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武衛出征在外,關於糧草通常伴隨一道命令——就食當地。


    輪到草原上也是如此,牛羊吃地上的草,出征的勇士吃它們的肉和奶。


    大吳此次北征分兵,除了考慮草原的環境,還有一條就是統帥能力。


    顯然,唿圖在這一條上,很是自信。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大吳皇帝不也經常領兵幾十萬親征嗎?


    但有一條不同,大吳軍隊吃的是糧食,可以儲存可以轉運。


    突厥軍隊則完全依賴於放牧的牲畜,生存的根本是腳下的牧草。


    段曉棠進一步解釋,“少說十萬軍隊遠征,加上他們的家眷、扈從、仆從軍。一路驅趕的牛羊該有多少?多少草場才能承載?”


    這支西境聯合部落搶不過,更打不過東境的地頭蛇,才會跑到前頭來,因為繼續跟著王庭大軍行動,他們的牛羊就要餓死了。


    段曉棠將筆記本卷成圓筒,在掌心輕輕敲打,“現在是春天,草木初生,牛馬羊尤其是山羊啃食草根,王庭大軍所經之處,往後三年都未必能長出草來。”真正的寸草不生。


    相比之下,大吳軍隊遠征,不過是取用糧倉中的糧食,並未毀壞田地,看起來反倒是“高尚”了許多。


    交通要道就沒有貧瘠的,換言之沿途的草場都歸屬東境的大部落。


    西境的聯軍被逼得隻能出來做先鋒,由此可見,東境的地頭蛇日子也不好過。


    吳越微微頷首,“唿圖在東境也快不得人心了。”


    中原北伐,通常分為數支軍隊,因為草原廣袤,一路大軍極易撲空。


    草原南下,每支大軍的規模同樣不大,則是為了保證他們的機動性,便於搶掠後迅速撤離。而且多集中在秋季,那時水草豐茂,經得起各種折騰。


    若非並州大營提供的糧草有限,吳越真想留在草原和唿圖長久周旋,親眼看著唿圖的大軍分崩離析,看著他們放牧的牛羊,將地麵的青草吃光,草根啃光。然後留下一片荒漠,揚長而去。


    呂元正補充道:“我們遇上的那支西境聯軍,前段時間被幾個東境部落驅逐,損失不少人口和牲畜。”


    他一直知道突厥人行事不拘小節,但沒想到會這麽沒規矩。


    大吳地方軍隊行事不羈,但沒誰敢在禦駕周圍開戰吧!至少一方會被安上造反的名頭,從上到下清算。


    結果突厥人,打就打了,失敗者夾著尾巴跑了,事後連個說法都沒有。


    杜鬆皺眉,迴到老問題,“怎麽會炸營呢?”


    呂元正深吸一口氣,“從西跋涉而來,沒遇上一件順心事,接二連三打敗仗,內部幾個部落連麵和都做不到,摩擦不斷。”


    “本就人心惶惶,天上雷聲一響,外頭喊殺聲起,還以為是鄰居衝自己下手了呢!於是先下手為強。”


    後來越來越多的人被裹挾在其中,分不清命令還是私怨,見人就殺!


    杜鬆原先覺得陳倉城內的馮翊郡兵被幾聲狐狸叫嚇到炸營已經夠可笑的了。哪知道還有聽不得爆米花響的。


    南衙諸衛大營裏,天天聽頓頓放,漏了一次還覺得不痛快呢!


    杜鬆關切道:“右武衛如何?”


    呂元正:“還好,當晚隻堵住了四方出路,沒離得太近。第二天孫三帶著人說說書、演演戲、唱唱曲,晚上沒見誰睡不安穩。”


    隻要平時情緒梳理得當,關鍵時刻將官們穩得住,底下的軍士就不會感到不安。


    這一關,算是順利地過了!


    敵人如何慘烈在杜鬆這裏壓根不算事,他此刻更關注右武衛這一戰相對較低的傷亡率。


    試探道:“突厥人聽不得爆米花響?”


    段曉棠手抵住下巴,深思熟慮道:“火頭營偶爾在民夫營爆米花加餐,俘虜們頭幾次聽會嚇到,但並不會因此驚慌失措。”


    “關鍵是他們內部的不安氣氛已經達到一個臨界點。此時外力稍微一推,就會‘砰’地一下爆發出來!”


    右武衛主導了那麽多場夜襲,少有將敵人逼到炸營的境地。


    這玩意主要看內因。


    不可能指望一個爆米花爐就把敵人逼到炸營的地步。


    呂元正經曆了一場有驚無險的戰鬥,秉承著有棗沒棗打一杆子的優良傳統。


    說道:“沒事也讓他們聽聽響。”


    驚人不行,驚馬也行!


    爆米花爐的軍事用途,原本就是為了驚擾戰馬而設計的。


    事後在收拾戰場時,發現不少人是被受驚的馬匹摔落在地,甚至直接被踩踏致死。


    把敵人的坐騎,變成己方的殺器,誰不說這個主意妙呢!


    杜鬆難得附和,“元正說得有道理。”


    右武衛經過了實戰的檢驗,想必稍遜一籌的左驍衛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謝邀,人在長安,正準備造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燈闌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燈闌珊並收藏謝邀,人在長安,正準備造反最新章節