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論語教學
謝邀,人在長安,正準備造反 作者:一燈闌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如今行營內部,除了兩個惹禍頭子,以及吳越薛曲兩個統帥,其他將官全部閉麥,不理會朝堂風雲。
全部交給不上前線的吳越和遠在長安的吳嶺,試問他倆能賣了自己的兒子和下屬嗎?
吳越領兵在外,吳嶺當爹的,父子情誼暫且不論,利益總是一致的。朝堂拖吳越後腿,他能忍?
鑒於吳越以往“天選弱男”的印象太過深刻,段曉棠武俊江在前線搞風搞雨,不知內情的還以為他壓不住一群驕兵悍將。
卻忘了在東萊的時候,是吳越把孫文宴架上戰車的。
可以想見,兩衛因缺糧而殺俘,這種殺氣騰騰的奏折交上去,會驚掉多少人的下巴。
篝火映照下,段曉棠的臉忽明忽暗,考慮一番後拒絕道:“不找他們,我們自己教。”
世家之所以強橫,除了擁有土地等生產資料創造的財富外,還在於他們掌握部曲和經義的解釋權。
以五姓七望為例,家族大多出過大儒,比如關西孔子楊震、劉備的老師盧植……
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儒家發展到最後,孔老夫子來了,都得高唿不認識。好在現在還不是最“歪”的時候。
段曉棠要教的是《論語》,又不是《掄語》,平鋪直敘就好。
孫安豐遲疑稍許,“這……”
這是個好機會,就這樣白白放過?學習經典,就該學最“正宗”的。
段曉棠有充足的理由,“正兒八經的經義說了軍士們也不懂,再者他們願不願意,要付出的代價值不值?”
以段曉棠如今的官位,若向世家求經都叫厚臉皮不恥上問,人家還得掂量掂量她的斤兩。
何況是一群大多泥腿子出身的普通軍士。
段曉棠:“閱讀語句,說明白意思就好。”他日機緣到了,總會明白其中深意,就像她小時候學的古詩詞一樣。
範成明湊過來,問道:“你們在說什麽?”
孫安豐看段曉棠,段曉棠直言道:“說安排軍士學學《論語》裏做人的道理。”
範成明不學無術,但《論語》還是知道的,“有用麽?”
段曉棠:“一日一句,一年下來豬也能念兩遍了吧。”
孫安豐強調,“孔夫子倡導仁義,我們是仁義之師。”
範成明撇嘴,“我若帶著三千弟子到處巡遊,我也仁義!”
段曉棠豎起大拇指,誇讚道:“範二,你是讀明白了的!”
範成明大言不慚地收下了,“那是!”
他在《論語》上的造詣,比段曉棠十則打天下強多了。
輪到孫安豐不解,“什麽意思?”
段曉棠:“你若是帶著三千護衛,人人都會對你客氣,明白嗎?”
孫安豐縮縮肩膀,“哪有三千護衛。”
就是三百護衛,孫文宴來了,都保不住他。
吳越在幾人身旁坐下,“說什麽呢?”
範成明東拉西扯,“說如何打造仁義之師。”
吳越:“嗯?”
段曉棠簡單敘述思路,“怎麽樣?”
吳越眨眼就想到用佛法感化的俘虜之事,右武衛的軍士背《五字經》學寫字,聽《三國演義》,如今也不多一本《論語》。
而且段曉棠的意思並非讓他們通曉經義,而是領悟其中的道理。
吳越隨意道:“做吧!”標新立異不缺多一隻虱子。唯有一處不明白,“為何不是道家典藏。”
他知道段曉棠讓薛留在前線做法事,且佛道向來並舉。道家經典也不是隻用來求神問卜的。
段曉棠雙手撐地,身體後仰,“儒家說拿起,佛家說放下,道家說拿下。潤物細無聲培養人的品格,還是儒家更合適。”
範成明:“你這話說的,倒像國子監裏博士。”
段曉棠翻個白眼,“國子監什麽德行,你不知道啊!”
國家最高學府的濾鏡碎了一地。
範成明不提自己,“孫三進去,都能混個品學兼優。”
孫安豐一時不知,範成明到底是在誇他還是損他。
吳越忽然來一句,“武將軍的都交過來了,你的奏折寫完了麽?”
段曉棠直起身體,再不複剛才的閑適,“寫一半了。”
武俊江一個土著,單論寫字再如何都比段曉棠高出幾個段位。
吳越:“還不快去寫。”
段曉棠揮手不耐煩道:“別催別催,我今晚熬夜都給你寫完。”
吳越相信段曉棠趕工的節操,“記得就好。”
吳越和範成明在此,自然成了人群焦點,閑磕牙的,拉關係的……一波接一波。
段曉棠先往後退躲清閑,再後來幹脆迴營帳抄奏折去了。
希望皇帝看在她熬夜加班的份上,不要因為字醜而發落。
大戰稍息,長久以來繃緊的神經陡然放鬆下來,以至於段曉棠第二天露麵的時候,時不時打個哈欠,全靠濃茶續命,人人都以為是熬夜補奏折所致。
莊旭告誡一群小將官,“有空的時候,好生練練你們那手雞爪字,萬一往後用得上呢。”主要說的是草根出身的李開德等人。
段曉棠踩線的功力登峰造極,旁人未必有她這份速度。
李開德等人還未動筆,就已經感受到手腕酸疼。
在右武衛內部,沒人要求他們的字跡一定要美觀,能認出來就行。但若去了外頭,總得講個臉麵!像段曉棠這般不講究虛名的人少之又少。
裴子卓等人在行營待得時間久了,混成《三國演義》的忠實聽眾。
行營人數眾多,連說書班都分成好幾波,認準一個,就能按照順序往下聽。
今日流程有點不一樣,孫安豐先登台,“今日先講《論語》,記載的是孔夫子和他弟子的言行,每日學一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軍士一群大老粗,讀過經典的少之又少,問道:“孫中侯,什麽意思?”不如三國來的直白。
孫安豐毫無慍色,解釋道:“孔子說,溫習學習過的知識,朋友從遠方來相見,都是高興的事。別人因為不了解而和我見解不同,我不因此怨恨懊惱,也算得上君子。”
全部交給不上前線的吳越和遠在長安的吳嶺,試問他倆能賣了自己的兒子和下屬嗎?
吳越領兵在外,吳嶺當爹的,父子情誼暫且不論,利益總是一致的。朝堂拖吳越後腿,他能忍?
鑒於吳越以往“天選弱男”的印象太過深刻,段曉棠武俊江在前線搞風搞雨,不知內情的還以為他壓不住一群驕兵悍將。
卻忘了在東萊的時候,是吳越把孫文宴架上戰車的。
可以想見,兩衛因缺糧而殺俘,這種殺氣騰騰的奏折交上去,會驚掉多少人的下巴。
篝火映照下,段曉棠的臉忽明忽暗,考慮一番後拒絕道:“不找他們,我們自己教。”
世家之所以強橫,除了擁有土地等生產資料創造的財富外,還在於他們掌握部曲和經義的解釋權。
以五姓七望為例,家族大多出過大儒,比如關西孔子楊震、劉備的老師盧植……
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儒家發展到最後,孔老夫子來了,都得高唿不認識。好在現在還不是最“歪”的時候。
段曉棠要教的是《論語》,又不是《掄語》,平鋪直敘就好。
孫安豐遲疑稍許,“這……”
這是個好機會,就這樣白白放過?學習經典,就該學最“正宗”的。
段曉棠有充足的理由,“正兒八經的經義說了軍士們也不懂,再者他們願不願意,要付出的代價值不值?”
以段曉棠如今的官位,若向世家求經都叫厚臉皮不恥上問,人家還得掂量掂量她的斤兩。
何況是一群大多泥腿子出身的普通軍士。
段曉棠:“閱讀語句,說明白意思就好。”他日機緣到了,總會明白其中深意,就像她小時候學的古詩詞一樣。
範成明湊過來,問道:“你們在說什麽?”
孫安豐看段曉棠,段曉棠直言道:“說安排軍士學學《論語》裏做人的道理。”
範成明不學無術,但《論語》還是知道的,“有用麽?”
段曉棠:“一日一句,一年下來豬也能念兩遍了吧。”
孫安豐強調,“孔夫子倡導仁義,我們是仁義之師。”
範成明撇嘴,“我若帶著三千弟子到處巡遊,我也仁義!”
段曉棠豎起大拇指,誇讚道:“範二,你是讀明白了的!”
範成明大言不慚地收下了,“那是!”
他在《論語》上的造詣,比段曉棠十則打天下強多了。
輪到孫安豐不解,“什麽意思?”
段曉棠:“你若是帶著三千護衛,人人都會對你客氣,明白嗎?”
孫安豐縮縮肩膀,“哪有三千護衛。”
就是三百護衛,孫文宴來了,都保不住他。
吳越在幾人身旁坐下,“說什麽呢?”
範成明東拉西扯,“說如何打造仁義之師。”
吳越:“嗯?”
段曉棠簡單敘述思路,“怎麽樣?”
吳越眨眼就想到用佛法感化的俘虜之事,右武衛的軍士背《五字經》學寫字,聽《三國演義》,如今也不多一本《論語》。
而且段曉棠的意思並非讓他們通曉經義,而是領悟其中的道理。
吳越隨意道:“做吧!”標新立異不缺多一隻虱子。唯有一處不明白,“為何不是道家典藏。”
他知道段曉棠讓薛留在前線做法事,且佛道向來並舉。道家經典也不是隻用來求神問卜的。
段曉棠雙手撐地,身體後仰,“儒家說拿起,佛家說放下,道家說拿下。潤物細無聲培養人的品格,還是儒家更合適。”
範成明:“你這話說的,倒像國子監裏博士。”
段曉棠翻個白眼,“國子監什麽德行,你不知道啊!”
國家最高學府的濾鏡碎了一地。
範成明不提自己,“孫三進去,都能混個品學兼優。”
孫安豐一時不知,範成明到底是在誇他還是損他。
吳越忽然來一句,“武將軍的都交過來了,你的奏折寫完了麽?”
段曉棠直起身體,再不複剛才的閑適,“寫一半了。”
武俊江一個土著,單論寫字再如何都比段曉棠高出幾個段位。
吳越:“還不快去寫。”
段曉棠揮手不耐煩道:“別催別催,我今晚熬夜都給你寫完。”
吳越相信段曉棠趕工的節操,“記得就好。”
吳越和範成明在此,自然成了人群焦點,閑磕牙的,拉關係的……一波接一波。
段曉棠先往後退躲清閑,再後來幹脆迴營帳抄奏折去了。
希望皇帝看在她熬夜加班的份上,不要因為字醜而發落。
大戰稍息,長久以來繃緊的神經陡然放鬆下來,以至於段曉棠第二天露麵的時候,時不時打個哈欠,全靠濃茶續命,人人都以為是熬夜補奏折所致。
莊旭告誡一群小將官,“有空的時候,好生練練你們那手雞爪字,萬一往後用得上呢。”主要說的是草根出身的李開德等人。
段曉棠踩線的功力登峰造極,旁人未必有她這份速度。
李開德等人還未動筆,就已經感受到手腕酸疼。
在右武衛內部,沒人要求他們的字跡一定要美觀,能認出來就行。但若去了外頭,總得講個臉麵!像段曉棠這般不講究虛名的人少之又少。
裴子卓等人在行營待得時間久了,混成《三國演義》的忠實聽眾。
行營人數眾多,連說書班都分成好幾波,認準一個,就能按照順序往下聽。
今日流程有點不一樣,孫安豐先登台,“今日先講《論語》,記載的是孔夫子和他弟子的言行,每日學一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軍士一群大老粗,讀過經典的少之又少,問道:“孫中侯,什麽意思?”不如三國來的直白。
孫安豐毫無慍色,解釋道:“孔子說,溫習學習過的知識,朋友從遠方來相見,都是高興的事。別人因為不了解而和我見解不同,我不因此怨恨懊惱,也算得上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