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祚當然沒撈到腳踩兄弟逞威風的機會,睿王剛嗆了他這一句,張德英就送進來一份奏報。
這封奏報蠟丸密封,李承祚和睿王同時看去,不約而同地對視了一眼。
密報給李承祚的蠟丸一向分九色,呈上來的這枚居然用了紅色——這是情況最緊急的一種。
李承祚使了個眼色,睿王立刻會意,接過來火速拆開,看了一眼,神色複雜地把蠟封中那薄薄的一張紙轉手教給了李承祚,連解釋都謹慎地省了,全然讓李承祚自己去判斷。
李承祚看到睿王的樣子,心裏已經有了大概猜測,可直到自己去看那奏報上的內容,剛看了兩行還沒看完,就忍不住皺死了眉頭。
遼東大虞邊境以山為界,一山兩名,大虞這側為陽,契丹那側為陰。
山陰之側乃是貨真價實的“陰山背後”,一年之中見到日光的機會與見鬼的幾率差不了多少,甚至於在那犄角旮旯人跡罕至的地方,見鬼的可能還多一點兒。
此地荒蕪貧瘠,樹木、野物、飛鳥……一概沒有,原本連根生命力旺盛的野草都長得病病歪歪,堪稱窮山惡水,養不出人甚至養不出土匪。因此前些年,契丹人提出以此山為界劃定兩國之境時,李家先祖沒怎麽猶豫就答應了。
然而那座山下,如今發現了傳說中的“烏金礦”,巧就巧在,礦脈偏偏在山陰那一側。
李承祚冷著臉把奏報一扔,桃花眼裏瞳仁深邃地像要把人都吸進去了:“這不可能!叫宋瓔珞來見朕,她怎麽調、教手下人的,不分真假的消息都敢往朕這裏送!”
“皇兄,此信恐怕不是假的。”睿王對李承祚的惱火無動於衷,不慌不忙地往他身邊挪了半步,親自將後麵的一句話用指尖劃出來,點給他看,“發現烏金礦的不是契丹人,是個道士,能引起契丹人注意的道士,皇兄,臣弟覺得您心裏有數兒……他發現了烏金礦,而契丹人發現了他。”
李承祚:“……”
睿王這句話裏的意思實在有點兒熟,大概類似於“豬撞樹上了,人撞豬上了”這種讓人不忍直視的先後關係。
李承祚沒時間對如此丟人的因果做出點評,滿心滿眼都是“道士”兩個字,整個皇帝都有點兒抓狂。
雖然傳上來的奏報沒敢明說,但是字裏行間透出來的意思都在告訴他,這被抓住的倒黴真人,恐怕是他那美其名曰“雲遊四海”、實際窮困潦倒隻能到處要飯的沒溜兒師父、當朝國師、武當掌門子虛道長——說來可笑,武當山那麽大一份兒家業,無論如何都能稱得上“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然而這位神出鬼沒的掌門,愣是有本事把自己活成一個花枝招展的老叫花子,李承祚對他總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皇帝捏著那張紙原地愣了愣神兒,終於感受到一點兒“人在屋簷下”的憋屈。
契丹人一手捏著傳說中能造神兵的烏金礦,一手扣住了一個他不能見死不救的牛鼻子,這哪裏是求和,分明是威脅。
就算烏金礦的真假他李承祚可以不在乎,整個大虞也可以不在乎,但是關於那個牛鼻子……
李承祚毫不意外的更鬱悶了一點。
睿王在一邊兒瞧著李承祚一會兒陰沉一會兒憂鬱的臉色,揣摩了一下,決定趁著皇帝還沒顯現出什麽狂躁的征兆,一口氣兒把堵心給他添全了。
“皇兄。”睿王輕聲道,“此事……丞相知道嗎?”
李承祚原地僵硬得玉樹臨風,然而桃花眼裏那深重的懷疑出賣了他心裏沒底的事實。
睿王歎了一口氣:“皇兄,知道你不愛聽,但是臣弟不得不說,無論蔣相知道不知道,或者他怎麽知道的,他的判斷都是對的——隻有和談一途,別無選擇。”
——————————————————————————————————
蔣溪竹迴到府上的時候,毫不意外地發現豐城侯已經找上門兒來了。
等在門房的小廝一看到蔣溪竹迴來就慌慌張張地迎了上來,直言侯爺臉色不太好,眼巴巴的奉了老爺夫人的命,在這等著提醒蔣溪竹謹言慎行。
蔣溪竹麵無表情,不鹹不淡地應了一句“知道了”,也沒有迴避的意思,仿佛什麽都沒發生過一樣進了蔣府前堂。
宋禎大刀闊馬地往前廳一坐,吹胡子瞪眼睛,臉色罩了一層厚厚的不悅之氣,顯然已經怒發衝冠,就等著蔣溪竹來給他一個說法。蔣閣老和夫人也陪坐在一旁,顯然已經聽說了前因後果,對宋禎這興師問罪的模樣有點兒底氣不足,見蔣溪竹繞過迴廊就要進門兒,唯恐他一兩句頂撞鬧得不可開交,隔著老遠,就輪番給兒子使眼色。
蔣溪竹對兩人的擠眉弄眼視若無睹,徑直進得廳來,彬彬有禮地向宋禎問候道:“舅舅,外甥知道您心有怨氣,先給您賠過不是,請您消消氣,借一步說話。”
宋禎看著蔣溪竹這什麽都沒發生過的模樣就有些來氣,可是理智尚存,知道蔣溪竹從來不是什麽沒分寸的人,聽他進得門來又是見禮又是道歉,便能維持著僅剩的那一點兒耐心,順坡下了這個驢。
宋禎瞥了蔣溪竹一眼,仍舊滿麵怒容,站起身來,重重“哼”了一聲,轉身進了蔣府前堂的屏風後。
蔣溪竹給了蔣閣老夫婦一個“無妨”的眼神兒,示意兩人迴避,目送二老起身出去,才跟著轉了進去。
半晌,宋禎麵色發青地從屏風後轉出來,臉色仍舊不是什麽“和顏悅色”的姿態,卻明顯沒有方才那興師問罪的囂張氣焰,像是霜打的茄子一樣整個人都蔫了下去,心不在焉地向蔣閣老和蔣夫人見了個禮,活像有老虎追他一樣,慌裏慌張地告辭了。
蔣溪竹轉出來時,宋禎已經腿腳麻利地走沒了影兒,蔣溪竹駐足而望,也隻能看見府門口豐城侯馬車揚起來的微塵,不知是笑還是歎地搖了搖頭,迴過神來,就對上了蔣夫人滿是疑問的眼神。
“君遲。”蔣夫人遲疑半晌,還是沒把到了嘴邊兒的話咽迴去,皺眉道,“朝廷的事情,母親自然是不懂,可是……”
蔣溪竹看她欲言又止的模樣就知道她要說什麽,京城中門閥世家盤根錯節的關係,不是想維持就維持的,同樣也不是想散就散的,至於那些看得見看不見的利益與人情交往,就比想象中更複雜一點了。
豐城侯雖然是親舅舅,但是說到底,更是榮損與共一條船上的客。
更何況在很多人以那不明所以的目光看來,豐城侯是得罪不得的——豐城侯的嫡長女宋瓔珞被皇帝欽點入宮,要知道,皇帝荒唐胡鬧不肯立後已經鬧出了八仙過海一樣的神通,強迫是強迫不出結果的。如今卻突然封了貴妃,不說別的,光憑這一點,豐城侯就足夠在京城裏橫著走。
蔣溪竹遲疑了一下,到底沒有截口打斷蔣夫人,隻是聽她說完,才安撫地笑了一笑:“母親多慮了。事出緊急,兒子得知消息的時候並不早,沒來得及知會舅舅,如今已經和舅舅互通有無,他會理解的。”
“這樣最好。”蔣夫人不無擔心的點點頭,麵色還是不算舒展,不要怪娘多嘴,“前些日子,皇上遇刺的事……是不是和這也有關係?”
蔣溪竹笑笑,不說是也不說不是,挽過蔣夫人的胳膊,與她相攜而行:“母親,很多事情不是您看到的那樣……兒子送您迴房。”
蔣溪竹的聲音很輕,他自己卻不知道是說給蔣夫人聽,還是在說給他自己聽。
蔣府的迴廊寂靜,深宅大院,行人走過都能聽見沙沙的腳步聲。
契丹和談之事他確實比豐城侯等人早知道了片刻,可是他方才說與蔣夫人的“表麵之事”,卻不是這一件。
尚在不久之前,他還是那個清高自傲的丞相,自以為憑一己之力能掌控這翻覆的朝局,而如今方才知道,自負能幹的另一個意思,就是無知——就像宋禎全然不知道契丹人手中捏著的把柄一樣,他也完全沒有想到,那個他自以為了解至深的李承祚,完全有另外一副麵孔。
那嬉笑怒罵匆匆而過的歲月仿佛突然之間沒有了真實之感,朦朦朧朧霧裏看花,仿佛一場有悲有喜的舊夢,曾經的堅持成癡,曾經的抱負成空,他除了粉飾太平若無其事地將這不隻是荒謬還是本真的生活繼續下去,可是以前那些赤誠而坦率的心境,終究再也迴不來了。
蔣溪竹覺得自己心裏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迷茫,他覺得自己應該是在責怪李承祚的,甚至於李承祚自己都是這麽以為的,可是知道他知道契丹和談之事的時候,他才知道,那原來不是責怪——被信任的人偽裝騙過他可以不計較,被傾心以待的人排除在計劃以外他也可以理解,百無一用是書生,可到底是聖人門下虔誠讀過賢者之言的讀書人,他不至於滿心怨懟地悲憤於懷才不遇,他隻是懊喪於自己的無力與無能。
他拜別了蔣夫人,緩緩歎出那一口氣,轉身迴房。
他的天地終究是太小了,他想,隻是看到滿庭的芳菲落盡就仿佛看到了天下凋敝,其實,這也不過是悲春傷秋,而不知興亡。
蔣溪竹閉了閉眼睛,踱步到桌案前,從一本兒不起眼的舊書裏翻出那折的整齊的傳書,猶豫了一下,又重新夾了迴去。
京城的風從來是不休止的,隻會從一個地方吹到另外的地方。
這封奏報蠟丸密封,李承祚和睿王同時看去,不約而同地對視了一眼。
密報給李承祚的蠟丸一向分九色,呈上來的這枚居然用了紅色——這是情況最緊急的一種。
李承祚使了個眼色,睿王立刻會意,接過來火速拆開,看了一眼,神色複雜地把蠟封中那薄薄的一張紙轉手教給了李承祚,連解釋都謹慎地省了,全然讓李承祚自己去判斷。
李承祚看到睿王的樣子,心裏已經有了大概猜測,可直到自己去看那奏報上的內容,剛看了兩行還沒看完,就忍不住皺死了眉頭。
遼東大虞邊境以山為界,一山兩名,大虞這側為陽,契丹那側為陰。
山陰之側乃是貨真價實的“陰山背後”,一年之中見到日光的機會與見鬼的幾率差不了多少,甚至於在那犄角旮旯人跡罕至的地方,見鬼的可能還多一點兒。
此地荒蕪貧瘠,樹木、野物、飛鳥……一概沒有,原本連根生命力旺盛的野草都長得病病歪歪,堪稱窮山惡水,養不出人甚至養不出土匪。因此前些年,契丹人提出以此山為界劃定兩國之境時,李家先祖沒怎麽猶豫就答應了。
然而那座山下,如今發現了傳說中的“烏金礦”,巧就巧在,礦脈偏偏在山陰那一側。
李承祚冷著臉把奏報一扔,桃花眼裏瞳仁深邃地像要把人都吸進去了:“這不可能!叫宋瓔珞來見朕,她怎麽調、教手下人的,不分真假的消息都敢往朕這裏送!”
“皇兄,此信恐怕不是假的。”睿王對李承祚的惱火無動於衷,不慌不忙地往他身邊挪了半步,親自將後麵的一句話用指尖劃出來,點給他看,“發現烏金礦的不是契丹人,是個道士,能引起契丹人注意的道士,皇兄,臣弟覺得您心裏有數兒……他發現了烏金礦,而契丹人發現了他。”
李承祚:“……”
睿王這句話裏的意思實在有點兒熟,大概類似於“豬撞樹上了,人撞豬上了”這種讓人不忍直視的先後關係。
李承祚沒時間對如此丟人的因果做出點評,滿心滿眼都是“道士”兩個字,整個皇帝都有點兒抓狂。
雖然傳上來的奏報沒敢明說,但是字裏行間透出來的意思都在告訴他,這被抓住的倒黴真人,恐怕是他那美其名曰“雲遊四海”、實際窮困潦倒隻能到處要飯的沒溜兒師父、當朝國師、武當掌門子虛道長——說來可笑,武當山那麽大一份兒家業,無論如何都能稱得上“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然而這位神出鬼沒的掌門,愣是有本事把自己活成一個花枝招展的老叫花子,李承祚對他總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皇帝捏著那張紙原地愣了愣神兒,終於感受到一點兒“人在屋簷下”的憋屈。
契丹人一手捏著傳說中能造神兵的烏金礦,一手扣住了一個他不能見死不救的牛鼻子,這哪裏是求和,分明是威脅。
就算烏金礦的真假他李承祚可以不在乎,整個大虞也可以不在乎,但是關於那個牛鼻子……
李承祚毫不意外的更鬱悶了一點。
睿王在一邊兒瞧著李承祚一會兒陰沉一會兒憂鬱的臉色,揣摩了一下,決定趁著皇帝還沒顯現出什麽狂躁的征兆,一口氣兒把堵心給他添全了。
“皇兄。”睿王輕聲道,“此事……丞相知道嗎?”
李承祚原地僵硬得玉樹臨風,然而桃花眼裏那深重的懷疑出賣了他心裏沒底的事實。
睿王歎了一口氣:“皇兄,知道你不愛聽,但是臣弟不得不說,無論蔣相知道不知道,或者他怎麽知道的,他的判斷都是對的——隻有和談一途,別無選擇。”
——————————————————————————————————
蔣溪竹迴到府上的時候,毫不意外地發現豐城侯已經找上門兒來了。
等在門房的小廝一看到蔣溪竹迴來就慌慌張張地迎了上來,直言侯爺臉色不太好,眼巴巴的奉了老爺夫人的命,在這等著提醒蔣溪竹謹言慎行。
蔣溪竹麵無表情,不鹹不淡地應了一句“知道了”,也沒有迴避的意思,仿佛什麽都沒發生過一樣進了蔣府前堂。
宋禎大刀闊馬地往前廳一坐,吹胡子瞪眼睛,臉色罩了一層厚厚的不悅之氣,顯然已經怒發衝冠,就等著蔣溪竹來給他一個說法。蔣閣老和夫人也陪坐在一旁,顯然已經聽說了前因後果,對宋禎這興師問罪的模樣有點兒底氣不足,見蔣溪竹繞過迴廊就要進門兒,唯恐他一兩句頂撞鬧得不可開交,隔著老遠,就輪番給兒子使眼色。
蔣溪竹對兩人的擠眉弄眼視若無睹,徑直進得廳來,彬彬有禮地向宋禎問候道:“舅舅,外甥知道您心有怨氣,先給您賠過不是,請您消消氣,借一步說話。”
宋禎看著蔣溪竹這什麽都沒發生過的模樣就有些來氣,可是理智尚存,知道蔣溪竹從來不是什麽沒分寸的人,聽他進得門來又是見禮又是道歉,便能維持著僅剩的那一點兒耐心,順坡下了這個驢。
宋禎瞥了蔣溪竹一眼,仍舊滿麵怒容,站起身來,重重“哼”了一聲,轉身進了蔣府前堂的屏風後。
蔣溪竹給了蔣閣老夫婦一個“無妨”的眼神兒,示意兩人迴避,目送二老起身出去,才跟著轉了進去。
半晌,宋禎麵色發青地從屏風後轉出來,臉色仍舊不是什麽“和顏悅色”的姿態,卻明顯沒有方才那興師問罪的囂張氣焰,像是霜打的茄子一樣整個人都蔫了下去,心不在焉地向蔣閣老和蔣夫人見了個禮,活像有老虎追他一樣,慌裏慌張地告辭了。
蔣溪竹轉出來時,宋禎已經腿腳麻利地走沒了影兒,蔣溪竹駐足而望,也隻能看見府門口豐城侯馬車揚起來的微塵,不知是笑還是歎地搖了搖頭,迴過神來,就對上了蔣夫人滿是疑問的眼神。
“君遲。”蔣夫人遲疑半晌,還是沒把到了嘴邊兒的話咽迴去,皺眉道,“朝廷的事情,母親自然是不懂,可是……”
蔣溪竹看她欲言又止的模樣就知道她要說什麽,京城中門閥世家盤根錯節的關係,不是想維持就維持的,同樣也不是想散就散的,至於那些看得見看不見的利益與人情交往,就比想象中更複雜一點了。
豐城侯雖然是親舅舅,但是說到底,更是榮損與共一條船上的客。
更何況在很多人以那不明所以的目光看來,豐城侯是得罪不得的——豐城侯的嫡長女宋瓔珞被皇帝欽點入宮,要知道,皇帝荒唐胡鬧不肯立後已經鬧出了八仙過海一樣的神通,強迫是強迫不出結果的。如今卻突然封了貴妃,不說別的,光憑這一點,豐城侯就足夠在京城裏橫著走。
蔣溪竹遲疑了一下,到底沒有截口打斷蔣夫人,隻是聽她說完,才安撫地笑了一笑:“母親多慮了。事出緊急,兒子得知消息的時候並不早,沒來得及知會舅舅,如今已經和舅舅互通有無,他會理解的。”
“這樣最好。”蔣夫人不無擔心的點點頭,麵色還是不算舒展,不要怪娘多嘴,“前些日子,皇上遇刺的事……是不是和這也有關係?”
蔣溪竹笑笑,不說是也不說不是,挽過蔣夫人的胳膊,與她相攜而行:“母親,很多事情不是您看到的那樣……兒子送您迴房。”
蔣溪竹的聲音很輕,他自己卻不知道是說給蔣夫人聽,還是在說給他自己聽。
蔣府的迴廊寂靜,深宅大院,行人走過都能聽見沙沙的腳步聲。
契丹和談之事他確實比豐城侯等人早知道了片刻,可是他方才說與蔣夫人的“表麵之事”,卻不是這一件。
尚在不久之前,他還是那個清高自傲的丞相,自以為憑一己之力能掌控這翻覆的朝局,而如今方才知道,自負能幹的另一個意思,就是無知——就像宋禎全然不知道契丹人手中捏著的把柄一樣,他也完全沒有想到,那個他自以為了解至深的李承祚,完全有另外一副麵孔。
那嬉笑怒罵匆匆而過的歲月仿佛突然之間沒有了真實之感,朦朦朧朧霧裏看花,仿佛一場有悲有喜的舊夢,曾經的堅持成癡,曾經的抱負成空,他除了粉飾太平若無其事地將這不隻是荒謬還是本真的生活繼續下去,可是以前那些赤誠而坦率的心境,終究再也迴不來了。
蔣溪竹覺得自己心裏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迷茫,他覺得自己應該是在責怪李承祚的,甚至於李承祚自己都是這麽以為的,可是知道他知道契丹和談之事的時候,他才知道,那原來不是責怪——被信任的人偽裝騙過他可以不計較,被傾心以待的人排除在計劃以外他也可以理解,百無一用是書生,可到底是聖人門下虔誠讀過賢者之言的讀書人,他不至於滿心怨懟地悲憤於懷才不遇,他隻是懊喪於自己的無力與無能。
他拜別了蔣夫人,緩緩歎出那一口氣,轉身迴房。
他的天地終究是太小了,他想,隻是看到滿庭的芳菲落盡就仿佛看到了天下凋敝,其實,這也不過是悲春傷秋,而不知興亡。
蔣溪竹閉了閉眼睛,踱步到桌案前,從一本兒不起眼的舊書裏翻出那折的整齊的傳書,猶豫了一下,又重新夾了迴去。
京城的風從來是不休止的,隻會從一個地方吹到另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