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處的名字聽著挺威風,實際就是養心殿內右門外的爛板房,值房的門道更是隱蔽,一條小窄路黑黢黢的隱在後簷牆與宮牆之間,像方才那跑兩步都氣喘的富態官員王大人,每次扭著那身寬體胖的貴體從這小路穿過,後麵的人都免不了替他捏一把冷汗——怕他卡住在這扭頭都嫌困難的小路裏。
軍機處是先帝金口玉言親設的,那時候西北戰事頻繁,戰報等往來文書必須立刻送達麵聖。然而先帝每每要親臨內閣關心軍務不僅麻煩,更顯得有點兒*份,因此幹脆命人在養心殿旁拾掇除了這破屋三四間,調來幾個親信學士,幹脆在此處理起往來文書、草擬聖旨等事,過了幾年,“大軍機”“小軍機”的人員都穩定了下來,先帝幹脆將此處由臨時改成了常駐,軍機處的名字也這麽定了下來。
先帝千古一帝,一輩子勤勉於政事,在位幾十年,將大虞前些年因為窮兵黷武積累下虧耗幹脆利落的的收拾出了個清明,如今的大虞天下太平海晏河清,十之八、九是先帝一朝的功勞,他可堪十分的雄才大略、經天緯地。
先帝治國安邦的能耐足夠在青史上大書特書一筆,武能親征文能定國,前朝的本事發揮的大了點兒,無奈澤被不到後代,他自小親自帶在身邊養大的太子如今的皇上,跟先帝自己比起來,無論如何都好像差了點兒意思。
其實這也不怪李承祚,說到底還是他爹的本事太大,大到連一個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天下都能收拾幹淨。
因此承他衣缽的太子無事可做,安安生生地做個守成之君仿佛又太沒挑戰性,隻好負責在他爹給他留下的乾坤盛世裏胡作非為的作天作地。
李承祚是嫡非長。
按理說,大虞曆朝選太子,選賢而不選長幼嫡庶,若是在諸位皇子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出點兒幺蛾子,如今這皇帝的龍椅還不一定是誰來做。
然而李承祚命好,這“幺蛾子”並非自己不想出,而是出到一半就夭折了。
李承祚乃是大虞第一個還未及冠就被皇帝欽封的太子,這其中牽扯的,乃是皇家往事。
眾所周知,今上不是太後的親兒子,卻是太後的親外甥——先帝元後與如今的太後是親姐妹,元後生李承祚的時候先帝正親征西北,元後難產,生下李承祚後便撒手人寰。先帝連夜從西北趕迴京城,卻隻見到了大行皇後的棺槨,和哭的快要斷氣兒的幼兒,愧疚之心頓起。待到他處理了皇後的喪事,便昭告天下封元後的獨子為太子,封元後的妹妹淑貴妃為繼後,並命其撫養太子。
為人夫為人父的愧疚是一道堅固的屏障,李承祚就在這道屏障中長大,他在先帝跟前的時候還算努力,可一旦離了先帝的鞭策,就有點兒顯得文不成武不就。
先帝讓他辦差,他隻拿了個主意就都推給幕僚;先帝讓他帶兵,他去軍營睡了三宿,哭喊著腰酸背痛,讓禦醫尋了個“風寒”的病症,迴來了,氣的先帝差點兒親自動手,送這敗家兒子去見列祖列宗。
他也很忙,忙著遊手好閑——他還是太子的時候就是京中敗家子兒中的翹楚,讓人戳著脊梁骨嫌棄之不學無術。
這胸無墨點又離經叛道的皇帝金兒子唯一能拿得出手讓人稱讚兩句的,恐怕就是相貌了。史書有載,“太子儀表瑰傑,冠服端嚴,神情閑遠,華戎歎異,為上所鍾愛。”(注1)
人人都說“人不可貌相”,可人人又都在以貌取人,連先帝這賢德明君都沒免俗。
先帝本就對這嘴甜人帥的寶貝兒子滿懷愧疚之心,時常帶在身邊教導,之前哪怕李承祚犯錯,也是打不舍得下手,罵不敢大聲,總覺得太子還小總可以教,然而等到先帝終於發覺太子李承祚性情有異的時候,李承祚已經茁壯成長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混賬,軟硬不吃不說,仿佛還奔上了隨時準備喪權辱國的昏君之道。
先帝這才後知後覺地聽說太子早就在京城遠揚的“盛名”,毫無預兆的爆發了雷霆之怒。
這期間,先帝不是沒動過廢太子的念頭,然而合該李承祚命中帶福氣。
彼年先帝動怒之後,身子一天不如一天,晚年多數時候都在和病榻難舍難分,很多事情處理起來,都顯得力不從心。
主強則臣弱,而一旦一代明君顯出了日薄西山的狀態,被壓製地久了的勢力,就開始蠢蠢欲動。
之前說了,李承祚是嫡非長,在先帝的兒子裏排行第二,上麵的皇長子雖然是庶出,但是母親林賢妃的母家彼時正得勢,也是京城望族。
但凡是個皇帝,先不說他英不英明,那股子倔驢一樣的氣質總是一脈相承的,具體表現出來,就是堅決不肯受人擺布。
皇長子的母家那時候如果不做什麽多餘的事,也許皇帝廢太子的念頭會異常堅定,然而人蠢天都不幫你,偏偏在這個時候,林家的把柄落到了太後手裏,被太後一怒捅到了禦前。
這麽一鬧,先帝不禁開始懷疑太子是受人陷害的,廢太子的打消了一半,另一半,隻想等清查背後盤根錯節的原委後再做定奪。
然而他的身體卻沒支持到那個時候。
三月後,先帝殯天,太子李承祚登基為帝,改年號為天啟。
先帝給他留了一個海晏河清的天下和一個相互牽製的朝局——早些年先帝身子骨還好的時候,已經感覺到皇長子母家的勃勃野心,又怕皇後母家勢大反而對太子形成掣肘,於是扶持了有兵權的豐城侯,而這位豐城侯,便是蔣溪竹的母舅,早年,蔣溪竹能夠成為太子的伴讀,也和這個緣故有關。
雖然陪太子讀書古往今來都不是什麽好差事,但是這也不妨礙蔣公子一路讀出了真才實學,更不妨礙某些人將聖賢書都讀進了狗肚子。
老天爺就是這麽不公平,讀書做人樣樣拔尖兒的勞心勞力,每天忙東忙西地恨不得為這朝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那本該守護這萬千黎民的正主兒卻在混吃混喝花天酒地的安享這盛世太平。
而即使這樣,他們李家的基業竟然還沒被這祖宗敗了幹淨,也是奇跡。
蔣溪竹跟著那慈眉善目的張公公一路走出了軍機處那窄的喪心病狂的門道,出了重重大內侍衛把守的門欄,前行幾步,就是養心殿——李承祚登基後就搬到了這裏。
養心殿外戒備森嚴,金琉璃瓦朱漆門柱,先帝居住的時候就沒怎麽苛責自己,內外修繕的金碧輝煌,雖然這殿名的意思取自“養心莫善於寡欲”。
到了李承祚這裏,不苛待前麵還要加一個“更”字,全然與養心殿那修身養性的意思背道而馳。
蔣溪竹自李承祚繼位起便被任命為軍機大臣,養心殿是常來常往,然而今日,年輕的丞相站在養心殿外,猶豫了一下,向張公公微微一笑:“勞煩公公向陛下傳稟一聲。”
張德英張公公是伺候李承祚的老人,自皇帝小時候就跟在身邊的妥帖人,自然也知道年紀輕輕的蔣丞相與皇帝有竹馬之宜,平日禦前來往,從不見這位丞相如此生分,今兒是怎麽了?
皇帝身邊的人少說有一萬個心眼兒,張德英一時想不明白,卻不是糊塗,一轉念就明白了其中的關竅,麵上卻是不顯,順從道:“不敢,相爺在此等候片刻,奴才通報了就來。”
蔣溪竹點點頭,等在原地,不一會兒,內宮就傳來了通傳之聲。
蔣溪竹整了整儀容,闊步邁過高高的宮門,直入了那陳設著皇帝龍椅的養心殿正殿。
殿內陳設簡約不簡單,明黃緞麵靠墊兒鋪就的禦座前是雕龍刻鳳的霸王悵,李承祚平日就該在這裏批閱奏章接見朝臣,然而李承祚這皇帝當得太不走心,原本堆積如山的折子被散著放了好幾堆兒,不是不想摞起來,隻是一旦堆成了山,這桌案前站的無論是妖魔鬼怪還是王侯將相,統統要被折子擋住真容,皇帝最多能瞧見那來人是不是個謝頂。不僅如此,他那常用來做禦批的朱筆十分隨意的陳在案上,兀自顯出一種多年無人問津的哀怨和寒涼。
蔣溪竹被皇帝十萬火急地招來麵聖,卻連李承祚的毛都沒看到,環視殿內一圈,隻能和舉頭三尺那“中正仁和”的匾額相對無言。
他進門之前執意讓張公公通傳,一是為了禮數,二是想到了昨天的傳聞,並不想將那不該入目的事情看個滿眼,有意提醒李承祚遮掩的。
如今看來,倒是他多此一舉了,李承祚根本不在。
蔣溪竹鬆了一口氣,然而這口氣還沒鬆到底,就聽見西暖閣的方向傳來腳步聲。
蔣溪竹迴頭看去,隻見明黃的帷帳後借著日光透來一個挺拔修長的人影,走路的姿勢與京中紈絝那一搖三幌的頑主姿勢倒是有天差地別,不顯輕浮倒顯厚重的沉穩,那是與生俱來的貴氣與天潢貴胄的生機。
帷帳一掀,一身龍袍的青年笑容慵懶,未著與龍袍相稱的冕毓,隻是齊整地用玉冠束起,勃發的英姿在金磚鋪就的宮殿中燁燁生輝,萬裏江山的容光,都不及他那一雙勾魂攝魄、似笑非笑的桃花眼。
蔣溪竹在那雙眼睛的注視下怔了一怔,後知後覺地發現自己身為臣子卻在禦前失了儀行,忙掩飾自己瞬間的失神,低頭行禮道:“臣參見皇上。”
軍機處是先帝金口玉言親設的,那時候西北戰事頻繁,戰報等往來文書必須立刻送達麵聖。然而先帝每每要親臨內閣關心軍務不僅麻煩,更顯得有點兒*份,因此幹脆命人在養心殿旁拾掇除了這破屋三四間,調來幾個親信學士,幹脆在此處理起往來文書、草擬聖旨等事,過了幾年,“大軍機”“小軍機”的人員都穩定了下來,先帝幹脆將此處由臨時改成了常駐,軍機處的名字也這麽定了下來。
先帝千古一帝,一輩子勤勉於政事,在位幾十年,將大虞前些年因為窮兵黷武積累下虧耗幹脆利落的的收拾出了個清明,如今的大虞天下太平海晏河清,十之八、九是先帝一朝的功勞,他可堪十分的雄才大略、經天緯地。
先帝治國安邦的能耐足夠在青史上大書特書一筆,武能親征文能定國,前朝的本事發揮的大了點兒,無奈澤被不到後代,他自小親自帶在身邊養大的太子如今的皇上,跟先帝自己比起來,無論如何都好像差了點兒意思。
其實這也不怪李承祚,說到底還是他爹的本事太大,大到連一個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天下都能收拾幹淨。
因此承他衣缽的太子無事可做,安安生生地做個守成之君仿佛又太沒挑戰性,隻好負責在他爹給他留下的乾坤盛世裏胡作非為的作天作地。
李承祚是嫡非長。
按理說,大虞曆朝選太子,選賢而不選長幼嫡庶,若是在諸位皇子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出點兒幺蛾子,如今這皇帝的龍椅還不一定是誰來做。
然而李承祚命好,這“幺蛾子”並非自己不想出,而是出到一半就夭折了。
李承祚乃是大虞第一個還未及冠就被皇帝欽封的太子,這其中牽扯的,乃是皇家往事。
眾所周知,今上不是太後的親兒子,卻是太後的親外甥——先帝元後與如今的太後是親姐妹,元後生李承祚的時候先帝正親征西北,元後難產,生下李承祚後便撒手人寰。先帝連夜從西北趕迴京城,卻隻見到了大行皇後的棺槨,和哭的快要斷氣兒的幼兒,愧疚之心頓起。待到他處理了皇後的喪事,便昭告天下封元後的獨子為太子,封元後的妹妹淑貴妃為繼後,並命其撫養太子。
為人夫為人父的愧疚是一道堅固的屏障,李承祚就在這道屏障中長大,他在先帝跟前的時候還算努力,可一旦離了先帝的鞭策,就有點兒顯得文不成武不就。
先帝讓他辦差,他隻拿了個主意就都推給幕僚;先帝讓他帶兵,他去軍營睡了三宿,哭喊著腰酸背痛,讓禦醫尋了個“風寒”的病症,迴來了,氣的先帝差點兒親自動手,送這敗家兒子去見列祖列宗。
他也很忙,忙著遊手好閑——他還是太子的時候就是京中敗家子兒中的翹楚,讓人戳著脊梁骨嫌棄之不學無術。
這胸無墨點又離經叛道的皇帝金兒子唯一能拿得出手讓人稱讚兩句的,恐怕就是相貌了。史書有載,“太子儀表瑰傑,冠服端嚴,神情閑遠,華戎歎異,為上所鍾愛。”(注1)
人人都說“人不可貌相”,可人人又都在以貌取人,連先帝這賢德明君都沒免俗。
先帝本就對這嘴甜人帥的寶貝兒子滿懷愧疚之心,時常帶在身邊教導,之前哪怕李承祚犯錯,也是打不舍得下手,罵不敢大聲,總覺得太子還小總可以教,然而等到先帝終於發覺太子李承祚性情有異的時候,李承祚已經茁壯成長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混賬,軟硬不吃不說,仿佛還奔上了隨時準備喪權辱國的昏君之道。
先帝這才後知後覺地聽說太子早就在京城遠揚的“盛名”,毫無預兆的爆發了雷霆之怒。
這期間,先帝不是沒動過廢太子的念頭,然而合該李承祚命中帶福氣。
彼年先帝動怒之後,身子一天不如一天,晚年多數時候都在和病榻難舍難分,很多事情處理起來,都顯得力不從心。
主強則臣弱,而一旦一代明君顯出了日薄西山的狀態,被壓製地久了的勢力,就開始蠢蠢欲動。
之前說了,李承祚是嫡非長,在先帝的兒子裏排行第二,上麵的皇長子雖然是庶出,但是母親林賢妃的母家彼時正得勢,也是京城望族。
但凡是個皇帝,先不說他英不英明,那股子倔驢一樣的氣質總是一脈相承的,具體表現出來,就是堅決不肯受人擺布。
皇長子的母家那時候如果不做什麽多餘的事,也許皇帝廢太子的念頭會異常堅定,然而人蠢天都不幫你,偏偏在這個時候,林家的把柄落到了太後手裏,被太後一怒捅到了禦前。
這麽一鬧,先帝不禁開始懷疑太子是受人陷害的,廢太子的打消了一半,另一半,隻想等清查背後盤根錯節的原委後再做定奪。
然而他的身體卻沒支持到那個時候。
三月後,先帝殯天,太子李承祚登基為帝,改年號為天啟。
先帝給他留了一個海晏河清的天下和一個相互牽製的朝局——早些年先帝身子骨還好的時候,已經感覺到皇長子母家的勃勃野心,又怕皇後母家勢大反而對太子形成掣肘,於是扶持了有兵權的豐城侯,而這位豐城侯,便是蔣溪竹的母舅,早年,蔣溪竹能夠成為太子的伴讀,也和這個緣故有關。
雖然陪太子讀書古往今來都不是什麽好差事,但是這也不妨礙蔣公子一路讀出了真才實學,更不妨礙某些人將聖賢書都讀進了狗肚子。
老天爺就是這麽不公平,讀書做人樣樣拔尖兒的勞心勞力,每天忙東忙西地恨不得為這朝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那本該守護這萬千黎民的正主兒卻在混吃混喝花天酒地的安享這盛世太平。
而即使這樣,他們李家的基業竟然還沒被這祖宗敗了幹淨,也是奇跡。
蔣溪竹跟著那慈眉善目的張公公一路走出了軍機處那窄的喪心病狂的門道,出了重重大內侍衛把守的門欄,前行幾步,就是養心殿——李承祚登基後就搬到了這裏。
養心殿外戒備森嚴,金琉璃瓦朱漆門柱,先帝居住的時候就沒怎麽苛責自己,內外修繕的金碧輝煌,雖然這殿名的意思取自“養心莫善於寡欲”。
到了李承祚這裏,不苛待前麵還要加一個“更”字,全然與養心殿那修身養性的意思背道而馳。
蔣溪竹自李承祚繼位起便被任命為軍機大臣,養心殿是常來常往,然而今日,年輕的丞相站在養心殿外,猶豫了一下,向張公公微微一笑:“勞煩公公向陛下傳稟一聲。”
張德英張公公是伺候李承祚的老人,自皇帝小時候就跟在身邊的妥帖人,自然也知道年紀輕輕的蔣丞相與皇帝有竹馬之宜,平日禦前來往,從不見這位丞相如此生分,今兒是怎麽了?
皇帝身邊的人少說有一萬個心眼兒,張德英一時想不明白,卻不是糊塗,一轉念就明白了其中的關竅,麵上卻是不顯,順從道:“不敢,相爺在此等候片刻,奴才通報了就來。”
蔣溪竹點點頭,等在原地,不一會兒,內宮就傳來了通傳之聲。
蔣溪竹整了整儀容,闊步邁過高高的宮門,直入了那陳設著皇帝龍椅的養心殿正殿。
殿內陳設簡約不簡單,明黃緞麵靠墊兒鋪就的禦座前是雕龍刻鳳的霸王悵,李承祚平日就該在這裏批閱奏章接見朝臣,然而李承祚這皇帝當得太不走心,原本堆積如山的折子被散著放了好幾堆兒,不是不想摞起來,隻是一旦堆成了山,這桌案前站的無論是妖魔鬼怪還是王侯將相,統統要被折子擋住真容,皇帝最多能瞧見那來人是不是個謝頂。不僅如此,他那常用來做禦批的朱筆十分隨意的陳在案上,兀自顯出一種多年無人問津的哀怨和寒涼。
蔣溪竹被皇帝十萬火急地招來麵聖,卻連李承祚的毛都沒看到,環視殿內一圈,隻能和舉頭三尺那“中正仁和”的匾額相對無言。
他進門之前執意讓張公公通傳,一是為了禮數,二是想到了昨天的傳聞,並不想將那不該入目的事情看個滿眼,有意提醒李承祚遮掩的。
如今看來,倒是他多此一舉了,李承祚根本不在。
蔣溪竹鬆了一口氣,然而這口氣還沒鬆到底,就聽見西暖閣的方向傳來腳步聲。
蔣溪竹迴頭看去,隻見明黃的帷帳後借著日光透來一個挺拔修長的人影,走路的姿勢與京中紈絝那一搖三幌的頑主姿勢倒是有天差地別,不顯輕浮倒顯厚重的沉穩,那是與生俱來的貴氣與天潢貴胄的生機。
帷帳一掀,一身龍袍的青年笑容慵懶,未著與龍袍相稱的冕毓,隻是齊整地用玉冠束起,勃發的英姿在金磚鋪就的宮殿中燁燁生輝,萬裏江山的容光,都不及他那一雙勾魂攝魄、似笑非笑的桃花眼。
蔣溪竹在那雙眼睛的注視下怔了一怔,後知後覺地發現自己身為臣子卻在禦前失了儀行,忙掩飾自己瞬間的失神,低頭行禮道:“臣參見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