人;倒是方兒,隨我,小小年紀,武勇過人,隻是魯莽衝動,需要多加曆練。
而阿正,這孩子,當年可是這孩子提出要和茹娘一起離開王家,並讓茹娘來尋我,這幾年,隨著方兒一起習文練武,武藝竟不比方兒差,盧玄也對其稱讚有加。王讚這兩年能陸續送手書到茹娘手中,也多是托了他這個女兒的福。
阿正前兩年得我同意,能單獨領兵後,就去開辟那勞什子商道去了。說是從洛陽沿渭河過隴關、上邽、過隴山,至金城郡,渡黃河,溯莊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沿途設了補給站,起了個名叫做洛姑幹線。看她的興頭,跑完了東邊,還想去跑西邊呢。如今阿正已離家月餘,大概快迴來了。”
此時被念叨的王正正在趕迴涼州的路上。
重生於這個時代已將近十五年,王正弄明白自己正處於一個曆史上不存在的朝代大梁,但是發展近似於曆史上的西晉,此生的父親王讚是一流名門的世家子,母親姚茹出身二流世家,兩歲時祖父亡於永康之變,七歲時父親領旨休妻另娶,之後隨母親托庇於叔公。
大梁的開國之君好大喜功,立國之初便定下國策,大肆內遷胡人,以博萬邦來朝的美名。而當時的社會,經過多年戰亂,人口銳減,其生產力根本無法短期將胡人同化。隨著政策一代代執行延續,到了如今,內遷胡地區漢、胡人口比例幾乎接近1:1,整個北方地區暗藏著巨大的禍患。而泰興元年匈奴劉翰叛晉自立,建立胡國政權,成為禍患噴發的開始。
朝中趙王專橫弄權,四大世家嚴、徐、王、盧中的嚴氏已不複存在,各方勢力爭鬥不休;各州亂象橫生,冀州匈奴劉翰稱王建國,蜀中唐氏割據一方,並州羌、羯作亂,涼州鮮卑犯境,流民肆虐,起義不斷,這已經是類似西晉末年的景象了。西晉末年意味著什麽,相信每個後世人都會心懷恐懼:五胡亂華,十六國廝殺,南北朝對峙,將近一個半世紀的血腥黑暗,漢民族的無盡災難,百姓的無邊痛苦。生存,成為王正最迫切考慮的問題。
然而,幸運的是,王正有一個做涼州刺史的叔公。
王正在涼州待了7年多,叔公姚紹一家對母親和自己很好,叔公武勳卓著;大表舅姚震文采飛揚,娶大儒盧玄之女,有一子,是表兄姚方;二表舅姚聰好玩樂,人緣好,涼州各族都引其為友。王正此生本名王貞和,來了涼州後,對外就用了自己前世的名字,貞和作為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